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職安健形勢向他地取經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lov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意外及職業病問題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難題。針對本地職業安全與職業健康的現況,受到影響的因素各有哪些?心目中有哪個城市對澳門有借鑑作用?
   李振宇議員表示,海恩法則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按照海恩法則分析,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預防、可以避免的。因此,當一件重大事故發生後,特區政府除處理事故本身的同時,亦要及時對同類問題的事故徵兆和事故苗頭進行排查處理,以防止類似問題重複發生。
   海恩法則強調兩點:一是事故的發生是量的積累的結果;二是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這表明建立良好的職安健環境需要政府、僱主及僱員三方的努力,單靠任何一方都難以完全避免意外的發生。
   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超過230萬人因工作意外或職業病而死亡。因工作意外和職業病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佔全球每年GDP的4%。因此,工作意外及職業病問題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難題。
   過去十幾年,世界主要國家開始制定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發展規劃,確定優先工作領域,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以促使職安健形勢持續改進。如澳大利亞為尋求工作意外死亡率顯著及持續減少,提出到2007年減少10%、到2012年至少減少20%的工作目標。日本提出職業事故減少20%以上的指標。韓國則提出到2004年減少15%的工業事故,事故率從0.74%降至0.61%,長期目標則是到2010年減少到0.5%。美國則提出在5年時間內減少3%的建築業死亡事故及在一般工業中減少1%,將與工作有關的傷害和疾病減少4%。
   本澳可借鑒上述國家的作法,提出本澳在職安健領域未來的發展規劃、預期目標及將採取的措施,包括短、中期及遠景目標、優先行動領域及評價成功的指標等,特別要開展工作意外數據收集、加強職安健研究、強化執法效率、加強職安健培訓及教育等工作,同時可考慮推出針對職安健的激勵機制,鼓勵僱主尤其是中小微企積極改善工作環境和條件,以逐漸減少工作意外,持續改善職安健形勢。
   林玉章廳長提到,對於職安健情況欠佳的工地,本局會加強進行巡查和監察,與有關承造商進行會議,了解其安全表現欠佳的原因,並協助其從源頭解決安全題,同時責成有關承造商對其轄下分判商做好協調和管理工作。
   安全培訓方面,基於建築業屬危害性相對較高的行業,因此特區政府制定《建築業職安卡制度》,強制所有相關的從業員必須報讀“建築業職安卡訓練課程”及取得“建築業職安卡”,以讓在建築工地參與施工的人士對建築業安全的施工規定,以及工作上的危害與預防措施等有基礎認識。同時,為了令受訓者掌握建築工地的實際情況和最新的職安健資訊,勞工事務局持續對職安卡課程內容作適時更新,尤其是業界的最新職安健情況、嚴重工作意外事故分析及當期所關注的職安健事項等。
   此外,為從源頭預防因不安全行為及環境所引致的工作意外,同時參考被勒令停工或處罰所涉及的主要違規事項,勞工事務局於2018年推出“建築安全特定訓練計劃”,為“建築業職安卡”持有人提供高空工作、用電安全、起重機械使用及密閉空間工作等特定工序的升級安全訓?務求讓工友能掌握進行上述工序時的安全要點和事項。受訓者完成相關的安全訓練且考試合格可獲發“建築安全特定訓練卡”。
   另一方面,勞工事務局製作《建築工地工作安全指引》手冊,透過簡單文字、列舉示範圖例及提供用於工地巡查的清單等,說明有關工地安全的條件和措施,為承造商、安全管理人員和前線工友等各持份者提供務實的?考資?提高業界的職安健意識和知識。並持續推出職安健實物資助計劃,包括:“安全帶、防墮器及獨立救生繩套裝”、“安全鞋”、“急救箱”、“流動式臨時防墮繫穩裝置”、“輕便工作臺”、“手提水氣掣”和“抗熱服及防曬帽套”7項實物資助計劃,從源頭協助中小企業解決因資源不足而缺乏安全裝備的問題。
   蔡錦富總幹事指出,不可否認,本澳社會對職安健的認識仍集中在建築行業,不過,政府近年對職安健的宣傳及推廣投入了很多,勞工局和民間團體都有展開不同的活動,宣傳教育職安健的重要性。至於活動成效方面,仍以大型企業專業團體受益為主,而一些類似園遊會的活動吸引到普通民眾關注的作用仍不是很明顯,未來有待加强。
   本人曾參與兩岸四地合辦的職安健論壞,感受到香港、台灣、內地多對職安健的重視程度很高,澳門在這方面是有待提升的空間。印象深刻的有,香港VR技術中心利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等科技加強業界的職安健教育,澳門未來可借鑑並引進這項科學技術,讓業界切身感受到自己受傷害性的情景,從而增强個人的職業安全意識。
   梁偉東會長表示,針對本地職業安全與職業健康的現況,澳門在開放賭權之後,經濟活動明顯增加,同時各方面的建設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蓬勃起來,建築工程合約也突然增多,引致本地建築工人嚴重不足,急須輸入外勞,而外勞的質素參差及未受正統的安全訓練,所以容易出現事故。這個情況就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在建設新機場時碰到的問題相似。當時香港政府勞工處成立了專隊,專門應對新機場工程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同時與當年的臨時機場管理局合作,除成立專隊加強安全檢查外,亦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在工程合約內,加入專職安全人員與施工人數成正比的條款。所以當年香港機場的十大核心建設的安全表現,明顯優於同時期的其他建議工程。
   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意識到安全問題嚴峻,於1995年發表了工業安全白皮書,要求各個高風險企業實施自我監管,同時引入安全審核制度,尤其令建設工程的工傷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以上的經驗,澳門值得借鑒。
其他文献
本澳男子涉騙兩好友百萬被捕   36歲本澳男子周某在內地因涉及經濟糾紛,被公安禁止離境。其身在內地,卻聯絡兩名相識十多年的男事主,聲稱可投資本澳賭廳及從事兌換,以低付出、高回報招徠。為增加好友信任,周某更從內地偷渡返澳,約兩人在路氹某酒店見面,洽談“投資細節”。最後兩名事主信以為真,於2019年8月至10月將合共一百萬元人民幣匯到周某的內地帳戶。   周某收錢後不斷拖延,事主未有收到任何“投資”回
期刊
路面交通情況對澳門市民而言有幾重要,恐怕非一般香港駕車人士所能深識,根本原因在於澳門路少車多人多,且巴士在澳門是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香港有引以為傲的四通八逹的地鐵解決絶大多數市民的出行需求,而澳人不是駕車的話,就要逼巴士、的士,所以談澳門的交通問題,就是有限的路面所負荷不了的公交問題,如何有效地疏通人流?如何保障道路安全?都是困繞政府及市民的社會問題。   是故,每每本澳發生交通事故,特別是人命
期刊
指數指的是將多種數據進行疊加、綜合和統計所取得的數值。今年3月,聯合國發佈了一份《世界幸福報告》,香港列第76位,中國列第93位。從2012年起,聯合國的研究使用調查數據,調查156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詢問他們的幸福感受,並且根據預期壽命、收入和社會支持等指標作評估。當中預期壽命與居民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與之掛鉤的老齡化人口亦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18年終總人口為667,
期刊
台灣高雄市韓國瑜市長自去年九合一大選,一舉翻轉綠地,拿下本屬艱困選區的南部高雄,讓民進黨一夜間丟了高雄20多年的執政權,在台灣地方自治史上寫下傳奇的一頁。他真誠無畏、大接地氣的庶民作風與語言,與典型傳統的政治人物比較起來,大相徑庭,這股庶民之風在台灣全島掀起潮流,也就是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韓流”。本以為選後,大家從選舉的激情中回歸平靜,韓流也會慢慢退散,怎知道韓流越燒越熱,從台灣到海外的新加坡、馬
期刊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澳門的地位與角色。澳門在中葡經貿平台、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兩個基礎地位後,在2017年新增了构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新角色,此次更在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再次確認,意味著澳門在今後的一個階段對於“文化基地”的打造將邁入一個實質推動階段。而文化基地的構建中,中華文化是什麼,澳門文化特色為何,多元文化又如何呈現交流,澳門將會擔負起
期刊
近年多宗奪命工業意外,引起社會上日益關注職安健的意識是否足夠?未來是否有必要加大宣傳職安健教育力度?對此,有何建議?   李振宇議員指出,雖然近年特區政府逐漸重視並不斷加強職安健的宣傳教育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職安健的社會氛圍,使職安健狀況有所改善,但總體工作意外形勢仍較嚴峻,致命工業意外時有發生,工作意外受害人數依舊處於高位。2017年工作意外受害人數達7396人,較1999年的3218人增長1.
期刊
政府早前正式批準澳博及美高梅“一正一副”賭牌臨時續期近兩年三個月,即與其餘“兩正兩副”賭牌一同至二零二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到期。政府解釋,今次臨時續約目的是希望劃一本澳目前六個賭牌的到期時間,以便屆時一同進行新一輪賭牌公開競投,確保社會穩定和博企員工的就業穩定,故決定接受澳博及美高梅開出延期的條件:包括將各需額外一次性支付二億澳門元,作為批給期限延長的代價;兩博企亦將於簽署合同起計三個月內為員工加入非
期刊
公務員招聘效率慢問題已持續多年,本人所屬的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亦分別於2014年和2018年進行跟進,當時會上亦有多位議員就招聘時間過長、開考招聘的成本效益等方面提出意見,政府亦表示會研究進行相關修法,縮短招聘程序。然而,現時招聘程序時間長仍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不少政府部門請人難,長期反映未能填補人手。   據了解,現時招聘程序時間長的問題主要為上訴期限較長,大幅拖慢整個招聘時間。除此之外,改卷環
期刊
澳門看似是一座小城,卻有著大海般的心胸將不同地區的文化在此融合,幾百年的歷史激蕩讓中西文化充分融合,形塑了自己獨有的文化與身份。  根源認同,確立“基地”角色   歷經葡國政府統治以及自我歷史的忽視,雖然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面對自己的從前似乎多有迷失感,對於我們文化的根,也充滿著重新尋回的期盼,對於大多數華人而言,我們因為文化,因為根源的認同,才更加堅定了我們文化意義中的“澳門人”身份。在最新的
期刊
在今天我們時常提起一個關鍵詞叫做“文化自信”,也就是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與自豪感。其實在“文化自信”之前,更有一個關鍵性的核心要素,那就是“文化認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又將帶著什麼向遠方繼續前行?這就是我們最重要的文化認同。   澳門這片土地,過去500年來,因為歷史、地理的形塑,讓我們的文化變得有趣、多元。但對於不少人來說,身份、文化的認同卻並不是那麼容易。作為一個以華人聚居為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