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从社会需求和就业实际出发,通过“工商融合”教学改革,构建新的专业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食品类专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
关键词:工商融合;食品类专业;教学改革
当前随着广西食品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多元化、复合型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是广西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育,教学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本文对“工商融合”高职层次食品类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究。
一、现行高职层次食品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
现高职层次食品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定位首要对接食品行业及企业的食品生产、质量检测等技术岗位。通过对近年广西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调研发现,近31%的毕业生从事于非一线技术岗位工作,主要在生产企业基层管理、销售等岗位及开展自主创业。毕业生在非技术岗位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呈现一定程度的适岗能力错位情况。
大部分院校食品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开设有管理、营销、商务等商科类专业课程,约占专业课程比例16%,主要开设课程有《食品营销》、《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有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践等教学环节,但大部分院校食品专业将商科类课程非必修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课时较少,同时各课程独立存在,未形成融合体系。所以不能完全满足“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课程由本校商科类专业教师担任授课任务,然而商科类教师对食品行业及学情了解程度低,教学中存在只重理论、偏离行业实际等情况,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不足。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管理、营销等技能培养,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足,制约其就业广度,导致就业质量偏低。
二、“工商融合”高职层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为例,对食品类专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1.细分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进一步细分食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明确食品营销方向、门店管理方向 “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培养符合食品行业生产与流通行业需求的,具备食品生产或质量检测专业技能、并具有管理、营销、商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开展“店长班”等食品专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的联合培养,根据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设置课程体系,培养企业所需的“精通专业,懂得经营,知道管理”的人才。
2.构建合理的“工商融合”专业课程体系。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定位,以及根据食品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產品营销等环节岗位特点,将各教学模块进行整合,使食品专业课程与商科类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调整课程内容,例如“店长班”方向有针对性开设《门店经营管理》、《连锁管理》等课程。
3.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以任务为引领导向,开展学程制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技术课程、商科类课程的特点进行融合,整合而成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专业技术、管理、营销等课程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综合实训,培养学生“工商融合”的综合能力。
(2)“工”类课程融入“商”文化
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还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相关环节的教学,例如在食品加工类技术专业课程中,融入企业现场管理、产品营销策划等教学内容,形成“工”类课程与“商”类课程环环紧扣。
(3)“商”类课程紧贴“工”实际
在商科类课程中,紧靠行业及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课程进行“工商融合”设计,充分利用食品专业校内生产型、经营型实训场所,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在商科类课程实训中,以任务为导向,设置不同岗位角色,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各项教学设定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等能力。
4.完善食品类专业“工商融合”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完善“工商融合”需求的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整合校内生产型和经营型实训优势资源,建设“前店后厂”复合型实训场所,满足开展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所需,实现开展真实经营项目的课程实训。同时与大型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真实环境的“工商融合”实训基地。
(2)发挥“工商融合”双师型教学团队作用
引入其他商科类专业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进入食品专业教学团队,形成结构合理、知识构架完善的“工商融合”教学团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管理及生产岗位开展顶岗锻炼,掌握行业实际及前沿知识,鼓励教师多方向、跨专业发展技术能力,从而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3)多途径提升学生“工商融合”能力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职业技能竞赛、网络课程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例如:开展食品营销策划、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提升学生对“工商融合”能力的感性认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平,许磊,张俊. 基于“工商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染整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17(12):12- 14.
[2] 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 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探析[J].广西轻工,2007(6):109- 111.
[3] 李桂琴,赵士豪,刘晶. 财经类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7-159.
[4] 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 高职食品类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J].广西轻工,2011(2):145- 147.
关键词:工商融合;食品类专业;教学改革
当前随着广西食品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多元化、复合型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是广西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育,教学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本文对“工商融合”高职层次食品类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究。
一、现行高职层次食品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
现高职层次食品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定位首要对接食品行业及企业的食品生产、质量检测等技术岗位。通过对近年广西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调研发现,近31%的毕业生从事于非一线技术岗位工作,主要在生产企业基层管理、销售等岗位及开展自主创业。毕业生在非技术岗位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呈现一定程度的适岗能力错位情况。
大部分院校食品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开设有管理、营销、商务等商科类专业课程,约占专业课程比例16%,主要开设课程有《食品营销》、《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有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践等教学环节,但大部分院校食品专业将商科类课程非必修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课时较少,同时各课程独立存在,未形成融合体系。所以不能完全满足“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在商科类课程教学中,课程由本校商科类专业教师担任授课任务,然而商科类教师对食品行业及学情了解程度低,教学中存在只重理论、偏离行业实际等情况,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不足。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管理、营销等技能培养,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足,制约其就业广度,导致就业质量偏低。
二、“工商融合”高职层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为例,对食品类专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
1.细分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进一步细分食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明确食品营销方向、门店管理方向 “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培养符合食品行业生产与流通行业需求的,具备食品生产或质量检测专业技能、并具有管理、营销、商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与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开展“店长班”等食品专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的联合培养,根据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设置课程体系,培养企业所需的“精通专业,懂得经营,知道管理”的人才。
2.构建合理的“工商融合”专业课程体系。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定位,以及根据食品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產品营销等环节岗位特点,将各教学模块进行整合,使食品专业课程与商科类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调整课程内容,例如“店长班”方向有针对性开设《门店经营管理》、《连锁管理》等课程。
3.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以任务为引领导向,开展学程制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技术课程、商科类课程的特点进行融合,整合而成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专业技术、管理、营销等课程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综合实训,培养学生“工商融合”的综合能力。
(2)“工”类课程融入“商”文化
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还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相关环节的教学,例如在食品加工类技术专业课程中,融入企业现场管理、产品营销策划等教学内容,形成“工”类课程与“商”类课程环环紧扣。
(3)“商”类课程紧贴“工”实际
在商科类课程中,紧靠行业及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课程进行“工商融合”设计,充分利用食品专业校内生产型、经营型实训场所,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在商科类课程实训中,以任务为导向,设置不同岗位角色,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各项教学设定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等能力。
4.完善食品类专业“工商融合”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完善“工商融合”需求的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整合校内生产型和经营型实训优势资源,建设“前店后厂”复合型实训场所,满足开展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所需,实现开展真实经营项目的课程实训。同时与大型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真实环境的“工商融合”实训基地。
(2)发挥“工商融合”双师型教学团队作用
引入其他商科类专业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进入食品专业教学团队,形成结构合理、知识构架完善的“工商融合”教学团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管理及生产岗位开展顶岗锻炼,掌握行业实际及前沿知识,鼓励教师多方向、跨专业发展技术能力,从而提升业务能力水平。
(3)多途径提升学生“工商融合”能力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职业技能竞赛、网络课程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例如:开展食品营销策划、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提升学生对“工商融合”能力的感性认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平,许磊,张俊. 基于“工商融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染整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17(12):12- 14.
[2] 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 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探析[J].广西轻工,2007(6):109- 111.
[3] 李桂琴,赵士豪,刘晶. 财经类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7-159.
[4] 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 高职食品类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J].广西轻工,2011(2):145-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