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读书知礼”,之所以强调“知礼”,是因为“礼”是一个人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除了知礼,还能知仁、知义、知信,这些都是教养的体现。古代贤者留下了众多关于教养的言论,成为后世遵循的典范。下面让我们重读这些文字,品味教养的内涵。
1. 三省吾身,自我警策。《〈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吾身”后来成为人们加强自身修养的一条途径。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所以需要不断反思,每日自省:这一天做得怎么样?有哪些进步?犯了什么错误?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为什么会出错?以后怎样避免出错?如果做到每天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自我警策,那么,成长与进步会是巨大的。
2. 自觉学习,择善而从。《〈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发现别人的长处就要学习,发现别人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立即改正。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既要见贤思齐,也要规避别人犯过的错误。
3. 宁静淡泊,志存高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诸葛亮对儿子的要求是,通过“静”和“俭”来修成。“静”是修身的基础。屏除杂念,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这样才能“致远”。“俭”是对名利的态度。淡泊名利,不被名利所困,这是高洁品质的表现。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养成宁静淡泊的人生观,志存高远,砥砺品德。
4. 小处着眼,积德积善。刘备在临终前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即使是小善也要去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善也能成为大善。相反,如果认为行小恶无所谓,那么就会失去是非观,如谚语所说的那样,“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所以,培养品德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5. 守信诚实,做人根本。《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的朋友自己迟到,却责备他人。对此,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这段话中,我们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诚信的故事不胜枚举。曾子严于律己,在教育儿子诚信方面,留下了“曾子杀猪”的千古佳话: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儿子回家而骗他回来杀猪。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要杀猪,而妻子却说“不过是跟儿子开玩笑的”。但曾子不这样看,他认为,这不是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跟着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曾子最终把猪杀了给儿子吃。
从陈元方对父亲朋友的反驳中,从曾子的言行中,我们明白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诚信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6. 愿听意见,从善如流。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曹刿论战》中,我们知道齐王和鲁庄公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们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分不开的。例如,齐王在邹忌说完“王之蔽甚矣”后,非常干脆地说“善”,并且发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够听取批评意见,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更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
7. 师法自然,汲取营养。人不仅可以向他人学习,还可以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事物中得到启发。《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里描写了莲的君子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除了莲,人们还从松柏、兰、梅、竹等花木中得到做人的启示。《论语·子罕》中写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说,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不会像其他植物一样凋谢。因此,可以从松柏身上学习坚忍的品质。唐代李绅《寒松赋》中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明君子之奇节。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战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其他树木都黄叶凋零了,只有松树依旧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松树高峻挺拔,特立独行。松的特点与君子的气节相吻合。
閱读古文,读人、读事、读自然,能在文字中获得做人的教益,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1. 三省吾身,自我警策。《〈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吾身”后来成为人们加强自身修养的一条途径。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所以需要不断反思,每日自省:这一天做得怎么样?有哪些进步?犯了什么错误?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为什么会出错?以后怎样避免出错?如果做到每天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自我警策,那么,成长与进步会是巨大的。
2. 自觉学习,择善而从。《〈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发现别人的长处就要学习,发现别人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立即改正。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既要见贤思齐,也要规避别人犯过的错误。
3. 宁静淡泊,志存高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诸葛亮对儿子的要求是,通过“静”和“俭”来修成。“静”是修身的基础。屏除杂念,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这样才能“致远”。“俭”是对名利的态度。淡泊名利,不被名利所困,这是高洁品质的表现。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养成宁静淡泊的人生观,志存高远,砥砺品德。
4. 小处着眼,积德积善。刘备在临终前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即使是小善也要去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善也能成为大善。相反,如果认为行小恶无所谓,那么就会失去是非观,如谚语所说的那样,“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所以,培养品德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5. 守信诚实,做人根本。《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的朋友自己迟到,却责备他人。对此,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这段话中,我们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诚信的故事不胜枚举。曾子严于律己,在教育儿子诚信方面,留下了“曾子杀猪”的千古佳话: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儿子回家而骗他回来杀猪。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要杀猪,而妻子却说“不过是跟儿子开玩笑的”。但曾子不这样看,他认为,这不是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跟着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曾子最终把猪杀了给儿子吃。
从陈元方对父亲朋友的反驳中,从曾子的言行中,我们明白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诚信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6. 愿听意见,从善如流。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曹刿论战》中,我们知道齐王和鲁庄公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们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分不开的。例如,齐王在邹忌说完“王之蔽甚矣”后,非常干脆地说“善”,并且发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够听取批评意见,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更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
7. 师法自然,汲取营养。人不仅可以向他人学习,还可以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事物中得到启发。《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里描写了莲的君子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除了莲,人们还从松柏、兰、梅、竹等花木中得到做人的启示。《论语·子罕》中写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说,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不会像其他植物一样凋谢。因此,可以从松柏身上学习坚忍的品质。唐代李绅《寒松赋》中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明君子之奇节。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战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其他树木都黄叶凋零了,只有松树依旧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松树高峻挺拔,特立独行。松的特点与君子的气节相吻合。
閱读古文,读人、读事、读自然,能在文字中获得做人的教益,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