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主题与背景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评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可见,《新课标》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努力满足其(学生)学习要求,支持其(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一言以蔽之:《新课标》以生为本,以学为主。
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上却盛行着一种被称为“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由老师先根据课文内容拟好思考题,然后在授课时向学生连珠发问的教法,究其实质,仍是“师本”教育,因为它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为最终的学习目标,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和思考状态之中。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会使许多学生对老师产生严重的依赖而不愿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而且还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鉴于此,我决定放弃自己早已习惯的“问答法”,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要求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时,我或在一旁倾听学生的分析讨论;或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或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独特感受给以赞扬和欣赏。没想到,这一尝试竟然取得了極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张衡传》的教案,在这节课中,我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导入新课,走近张衡(出示张衡人物图片)
1.师: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他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和查找的有关张衡成就与生平的资料思考)
2.学生评述,教师据学生查找的资料引用崔瑗的话。(板书)
① 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②约己博艺,无坚不钻。
③君子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二)复习积累,初识张衡
1.师:东汉书法家崔瑗与作者范晔的认识不谋而合,在文中找出作者从这三方面对张衡进行具体描述的语句。
2.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学生课本圈点,教师板书)。
①“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实词:善 游
虚词: 因
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尤致思于……”“研核阴阳,妙尽……”“言甚详明”
实词:雅 致思
虚词:乃
③“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结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
实词:举 不行 辟 就 累
(三)研读课文,了解张衡
1.师:通过阅读,本文按时间顺序集中记叙了关于张衡的品格文才、科学成就、政治才干三方面的事迹,那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部分?(借助课前阅读提示)
2.朗读质疑(第四小节)
(1)请一名学生朗读
(2)学生点评,正音、句读
(3)对照文下注释,小组互译、质疑
(4)学生质疑,学生分析,教师补充
(5)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句子既能准确翻译,又能指出其包含的语法现象)
员径八尺 形似酒尊 都 咸 征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认识地动仪
(1)齐读课文。
(2)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同桌间相互描述)。
(3)请学生到讲台上对照图片向大家讲解。
4.围绕“思考与练习二”,归纳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传记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要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范晔十分懂得详略得当,笔法简而且周,疏而不漏。详写张衡的科学成就,而略写其文学才华、政治才能。
5.学习本文,你从张衡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了解了传记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共同走近、了解了东汉著名文学家,更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的张衡,并认识了他最引以为傲的候风地动仪。
(五)作业
1.《一课三练》第115页阅读理解。
2.总结归纳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
三、四点感受与建议
(一)以学为主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认为,学习者具有一种内在的天然的学习倾向,人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决定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应该由教师直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应充当“看守者”和“助手”的角色,他的位置不是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是应当站在学生的背后。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坚信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必能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和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天性,使其主动、愉快、积极地学习。比如,有些同学还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作者的资料。第二天的课堂上,学习气氛自然异常活跃,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己见、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发表了许多老师想不到和《教参》中见不到的观点和看法。一节课下来,教师未能讲上三言两语,几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只需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即可。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还学生以“学”的自治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不但可以避免教师教得身心疲倦、华发早生,且教学质量低下的尴尬状况,而且还能把学生从苦学、厌学而又不能不学的痛苦处境中解放出来。所以,以生为本的教学,是师生“双赢”的教学。
(二)先学后教
在有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学生是无知的,必须教才能学会;学生是不善于思考的,必须教才会分析;学生是缺乏自学能力的,必须教才能读懂文章。这一错误思想不但否定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它的支配下,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先教后学”“我教你学”的过程,这种以教代学的“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语文课堂上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教师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就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如果仍未能解决问题,教师才去“教”,而这时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知不足”之后,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比如文言作品教学,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勤查工具书,疏通字句,若还有不明其意的文言词句,再师生共同研讨分析。又如欣赏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教师更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自主解读文本,对文本中的形象作出个性化的分析,其后才是师生共同研究那些不解之惑。我在教学时采用的便是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三)以学定教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来确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案”确定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乃至学习方法。而正是这种教学模式,才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哈欠连天。因为,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完全按着老师的“教”去进行,而所学的又非学生所愿学的或是学生所不认同的,那么,学生的“学”绝不是真正的“学”,教学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因时制宜、因生制宜,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将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动态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开放性、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种“以学定教”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会给教学者制造更多的“麻烦”,但却会打碎教学者固有的思维镣铐,拓宽教学者的心胸和视野,引领教学者进入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奇、时尚、个性的年轻世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四)以体验代认知
通常情况下,一节课结束后,教师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是否完成,最关心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但“以生为本”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是否学到了知识,学到了哪些知识,它更关心受教育者是否获得了体验、获得了哪些体验。这不仅是因为体验有着认识论的意义,即以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或促进并加深理解,更是因为体验有着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生存的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因此,语文老师应把学生的体验过程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强调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原本静态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并由此产生新的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评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可见,《新课标》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努力满足其(学生)学习要求,支持其(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一言以蔽之:《新课标》以生为本,以学为主。
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上却盛行着一种被称为“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由老师先根据课文内容拟好思考题,然后在授课时向学生连珠发问的教法,究其实质,仍是“师本”教育,因为它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为最终的学习目标,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和思考状态之中。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会使许多学生对老师产生严重的依赖而不愿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而且还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鉴于此,我决定放弃自己早已习惯的“问答法”,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要求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时,我或在一旁倾听学生的分析讨论;或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或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独特感受给以赞扬和欣赏。没想到,这一尝试竟然取得了極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以下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张衡传》的教案,在这节课中,我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导入新课,走近张衡(出示张衡人物图片)
1.师: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他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和查找的有关张衡成就与生平的资料思考)
2.学生评述,教师据学生查找的资料引用崔瑗的话。(板书)
① 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②约己博艺,无坚不钻。
③君子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二)复习积累,初识张衡
1.师:东汉书法家崔瑗与作者范晔的认识不谋而合,在文中找出作者从这三方面对张衡进行具体描述的语句。
2.学生积累实词、虚词(学生课本圈点,教师板书)。
①“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实词:善 游
虚词: 因
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尤致思于……”“研核阴阳,妙尽……”“言甚详明”
实词:雅 致思
虚词:乃
③“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结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
实词:举 不行 辟 就 累
(三)研读课文,了解张衡
1.师:通过阅读,本文按时间顺序集中记叙了关于张衡的品格文才、科学成就、政治才干三方面的事迹,那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部分?(借助课前阅读提示)
2.朗读质疑(第四小节)
(1)请一名学生朗读
(2)学生点评,正音、句读
(3)对照文下注释,小组互译、质疑
(4)学生质疑,学生分析,教师补充
(5)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句子既能准确翻译,又能指出其包含的语法现象)
员径八尺 形似酒尊 都 咸 征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认识地动仪
(1)齐读课文。
(2)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同桌间相互描述)。
(3)请学生到讲台上对照图片向大家讲解。
4.围绕“思考与练习二”,归纳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传记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要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范晔十分懂得详略得当,笔法简而且周,疏而不漏。详写张衡的科学成就,而略写其文学才华、政治才能。
5.学习本文,你从张衡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了解了传记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共同走近、了解了东汉著名文学家,更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的张衡,并认识了他最引以为傲的候风地动仪。
(五)作业
1.《一课三练》第115页阅读理解。
2.总结归纳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
三、四点感受与建议
(一)以学为主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认为,学习者具有一种内在的天然的学习倾向,人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决定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教学过程不应该由教师直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应充当“看守者”和“助手”的角色,他的位置不是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是应当站在学生的背后。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坚信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必能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和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天性,使其主动、愉快、积极地学习。比如,有些同学还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作者的资料。第二天的课堂上,学习气氛自然异常活跃,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己见、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发表了许多老师想不到和《教参》中见不到的观点和看法。一节课下来,教师未能讲上三言两语,几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只需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即可。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还学生以“学”的自治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不但可以避免教师教得身心疲倦、华发早生,且教学质量低下的尴尬状况,而且还能把学生从苦学、厌学而又不能不学的痛苦处境中解放出来。所以,以生为本的教学,是师生“双赢”的教学。
(二)先学后教
在有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学生是无知的,必须教才能学会;学生是不善于思考的,必须教才会分析;学生是缺乏自学能力的,必须教才能读懂文章。这一错误思想不但否定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它的支配下,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先教后学”“我教你学”的过程,这种以教代学的“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语文课堂上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教师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就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如果仍未能解决问题,教师才去“教”,而这时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知不足”之后,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比如文言作品教学,教师就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勤查工具书,疏通字句,若还有不明其意的文言词句,再师生共同研讨分析。又如欣赏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教师更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自主解读文本,对文本中的形象作出个性化的分析,其后才是师生共同研究那些不解之惑。我在教学时采用的便是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三)以学定教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来确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案”确定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乃至学习方法。而正是这种教学模式,才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哈欠连天。因为,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完全按着老师的“教”去进行,而所学的又非学生所愿学的或是学生所不认同的,那么,学生的“学”绝不是真正的“学”,教学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因时制宜、因生制宜,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将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动态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开放性、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种“以学定教”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会给教学者制造更多的“麻烦”,但却会打碎教学者固有的思维镣铐,拓宽教学者的心胸和视野,引领教学者进入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奇、时尚、个性的年轻世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四)以体验代认知
通常情况下,一节课结束后,教师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是否完成,最关心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但“以生为本”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是否学到了知识,学到了哪些知识,它更关心受教育者是否获得了体验、获得了哪些体验。这不仅是因为体验有着认识论的意义,即以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或促进并加深理解,更是因为体验有着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生存的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因此,语文老师应把学生的体验过程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强调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原本静态的知识在学生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并由此产生新的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