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监护人,我们更要做指路灯!
8月24日傍晚,临汾市汾西县一名6岁男童被骗至野外,犯罪嫌疑人采取残忍手段致其双眼严重受伤,最终导致双目失明!
今年六一期间,浙江某地的警方便在幼儿园开展了“骗子”的戏码,用Ipad、零食等“拐走”了很多小朋友。而在实验开始前,孩子们的父母都坚信自己的孩子已经受过很多有关这方面的安全教育,绝不会上当。看样子,家长们对孩子的安全意识过于自信了!
有了孩子后,大人的宁静世界开始展现出“危机四伏”的一面。家庭里一切危险的东西也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对孩子时刻耳提面命不能接触危险事物;即使在幼儿园有时也让人无法放心,因为老师无法盯住每个孩子……家长们神经时刻紧绷,每日战战兢兢,而孩子却似乎永远防不胜防地出现新的安全问题。日常生活中时时进行的安全教育为何见效甚微?随着环境的变化,家长们的教育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了。
……
2013年4月,新华网刊登了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旗下《幼儿画报》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幼儿安全自护摸底调查初步报告》,显示72.7%的受访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安全与健康,20.1%的幼儿曾经遭遇安全问题。其中从高处跌落或者在猛跑过程中跌倒受伤高达32.1%,其次为碰伤或烫伤,约占24.8%;70%以上的安全问题被认为是可以避免或者挽回的;40%以上的幼儿安全问题发生在家庭中。
Have little effect
解惑:安全教育为何见效甚微
在孩子0-6岁时,家庭的安全教育要大于社会学校的宣传影响。在孩子安全方面,家长们一直都很重视,也一直在进行,但方法不够恰当,导致孩子面对安全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
空洞说教
如家长会时常提醒孩子:“早点回家,小心坏人”。这话比较抽象空洞,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小心坏人”。总是警告孩子“不能碰火、不能碰刀”,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碰的原因。因此,在一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意外事件和悲剧也因此发生。
安全教育明显滞后
家长通常是在孩子出事之后,或者是某些事件在身边发生了,才进行相关的教育,充当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这导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的发生。
重保护轻教育
为防止孩子发生意外,家长总是小心翼翼、时刻对孩子严加保护和防范。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成人更具普遍性的做法是包办代办,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去应对,如何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种“重保护轻教育”的行为,使得孩子们缺乏生存经验和自我保护常识。
支 招
做孩子的守护人,更要做他们的指路灯
目前,家长们最担心的安全问题主要为拐骗、意外伤害、性侵犯和孩子间的冲突。“要让一片田地不长野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要做到让孩子真正远离伤害,最好的方法不是将可能导致伤害的因素像“野草”一样一一从孩子的世界中“剔除”出去,而是积极地教给孩子避免伤害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孩子的自护能力。这样的呵护方式才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安全。
1997年从事幼儿教育至今,2006年起通过各种媒体及组织家长育儿讲座、亲子活动等方式,传播快乐育儿、有效育儿的科学方法。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福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多篇论文荣获全国教育研究一等奖、及教研成果一等奖。
防拐困惑:是打招呼还是不能跟陌生人说话
情景再现:2岁时,妈妈说:“天天,这是李叔叔,快跟李叔叔打招呼。”;4岁时,妈妈又说:“天天,不能跟不认识的人说话,骗子会把你拐跑的。”
?专家解析:2-3岁正是孩子观察陌生人是否安全的时候,这时爸爸妈妈常要求孩子主动打招呼,而到了4、5 岁,大人却告诫孩子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样破坏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因为他们概念中的陌生人既包括成人所认为的陌生人,也包括那些熟悉的“叔叔阿姨”,如果父母在孩子2、3岁时告诉孩子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在孩子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即使长大了,孩子仍会认为不跟陌生人打招呼是不礼貌的表现。
?建议做法:2-3岁时家长不要强求孩子打招呼,要用亲身示范给孩子看,而被打招呼的大人也应该主动跟孩子打招呼,而不是等着孩子来打招呼。同时,通过讲故事、看图画书、情急模拟、观看防骗宣传片的方式引导孩子如何观察陌生人和陌生环境,遇到有陌生人搭讪该如何应对,防止被拐骗。另外,建议在孩子8岁以前,家长们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一个人,这也是防止孩子被拐骗的重要的一点。
?专家解析:孩子想爬高,家长的做法一般都是佳佳奶奶的做法,但这时是孩子在对自己周围世界进行探索,他会试探性地在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分辨什么地方是安全的,什么地方有危险。而家长们的做法是将孩子身边的物品变得安全,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分辨判断物品安全性的机会。当家长们不提防或者不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会按照习惯接触不安全的“安全物品”,这样让孩子陷入危险中。
?建议做法:在孩子即将掉下或摔倒前将他抱住,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不是将原本不安全的事物人为变安全后,再让孩子接触,这孩子误认为所有的物品都是“可靠”的而失去了本能探索外界物品是否安全的机会,从而没有了自我保护意识。所以这时保护孩子安全的方法,是让孩子认识安全,而不是让所有的物品变成安全的。如:在孩子喜欢到处爬高时,让孩子体会什么样的地方易跌落,这样下次孩子会主动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成人抱住孩子而非按住椅子,既保护了宝宝安全,又给孩子真实的世界,在保护孩子探索阶段欲望的同时,又发展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当然,要分清孩子探索的区域范围,在3岁前,一切对孩子造成危险的物品必须放置在孩子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此段内容仅限孩子爬高时的保护方法。)
孩子问“我怎么从肚子出来的?” 这时,要对孩子进行生理卫生的解释。“宝贝,你是妈妈怀胎十月后,从产道出来的。产道跟我们的眼睛、鼻子一样,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但眼睛、鼻子是露在外面有衣服挡住的,你要好好保护它,别让它受凉受湿了。”
孩子问“我是怎么进去的?”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爱结婚了,觉得家里需要个新成员,于是爸爸把他身体里的很多精子通过小口袋送到妈妈肚子里,其中跑得最快的精子与妈妈身体里的卵子结合,变成受精卵后慢慢地在妈妈肚子里成长,那个不断成长的受精卵就是你,最后你长得太大了,可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记住告诉孩子,小口袋是秘密的地方,除了医生检查会观察,任何人不可以碰和看,我们自己的手也不能进去,哪怕是爸爸妈妈也不行。别人没有你的允许碰你那里是违法的。”
孩子问“妈妈你怎么流血了?”
孩子渐渐懂事了,有时候会看到妈妈来例假的情况,也会问妈妈为什么不舒服,为什么会流血,这时要告诉孩子“我们身上的每个器官不舒服时要注意保护,受伤了疼了要告诉爸爸妈妈和医生,跑的时候不要太用力。”
孩子说“我也要生个宝宝。”
告诉孩子,“你现在还小,不能生宝宝,但等到你20多岁(育龄)时,你的身体是最好的,最适合生宝宝的了。
你也许这么做:立刻冲上前,怒吼小男孩:“你怎么打她?她比你小啊!快道歉!”男孩妈妈也冲过来“小孩一起玩有点磕碰,有什么大不了的。”
?专家解析:在孩子间出现冲突时,父母一般都是立刻护住孩子并责问动手的那个孩子,这样让孩子限于被动保护中,他永远不知道自己改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建议做法:三岁前,孩子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在公共场合因与玩具和别人互动时要避免孩子被打。孩子被打,家长应立刻上前拉着孩子的手,示范说: “你推我摔在地上很痛,希望你以后不要这么做。下次你想玩木马时,告诉我好吗?现在请你给我道歉。”这种示范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以后类似情况如何处理。当然这类问题对方会有多种反应,家长还需根据不同的反应做出不同的示范。
小磕碰,以不变应万变
情景再现:彤彤正在客厅里小跑着,突然扭头看到了地毯上的毛绒兔,脚步还没停下来,就“咚”的一声撞到头了,彤彤“哇”地大哭起来。妈妈立刻上前:“怎么了?宝贝乖,别哭, 妈妈打凳子。”或者“宝宝起来,不痛呢,你是勇敢的。撞到桌子了?桌子很疼呢。”。
手扶电梯、高处坠落、小区的锻炼器材……相比以往,现在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防不胜防。这时,我们需要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让孩子了解如何处理类似状况。
?专家解析:孩子摔疼了,这正是教育孩子避免和处理危险的好时机。
示 范 做 法
首先,先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没有大碍,也不要立刻问“怎么了?
应该说出事实“宝宝走到这个桌子的时候,头碰到桌子角,宝宝感觉很痛,宝宝哭了。”记住只用描述性的语言叙述事实,不加以任何评论。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有助于以后没有看见宝宝出了状况后,孩子能自己清楚地说出事实。
其次,让宝宝指出或说出他哪里疼。
让宝宝对自己的各个身体部位都有个清楚的了解。在平时,可以训练宝宝多做本体感知发展的小游戏,如:让宝宝闭上眼睛然后说出身体的一个部位让宝宝用手指出。
第三,传递护理知识。
描述伤口“宝宝的额头红了,还肿了起来,这时候妈妈要拿药箱找出药油给宝宝涂上。”“宝宝的头没有红也没有肿,上面有些渣,我们来把它擦干净。”描述疼痛部位和怎么处理,让宝宝知道什么样的伤口程度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
第四,告诉宝宝预防方法。
“宝宝摔伤了很痛,下次走路的时候不要回头看,慢点走,看着走路的方向都有哪些东西,绕开走,就不会再撞到了。”
第五,表达关爱。
爸爸妈妈对宝宝的关怀会影响到宝宝与其他人的情感互动。“来,宝宝,让妈妈抱一抱,摸一摸(表明妈妈关注这件事)。我相信下次宝宝不会再撞到桌子了(相信孩子)。妈妈爱你(不管怎样,妈妈都是爱宝宝的)。”
当孩子碰到了摔倒了,立刻疼起来哭时,通常都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孩子碰到后有感觉并做出反应属于正常情况。家长应注意摔倒后隔了十几秒再大哭和摔疼后不哭的情况,这时证明孩子比较疼甚至是摔晕了,这时要特别留意孩子摔碰后的数小时内是否有出现呕吐、昏睡的现象。
谈一谈,我家的安全教育
● 六六告诉你:
①溜滑滑梯要大人进去,不然会摔倒的。
②不能站在马路中间,有车车。
③吃东西要吹吹,烫嘴巴,痛!
④我是小孩,所以坐车车要靠着背垫坐,大人就不要,小孩子太矮了,靠不到后面,车车一开会摔跤。
⑤有颜色的喷泉是有电的,不能碰。
?专家提醒:孩子走路总是摔倒,不一定是因为孩子走路不看路,这与孩子是否感觉统合失调、是否父母过度关注等也可能有关系。
● 泉泉告诉你:
①火好烫,不能碰。
②梯梯会咬脚,要站好,要妈妈牵手手。
③不能跟不认得的人讲话,不能吃别人的东西,他们会把泉泉带走,泉泉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
?专家提醒:三岁前保护孩子的方法,与三岁后教育孩子的方法很不同,泉泉在一岁多的时候受到的“教育”不得当,这种的情况属于“通过吓、害怕、受惊”的方式来注意安全,通常我们不建议孩子在八岁前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
8月24日傍晚,临汾市汾西县一名6岁男童被骗至野外,犯罪嫌疑人采取残忍手段致其双眼严重受伤,最终导致双目失明!
今年六一期间,浙江某地的警方便在幼儿园开展了“骗子”的戏码,用Ipad、零食等“拐走”了很多小朋友。而在实验开始前,孩子们的父母都坚信自己的孩子已经受过很多有关这方面的安全教育,绝不会上当。看样子,家长们对孩子的安全意识过于自信了!
有了孩子后,大人的宁静世界开始展现出“危机四伏”的一面。家庭里一切危险的东西也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对孩子时刻耳提面命不能接触危险事物;即使在幼儿园有时也让人无法放心,因为老师无法盯住每个孩子……家长们神经时刻紧绷,每日战战兢兢,而孩子却似乎永远防不胜防地出现新的安全问题。日常生活中时时进行的安全教育为何见效甚微?随着环境的变化,家长们的教育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了。
……
2013年4月,新华网刊登了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旗下《幼儿画报》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幼儿安全自护摸底调查初步报告》,显示72.7%的受访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安全与健康,20.1%的幼儿曾经遭遇安全问题。其中从高处跌落或者在猛跑过程中跌倒受伤高达32.1%,其次为碰伤或烫伤,约占24.8%;70%以上的安全问题被认为是可以避免或者挽回的;40%以上的幼儿安全问题发生在家庭中。
Have little effect
解惑:安全教育为何见效甚微
在孩子0-6岁时,家庭的安全教育要大于社会学校的宣传影响。在孩子安全方面,家长们一直都很重视,也一直在进行,但方法不够恰当,导致孩子面对安全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
空洞说教
如家长会时常提醒孩子:“早点回家,小心坏人”。这话比较抽象空洞,孩子不知道怎样才算“小心坏人”。总是警告孩子“不能碰火、不能碰刀”,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碰的原因。因此,在一些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意外事件和悲剧也因此发生。
安全教育明显滞后
家长通常是在孩子出事之后,或者是某些事件在身边发生了,才进行相关的教育,充当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这导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的发生。
重保护轻教育
为防止孩子发生意外,家长总是小心翼翼、时刻对孩子严加保护和防范。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成人更具普遍性的做法是包办代办,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去应对,如何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种“重保护轻教育”的行为,使得孩子们缺乏生存经验和自我保护常识。
支 招
做孩子的守护人,更要做他们的指路灯
目前,家长们最担心的安全问题主要为拐骗、意外伤害、性侵犯和孩子间的冲突。“要让一片田地不长野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要做到让孩子真正远离伤害,最好的方法不是将可能导致伤害的因素像“野草”一样一一从孩子的世界中“剔除”出去,而是积极地教给孩子避免伤害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孩子的自护能力。这样的呵护方式才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安全。
1997年从事幼儿教育至今,2006年起通过各种媒体及组织家长育儿讲座、亲子活动等方式,传播快乐育儿、有效育儿的科学方法。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福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多篇论文荣获全国教育研究一等奖、及教研成果一等奖。
防拐困惑:是打招呼还是不能跟陌生人说话
情景再现:2岁时,妈妈说:“天天,这是李叔叔,快跟李叔叔打招呼。”;4岁时,妈妈又说:“天天,不能跟不认识的人说话,骗子会把你拐跑的。”
?专家解析:2-3岁正是孩子观察陌生人是否安全的时候,这时爸爸妈妈常要求孩子主动打招呼,而到了4、5 岁,大人却告诫孩子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样破坏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因为他们概念中的陌生人既包括成人所认为的陌生人,也包括那些熟悉的“叔叔阿姨”,如果父母在孩子2、3岁时告诉孩子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在孩子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即使长大了,孩子仍会认为不跟陌生人打招呼是不礼貌的表现。
?建议做法:2-3岁时家长不要强求孩子打招呼,要用亲身示范给孩子看,而被打招呼的大人也应该主动跟孩子打招呼,而不是等着孩子来打招呼。同时,通过讲故事、看图画书、情急模拟、观看防骗宣传片的方式引导孩子如何观察陌生人和陌生环境,遇到有陌生人搭讪该如何应对,防止被拐骗。另外,建议在孩子8岁以前,家长们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一个人,这也是防止孩子被拐骗的重要的一点。
?专家解析:孩子想爬高,家长的做法一般都是佳佳奶奶的做法,但这时是孩子在对自己周围世界进行探索,他会试探性地在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分辨什么地方是安全的,什么地方有危险。而家长们的做法是将孩子身边的物品变得安全,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分辨判断物品安全性的机会。当家长们不提防或者不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会按照习惯接触不安全的“安全物品”,这样让孩子陷入危险中。
?建议做法:在孩子即将掉下或摔倒前将他抱住,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不是将原本不安全的事物人为变安全后,再让孩子接触,这孩子误认为所有的物品都是“可靠”的而失去了本能探索外界物品是否安全的机会,从而没有了自我保护意识。所以这时保护孩子安全的方法,是让孩子认识安全,而不是让所有的物品变成安全的。如:在孩子喜欢到处爬高时,让孩子体会什么样的地方易跌落,这样下次孩子会主动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成人抱住孩子而非按住椅子,既保护了宝宝安全,又给孩子真实的世界,在保护孩子探索阶段欲望的同时,又发展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当然,要分清孩子探索的区域范围,在3岁前,一切对孩子造成危险的物品必须放置在孩子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此段内容仅限孩子爬高时的保护方法。)
孩子问“我怎么从肚子出来的?” 这时,要对孩子进行生理卫生的解释。“宝贝,你是妈妈怀胎十月后,从产道出来的。产道跟我们的眼睛、鼻子一样,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但眼睛、鼻子是露在外面有衣服挡住的,你要好好保护它,别让它受凉受湿了。”
孩子问“我是怎么进去的?”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爱结婚了,觉得家里需要个新成员,于是爸爸把他身体里的很多精子通过小口袋送到妈妈肚子里,其中跑得最快的精子与妈妈身体里的卵子结合,变成受精卵后慢慢地在妈妈肚子里成长,那个不断成长的受精卵就是你,最后你长得太大了,可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记住告诉孩子,小口袋是秘密的地方,除了医生检查会观察,任何人不可以碰和看,我们自己的手也不能进去,哪怕是爸爸妈妈也不行。别人没有你的允许碰你那里是违法的。”
孩子问“妈妈你怎么流血了?”
孩子渐渐懂事了,有时候会看到妈妈来例假的情况,也会问妈妈为什么不舒服,为什么会流血,这时要告诉孩子“我们身上的每个器官不舒服时要注意保护,受伤了疼了要告诉爸爸妈妈和医生,跑的时候不要太用力。”
孩子说“我也要生个宝宝。”
告诉孩子,“你现在还小,不能生宝宝,但等到你20多岁(育龄)时,你的身体是最好的,最适合生宝宝的了。
你也许这么做:立刻冲上前,怒吼小男孩:“你怎么打她?她比你小啊!快道歉!”男孩妈妈也冲过来“小孩一起玩有点磕碰,有什么大不了的。”
?专家解析:在孩子间出现冲突时,父母一般都是立刻护住孩子并责问动手的那个孩子,这样让孩子限于被动保护中,他永远不知道自己改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建议做法:三岁前,孩子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在公共场合因与玩具和别人互动时要避免孩子被打。孩子被打,家长应立刻上前拉着孩子的手,示范说: “你推我摔在地上很痛,希望你以后不要这么做。下次你想玩木马时,告诉我好吗?现在请你给我道歉。”这种示范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以后类似情况如何处理。当然这类问题对方会有多种反应,家长还需根据不同的反应做出不同的示范。
小磕碰,以不变应万变
情景再现:彤彤正在客厅里小跑着,突然扭头看到了地毯上的毛绒兔,脚步还没停下来,就“咚”的一声撞到头了,彤彤“哇”地大哭起来。妈妈立刻上前:“怎么了?宝贝乖,别哭, 妈妈打凳子。”或者“宝宝起来,不痛呢,你是勇敢的。撞到桌子了?桌子很疼呢。”。
手扶电梯、高处坠落、小区的锻炼器材……相比以往,现在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防不胜防。这时,我们需要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来让孩子了解如何处理类似状况。
?专家解析:孩子摔疼了,这正是教育孩子避免和处理危险的好时机。
示 范 做 法
首先,先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没有大碍,也不要立刻问“怎么了?
应该说出事实“宝宝走到这个桌子的时候,头碰到桌子角,宝宝感觉很痛,宝宝哭了。”记住只用描述性的语言叙述事实,不加以任何评论。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有助于以后没有看见宝宝出了状况后,孩子能自己清楚地说出事实。
其次,让宝宝指出或说出他哪里疼。
让宝宝对自己的各个身体部位都有个清楚的了解。在平时,可以训练宝宝多做本体感知发展的小游戏,如:让宝宝闭上眼睛然后说出身体的一个部位让宝宝用手指出。
第三,传递护理知识。
描述伤口“宝宝的额头红了,还肿了起来,这时候妈妈要拿药箱找出药油给宝宝涂上。”“宝宝的头没有红也没有肿,上面有些渣,我们来把它擦干净。”描述疼痛部位和怎么处理,让宝宝知道什么样的伤口程度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
第四,告诉宝宝预防方法。
“宝宝摔伤了很痛,下次走路的时候不要回头看,慢点走,看着走路的方向都有哪些东西,绕开走,就不会再撞到了。”
第五,表达关爱。
爸爸妈妈对宝宝的关怀会影响到宝宝与其他人的情感互动。“来,宝宝,让妈妈抱一抱,摸一摸(表明妈妈关注这件事)。我相信下次宝宝不会再撞到桌子了(相信孩子)。妈妈爱你(不管怎样,妈妈都是爱宝宝的)。”
当孩子碰到了摔倒了,立刻疼起来哭时,通常都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孩子碰到后有感觉并做出反应属于正常情况。家长应注意摔倒后隔了十几秒再大哭和摔疼后不哭的情况,这时证明孩子比较疼甚至是摔晕了,这时要特别留意孩子摔碰后的数小时内是否有出现呕吐、昏睡的现象。
谈一谈,我家的安全教育
● 六六告诉你:
①溜滑滑梯要大人进去,不然会摔倒的。
②不能站在马路中间,有车车。
③吃东西要吹吹,烫嘴巴,痛!
④我是小孩,所以坐车车要靠着背垫坐,大人就不要,小孩子太矮了,靠不到后面,车车一开会摔跤。
⑤有颜色的喷泉是有电的,不能碰。
?专家提醒:孩子走路总是摔倒,不一定是因为孩子走路不看路,这与孩子是否感觉统合失调、是否父母过度关注等也可能有关系。
● 泉泉告诉你:
①火好烫,不能碰。
②梯梯会咬脚,要站好,要妈妈牵手手。
③不能跟不认得的人讲话,不能吃别人的东西,他们会把泉泉带走,泉泉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
?专家提醒:三岁前保护孩子的方法,与三岁后教育孩子的方法很不同,泉泉在一岁多的时候受到的“教育”不得当,这种的情况属于“通过吓、害怕、受惊”的方式来注意安全,通常我们不建议孩子在八岁前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