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型期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也暴露出道德方面的不足,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这与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本文在论述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培育的实际状况出发,揭示和挖掘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相通、相容的结合点,使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更符合本国实践和时代的需要,既彰显民族特色,又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1-0081-03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注意到社会转型给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所带来的冲击,孔子所说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并未实现,社会上道德滑坡严重,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泛滥,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能否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公民道德培育势在必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孔子的德育思想,至今仍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素质,可从中挖掘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问题方式和方法,更好地去面对和解决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1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德育思想在孔子整个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如此庞大而繁杂的思想体系对当时乃至后世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德育思想以“仁”和“礼”为主体,“仁”为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谈孔子的德育思想,首先就是要探究孔子“仁”思想,否则都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1.1 “仁”
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是“仁者爱人”。“仁”包括了所有人应有的美德,在孔子德育思想中起着核心和统帅的作用,“朝闻道,夕死可也”他求得“道”,死而无憾,其中的“道”就是指“仁”道,由此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孔子也曾对“仁”作过几个方面的解释。
政治方面,孔子的基本主张是“为政以德”,实行仁政,要对老百姓宽宏仁慈,对为官之人的看法是为官要勤政惠民,忠诚事君。家庭关系方面,“仁”就是孝悌,“事父母,能竭其力”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他方面,孔子的“仁”又派生出其他要求,如“信”于朋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忠”于君长和国家,与他人相处,还要学会“恕”,宽恕容人,以自己的内心去推想别人的心,在别人有过错的时候要宽恕他人。忠恕之道的核心是利用人们的良心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 “礼”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最高要求,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达到“仁”的境界就是要靠“礼”。“不学礼,无以立”,学礼知礼是在社会立足的根本,一个懂得遵守各种法规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人,会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反之,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仁”派生出的一些品德都应通过“礼”来实现、来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学生看、听、说、做都要彬彬有礼,“礼”存在于整个生活过程之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态度庄重、谨慎小心、敢作敢为、心直口快都是好品德,但是必须用礼来指导,才能起到好的作用和效果,否则会产生副作用。
不过在学习研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时,对于“礼”的思想中糟粕部分必须予以剔除,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其中包含了阶级社会的尊卑等级,我们要有选择的吸收其合理部分,如“礼”中的“信”与“义”,“信”包含了“诚”的意思,代表着诚信和信任;“义”表示“道义”,对应着符合道义的义务和准则,这些都是我们仍需继承和弘扬的精华部分。
2 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现状
2.1 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
公民道德教育是社会为了使人们接受公民道德的原则要求而对公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使之形成国家、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是使一定的公民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广大公民内在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5]。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内容上具有一贯性,为了使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和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2.2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现状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拓展,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活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可喜变化。但层出不穷的社会道德问题说明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败坏问题仍需努力。老人倒地能不能扶、假货泛滥、权钱交易屡屡发生,传统的仁义之道渐行渐远,对社会公民加强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2.2.1 個人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个人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自律性差,自律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本质的特征。市场经济必不可免的弊端盲目性和趋利性会导致个人极端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诚信缺失和道德的沦丧屡见不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把“仁者爱人”“谦恭礼让”抛在脑后,人际交往一切向“钱“看,物质化和功利化越加明显,人际关系越加“陌生化”。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是金钱和利益;人们所学习的也不是“忠”“义”“孝”“悌”这些身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而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方式和方法。
2.2.2 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的教育,家长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道德教育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前家庭道德教育责任弱化,孝观念教育淡薄,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关于孝道的教育,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功利化道德教育,让孩子养成骄傲自大、自私自利性格。再加上现今社会单亲家庭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较多,这些家庭的父母无法对孩子进行充分的道德教育。 2.2.3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摇篮,学校教育对于人们的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学校的道德教育作为对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应试教育机制下,每个学校都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教育不在考试升学的范围之内,因此,绝大多数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和考核安排都流于形式,且思想品德课程大多数都在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却比较薄弱,理论灌输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们自身的实践体验,难以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德育思想。国内的许多高校培养了不少畸形人才。
2.2.4 社会道德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社会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有利于公民道德的提升,当前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令人担忧。 社会环境功利化,诚信体系严重缺失,给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钱权至上、道德滑坡,社会上充斥着缺乏诚信道德的人群,他们过分的关注和追求个体利益,置他人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电信诈骗、网络谣言、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等,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公信度,人际关系日趋冷漠化。再加上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愈加注重追求自我发展而反感道德约束,在权钱交易腐败横生的社会,任何说教都形同虚设。
3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解决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的启示
3.1 个体的自我教育:自省自讼,改过迁善
孔子非常重视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里要不断的反省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对的地方。“自省”之后要“自讼”,“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认为,反省自己,找到自己在道德方面的错误和缺点,自我批评。发现和批评自身的问题不是目的,“改过迁善”才是目的,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人非圣人,难免要犯错误,我们认识错误的目的就是改正错误,由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3.2 家庭教育:弘扬孝悌之道,身教示范
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孝悌”之道占有突出的位置,它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品格的培养必须从孩子开始抓起,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教育,重视弘扬“孝悌之道”,要在家庭生活中,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父母的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在遇到问题时,家长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3.3 学校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加强道德教育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吸收和借鉴孔子“仁”思想,把“孝悌忠恕”思想引入到学生的思修课堂,将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格。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德育老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教导学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增强受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这是说教育学生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去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个性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使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品格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4 社会教育:加强诚信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要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当前我们需要做到,加强诚信建设,优化大众传媒的环境,发挥“礼”的积极作用,建立良好德育环境。要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之间的关系,“见利思义”。孔子把仁义道德看得比功利、富贵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我们追求的利需是符合道义的利益,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社会,社会成员互不信任,害怕自己的善行和义举付出沉重的道德成本,这就更需要重视道德教育的环境优化。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道德教育的环境有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要弘扬社会正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宣传符合于“礼”的行为准则,宣传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的英勇事迹,批评各种错误观念和不道德行为,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辨别是非,为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历史源远流長,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早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我们应当弘扬其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积极意义的层面,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充分发挥孔子德育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程含蓉.《论语》视阈的对话德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4.
[3]黄钊.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1):114-118.
[4]彭惠珍.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李阳.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5.
[6]林溪.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J].学理论,2013,(4):141-143.
[7]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1-0081-03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注意到社会转型给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所带来的冲击,孔子所说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并未实现,社会上道德滑坡严重,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泛滥,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能否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公民道德培育势在必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孔子的德育思想,至今仍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素质,可从中挖掘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问题方式和方法,更好地去面对和解决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1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德育思想在孔子整个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如此庞大而繁杂的思想体系对当时乃至后世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德育思想以“仁”和“礼”为主体,“仁”为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谈孔子的德育思想,首先就是要探究孔子“仁”思想,否则都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1.1 “仁”
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是“仁者爱人”。“仁”包括了所有人应有的美德,在孔子德育思想中起着核心和统帅的作用,“朝闻道,夕死可也”他求得“道”,死而无憾,其中的“道”就是指“仁”道,由此可见“仁”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孔子也曾对“仁”作过几个方面的解释。
政治方面,孔子的基本主张是“为政以德”,实行仁政,要对老百姓宽宏仁慈,对为官之人的看法是为官要勤政惠民,忠诚事君。家庭关系方面,“仁”就是孝悌,“事父母,能竭其力”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他方面,孔子的“仁”又派生出其他要求,如“信”于朋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忠”于君长和国家,与他人相处,还要学会“恕”,宽恕容人,以自己的内心去推想别人的心,在别人有过错的时候要宽恕他人。忠恕之道的核心是利用人们的良心来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 “礼”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最高要求,在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达到“仁”的境界就是要靠“礼”。“不学礼,无以立”,学礼知礼是在社会立足的根本,一个懂得遵守各种法规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人,会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反之,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仁”派生出的一些品德都应通过“礼”来实现、来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学生看、听、说、做都要彬彬有礼,“礼”存在于整个生活过程之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态度庄重、谨慎小心、敢作敢为、心直口快都是好品德,但是必须用礼来指导,才能起到好的作用和效果,否则会产生副作用。
不过在学习研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时,对于“礼”的思想中糟粕部分必须予以剔除,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其中包含了阶级社会的尊卑等级,我们要有选择的吸收其合理部分,如“礼”中的“信”与“义”,“信”包含了“诚”的意思,代表着诚信和信任;“义”表示“道义”,对应着符合道义的义务和准则,这些都是我们仍需继承和弘扬的精华部分。
2 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现状
2.1 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念
公民道德教育是社会为了使人们接受公民道德的原则要求而对公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使之形成国家、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是使一定的公民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广大公民内在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5]。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内容上具有一贯性,为了使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和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2.2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现状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拓展,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活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可喜变化。但层出不穷的社会道德问题说明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败坏问题仍需努力。老人倒地能不能扶、假货泛滥、权钱交易屡屡发生,传统的仁义之道渐行渐远,对社会公民加强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2.2.1 個人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个人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自律性差,自律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本质的特征。市场经济必不可免的弊端盲目性和趋利性会导致个人极端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诚信缺失和道德的沦丧屡见不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把“仁者爱人”“谦恭礼让”抛在脑后,人际交往一切向“钱“看,物质化和功利化越加明显,人际关系越加“陌生化”。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是金钱和利益;人们所学习的也不是“忠”“义”“孝”“悌”这些身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而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方式和方法。
2.2.2 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的教育,家长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道德教育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前家庭道德教育责任弱化,孝观念教育淡薄,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关于孝道的教育,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功利化道德教育,让孩子养成骄傲自大、自私自利性格。再加上现今社会单亲家庭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较多,这些家庭的父母无法对孩子进行充分的道德教育。 2.2.3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摇篮,学校教育对于人们的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学校的道德教育作为对公民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应试教育机制下,每个学校都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道德教育不在考试升学的范围之内,因此,绝大多数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和考核安排都流于形式,且思想品德课程大多数都在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却比较薄弱,理论灌输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们自身的实践体验,难以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德育思想。国内的许多高校培养了不少畸形人才。
2.2.4 社会道德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社会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有利于公民道德的提升,当前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令人担忧。 社会环境功利化,诚信体系严重缺失,给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钱权至上、道德滑坡,社会上充斥着缺乏诚信道德的人群,他们过分的关注和追求个体利益,置他人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电信诈骗、网络谣言、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等,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公信度,人际关系日趋冷漠化。再加上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愈加注重追求自我发展而反感道德约束,在权钱交易腐败横生的社会,任何说教都形同虚设。
3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解决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的启示
3.1 个体的自我教育:自省自讼,改过迁善
孔子非常重视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里要不断的反省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对的地方。“自省”之后要“自讼”,“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认为,反省自己,找到自己在道德方面的错误和缺点,自我批评。发现和批评自身的问题不是目的,“改过迁善”才是目的,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人非圣人,难免要犯错误,我们认识错误的目的就是改正错误,由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3.2 家庭教育:弘扬孝悌之道,身教示范
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孝悌”之道占有突出的位置,它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品格的培养必须从孩子开始抓起,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教育,重视弘扬“孝悌之道”,要在家庭生活中,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父母的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在遇到问题时,家长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3.3 学校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加强道德教育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吸收和借鉴孔子“仁”思想,把“孝悌忠恕”思想引入到学生的思修课堂,将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格。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德育老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知行合一,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教导学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增强受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这是说教育学生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去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个性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使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品格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4 社会教育:加强诚信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要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当前我们需要做到,加强诚信建设,优化大众传媒的环境,发挥“礼”的积极作用,建立良好德育环境。要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之间的关系,“见利思义”。孔子把仁义道德看得比功利、富贵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我们追求的利需是符合道义的利益,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社会,社会成员互不信任,害怕自己的善行和义举付出沉重的道德成本,这就更需要重视道德教育的环境优化。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道德教育的环境有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要弘扬社会正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应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宣传符合于“礼”的行为准则,宣传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的英勇事迹,批评各种错误观念和不道德行为,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辨别是非,为公民道德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历史源远流長,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早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我们应当弘扬其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积极意义的层面,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充分发挥孔子德育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程含蓉.《论语》视阈的对话德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4.
[3]黄钊.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1):114-118.
[4]彭惠珍.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李阳.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5.
[6]林溪.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J].学理论,2013,(4):141-143.
[7]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