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首市是湖北省主产棉县市之一,地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接合部,常年植棉1.2万hm2,年产皮棉1.8万t,产值2.7亿元。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普及种植,导致棉田使用化学农药次数和用量减少,加之棉区气候条件、棉田耕作制度、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棉田内有害生物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棉盲蝽的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由次要害虫转变成为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此,笔者就棉盲蝽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为害特点及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发生加重的原因
杂交抗虫棉推广普及,药剂防治的力度减弱。2001年以来杂交抗虫棉逐步推广普及,天敌种群数量及构成发生变化,群落稳定性下降,自然控制能力下降,棉铃虫发生程度大幅度下降,棉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降低了對棉盲蝽的兼治效果,加之棉农对棉盲蝽防治的重视不够,棉盲蝽的发生逐年加重,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据本市植保站2005-2012年监测棉铃虫3-4代发生程度均为中等发生(3级),棉花全生育期喷施杀虫剂次数平均减少3.6次,用药量减少36.9%。
棉田生态环境改变,为其创造适宜生存条件。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棉田内间作套种瓜、菜、豆等新模式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棉田生态环境改变,为棉盲蝽提供了更加广泛、丰实的越冬场所和寄主范围。据调查,间作套种棉田棉盲蝽发生率高于非间作套种棉田的34.6%。为害率高于42.9%。
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棉盲蝽的繁殖。据观察,棉盲蝽的发生时期和发生数量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温度在18-30℃,相对湿度在80%左右适于繁殖。近几年来,5-7月份降雨偏多,月降雨量100-200毫米,特别超过200毫米时,棉盲蝽发生严重。相反,5-7月份天旱少雨,对棉盲蝽的发生有抑制作用。据调查,降雨后或灌溉后由于棉田相对湿度较高,棉株本身含水量升高,棉盲蝽数量增多,为害加重。
二、发生危害特点
发生种类:平原湖区棉田棉盲蝽的主要危害种类为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黵)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ckson),其中绿盲蝽占60%。
发生世代:平原湖区棉田棉盲蝽每年发生4-5代。第一代越冬卵于3月上中旬在棉花残茬、枯铃壳或蓖麻茎杆、果树断枝或皮内、土壤中开始孵化,4月中旬出现成虫,为害棉花幼苗;第二代6月上中旬多在棉株嫩头上为害,雨日多,雨量大,早发棉田为害重,形成第一次为害高峰;第三代发生于7月上中旬,多雨的年份,常出现第二次高峰,迟发棉田为害重;第四代发生于8月上中旬,多为害蕾和幼铃;第五代发生于9月上中旬,后逐渐迁出棉田转移到蔬菜、果树或其他寄主上为害。
发生动态:据石首市植保站调查统计,该市2000年前棉盲蝽每年发生面积不足30 hm2,被害株率不到1%,其中无头株占0.1%,破头疯株占0.6%,对棉花产量基本无损失。2001-2012年累计发生面积4201 hm2,年均350 hm2,被害株率13%,其中无头株占2%,破头疯株占9%。据估算,每667m2损失皮棉12kg,损失率为11.4%,年损失皮棉95.4t,经济损失133万元。2012年发生面积3500 hm2,占棉田总面积的28.1%,被害株率 73%,其中无头株占12%,破头疯株占69%,预计每667m2损失皮棉25.2kg,损失率为28%,年损失皮棉1325t,经济损失1988万元。
危害习性与症状:棉盲蝽成虫和若虫一般早晚在棉株顶部活动,中午多在棉株中下部和叶背活动,刺吸为害棉花顶芽及幼嫩花蕾果实,分泌毒汁,吸取棉花组织内汁液。其若虫有趋绿、趋光、趋蕾性,阴天可整日活动为害。棉花密植,株型高大茂盛,生长嫩绿,棉株含氮量高的田块受害重。一般播种早,苗壮早发,生长旺盛,现蕾早的棉田,危害严重。
棉盲蝽危害刺口小,早期不易察觉,待受害叶片伸长才显现破孔、顶尖坏死、形成破头疯、无头棉、秃头顶。子叶期真叶初现时,主要危害棉苗生长点,被害后生长点变黑干枯,仅剩子叶,不再长新芽,棉农称为“公棉花”、“无头棉”;1-3片真叶期,嫩头(生长点)被害,则主茎停止生长,不定芽丛生,棉农称为“多头棉”、“破头疯”;嫩叶被害,初现小黑点,随叶片长大,被害小孔变成不规则大孔洞,严重时形成无数孔洞,吉缘开裂,叶片扭曲皱缩,棉农称为“破叶疯”;幼蕾被害后呈现黑斑,花瓣不能正常开放,2-3天即干枯脱落,大蕾受害后出现黑斑,花瓣不能正常开放;幼铃受害后轻者出现褐色水浸状斑点,重者布满黑斑,甚至僵化脱落,大铃受害后表面凹凸不平,形成畸形。
三、防控措施
根据棉盲蝽的发生为害特点,总结笔者在多年的棉花生产实践经验,在防控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保障,生物防治为辅助的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沟边棉花残枝枯叶和田埂路边的杂草和棉盲蝽寄主植物,破坏棉盲蝽适宜的活动场所,减少虫源。
在棉田周边附近可种植对棉盲蝽引诱性强的豆科作物,减轻其在棉田危害。
应合理灌水,平衡施肥,切忌偏施氮肥,防止棉花蕾铃期生长过旺。应适时化控,及时整枝、摘心、打顶,促使蕾铃加速老化,减轻危害程度。
物理防治。利用棉盲蝽的趋光性,在棉田按每2公顷安装一盏杀虫灯进行诱杀。
化学防治。棉花苗蕾期(5月)被害株率达3%时,用毛笔醮取药液或喷雾器喷嘴滴心,药剂选用40%锐克螟或45%马拉硫磷300倍液;成株期(6-7月)见虫用40%锐克螟1000倍或5%氟虫腈2000倍药液喷雾。应特别注意降雨和棉田灌水后施药防治,防治时间以上午9时以前、下午6时以后为佳。
生物防治。保护蜘蛛、寄生螨、草蛉以及卵寄生蜂等棉盲蝽天敌。
一、发生加重的原因
杂交抗虫棉推广普及,药剂防治的力度减弱。2001年以来杂交抗虫棉逐步推广普及,天敌种群数量及构成发生变化,群落稳定性下降,自然控制能力下降,棉铃虫发生程度大幅度下降,棉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降低了對棉盲蝽的兼治效果,加之棉农对棉盲蝽防治的重视不够,棉盲蝽的发生逐年加重,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据本市植保站2005-2012年监测棉铃虫3-4代发生程度均为中等发生(3级),棉花全生育期喷施杀虫剂次数平均减少3.6次,用药量减少36.9%。
棉田生态环境改变,为其创造适宜生存条件。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棉田内间作套种瓜、菜、豆等新模式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棉田生态环境改变,为棉盲蝽提供了更加广泛、丰实的越冬场所和寄主范围。据调查,间作套种棉田棉盲蝽发生率高于非间作套种棉田的34.6%。为害率高于42.9%。
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棉盲蝽的繁殖。据观察,棉盲蝽的发生时期和发生数量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温度在18-30℃,相对湿度在80%左右适于繁殖。近几年来,5-7月份降雨偏多,月降雨量100-200毫米,特别超过200毫米时,棉盲蝽发生严重。相反,5-7月份天旱少雨,对棉盲蝽的发生有抑制作用。据调查,降雨后或灌溉后由于棉田相对湿度较高,棉株本身含水量升高,棉盲蝽数量增多,为害加重。
二、发生危害特点
发生种类:平原湖区棉田棉盲蝽的主要危害种类为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黵)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ckson),其中绿盲蝽占60%。
发生世代:平原湖区棉田棉盲蝽每年发生4-5代。第一代越冬卵于3月上中旬在棉花残茬、枯铃壳或蓖麻茎杆、果树断枝或皮内、土壤中开始孵化,4月中旬出现成虫,为害棉花幼苗;第二代6月上中旬多在棉株嫩头上为害,雨日多,雨量大,早发棉田为害重,形成第一次为害高峰;第三代发生于7月上中旬,多雨的年份,常出现第二次高峰,迟发棉田为害重;第四代发生于8月上中旬,多为害蕾和幼铃;第五代发生于9月上中旬,后逐渐迁出棉田转移到蔬菜、果树或其他寄主上为害。
发生动态:据石首市植保站调查统计,该市2000年前棉盲蝽每年发生面积不足30 hm2,被害株率不到1%,其中无头株占0.1%,破头疯株占0.6%,对棉花产量基本无损失。2001-2012年累计发生面积4201 hm2,年均350 hm2,被害株率13%,其中无头株占2%,破头疯株占9%。据估算,每667m2损失皮棉12kg,损失率为11.4%,年损失皮棉95.4t,经济损失133万元。2012年发生面积3500 hm2,占棉田总面积的28.1%,被害株率 73%,其中无头株占12%,破头疯株占69%,预计每667m2损失皮棉25.2kg,损失率为28%,年损失皮棉1325t,经济损失1988万元。
危害习性与症状:棉盲蝽成虫和若虫一般早晚在棉株顶部活动,中午多在棉株中下部和叶背活动,刺吸为害棉花顶芽及幼嫩花蕾果实,分泌毒汁,吸取棉花组织内汁液。其若虫有趋绿、趋光、趋蕾性,阴天可整日活动为害。棉花密植,株型高大茂盛,生长嫩绿,棉株含氮量高的田块受害重。一般播种早,苗壮早发,生长旺盛,现蕾早的棉田,危害严重。
棉盲蝽危害刺口小,早期不易察觉,待受害叶片伸长才显现破孔、顶尖坏死、形成破头疯、无头棉、秃头顶。子叶期真叶初现时,主要危害棉苗生长点,被害后生长点变黑干枯,仅剩子叶,不再长新芽,棉农称为“公棉花”、“无头棉”;1-3片真叶期,嫩头(生长点)被害,则主茎停止生长,不定芽丛生,棉农称为“多头棉”、“破头疯”;嫩叶被害,初现小黑点,随叶片长大,被害小孔变成不规则大孔洞,严重时形成无数孔洞,吉缘开裂,叶片扭曲皱缩,棉农称为“破叶疯”;幼蕾被害后呈现黑斑,花瓣不能正常开放,2-3天即干枯脱落,大蕾受害后出现黑斑,花瓣不能正常开放;幼铃受害后轻者出现褐色水浸状斑点,重者布满黑斑,甚至僵化脱落,大铃受害后表面凹凸不平,形成畸形。
三、防控措施
根据棉盲蝽的发生为害特点,总结笔者在多年的棉花生产实践经验,在防控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保障,生物防治为辅助的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沟边棉花残枝枯叶和田埂路边的杂草和棉盲蝽寄主植物,破坏棉盲蝽适宜的活动场所,减少虫源。
在棉田周边附近可种植对棉盲蝽引诱性强的豆科作物,减轻其在棉田危害。
应合理灌水,平衡施肥,切忌偏施氮肥,防止棉花蕾铃期生长过旺。应适时化控,及时整枝、摘心、打顶,促使蕾铃加速老化,减轻危害程度。
物理防治。利用棉盲蝽的趋光性,在棉田按每2公顷安装一盏杀虫灯进行诱杀。
化学防治。棉花苗蕾期(5月)被害株率达3%时,用毛笔醮取药液或喷雾器喷嘴滴心,药剂选用40%锐克螟或45%马拉硫磷300倍液;成株期(6-7月)见虫用40%锐克螟1000倍或5%氟虫腈2000倍药液喷雾。应特别注意降雨和棉田灌水后施药防治,防治时间以上午9时以前、下午6时以后为佳。
生物防治。保护蜘蛛、寄生螨、草蛉以及卵寄生蜂等棉盲蝽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