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弹性设计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系统的、有利于学习的安排。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能让设计不游离于人才培养目标之外。教学设计只有充满弹性,才能应对多变、生成的课堂。我在教学中积极践行“基于标准,弹性设计”的教学设计思路,开阔了自己设计教学的视野,丰富了设计教学的经验,也屡屡因这样的设计而在课堂上收获师生“闪光的灵感”。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这篇课文属于“思想方法”单元,主要是提醒学生看问题、想问题不要片面和钻牛角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能有标新立异的独创最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三读”:一读课文,能概括大意;二读课文,直奔主题;三读课文,品智慧奥秘。一读达成课程目标中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對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二读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训练默读能力。三读再次回到目标中“完成对文章思想立意的把握和思想方法的品鉴迁移”。“三读”设计基于标准,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很好地落实了标准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这篇教学设计的弹性设计主要是由各个目标达成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的。我在设计教学时预设了一些替换性的小环节和材料。比如“三读”部分,倘若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出现卡壳,我会及时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启发诱导学生。在“拓展延伸品鉴思想方法”部分,我会出示历史上的著名例子“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于标准让设计有的放矢,弹性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成长空间,这样的设计灵活、适应性强,您不妨一试。
  (本栏责编 再 澜)
其他文献
有人群聚集的地方总难免会有矛盾发生,师生矛盾在学校频频上演是正常而又正常的事情。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师生矛盾是化解矛盾的前提。  朱栋,初三男生,上课不带书,练习发一张丢一张,作业总说不知道,问急了就喊:“反正我毕业后不上了!”面对这样让人抓狂的学生与问题,老师该怎么办?  首先要注意反思,倒回事件发生过程的“录像带”,觉察在这个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缺失和责任,是老师自己的责任就要敢于承认。刚带这个班不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家长忽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一味溺爱,使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导致孩子独立性差、适应性差、害怕孤独等状况。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在行动中积累自信  在家庭中,家长往往视幼儿为柔弱的个体,以爱的名义过度地保护孩子。这种过分照顾和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和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使他们失
为了考察含钛炉渣作为硫酸法钛白生产原料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了含钛炉渣的物相组成以及硫酸法钛白生产过程中杂质成分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全铁(TFe)、钒和铬
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发展严重滞后仍然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教育现状和发展前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外科患者院内转运。方法:对115例急诊创伤外科患者自急诊科转运至相关科室,转运前、中、后积极采用相关措施,并根据不同疾病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结果:所有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切体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所选的三篇课文“散文家谈散
本案例中,成绩差的淘气学生邵文洋因为思想品德课老师对他的态度比较客气和正面,因而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并取得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体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命题—写作—评改”,这种训练模式封闭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才能让学生如实地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呢?实践证明,作文实行开放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对开放式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