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提到,中学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学生一般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开展心理教育,注重心理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剧烈的身心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事物变多,产生的思绪也会变多,拨动了学生原本平静的心田,也催生了学生闭锁心理的产生,这种自我封闭式的心理反应是中学生身上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但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中学教师应认真分析这一心理问题,并积极探索,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还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育;闭锁心理
中学阶段的学生陆续进入青春期,随着抽象思维的快速发展,其认知活动也变得更加广泛、深刻,自我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开始自主、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处于一个自尊心与独立性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时间的演变,学生原本的直率、单纯被掩盖,心理孤独感增强,对外敞开的心门不断缩小,知心的朋友越来越少。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是学生成人感发展的一种表现,但是私密心理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学生产生闭锁心理,进而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适当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疏导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学生闭锁心理分析
1.1针对性
调查发现,很多中学生在受委屈、有心事时,比起告诉教师、家长,他们更愿意向同学、朋友倾诉,或干脆闷在心里,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与家长习惯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说教,语气比较严厉,偏向于质问、训斥、说教,很难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考虑问题,无法以平等的态度、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此,中学生的闭锁心理有绝大一部分都是针对教师、家长这一类的成年人的,与之相反的,中学生在同龄人与朋友面前具有较高的敞开性。
1.2消极影响性
闭锁心理是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教师在这一阶段遇到的常态化教育内容,但如果教师习以为然,忽视这一问题或是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首先就是交友问题,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产生闭锁心理后就不愿意对他人表露自己的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相反,对于自我封闭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然后在于教师、家长等成年人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内心渴望被理解的心理很难得到满足,这就导致很多中学生喜欢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投意合的朋友,因为双方年龄相近,心理状况相似,容易沟通,对彼此的理解程度较深。但是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生活阅历比较匮乏,往往不能很好地识别好与坏,容易交上不良朋友,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就是情绪稳定性的问题,中学生自我意识较重,要面子,要自尊,在产生闭锁心理后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导致精神宣泄的途径受阻,自己又不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时间一久,內心堆积的消极情绪和烦恼就会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的情绪极度不稳定,严重的还会产生极端行为,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最后就是良好个性的形成问题,很多中学生会误将闭锁心理认为成自己的正常心理防御,将其作为心理盾牌,将心理闭锁起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片面的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免受外界的干扰与挫折,但是时间一久,容易让学生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很难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法形成良好的个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二、中学生闭锁心理教育对策
2.1遵循发展特点,提供疏导帮助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成熟以及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还是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问题,又或者是对自我认识的同一性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闭锁心理,因此,对于这个阶段学生难以排解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提供心理疏导与帮助,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聊天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谈心的方式消解学生内心的郁结,帮助学生正确应对、科学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烦恼或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地保障。
2.2重建师生关系,走进学生内心
教育是心灵的启迪,内在的感化,如果脱离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教育只会浮于表面。所以,教师应随机更换自己的角色,避免过高的权威形象,对待学生不要过于严厉、苛责,要主动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和学生交谈,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愿,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友好关系。教师只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细致的呵护,保障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才会信任并依赖教师,主动对教师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的心事,倾诉自己的郁结,进而促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2.3建设班级环境,形成家校合力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放松心灵,感受到情感上的愉悦,因此,教师应组织丰富多样的有益活动,呼吁全班学生共同建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形成民主的班级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感到温暖与友情,愿意向同学进行倾诉,也愿意聆听同学的肺腑之言,养成积极阳光的良好性格。同时,教师应主动和家长进行有效的联系,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加深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加强家庭教育的成效,达到真诚的心灵交融,实现家校合力,共同护航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作为中学教师,应积极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才又成人,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心理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李雪梅;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杨小洋;中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及与其阅读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作者单位:广西东兴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教育;闭锁心理
中学阶段的学生陆续进入青春期,随着抽象思维的快速发展,其认知活动也变得更加广泛、深刻,自我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开始自主、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处于一个自尊心与独立性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时间的演变,学生原本的直率、单纯被掩盖,心理孤独感增强,对外敞开的心门不断缩小,知心的朋友越来越少。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是学生成人感发展的一种表现,但是私密心理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学生产生闭锁心理,进而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适当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疏导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学生闭锁心理分析
1.1针对性
调查发现,很多中学生在受委屈、有心事时,比起告诉教师、家长,他们更愿意向同学、朋友倾诉,或干脆闷在心里,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与家长习惯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说教,语气比较严厉,偏向于质问、训斥、说教,很难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考虑问题,无法以平等的态度、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此,中学生的闭锁心理有绝大一部分都是针对教师、家长这一类的成年人的,与之相反的,中学生在同龄人与朋友面前具有较高的敞开性。
1.2消极影响性
闭锁心理是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教师在这一阶段遇到的常态化教育内容,但如果教师习以为然,忽视这一问题或是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首先就是交友问题,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产生闭锁心理后就不愿意对他人表露自己的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相反,对于自我封闭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然后在于教师、家长等成年人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内心渴望被理解的心理很难得到满足,这就导致很多中学生喜欢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投意合的朋友,因为双方年龄相近,心理状况相似,容易沟通,对彼此的理解程度较深。但是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生活阅历比较匮乏,往往不能很好地识别好与坏,容易交上不良朋友,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就是情绪稳定性的问题,中学生自我意识较重,要面子,要自尊,在产生闭锁心理后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导致精神宣泄的途径受阻,自己又不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时间一久,內心堆积的消极情绪和烦恼就会越来越多,造成学生的情绪极度不稳定,严重的还会产生极端行为,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最后就是良好个性的形成问题,很多中学生会误将闭锁心理认为成自己的正常心理防御,将其作为心理盾牌,将心理闭锁起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片面的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免受外界的干扰与挫折,但是时间一久,容易让学生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很难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法形成良好的个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二、中学生闭锁心理教育对策
2.1遵循发展特点,提供疏导帮助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成熟以及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还是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问题,又或者是对自我认识的同一性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闭锁心理,因此,对于这个阶段学生难以排解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提供心理疏导与帮助,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聊天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谈心的方式消解学生内心的郁结,帮助学生正确应对、科学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烦恼或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地保障。
2.2重建师生关系,走进学生内心
教育是心灵的启迪,内在的感化,如果脱离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教育只会浮于表面。所以,教师应随机更换自己的角色,避免过高的权威形象,对待学生不要过于严厉、苛责,要主动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和学生交谈,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愿,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友好关系。教师只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细致的呵护,保障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才会信任并依赖教师,主动对教师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的心事,倾诉自己的郁结,进而促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2.3建设班级环境,形成家校合力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放松心灵,感受到情感上的愉悦,因此,教师应组织丰富多样的有益活动,呼吁全班学生共同建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形成民主的班级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感到温暖与友情,愿意向同学进行倾诉,也愿意聆听同学的肺腑之言,养成积极阳光的良好性格。同时,教师应主动和家长进行有效的联系,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加深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加强家庭教育的成效,达到真诚的心灵交融,实现家校合力,共同护航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作为中学教师,应积极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才又成人,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心理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李雪梅;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杨小洋;中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及与其阅读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作者单位:广西东兴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