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沉式展厅内光源稀少,但似乎从不是漆黑的,始终摇曳在一片绚烂的光影中。那在夜晚时分闪烁于唐人街的霓虹灯招牌写着“上海楼“(Shanghai Low),像是在欢迎我们:“嗨,欢迎来到这亦幻亦真的世界,愿君品尝绚丽、繁华以及背后的孤独”。
绚烂的霓虹招牌背后,是一个城市的故事,亦可说是一代人的故事。光影里飞驰,唐人街的璀璨,华裔女性的生活在光辉中舒展。绕过霓虹灯,走进杨圆圆创造的影像世界。细小的灯带把照片墙映照得绚烂。紫色、红色的灯光从天花板投射下来,斑斑驳驳,让人产生身置舞池的幻象。地上放着一块花色地毯,面前的屏幕播放着影像作品《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面前的影片讲述着92岁的退役艳舞舞者柯比·余(Coby Yee)与她的伴侣74岁的实验电影导演史蒂芬·金(Stephen)的日常。创作者主动介入到实践中去,通过采访与被访者自述展现了镜头内的真实。柯比与史蒂芬的相遇,柯比年轻时跳舞的拼贴图片,以及二人共舞的片段映现眼前。
生于1926年的柯比经历了旧金山华埠夜总会年代,是紫禁城夜总会(Forbidden City Nightclub)的舞者与最后一任老板娘。她身为华裔家中出生的美国第一代,与家中父母第一代移民的成长文化氛围并不相同。柯比似乎不需要经历从退缩一隅到主动融入的文化转变过程,也不必遭受美国流行文化对原有文化认同的先赋性和内生性带来的冲击。美国出生的一代人成长于本地主流文化氛围中,英语成为日常语言,对他们而言,中文的实用意义降低,留下的是文化象征性;接受和拥抱流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渴望着展现自我,追逐自由。柯比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与父辈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两者形成了冲突性的张力。当柯比离开家庭这个空间,登上舞台时,面对的是与父辈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的西方群体,而他们对华裔的审美,停留在“异域风情”“亚洲传统”上。这将柯比放置到了他者文化语境内,进而将她这个舞者转化为相对熟悉的“亚洲中国”形象。
抽象的概念由现实的存在去验证与巩固。对中国传统事物的审察和定义是建立在意识层面的, 这一核心除了依赖什么是中国的一般性概念,还受制于现实的经验,例如,一系列外在的形象元素。柯比从喜爱听粤剧的母亲处接触到了戏剧服饰,她改良传统戏剧的头冠,穿戴粤剧服饰;完成了传统特征的具体形象化。观众人为建构起来的有关传统中国形象的一致性得以满足。她在镜头前,翻看了几页自己年轻时的简报,念起一段媒体的话:“龙女coby,带来东方异域风情的……”戛然而止,她合上了相簿。
布面屏风围成的半开放空间还原了起居室的光景,弥漫的暖光晕将观者包围其中。墙上张贴着华人家庭的合照,合照面对着的是影片《上海来的女士》。影片中的吴锡锡(Ceecee Wu)女士正在分享自己与上海前夫的爱情日记。这位在旧金山度过了大半生的吴女士,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动性的角色,采取“选择性同化” 来适应本土生活(唐人街这块“文化飞地”为此策略的执行提供了绝佳阵地)。区别于普遍的单一文化认同的动态,在旁人看来,她向着多元文化认同转变。在现实语境中主动地接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积淀的心理与思维模式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与延展性,在心理层面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民族故乡的归属意识以及身份定位并未完全淡化。78岁的吴锡锡始终将自己视为“来自上海的女士”。
通过华裔女性的影像记录以及相关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人的口述等体验,西方对华裔女性的想象与华裔女性自身的文化身份取向的分割不再清晰,相反是盘根错节。早年当模特的吴锡锡被要求身穿中国旗袍,旗袍是中国女性的经典着装,这使得吴锡锡内心徘徊不去的形象显影出来,并对其不断地加以提醒。当个人形象的表述和表达在现实中被重复与强化,吴锡锡的内在文化人格的行塑随之加深——上海女性。或是内在文化人格的作用,其晚年在找第三任丈夫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方必须是上海人。
对过去的痴迷之情,或对历史的强烈狂热填充着每一个镜头/画面。不同身世际遇的女性被捕捉、放置在叙事框架中,多维度的形象在时空中并行。 透过个体故事的描绘,昔日华人社区的剪影得以在眼前显现。 “人原初处在历史环境中”近似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余金巧、吴锡锡个人出发讲述的记忆、历史、与想象,都可归为对应时期华裔女性社会关系的体现。可见,美国对华人的身份定义以及华人所认同的自我身份的构想,化成种种形态留存、延宕、漂移在历史的维度里。一个个过去的在场的持存,一个个生活在过去的人(死者)的返回,将一种无休止的“时序倒错”引入现在之中。
同为华裔舞者的方美仙(Cynthia Yee),生长于旧金山。她也曾是一名夜总会舞者。方美仙在2003年退休后创立了“都板街舞团”(Grant Avenue Follies)。《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是由舞团十余名成员和柯比·余与她的爱人史蒂芬·金共同演绎。舞团多数成员为年龄70岁以上的华裔女性。她们经历各不相同,因着舞蹈聚首。在《中国城轶事》中,方美仙在旧金山中国城口述旧景往事,观者的倾听身份转化为参与者的主体身份,进入20世纪华埠历史,完成在场性的体验。期间,舞团的成员采用情景剧的模式演绎着 “紫禁城夜总会”,甚至结合了舞台剧中的道具。时空的界限与划分被打乱,观者‘真实’地穿梭交互错杂的时空中,已分不清何为现在,何为过去。
这些发生在美国194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华裔女性的生活,从未在针对这一时期艺术现场的叙事中被严肃或深入地对待,甚至很少被提及与讨论,而是被遗忘在离散的历史中,然而这些被忽视的女性与其的生活经历指向的则是更长远的华裔文化历史框架与流变。通过这些影片的记录功能,华裔女性的形象与个体记忆开始进入讨论的议题。唐人街的光景被复刻到展厅内,绚烂的霓虹灯,满墙的照片,紧紧环绕着观众。观者穿梭于布面分割的一个个观影空间,过去的事物复活一般在眼前显现。陈思,研究生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艺术史与策展專业。专攻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当代艺术策展实践与学术写作。在研究和实践中,以不同学科和社会视角切入,阐述二十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艺术。惯于将个人体悟与社会、艺术议题相结合,探索身处当代和近现代的夹缝之中,必然造就的冲突与改变。
绚烂的霓虹招牌背后,是一个城市的故事,亦可说是一代人的故事。光影里飞驰,唐人街的璀璨,华裔女性的生活在光辉中舒展。绕过霓虹灯,走进杨圆圆创造的影像世界。细小的灯带把照片墙映照得绚烂。紫色、红色的灯光从天花板投射下来,斑斑驳驳,让人产生身置舞池的幻象。地上放着一块花色地毯,面前的屏幕播放着影像作品《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面前的影片讲述着92岁的退役艳舞舞者柯比·余(Coby Yee)与她的伴侣74岁的实验电影导演史蒂芬·金(Stephen)的日常。创作者主动介入到实践中去,通过采访与被访者自述展现了镜头内的真实。柯比与史蒂芬的相遇,柯比年轻时跳舞的拼贴图片,以及二人共舞的片段映现眼前。
生于1926年的柯比经历了旧金山华埠夜总会年代,是紫禁城夜总会(Forbidden City Nightclub)的舞者与最后一任老板娘。她身为华裔家中出生的美国第一代,与家中父母第一代移民的成长文化氛围并不相同。柯比似乎不需要经历从退缩一隅到主动融入的文化转变过程,也不必遭受美国流行文化对原有文化认同的先赋性和内生性带来的冲击。美国出生的一代人成长于本地主流文化氛围中,英语成为日常语言,对他们而言,中文的实用意义降低,留下的是文化象征性;接受和拥抱流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渴望着展现自我,追逐自由。柯比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与父辈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两者形成了冲突性的张力。当柯比离开家庭这个空间,登上舞台时,面对的是与父辈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的西方群体,而他们对华裔的审美,停留在“异域风情”“亚洲传统”上。这将柯比放置到了他者文化语境内,进而将她这个舞者转化为相对熟悉的“亚洲中国”形象。
抽象的概念由现实的存在去验证与巩固。对中国传统事物的审察和定义是建立在意识层面的, 这一核心除了依赖什么是中国的一般性概念,还受制于现实的经验,例如,一系列外在的形象元素。柯比从喜爱听粤剧的母亲处接触到了戏剧服饰,她改良传统戏剧的头冠,穿戴粤剧服饰;完成了传统特征的具体形象化。观众人为建构起来的有关传统中国形象的一致性得以满足。她在镜头前,翻看了几页自己年轻时的简报,念起一段媒体的话:“龙女coby,带来东方异域风情的……”戛然而止,她合上了相簿。
布面屏风围成的半开放空间还原了起居室的光景,弥漫的暖光晕将观者包围其中。墙上张贴着华人家庭的合照,合照面对着的是影片《上海来的女士》。影片中的吴锡锡(Ceecee Wu)女士正在分享自己与上海前夫的爱情日记。这位在旧金山度过了大半生的吴女士,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动性的角色,采取“选择性同化” 来适应本土生活(唐人街这块“文化飞地”为此策略的执行提供了绝佳阵地)。区别于普遍的单一文化认同的动态,在旁人看来,她向着多元文化认同转变。在现实语境中主动地接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积淀的心理与思维模式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与延展性,在心理层面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民族故乡的归属意识以及身份定位并未完全淡化。78岁的吴锡锡始终将自己视为“来自上海的女士”。
通过华裔女性的影像记录以及相关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人的口述等体验,西方对华裔女性的想象与华裔女性自身的文化身份取向的分割不再清晰,相反是盘根错节。早年当模特的吴锡锡被要求身穿中国旗袍,旗袍是中国女性的经典着装,这使得吴锡锡内心徘徊不去的形象显影出来,并对其不断地加以提醒。当个人形象的表述和表达在现实中被重复与强化,吴锡锡的内在文化人格的行塑随之加深——上海女性。或是内在文化人格的作用,其晚年在找第三任丈夫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方必须是上海人。
对过去的痴迷之情,或对历史的强烈狂热填充着每一个镜头/画面。不同身世际遇的女性被捕捉、放置在叙事框架中,多维度的形象在时空中并行。 透过个体故事的描绘,昔日华人社区的剪影得以在眼前显现。 “人原初处在历史环境中”近似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余金巧、吴锡锡个人出发讲述的记忆、历史、与想象,都可归为对应时期华裔女性社会关系的体现。可见,美国对华人的身份定义以及华人所认同的自我身份的构想,化成种种形态留存、延宕、漂移在历史的维度里。一个个过去的在场的持存,一个个生活在过去的人(死者)的返回,将一种无休止的“时序倒错”引入现在之中。
同为华裔舞者的方美仙(Cynthia Yee),生长于旧金山。她也曾是一名夜总会舞者。方美仙在2003年退休后创立了“都板街舞团”(Grant Avenue Follies)。《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是由舞团十余名成员和柯比·余与她的爱人史蒂芬·金共同演绎。舞团多数成员为年龄70岁以上的华裔女性。她们经历各不相同,因着舞蹈聚首。在《中国城轶事》中,方美仙在旧金山中国城口述旧景往事,观者的倾听身份转化为参与者的主体身份,进入20世纪华埠历史,完成在场性的体验。期间,舞团的成员采用情景剧的模式演绎着 “紫禁城夜总会”,甚至结合了舞台剧中的道具。时空的界限与划分被打乱,观者‘真实’地穿梭交互错杂的时空中,已分不清何为现在,何为过去。
这些发生在美国194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华裔女性的生活,从未在针对这一时期艺术现场的叙事中被严肃或深入地对待,甚至很少被提及与讨论,而是被遗忘在离散的历史中,然而这些被忽视的女性与其的生活经历指向的则是更长远的华裔文化历史框架与流变。通过这些影片的记录功能,华裔女性的形象与个体记忆开始进入讨论的议题。唐人街的光景被复刻到展厅内,绚烂的霓虹灯,满墙的照片,紧紧环绕着观众。观者穿梭于布面分割的一个个观影空间,过去的事物复活一般在眼前显现。陈思,研究生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艺术史与策展專业。专攻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当代艺术策展实践与学术写作。在研究和实践中,以不同学科和社会视角切入,阐述二十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艺术。惯于将个人体悟与社会、艺术议题相结合,探索身处当代和近现代的夹缝之中,必然造就的冲突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