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世纪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弄清楚能力的含义。其次,培养学生能力必须转变观念,落到实处。第三,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关键词:新的时代背景;自主学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55-1
新的世纪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弄清楚能力的含义。
能力就其实际而言就是自学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就历史学科的能力内容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阅读能力,即分析教材结构,熟记基础知识,分清史与论,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成历史知识结构。二是辨证思想能力,即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三是解题能力,即各类历史题和一般解题力,特别是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等能力。其层次可分为:第一层次为记忆能力;第二层次为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思维能力;第三层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能力必须转变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去。
1.激发学生浓厚的自学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产生“爱学”和“乐学”,进而通过自学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引导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关键在于教师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在学习“日本大举侵华”这段历史时,我先放了一段《松花江》的歌曲,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下立刻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都积极参与,通过交流,一致认为反映的是“九·一八”事件,那么,“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又是如何一步步蚕食中国的呢?这样学生就带着极大的兴趣埋头看书,寻找答案。
2.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课本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阶段,我们更加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首先是把握全书概要,通过篇章目录了解该课本的内容结构和轮廓,通过大事年表把握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第二步通过每章的纲目去了解该章节的概貌,尤其是每章开头一段的“引言”更要细读,掌握了它也就可以把握这章的重点。第三步,将图文对照来读,将正文和小学部分联系起来读。历史插图与文字对照起来看,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四步,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纲”下面的具体内容去编写细“目”,训练提纲挈领的能力。当然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编写课文的提纲,有点强人所难,我一般是先易后难,先从编写一段、一目开始,或者我先做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对照着编写,如在讲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时,我先板书示范“德意志统一”的框架结构,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自行编写“意大利统一”,效果还不错。第五步,思考习题,作出答案。在一篇课文学完后,我要求学生课后习题逐条过堂,我不强求他们答案要与标准答案一致,但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第六步,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贵有疑”,学生的提问是思维积极性的表现,学生在自学中提出课本和教师未提到的新问题意味着他的心灵已开辟了接受阳光的新窗户。我在教学中,一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求异性思维。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自学的必要和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科书“习题”基础上,补充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分别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中进行,如笔记预习提纲,填写各类表格,编写大事年表,选择题,写出课后追记等等。
第三,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1.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缺陷或错误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3.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关键词:新的时代背景;自主学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55-1
新的世纪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弄清楚能力的含义。
能力就其实际而言就是自学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就历史学科的能力内容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阅读能力,即分析教材结构,熟记基础知识,分清史与论,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成历史知识结构。二是辨证思想能力,即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三是解题能力,即各类历史题和一般解题力,特别是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等能力。其层次可分为:第一层次为记忆能力;第二层次为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思维能力;第三层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能力必须转变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去。
1.激发学生浓厚的自学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产生“爱学”和“乐学”,进而通过自学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引导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关键在于教师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在学习“日本大举侵华”这段历史时,我先放了一段《松花江》的歌曲,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下立刻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都积极参与,通过交流,一致认为反映的是“九·一八”事件,那么,“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又是如何一步步蚕食中国的呢?这样学生就带着极大的兴趣埋头看书,寻找答案。
2.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课本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阶段,我们更加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首先是把握全书概要,通过篇章目录了解该课本的内容结构和轮廓,通过大事年表把握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第二步通过每章的纲目去了解该章节的概貌,尤其是每章开头一段的“引言”更要细读,掌握了它也就可以把握这章的重点。第三步,将图文对照来读,将正文和小学部分联系起来读。历史插图与文字对照起来看,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四步,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纲”下面的具体内容去编写细“目”,训练提纲挈领的能力。当然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编写课文的提纲,有点强人所难,我一般是先易后难,先从编写一段、一目开始,或者我先做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对照着编写,如在讲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时,我先板书示范“德意志统一”的框架结构,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自行编写“意大利统一”,效果还不错。第五步,思考习题,作出答案。在一篇课文学完后,我要求学生课后习题逐条过堂,我不强求他们答案要与标准答案一致,但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第六步,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贵有疑”,学生的提问是思维积极性的表现,学生在自学中提出课本和教师未提到的新问题意味着他的心灵已开辟了接受阳光的新窗户。我在教学中,一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求异性思维。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自学的必要和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科书“习题”基础上,补充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分别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中进行,如笔记预习提纲,填写各类表格,编写大事年表,选择题,写出课后追记等等。
第三,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1.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缺陷或错误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3.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