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朗读的时间不足,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的对象不广,朗读指导形式单调,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等。通过本人在教学中发现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为达到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目的,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1保证学生朗读时间和切实的指导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在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的同时,还要给予切实的指导。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让学生养成准确朗读的好习惯,做到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不倒字、不改字,通过多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巡回指导,通过生生对读,师生评读等方法加以辅导,特别应重视中下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朗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读中有导,导中有读。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聲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一夜的工作》的结尾部分:“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那么的劳苦和简朴。”在朗读时要把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敬佩的心情和自己感到无比自豪的心情表达出来,从而来突出周总理的伟大形象。
4交给学生朗读选择权和创造权 叶圣陶先生说:“今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如果到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时,再让学生一味机械的朗读课文,学生就会昏昏欲睡。这时教师要交给学生朗读选择权,朗读创造权,并应变着法子让学生深入细读课文如引读、赛读、演读、分角色读,当小播音员、小评论家、小导游读,通过朗读评估学生,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可以通过设计“课文朗读会”“朗读表演会”等朗读比赛,强化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隐性测试,大真正把朗读指导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5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6朗读形式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声势,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仅就我个人的见解发表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1保证学生朗读时间和切实的指导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在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的同时,还要给予切实的指导。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应让学生养成准确朗读的好习惯,做到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不倒字、不改字,通过多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巡回指导,通过生生对读,师生评读等方法加以辅导,特别应重视中下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朗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读中有导,导中有读。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聲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一夜的工作》的结尾部分:“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那么的劳苦和简朴。”在朗读时要把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敬佩的心情和自己感到无比自豪的心情表达出来,从而来突出周总理的伟大形象。
4交给学生朗读选择权和创造权 叶圣陶先生说:“今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如果到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时,再让学生一味机械的朗读课文,学生就会昏昏欲睡。这时教师要交给学生朗读选择权,朗读创造权,并应变着法子让学生深入细读课文如引读、赛读、演读、分角色读,当小播音员、小评论家、小导游读,通过朗读评估学生,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可以通过设计“课文朗读会”“朗读表演会”等朗读比赛,强化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隐性测试,大真正把朗读指导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5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6朗读形式要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声势,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仅就我个人的见解发表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