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方解石为代表的含钙矿物的选择性抑制是矽卡岩型白钨矿浮选领域长期以来面临的经典难题.为此,创新性地引入一种无毒、易降解的天然胶——葫芦巴胶,作为油酸钠浮选体系中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抑制剂,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葫芦巴胶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效果,通过Zeta电位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研究了葫芦巴胶在2种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结果证实,在pH=7.5~8.7范围内,油酸钠用量为150 mg/L、葫芦巴胶用量为200 mg/L时,方解石浮选受到显著抑制,而白钨矿的可浮性基本没受到影响,二者能实现良好的浮选分离.
【机 构】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方解石为代表的含钙矿物的选择性抑制是矽卡岩型白钨矿浮选领域长期以来面临的经典难题.为此,创新性地引入一种无毒、易降解的天然胶——葫芦巴胶,作为油酸钠浮选体系中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抑制剂,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葫芦巴胶选择性抑制方解石的效果,通过Zeta电位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研究了葫芦巴胶在2种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结果证实,在pH=7.5~8.7范围内,油酸钠用量为150 mg/L、葫芦巴胶用量为200 mg/L时,方解石浮选受到显著抑制,而白钨矿的可浮性基本没受到影响,二者能实现良好的浮选分离.Zeta电位结果表明:葫芦巴胶能够稳定地作用在方解石表面,而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稳定性较差.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证明:葫芦巴胶单独作用时,其能够与白钨矿、方解石表面钙质点发生作用,吸附在2种矿物表面;葫芦巴胶与油酸钠共同作用时,方解石表面的吸附仍旧以葫芦巴胶为主,而白钨矿表面的吸附以油酸钠为主.研究结果为白钨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学习图中节点的潜在向量表示是一项重要且普遍存在的任务,旨在捕捉图中节点的各种属性.大量工作证明静态图表示已经能够学习到节点的部分信息,然而,真实世界的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为了解决多数动态网络算法不能有效保留节点邻域结构和时态信息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和门控循环单元(GRU)的动态网络表示学习方法DynAEGRU.该方法以自编码器作为框架,其中的编码器首先用DNN聚集邻域信息以得到低维特征向量,然后使用GRU网络提取节点时态信息,最后用解码器重构邻接矩阵并将其与真实图对比来构建损失
作为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热点问题,摘要生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Seq2Seq模型的生成式摘要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抽取式的方法具有挖掘有效特征并抽取文章重要句子的潜力,因此如何利用抽取式方法来改进生成式方法是一个较好的研究方向.鉴于此,提出了融合生成式和抽取式方法的模型.首先,使用TextRank算法并融合主题相似度来抽取文章中有重要意义的句子.然后,设计了融合抽取信息语义的基于Seq2Seq模型的生成式框架来实现摘要生成任务;同时,引入指针网络解决模型训练中的未登录词(OOV)问题.综合以上步骤得到
近几年,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单图像超分辨率(SR)重建方法成为了主流.通常情况下,重建模型的网络层数越深,提取的特征越多,重建效果越好;然而随着网络层数的加深,不仅会出现梯度消失的问题,还会显著增加参数量,增加训练的难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密集Inception的单图像SR重建方法.该方法引入Inception-残差网络(Inception-ResNet)结构提取图像特征,全局采用简化后的密集网络,且仅构建每一个模块输出到重建层的路径,从而避免产生冗余数据来增加计算量.在放大倍数为4时,
获得清晰准确的水下图像是人类探索水下世界的重要前置条件.然而与平常图像相比,水下图像往往具有对比度低、细节保留不足及颜色失真等问题,这导致其视觉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人工欠曝光融合和白平衡技术(AUF+WB)的水下图像增强算法.首先,利用调节伽马值的方式对原始水下图像进行操作,从而生成5幅相应的欠曝光图像;然后,以对比度、饱和度及良好曝光度作为融合权重,并结合多尺度融合来生成融合图像;最后,将各类颜色通道补偿后的图像分别结合灰色世界假设白平衡生成相应的白平衡图像,再利用水下彩色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针对现有表位预测方法对抗原中存在的重叠表位预测能力不佳的问题,提出了将基于局部度量(L-Metric)的重叠子图发现算法用于表位预测的模型.首先,利用抗原上的表面原子构建原子图并升级为氨基酸残基图;然后,利用基于信息流的图划分算法将氨基酸残基图划分为互不重叠的种子子图,并使用基于L-Metric的重叠子图发现算法对种子子图进行扩展以得到重叠子图;最后,利用由图卷积网络(GCN)和全连接网络(FCN)构建的分类模型将扩展后的子图分类为抗原表位和非抗原表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在相同数据集上的F1值与现
Pluronic(普朗尼克)是一类非离子型双亲三嵌段共聚物,分子结构为PEOn-PPOn-PEOn,能够在矿物表面形成多种吸附构型,依靠空间位阻作用调控颗粒间的分散聚团行为,在解决矿物颗粒罩盖、异相凝聚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以Pluronic F-68为研究对象,通过沉降试验考察其在细粒石英与萤石异相凝聚体系中的分散作用效果,利用吸附量测试和接触角测试分析了Pluronic F-68在萤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特性与分散机理,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其吸附模型.结果表明:①矿浆pH=7时,Pluronic F
脱附是导致粗颗粒浮选回收率低的重要原因.为了探究疏水性颗粒-气泡间脱附行为机理,利用自制的浮选颗粒-气泡脱附测试系统对不同疏水性颗粒的脱附过程进行观测,借助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颗粒-气泡间接触角、三相润湿周边变化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颗粒脱附过程中接触角并非保持不变,而是存在明显的接触角滞后,接触角为67.0°、83.9°和98.7°的3种疏水性颗粒在达到前进接触角106.7°、119.3°和128.3°后三相润湿周边开始滑动收缩.区别于传统三相润湿周边滑动脱附机制,发现在三相润湿周边
氧化锑矿是一种重要的锑矿资源,但目前还不能得到高效回收,氧化锑矿选别仍是选矿领域的一个难题.开展氧化锑矿回收基础理论和工艺研究,对于延长锑资源利用年限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广大选矿科技工作者对氧化锑矿选别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些选别方法主要包括重选法、硫化浮选法、直接浮选法等.对氧化锑矿选别工艺与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在重选方面要开发高效微细粒氧化锑矿重选回收装备,并研究其在复杂力场中的运动规律;在硫化浮选方面需要加强硫化机理研究,筛选高效、低廉的硫
基于铜钼浮选分离试验,结合微量热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揭示了H2O2对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氧化机理和热动力学规律,旨在为铜钼硫化矿绿色、高效浮选分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pH=10时,浓度为0.01%的H2O2对黄铜矿与辉钼矿单矿物浮选回收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黄铜矿回收率从88.64%下降至83.34%,辉钼矿回收率从88.61%下降至88.50%;浓度为1%的H2O2对黄铜矿与辉钼矿具有较好分离效果,黄铜矿浮选回收率显著降低至6.8%,而辉钼矿回收率为78.48%;浓度为0.01%的H2O2与黄铜
为了系统地研究季铵化对含羟基叔胺类捕收剂性能的影响,以N,N-十二烷基二乙醇胺(BHDA)和N,N-双(2-羟乙基)-N-甲基十二烷基氯化铵(BHMDC)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型特性和性质分析,并采用浮选试验、动电位分析、生物降解性和水生生物毒性检测,对比研究了两种含羟基捕收剂的性能差异.构型特性和性质分析可知,季铵化可以增加捕收剂极性基团尺寸,提高药剂选择性,同时使药剂易与水混溶,pH值的适用范围更广,性能也更稳定.浮选试验结果表明,2种捕收剂对石英的捕收能力均较好,BHMDC对赤铁矿的捕收能力弱于B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