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化解课堂分组合作中时间紧的矛盾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556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化解“时间紧”的问题,成为我们教者迫切需要去思考的课题。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小组合作中,有些小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甚至也争得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一两个字词的读音。像此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前充分预习。
  另一种现象是,小组n位成员围坐在一起,却是“各自为政”“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看课文。问其原因,也很简单,课文还不熟悉。
  所以,学生课前保质保量的自主学习,是确保课堂有效地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师生双方共同做好准备,教者设计“课前准备”时,一定要为“课堂学习”过程作铺垫,扫除可能存在的障碍;学生一定要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题
  要想让“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达到理想的效用,教者必须紧扣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合作探究时的生成问题。
  (一)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小组集中探讨。
  比如,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围绕目标,以表格形式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在比照阅读中理解,并明确要求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讨解决。
  探讨中,所有小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二是对教课先生寿镜吾的认知。第一个问题,学习小组形成了五种意见。
  关于第二个难点“对寿镜吾老先生的理解”,各小组合作探究后,也交流了各自的见解。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惊人的火花,在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中充实自己的认识,在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合作探究,层层深入,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中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正是《语文课堂标准》的期望所在。
  精心设计某一个问题,达到以一带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文本,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一组问题,小组分解任务。
  对于难度较高,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无效讨论,教者可以化大为小、由易到难的设计几个问题。例如,《月迹》一文的教学,我把难点有序地分解成了四个小问题:①月亮变化的轨迹是什么?②寻月过程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如何?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③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为什么有这么有趣的发现?④你觉得奶奶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为后一个问题的理解作了铺垫。将四个问题分派到各个大组,进行合作学习。当然,为了激发他们的组内合作意识和组间竞争意识,我还宣布,本小组的问题探讨好之后,可以再思考其他小组的问题,看看哪些小组合作得既快又好。这样,从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每个组员的学习效率。
  三、充分发挥组长的协调作用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般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科学分组,同小组内每个组员性格特征不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方面。正因为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中我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①讨论跑题,乃至在闲谈;②意见不统一,无谓的争执;③搞组内“一言堂”。所有这些都无形中削弱了合作的力量,白白浪费时间,等到组间交流时,反而是无话可说,发言的小组代表还要重新思考,而且也根本不是小组合作的结果,有时甚至还不得不仍然是由老师通过讲解来全权代替。所以,此时小组长应该发挥其监督协调作用:讨论跑题的要及时提醒,快速回到主题上;意见不一致的,视具体情况,尽量做到求同存异,不作无意义的争辩;至于“一言堂”现象,更要做好分工,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对于课堂分组合作过程中时间紧的矛盾,我们理应从多方面去努力化解。不过,我们也要根据情况“该放手时就放手”。在不违背课堂终极目标的基础上,适时地让学生充分合作学习,不能单纯为了按时完成对学案预设的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按部就班,只顾老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否则会因这种模式化的课堂而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的类型很多,结局类提问即是其一。所谓结局类提问,就是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深刻认识各种思想或行为的结局的提问类型。结局包括后果、结果、结论、影响、危害、作用、意义等。这类提问引导学生探求各种问题的结局,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
【内容摘要】我们不要抱怨生活太过平淡,教材文本选择太过枯燥,其实生活并非不美,教材也并非缺少美。我们要引领学生欣赏课文,培养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品位,从而塑造美好人格。  【关键词】审美 自然美 人格美 理性美  缘 起  “距离产生美”。这一著名的审美立论似乎已成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悖论:高考语文命题似“远离”课本、教材中的文本选择大多已“远离”时代、以至于语文教学也“远离”课本。但这种“
课堂的生命是什么?这是困扰许多老师和教育专家多年的问题。是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起来直接追求的事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掘知识事物的魅力?是知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共鸣?在探究许多名校经验后,不少人感叹:应该解放孩子!应该让孩子去丈量生命尺度!应该让孩子在老师的视野外自由成长!应该无条件相信孩子的潜能!可是,怎样解放孩子呢?怎样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呢?我们推出“三性五
【内容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导致英语课堂低效的问题,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模式的构建。本文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学法的指导,强调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在做中学”的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策略  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尝试,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典范精品,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一个物件细节描写,虽然没有人的活动和言语表达,也无动态显示和多少评价,但却传达了无穷的意味和多种作用。细节是生活的细胞,也是事物的本质,尤其是这篇小说中的这个细节,耐人寻味,含蕴丰盈,仔细揣摩,可以表现出如下十种意义。  一、显示年底实情  作者让四叔书房的对联
在我任教的中学,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远离家乡到外地务工,这些被留在家乡的孩子——留守儿童,是我教育教学中特别重视的一群孩子。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要么由不会教育只知道一味溺爱和迁就的祖辈负责照顾;要么就是投亲靠友,寄居在亲友家里,缺乏亲情交流,教育能力也有限;还有的干脆花钱请人托管,因为带有功利性,教育自然打了折扣。留守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家教缺位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四个内容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来自于《报刊文摘》转载的一篇短文《“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
[内容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地理学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笔者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知识,强化了学生环保意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知识 学生环保意识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提出的“地理科学”这一概念。他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著名地理学、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自主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觉研读,组织学生有效合作,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关键词】自主阅读 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在自主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围绕“引导学生自觉研读、
【内容摘要】用“沉浸式”理论进行诗歌教学,教会学生配乐诵读法、诗画法、联想想象法、知人知世读诗法等,以探求诗歌的本质美。  【关键词】沉浸 欣赏 诗歌  读诗是一种高雅艺术,我国从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启迪思维。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