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3~6岁幼儿在其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然而,这些行为并非都是正向、积极的,幼儿消极的问题行为,已成为影响他们健康发展的“拦路石”。如何正确识别幼儿的问题行为并合理分析、应对,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内化社会期望和良好的行为规则,是幼儿教师阳家长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案例描述
阳阳是中班下学期插班进入新集体的孩子,今年5岁。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忙于经营一家服装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平时,父母陪伴阳阳的时间非常有限,阳阳主要和爷爷奶奶生活在—起。
镜头一
美术活动课上,小朋友需要完成绘画作品《我的妈妈》,阳阳很快就画好了,但是,教师走过去一看,发现阳阳给妈妈画了爆炸式的发型、凶巴巴的眼睛和大大的嘴巴,教师刚想问他为何将妈妈画成这副模样,只见他突然用黑色彩笔生气地在妈妈的脸上左画一道、右画一道,嘴里还恶狠狠地说:“妈妈是妖怪,妈妈是魔鬼—……”教师问道:“阳阳为什么这么说妈妈呢?”“妈妈就是妖怪、魔鬼!”阳阳说完就转身跑开了。
一会儿工夫,就有几个小朋友跑过来向老师告状:“老师,子睿哭了,阳阳把他的画都涂黑了。”阳阳告诉老师:“我妈妈每天都说小朋友们很棒,说我哪儿都不好。”于是,我们通过家访了解到,阳阳的父母工作忙碌,对孩子疏于管教,每当阳阳表现不好时,就会对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太多了……”
镜头二
自主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在建构区搭好了一架“高速公路”,阳阳也被吸引了过来。当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阳阳不小心踢倒了其他小朋友搭建的积木。一时之间,小朋友们纷纷指责阳阳,让他道歉。阳阳翻着白眼,带着无所谓的口气说:“对不起。”教师对阳阳说:“请你看着小朋友们认真地道歉。”阳阳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我不是道歉了吗?”
二、问题行为的界定
问题行为的界定犹如医生看病诊断,只有诊断准确,方可对症下药。我们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到这样几个关键信息:阳阳画的妈妈凶巴巴,说妈妈是魔鬼妖怪,破坏自己的作品,破坏小朋友的作品;无意碰倒小朋友搭建的积木后不愿意道歉。但是,仅凭—两次事件无法准确地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判断,我们需要花一段时间持续观察阳阳的行为表现,了解其更多的行为特点。
在后续的观察中,我们发现阳阳破坏性行为的发生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景,可能是在集体活动时间、自由活动时间、区域活动时间等,他每天至少会有两次破坏性问题行为,不仅破坏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还经常推倒区域里的玩具,弄乱他人整理好的物品,其问题行为的发生大部分没有预见性,多数和他当时的情绪有关。至此,我们对阳阳的问题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界定阳阳的问题行为属于破坏性行为。
三、探寻问题行为的原因
任何问题行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背后总有其特定的原因,通过观察法、谈话法和综合分析阳阳的背景资料,我认为阳阳问题行为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家庭因素
阳阳的父母忙于工作,对阳阳的陪伴较少。阳阳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孩子身边;阳阳妈妈则忙于经营服装店,即使每天都能和孩子见面,有效的亲子陪伴时间却少之又少。
有一次,阳阳故意把车钥匙藏了起来,在妈妈着急出门时,对妈妈说:“妈妈找不到钥匙,今天就陪我吧!”但妈妈还是以各种正当理由拒绝了阳阳。从这件事不难看出阳阳对亲情的渴望。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更需要家庭主要成员在陪伴的过程中对其言传身教,亲情的缺失必然造就阳阳家庭教育的缺失。
此外,妈妈平时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将阳阳和其他小朋友横向比较,长此以往,阳阳看到其他小朋友事情做得好,不断受到表扬,在无力反抗妈妈的情况下,心理上的不平衡就会转嫁到受表扬的孩子身上。当阳阳情绪消极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通道时,便会产生破坏性问题行为。
(二)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表扬表现好的孩子,给其他小朋友树立行为的典范或榜样。但是,由于阳阳妈妈平时总拿阳阳和其他小朋友横向比较,所以当教师表扬某个小朋友的时候,阳阳就會将妈妈横向比较的认知移植到幼儿园场景中,从而激发了破坏性问题行为。
当阳阳发生破坏性行为的时候,作品或物品受到破坏的幼儿往往会有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反应,如哭闹等。于是,很快就会有小朋友跑去报告老师,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阻止阳阳的行为,并对其展开批评教育。由于阳阳十分期望获得关注,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幼儿的行为使阳阳获得了关注,即便教师的初衷是要阻止阳阳行为的发生,但还是强化了阳阳的破坏性行为。
四、采取教育措施
(一)教育策略
阳阳的破坏性行为是心理失衡和需要关注的表现,他在给同伴带来破坏困扰的同时,也导致同伴对他的疏远,这严重影响了其社会性发展。为了让阳阳和同伴和谐相处,快乐成长,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采取关注、正强化、自我控制时间等多种教育策略,逐步改善阳阳的破坏性行为。
游戏一:“你做得真好”
游戏目的是强化阳阳的正向行为。教师可以根据阳阳破坏性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在阳阳一个小时内没有表现出任何破坏性行为时,就及时给予鼓励,例如:“阳阳,你做得真好”“阳阳也是个可以管住自己的好孩子”“阳阳又进步了”等。除了言语的鼓励,教师还可以通过让阳阳当小班长、奖励贴画等方法,对其良好表现加以正强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运用正强化的教育策略。
游戏二:孤独的阳阳
游戏目的是让阳阳承担不守规则的后果,品尝孤独的消极情感。当阳阳发生破坏性行为时,教师要适当运用自我控制时间策略,将阳阳带离小朋友身边。如果阳阳确定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就可以回归集体。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姗姗哭着跑过来说:“阳阳把彩笔画到我的衣服上了。”教师并没有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斥责阳阳,而是将阳阳带到教师办公区域,和阳阳展开谈话。首先,教师询问阳阳为什么这么做,阳阳说:“姗姗的胳膊碰到我,把我的画都弄坏了。”明白事情的缘由后,接下来就是让阳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留在原地5分钟反思自己的行为。等到他觉得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就可以在老师的允许下回归集体了。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承受能力、情绪状态等因素,把握好自我控制的时间和程度。
游戏三:分享式谈话
阳阳总是破坏小朋友的物品,其他小朋友对这样的行为很反感,就会逐渐疏远阳阳。教师可以开展“夸夸我的小伙伴”“阳阳变了”等分享式谈话活动,让阳阳通过谈话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也让小朋友发现阳阳的优点,学会接纳他,而阳阳也会从小朋友的鼓励与接纳中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
游戏四:“1、2、3、4、5”
游戏目的是预防和调控阳阳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多关注阳阳,当他想要去破坏小朋友的物品时,首先会有情绪的波动,继而发生破坏性行为。所以,教师不妨提醒阳阳,当情绪不好的时候,深呼吸,在心理默默地数“1、2、3、4、5”,然后问问自己怎么做才是对的,从而达到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游戏五:笑脸记录表
游戏目的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阳阳的进步表现,体验成就感,进一步激励阳阳的矫正自身行为。教师可以根据阳阳破坏性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在墙上挂一个笑脸记录表,当阳阳在某个时间段内没有发生破坏性问题行为时,教师就画上一个笑脸,笑脸越多说明阳阳的进步越大。
(二)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所以,针对阳阳的问题行为,我们主动约家长到幼儿园进行面谈。
首先,我们必须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不仅给其他小朋友造成不快,更加不利于阳阳的健康成长,需要在幼儿阶段及时干预。其次,家长应给予幼儿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时间的保障,家长要挤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温暖的陪伴,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最后,家长要和老师密切沟通,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我们不希望看见“5+2=0”,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应是“5+2>7”,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主动参与。
问题行为是幼儿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之一。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共同努力,为幼儿营造积极的行为支持环境,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幼儿向理想方向发展。
一、案例描述
阳阳是中班下学期插班进入新集体的孩子,今年5岁。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忙于经营一家服装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平时,父母陪伴阳阳的时间非常有限,阳阳主要和爷爷奶奶生活在—起。
镜头一
美术活动课上,小朋友需要完成绘画作品《我的妈妈》,阳阳很快就画好了,但是,教师走过去一看,发现阳阳给妈妈画了爆炸式的发型、凶巴巴的眼睛和大大的嘴巴,教师刚想问他为何将妈妈画成这副模样,只见他突然用黑色彩笔生气地在妈妈的脸上左画一道、右画一道,嘴里还恶狠狠地说:“妈妈是妖怪,妈妈是魔鬼—……”教师问道:“阳阳为什么这么说妈妈呢?”“妈妈就是妖怪、魔鬼!”阳阳说完就转身跑开了。
一会儿工夫,就有几个小朋友跑过来向老师告状:“老师,子睿哭了,阳阳把他的画都涂黑了。”阳阳告诉老师:“我妈妈每天都说小朋友们很棒,说我哪儿都不好。”于是,我们通过家访了解到,阳阳的父母工作忙碌,对孩子疏于管教,每当阳阳表现不好时,就会对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太多了……”
镜头二
自主区域活动时,小朋友们在建构区搭好了一架“高速公路”,阳阳也被吸引了过来。当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阳阳不小心踢倒了其他小朋友搭建的积木。一时之间,小朋友们纷纷指责阳阳,让他道歉。阳阳翻着白眼,带着无所谓的口气说:“对不起。”教师对阳阳说:“请你看着小朋友们认真地道歉。”阳阳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我不是道歉了吗?”
二、问题行为的界定
问题行为的界定犹如医生看病诊断,只有诊断准确,方可对症下药。我们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到这样几个关键信息:阳阳画的妈妈凶巴巴,说妈妈是魔鬼妖怪,破坏自己的作品,破坏小朋友的作品;无意碰倒小朋友搭建的积木后不愿意道歉。但是,仅凭—两次事件无法准确地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判断,我们需要花一段时间持续观察阳阳的行为表现,了解其更多的行为特点。
在后续的观察中,我们发现阳阳破坏性行为的发生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景,可能是在集体活动时间、自由活动时间、区域活动时间等,他每天至少会有两次破坏性问题行为,不仅破坏小朋友的绘画作品,还经常推倒区域里的玩具,弄乱他人整理好的物品,其问题行为的发生大部分没有预见性,多数和他当时的情绪有关。至此,我们对阳阳的问题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界定阳阳的问题行为属于破坏性行为。
三、探寻问题行为的原因
任何问题行为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背后总有其特定的原因,通过观察法、谈话法和综合分析阳阳的背景资料,我认为阳阳问题行为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家庭因素
阳阳的父母忙于工作,对阳阳的陪伴较少。阳阳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孩子身边;阳阳妈妈则忙于经营服装店,即使每天都能和孩子见面,有效的亲子陪伴时间却少之又少。
有一次,阳阳故意把车钥匙藏了起来,在妈妈着急出门时,对妈妈说:“妈妈找不到钥匙,今天就陪我吧!”但妈妈还是以各种正当理由拒绝了阳阳。从这件事不难看出阳阳对亲情的渴望。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更需要家庭主要成员在陪伴的过程中对其言传身教,亲情的缺失必然造就阳阳家庭教育的缺失。
此外,妈妈平时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将阳阳和其他小朋友横向比较,长此以往,阳阳看到其他小朋友事情做得好,不断受到表扬,在无力反抗妈妈的情况下,心理上的不平衡就会转嫁到受表扬的孩子身上。当阳阳情绪消极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通道时,便会产生破坏性问题行为。
(二)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表扬表现好的孩子,给其他小朋友树立行为的典范或榜样。但是,由于阳阳妈妈平时总拿阳阳和其他小朋友横向比较,所以当教师表扬某个小朋友的时候,阳阳就會将妈妈横向比较的认知移植到幼儿园场景中,从而激发了破坏性问题行为。
当阳阳发生破坏性行为的时候,作品或物品受到破坏的幼儿往往会有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反应,如哭闹等。于是,很快就会有小朋友跑去报告老师,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阻止阳阳的行为,并对其展开批评教育。由于阳阳十分期望获得关注,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幼儿的行为使阳阳获得了关注,即便教师的初衷是要阻止阳阳行为的发生,但还是强化了阳阳的破坏性行为。
四、采取教育措施
(一)教育策略
阳阳的破坏性行为是心理失衡和需要关注的表现,他在给同伴带来破坏困扰的同时,也导致同伴对他的疏远,这严重影响了其社会性发展。为了让阳阳和同伴和谐相处,快乐成长,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采取关注、正强化、自我控制时间等多种教育策略,逐步改善阳阳的破坏性行为。
游戏一:“你做得真好”
游戏目的是强化阳阳的正向行为。教师可以根据阳阳破坏性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在阳阳一个小时内没有表现出任何破坏性行为时,就及时给予鼓励,例如:“阳阳,你做得真好”“阳阳也是个可以管住自己的好孩子”“阳阳又进步了”等。除了言语的鼓励,教师还可以通过让阳阳当小班长、奖励贴画等方法,对其良好表现加以正强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运用正强化的教育策略。
游戏二:孤独的阳阳
游戏目的是让阳阳承担不守规则的后果,品尝孤独的消极情感。当阳阳发生破坏性行为时,教师要适当运用自我控制时间策略,将阳阳带离小朋友身边。如果阳阳确定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就可以回归集体。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姗姗哭着跑过来说:“阳阳把彩笔画到我的衣服上了。”教师并没有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斥责阳阳,而是将阳阳带到教师办公区域,和阳阳展开谈话。首先,教师询问阳阳为什么这么做,阳阳说:“姗姗的胳膊碰到我,把我的画都弄坏了。”明白事情的缘由后,接下来就是让阳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留在原地5分钟反思自己的行为。等到他觉得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就可以在老师的允许下回归集体了。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承受能力、情绪状态等因素,把握好自我控制的时间和程度。
游戏三:分享式谈话
阳阳总是破坏小朋友的物品,其他小朋友对这样的行为很反感,就会逐渐疏远阳阳。教师可以开展“夸夸我的小伙伴”“阳阳变了”等分享式谈话活动,让阳阳通过谈话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也让小朋友发现阳阳的优点,学会接纳他,而阳阳也会从小朋友的鼓励与接纳中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
游戏四:“1、2、3、4、5”
游戏目的是预防和调控阳阳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多关注阳阳,当他想要去破坏小朋友的物品时,首先会有情绪的波动,继而发生破坏性行为。所以,教师不妨提醒阳阳,当情绪不好的时候,深呼吸,在心理默默地数“1、2、3、4、5”,然后问问自己怎么做才是对的,从而达到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游戏五:笑脸记录表
游戏目的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阳阳的进步表现,体验成就感,进一步激励阳阳的矫正自身行为。教师可以根据阳阳破坏性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在墙上挂一个笑脸记录表,当阳阳在某个时间段内没有发生破坏性问题行为时,教师就画上一个笑脸,笑脸越多说明阳阳的进步越大。
(二)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所以,针对阳阳的问题行为,我们主动约家长到幼儿园进行面谈。
首先,我们必须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不仅给其他小朋友造成不快,更加不利于阳阳的健康成长,需要在幼儿阶段及时干预。其次,家长应给予幼儿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时间的保障,家长要挤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温暖的陪伴,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最后,家长要和老师密切沟通,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我们不希望看见“5+2=0”,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应是“5+2>7”,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主动参与。
问题行为是幼儿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之一。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共同努力,为幼儿营造积极的行为支持环境,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幼儿向理想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