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一学段的词语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如串联生活实际,联系语境,拆词解字,近义词、反义词,嵌入环境、串联行为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第一学段;词语教学;认知规律;阅读乐趣
词语的理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学生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乃至整篇文章。不同学段的词语教学其定位不同,第一学段重在联系生活突出“趣”,第二学段重在方法指导,第三学段重在品位提升。在词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拆字解词等了解词句的方法,契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触发学生的联想,丰富学生的体验,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串联生活实际
第一学段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形象、直观、真实可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把词语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串联,调动与课文相似的生活信息源,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教学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24课《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时,“世界”是什么?这是一个连成年人都要迟疑一下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组成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我们眼里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包括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世界。于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世界”一词的感知就会更加多元、立体,教学效果很好。
二、联系上下文语境
单纯的词语是“冰冷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才能流淌出丰富的意蕴。有些词语学生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往往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上下关系,注意“瞻前顾后”,学生便能借助文本的整体内容理解词语的核心意思,使词义更加形象饱满。
1.“瞻前”
例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10课《日月潭》第三自然段:“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前面的句子“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那周围的一切能不能看清楚呢?学生很快便明白了:“隐隐约约”就是看起来很模糊,不清楚的意思。
2.“顾后”
教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时,需要学生了解的词语较多。“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粗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似懂非懂。因为我们平时习惯说“粗糙的皮肤”,很少用粗糙来形容声音。于是,笔者提醒他们关注“粗糙”后面的半句话,并问:“什么样的声音会把太阳吓坏呢?”这么一点拨,学生立刻明白:粗的、刺耳的、难听的……总之,不好听的声音都可以说是“粗糙的声音”。
3.“瞻前顾后”
同样是《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课,第三自然段里有这样一段话:“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在这里,理解“反反复复”既要“瞻前”:“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这个样子就是“反反复复”。还需“顾后”:“它一直无法决定,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这个樣子就是“反反复复”。
三、拆词解字、类比迁移
在汉语中,很多合成词的基本含义由其构成词素的字义决定。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拆词解字,再综合词义,获得各词素的整体意义。有时教师还要类比迁移,拓展引申,获得更准确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8课《神奇的克隆》第三自然段:“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嫁接”是什么?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很陌生。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快速地查词典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笔者没有这么做,而是让他们把这个词拆开来,分别猜一猜字的意思,然后再连起来说一说。
师:“嫁”是什么?
生:女子出嫁。
师:也就是要从自己的家嫁到另外一个家。“接”呢?
生:连接;结合。
师:哦,出嫁的女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跟那个地方的人、事连接起来了。(生哈哈大笑)
师:那植物的嫁接应该是什么呢?
生:一个植物到另一个植物上,和它连接起来生活。
此时,笔者出示词典上的解释:“把一种要繁殖的植物的枝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物。”听到答案,学生欢呼起来。这样拆一拆、猜一猜的学习行为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乐于猜测的能力。
四、换近义词、反义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停留在方法上,而应在学生有了基本理解后,引导学生比较、辨析近义词间的细小区别,领略用词的准确性,培养语感,为准确遣词造句奠定基础。这样既帮助学生获得词语基本含义,扩大词汇量,又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体会词语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日月潭》第四自然段:“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师:“朦胧”在这一段里有一位和它意思相反的朋友,你能找到吗?
生:“清晰”。
瞧!不用多说,学生就能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通过找反义词,学生不仅理解了原词的基本含义,而且能丰富想象,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有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
五、嵌入环境、连接行为
表层学习是割裂的,深度学习是广联的。教师应把词语教学嵌入学生的学习环境,将所学词语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串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度理解词语含义,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获得深远的智慧升华。
总之,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契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方法,抛开工具书,带领他们采用多姿多彩的理解方法,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田友芳.让词语教学彰显学段意识[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9(01):23.
【关键词】第一学段;词语教学;认知规律;阅读乐趣
词语的理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学生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乃至整篇文章。不同学段的词语教学其定位不同,第一学段重在联系生活突出“趣”,第二学段重在方法指导,第三学段重在品位提升。在词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拆字解词等了解词句的方法,契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触发学生的联想,丰富学生的体验,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串联生活实际
第一学段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形象、直观、真实可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把词语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串联,调动与课文相似的生活信息源,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教学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24课《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时,“世界”是什么?这是一个连成年人都要迟疑一下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组成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我们眼里看到的各种事物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包括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世界。于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世界”一词的感知就会更加多元、立体,教学效果很好。
二、联系上下文语境
单纯的词语是“冰冷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才能流淌出丰富的意蕴。有些词语学生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往往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间的上下关系,注意“瞻前顾后”,学生便能借助文本的整体内容理解词语的核心意思,使词义更加形象饱满。
1.“瞻前”
例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10课《日月潭》第三自然段:“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前面的句子“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那周围的一切能不能看清楚呢?学生很快便明白了:“隐隐约约”就是看起来很模糊,不清楚的意思。
2.“顾后”
教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时,需要学生了解的词语较多。“譬如说唱歌,它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粗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似懂非懂。因为我们平时习惯说“粗糙的皮肤”,很少用粗糙来形容声音。于是,笔者提醒他们关注“粗糙”后面的半句话,并问:“什么样的声音会把太阳吓坏呢?”这么一点拨,学生立刻明白:粗的、刺耳的、难听的……总之,不好听的声音都可以说是“粗糙的声音”。
3.“瞻前顾后”
同样是《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课,第三自然段里有这样一段话:“学发光吗?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反反复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在这里,理解“反反复复”既要“瞻前”:“白天,它觉得这主意不好,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这个样子就是“反反复复”。还需“顾后”:“它一直无法决定,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这个樣子就是“反反复复”。
三、拆词解字、类比迁移
在汉语中,很多合成词的基本含义由其构成词素的字义决定。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拆词解字,再综合词义,获得各词素的整体意义。有时教师还要类比迁移,拓展引申,获得更准确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8课《神奇的克隆》第三自然段:“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嫁接”是什么?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很陌生。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快速地查词典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笔者没有这么做,而是让他们把这个词拆开来,分别猜一猜字的意思,然后再连起来说一说。
师:“嫁”是什么?
生:女子出嫁。
师:也就是要从自己的家嫁到另外一个家。“接”呢?
生:连接;结合。
师:哦,出嫁的女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跟那个地方的人、事连接起来了。(生哈哈大笑)
师:那植物的嫁接应该是什么呢?
生:一个植物到另一个植物上,和它连接起来生活。
此时,笔者出示词典上的解释:“把一种要繁殖的植物的枝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物。”听到答案,学生欢呼起来。这样拆一拆、猜一猜的学习行为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乐于猜测的能力。
四、换近义词、反义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停留在方法上,而应在学生有了基本理解后,引导学生比较、辨析近义词间的细小区别,领略用词的准确性,培养语感,为准确遣词造句奠定基础。这样既帮助学生获得词语基本含义,扩大词汇量,又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体会词语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日月潭》第四自然段:“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师:“朦胧”在这一段里有一位和它意思相反的朋友,你能找到吗?
生:“清晰”。
瞧!不用多说,学生就能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通过找反义词,学生不仅理解了原词的基本含义,而且能丰富想象,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有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
五、嵌入环境、连接行为
表层学习是割裂的,深度学习是广联的。教师应把词语教学嵌入学生的学习环境,将所学词语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串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度理解词语含义,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获得深远的智慧升华。
总之,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契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方法,抛开工具书,带领他们采用多姿多彩的理解方法,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田友芳.让词语教学彰显学段意识[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