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事关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因此,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始终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作为每个年度要办的大事实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各地也纷纷行动,在农民科技培训上下了很大气力,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总起来讲,当前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与培训之前的规划以及农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怎样增强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效性应该成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农民科技培训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不足
近些年,县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教育部门严格控编,退的多,进的少,使得农民培训的教师资源相对缺乏,青黄不接;同时,因为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中撤销了“七站八所”,一些农技人员纷纷转行,使得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师资出现断层。
2.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目前各地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普遍使用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先进设备,但多数仅仅是代替了黑板和粉笔而已。诸如土壤的分析化验、病虫害防治机理分析等一些比较直观、群众急于求证的研究设备,由于配备不足或资源不能共享,导致农民培训仍然停留在一般的说教上。
3.实习基地缺乏
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使得当前农民培训的实际操作环节缺失,实习基地比较缺乏,教师和学员的动手能力差,培训效果得不到巩固。
4.受众层次偏低
由于受经济效益和传统观念的双重影响,现在在农村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年龄在40岁以上。每到举办培训班,前来听课的基本为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的文化底子较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所以培训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5.培训形式单一
受考核办法(如参加人数)或表现形式(如照相录像)的束缚,当前农民培训的形式多是填鸭式教育或照本宣科,群众听不懂,嫌麻烦;多数群众还怕耽误时间,影响正常生产,缺乏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6.工作动机不一
农民科技培训存在这种现象:培训机构愿意深入到群众中去;群众也欢迎农业科技下乡来;而镇村干部关注的是这项工作是否列入考核,干得不好是否扣分,能不能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由于三者主观愿望的差异,所以常常导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二、增强农民科技培训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依法办事,将农民科技培训纳入大教育框架中
农民在中国总人口中占多数,同时农民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持续不断地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应该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教育培训均有明确规定。所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设计规划全民教育时应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进去并适当增加政策、投入的比重。
2.多策并举,积极引导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推行了绿色证书、蓝色证书等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规定凡是获得资格证书的农民,在承包土地、经营鱼塘、开展养殖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利或其它优惠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要么失去了落实的先决条件,要么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接受培训与否与农民的自身利益毫无联系。所以许多人对培训失去兴趣,培训机构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与新形势相对应的鼓励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相关政策,让农民看到培训的好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参加培训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3.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强化队伍
应针对当前培训机构手段不硬、队伍不齐、设施不足以及返乡农民工增加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按照“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要求,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的再学习再充电,抓好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和配套,抓好培训网络的建立健全,使农民培训的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例如2008年,山东省青岛市提出要于2010年底之前每2~3个镇建立一个农技推广中心站,这对于健全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农广校要积极参与农技推广中心站组建工作,积极调研、详细规划,争取中心站的早日建成并尽快发挥作用。
4.创新形式,便民利民
基于村镇干部组织培训嫌麻烦,许多农民参加培训嫌耽误时间的实际情况,应该研究探讨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和有效形式,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农民都能接受培训。比如建立科技书屋,打造一块永不撤退的农民培训阵地;借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的“农广天地”、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的“山东农广校之窗”等栏目的经验和做法,在当地电视台创办针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固定栏目,使培训内容结合农时,关注热点;让农民边干活边听课,躺在炕上也能看,吹风下雨也能学,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科技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5.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联系农民紧密的特点,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形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下一步,完全可以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各项服务,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融合进去,逐渐把村镇两级组织替代出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双赢。
6.活跃培训气氛,调动农民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2009年10月笔者参加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师资队伍建设高级研修班,最大收获之一是中国农民大学 “讲故事,说启示,给建议”的授课形式,使人耳目一新;“哭过笑过累过收获过感动过”的培训历程让人难以忘怀。这些形式和理念,恰恰是平时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缺项和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要大胆引用和借鉴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把农民科技培训这顿“大餐”做出味道,做出品味。
山东省即墨市农广校高启欣
一、农民科技培训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不足
近些年,县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教育部门严格控编,退的多,进的少,使得农民培训的教师资源相对缺乏,青黄不接;同时,因为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中撤销了“七站八所”,一些农技人员纷纷转行,使得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师资出现断层。
2.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目前各地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普遍使用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先进设备,但多数仅仅是代替了黑板和粉笔而已。诸如土壤的分析化验、病虫害防治机理分析等一些比较直观、群众急于求证的研究设备,由于配备不足或资源不能共享,导致农民培训仍然停留在一般的说教上。
3.实习基地缺乏
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使得当前农民培训的实际操作环节缺失,实习基地比较缺乏,教师和学员的动手能力差,培训效果得不到巩固。
4.受众层次偏低
由于受经济效益和传统观念的双重影响,现在在农村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年龄在40岁以上。每到举办培训班,前来听课的基本为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的文化底子较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所以培训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5.培训形式单一
受考核办法(如参加人数)或表现形式(如照相录像)的束缚,当前农民培训的形式多是填鸭式教育或照本宣科,群众听不懂,嫌麻烦;多数群众还怕耽误时间,影响正常生产,缺乏参加培训的主动性。
6.工作动机不一
农民科技培训存在这种现象:培训机构愿意深入到群众中去;群众也欢迎农业科技下乡来;而镇村干部关注的是这项工作是否列入考核,干得不好是否扣分,能不能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由于三者主观愿望的差异,所以常常导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二、增强农民科技培训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依法办事,将农民科技培训纳入大教育框架中
农民在中国总人口中占多数,同时农民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持续不断地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应该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教育培训均有明确规定。所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设计规划全民教育时应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进去并适当增加政策、投入的比重。
2.多策并举,积极引导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推行了绿色证书、蓝色证书等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规定凡是获得资格证书的农民,在承包土地、经营鱼塘、开展养殖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利或其它优惠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要么失去了落实的先决条件,要么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接受培训与否与农民的自身利益毫无联系。所以许多人对培训失去兴趣,培训机构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与新形势相对应的鼓励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的相关政策,让农民看到培训的好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参加培训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3.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强化队伍
应针对当前培训机构手段不硬、队伍不齐、设施不足以及返乡农民工增加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按照“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要求,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的再学习再充电,抓好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和配套,抓好培训网络的建立健全,使农民培训的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例如2008年,山东省青岛市提出要于2010年底之前每2~3个镇建立一个农技推广中心站,这对于健全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农广校要积极参与农技推广中心站组建工作,积极调研、详细规划,争取中心站的早日建成并尽快发挥作用。
4.创新形式,便民利民
基于村镇干部组织培训嫌麻烦,许多农民参加培训嫌耽误时间的实际情况,应该研究探讨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和有效形式,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农民都能接受培训。比如建立科技书屋,打造一块永不撤退的农民培训阵地;借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的“农广天地”、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的“山东农广校之窗”等栏目的经验和做法,在当地电视台创办针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固定栏目,使培训内容结合农时,关注热点;让农民边干活边听课,躺在炕上也能看,吹风下雨也能学,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科技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5.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联系农民紧密的特点,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形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下一步,完全可以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各项服务,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融合进去,逐渐把村镇两级组织替代出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双赢。
6.活跃培训气氛,调动农民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2009年10月笔者参加山东省农村实用人才师资队伍建设高级研修班,最大收获之一是中国农民大学 “讲故事,说启示,给建议”的授课形式,使人耳目一新;“哭过笑过累过收获过感动过”的培训历程让人难以忘怀。这些形式和理念,恰恰是平时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缺项和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要大胆引用和借鉴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把农民科技培训这顿“大餐”做出味道,做出品味。
山东省即墨市农广校高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