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在现下课堂上的提问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追求场面好看,要求齐声回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比较空洞;还有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有效的“提问”是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通过思考后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积极的思考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贴近生活、引人入胜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学生能经常看到的或者一直在做的,但并不一定知道其中原理或不清楚里面一些奥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提出:人向前走路靠的什么?在得出是静摩擦力后,追问: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哪儿?以此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又如在学到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节时,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只受地球的引力,而空中物体也只受到地球引力却会往下掉,这是什么原因?这样的问题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更加能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再如:学习光的反折射这一节时,提出:靠在盛有水的碗里的筷子看起来为什么是折的?象这样的现象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或感觉得到的,提出相关的问题容易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融会贯穿、提领总结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假如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识记或只能单独的运用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肯定是不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将所学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连成面,才能很好的运用他们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去串联这些知识点,而老师在引领时,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有时起到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时,学习了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和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这两类问题后,提出:两类问题都必须要求的是哪个物理量?得出是加速度后,进一步指出加速度是解决问题的桥梁,是用动力学方法解题的重要物理量。又如:在学习气体内能变化时,提出:判断气体内能变化可从哪些途径入手?通过比较不同的例题得出,一个途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另一个途径是从气体的量、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三个量的变化上来判断。再如:学习了动能定理之后,提出:一个力做功可以从哪些途径去求解?一个途径是用W=FLcosα求恒力做功,另一个途径是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这样的问题注重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思考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互相间讨论,效果更好。
三、层层深入、贯穿课堂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和物理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同时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扩展,步步登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能力。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按这样的顺序逐步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在向下作加速运动,然后提出问题:(1)自由下落的物体是怎样的加速运动?(2)能不能用实验室中的器材来探究这个问题?此时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为了引导学生,可提出问题:(3)以前的实验中为了描述小车的运动可通过什么方法?类似于实验室中描述小车的运动,可制定如下的实验方案:用自由下落的重锤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得到纸带后就可研究重锤的自由下落是什么运动,得出实验方案后,接着提出:(4)怎样研究纸带来获得重锤运动的信息?这样的问题设计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对物理课堂产生很大的兴趣。
四、提问开放、激发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只有开放性的“提问”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有效“提问”就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激发学生多思善想的品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和想象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这堂课中在演示了一些有关加速度的实验和播放了一些视频后,提出:猜想一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学生就会目标明确地去思考这些实验和视频。又如:在学习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后和学习洛伦兹力之前,可提出这样的问题: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也能从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想到是不是因为磁场对电荷有作用才使通电导线也受磁场的作用。再如:本文中提到的判断气体内能变化可从哪些途径入手?计算力做功有哪些方法?等问题都有一定的开放性,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方可营造一个大多数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有效的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收到以点带面,大家受益的效果。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就能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也能够使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中积极地思考,愉快的学习。
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贴近生活、引人入胜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学生能经常看到的或者一直在做的,但并不一定知道其中原理或不清楚里面一些奥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提出:人向前走路靠的什么?在得出是静摩擦力后,追问: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哪儿?以此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又如在学到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节时,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只受地球的引力,而空中物体也只受到地球引力却会往下掉,这是什么原因?这样的问题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更加能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再如:学习光的反折射这一节时,提出:靠在盛有水的碗里的筷子看起来为什么是折的?象这样的现象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或感觉得到的,提出相关的问题容易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融会贯穿、提领总结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假如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识记或只能单独的运用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肯定是不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将所学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连成面,才能很好的运用他们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去串联这些知识点,而老师在引领时,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有时起到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时,学习了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和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这两类问题后,提出:两类问题都必须要求的是哪个物理量?得出是加速度后,进一步指出加速度是解决问题的桥梁,是用动力学方法解题的重要物理量。又如:在学习气体内能变化时,提出:判断气体内能变化可从哪些途径入手?通过比较不同的例题得出,一个途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另一个途径是从气体的量、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三个量的变化上来判断。再如:学习了动能定理之后,提出:一个力做功可以从哪些途径去求解?一个途径是用W=FLcosα求恒力做功,另一个途径是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这样的问题注重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思考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互相间讨论,效果更好。
三、层层深入、贯穿课堂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和物理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同时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扩展,步步登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能力。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按这样的顺序逐步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在向下作加速运动,然后提出问题:(1)自由下落的物体是怎样的加速运动?(2)能不能用实验室中的器材来探究这个问题?此时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为了引导学生,可提出问题:(3)以前的实验中为了描述小车的运动可通过什么方法?类似于实验室中描述小车的运动,可制定如下的实验方案:用自由下落的重锤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得到纸带后就可研究重锤的自由下落是什么运动,得出实验方案后,接着提出:(4)怎样研究纸带来获得重锤运动的信息?这样的问题设计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的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对物理课堂产生很大的兴趣。
四、提问开放、激发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只有开放性的“提问”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有效“提问”就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激发学生多思善想的品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和想象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这堂课中在演示了一些有关加速度的实验和播放了一些视频后,提出:猜想一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学生就会目标明确地去思考这些实验和视频。又如:在学习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后和学习洛伦兹力之前,可提出这样的问题: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也能从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想到是不是因为磁场对电荷有作用才使通电导线也受磁场的作用。再如:本文中提到的判断气体内能变化可从哪些途径入手?计算力做功有哪些方法?等问题都有一定的开放性,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方可营造一个大多数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有效的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收到以点带面,大家受益的效果。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就能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也能够使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中积极地思考,愉快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