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强制性运动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48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例患儿行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24例患儿行强制性运动,以运动活动记录表(MAL)、Wolf运动功能实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的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WMFT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侧上肢的使用频率,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康复治疗。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脑损伤;偏瘫;康复
研究指出,脑外伤及脑卒中时引发偏瘫的重要原因,机体运动功能恢复一般发生于脑卒中后的6~12个月内,而且上肢功能恢复差于下肢[1]。脑卒中患儿的上肢功能的最佳恢复时间为发病之后11周以内,如果超出这个时间,则上肢功能几乎无法再继续改善。虽然该观点已经越来越不被临床接受,但是临床上约有30%~60%的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失去功能。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是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新型、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疗法最先是由Wolf等用于脑卒中后1年以上的慢性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对CIMT对于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研究,笔者对我院神经康复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偏瘫患儿的临床資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康复科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48例脑损伤后偏瘫患儿,所有患儿均经MRI或脑CT确诊,将患儿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例患儿,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为2~10岁,平均年龄为(6.2±1.6)岁;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脑外伤6例。观察组24例患儿,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为3~12岁,平均年龄为(6.8±2.2)岁;其中脑出血7例,脑梗死11例,脑外伤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首发脑外伤或脑卒中,一侧偏瘫;患侧手腕的主动背伸大于10°,除了拇指外,至少有2个手术能背伸10°;有足够平衡能力及独立行走的能力;家属均了解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心、肾、肺等器官障碍;存在明显的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评分低于22分。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行CIMT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⑴限制健手的使用
以休息位手夹板限制健手功能,并以吊带对健侧的上肢活动进行限制。每天佩戴8小时手夹板,持续3周;在患儿进行洗浴、睡觉或上厕所时应解除对手部的限制。对手夹板以容易开启的尼龙搭扣进行固定,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可自行解除。
⑵强化患侧上肢的训练
以塑形技术对患侧上肢进行反复、集中的强化训练,每天训练5小时,一周训练5天,持续3周。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上、下午进行上肢物理治疗30分钟,每天进行6~8个塑形动作,在塑形前后应进行5分钟的牵拉、放松练习。因为塑形练习是行为训练,在训练之前应先设定行为或动作目标,该动作的难度应刚刚超过患儿肌肉运动能力,因此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一旦患儿能够轻松完成,再提高动作难度,并重复进行训练。
1.3疗效评价
以Wolf运动功能实验(WMFT)对上肢灵活性进行评价,以运动活动记录表(MAL)对上肢的运动质量(QOM)及使用数量(AOU)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已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已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
两组患儿治疗3周后的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如表1所示。
2.2WMFT功能评分
两组患儿治疗3周后的WMFT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WMFT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CIMT是以传统的康复理论为基础,经过长期临床研究形成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方法为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2]。
研究表明,CIMT可以显著提高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位偏瘫患者都可以从中受益[3]。根据CIMT治疗的要求,即患者的手腕可主动背伸20°以上,除拇指之外还有2个及以上手指可背伸10°,大约只有25%的脑卒中患者符合其治疗要求。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的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WMFT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均提示CIMT是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功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允鹏,杨红,史惟,等.全身运动治疗评估对足月脑损伤儿脑瘫发育结局的预测价值[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7):680-682
[2]曹民娟,彭美娟,杨艳红,等.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1(9):35-36
[3]张宁.针刺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8(12):107-108
作者简介:刘倩倩,汉族,1989—,籍贯河南新密,本科学历,现工作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神经内科一病区,主要从事脑损伤患儿的干预治疗方面研究。
关键词:强制性运动;脑损伤;偏瘫;康复
研究指出,脑外伤及脑卒中时引发偏瘫的重要原因,机体运动功能恢复一般发生于脑卒中后的6~12个月内,而且上肢功能恢复差于下肢[1]。脑卒中患儿的上肢功能的最佳恢复时间为发病之后11周以内,如果超出这个时间,则上肢功能几乎无法再继续改善。虽然该观点已经越来越不被临床接受,但是临床上约有30%~60%的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失去功能。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是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新型、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疗法最先是由Wolf等用于脑卒中后1年以上的慢性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更好的对CIMT对于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进行研究,笔者对我院神经康复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偏瘫患儿的临床資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康复科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48例脑损伤后偏瘫患儿,所有患儿均经MRI或脑CT确诊,将患儿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例患儿,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为2~10岁,平均年龄为(6.2±1.6)岁;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脑外伤6例。观察组24例患儿,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为3~12岁,平均年龄为(6.8±2.2)岁;其中脑出血7例,脑梗死11例,脑外伤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首发脑外伤或脑卒中,一侧偏瘫;患侧手腕的主动背伸大于10°,除了拇指外,至少有2个手术能背伸10°;有足够平衡能力及独立行走的能力;家属均了解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心、肾、肺等器官障碍;存在明显的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评分低于22分。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行CIMT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⑴限制健手的使用
以休息位手夹板限制健手功能,并以吊带对健侧的上肢活动进行限制。每天佩戴8小时手夹板,持续3周;在患儿进行洗浴、睡觉或上厕所时应解除对手部的限制。对手夹板以容易开启的尼龙搭扣进行固定,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可自行解除。
⑵强化患侧上肢的训练
以塑形技术对患侧上肢进行反复、集中的强化训练,每天训练5小时,一周训练5天,持续3周。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上、下午进行上肢物理治疗30分钟,每天进行6~8个塑形动作,在塑形前后应进行5分钟的牵拉、放松练习。因为塑形练习是行为训练,在训练之前应先设定行为或动作目标,该动作的难度应刚刚超过患儿肌肉运动能力,因此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一旦患儿能够轻松完成,再提高动作难度,并重复进行训练。
1.3疗效评价
以Wolf运动功能实验(WMFT)对上肢灵活性进行评价,以运动活动记录表(MAL)对上肢的运动质量(QOM)及使用数量(AOU)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已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已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
两组患儿治疗3周后的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如表1所示。
2.2WMFT功能评分
两组患儿治疗3周后的WMFT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WMFT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CIMT是以传统的康复理论为基础,经过长期临床研究形成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方法为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2]。
研究表明,CIMT可以显著提高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位偏瘫患者都可以从中受益[3]。根据CIMT治疗的要求,即患者的手腕可主动背伸20°以上,除拇指之外还有2个及以上手指可背伸10°,大约只有25%的脑卒中患者符合其治疗要求。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的MAL运动质量及使用数量评分、WMFT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均提示CIMT是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功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允鹏,杨红,史惟,等.全身运动治疗评估对足月脑损伤儿脑瘫发育结局的预测价值[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7):680-682
[2]曹民娟,彭美娟,杨艳红,等.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1(9):35-36
[3]张宁.针刺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8(12):107-108
作者简介:刘倩倩,汉族,1989—,籍贯河南新密,本科学历,现工作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内神经内科一病区,主要从事脑损伤患儿的干预治疗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