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化解“时间紧”的问题,成为我们教者迫切需要去思考的课题。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小组合作中,有些小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甚至也争得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一两个字词的读音。像此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前充分预习。
另一种现象是,小组n位成员围坐在一起,却是“各自为政”“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看课文。问其原因,也很简单,课文还不熟悉。
所以,学生课前保质保量的自主学习,是确保课堂有效地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师生双方共同做好准备,教者设计“课前准备”时,一定要为“课堂学习”过程作铺垫,扫除可能存在的障碍;学生一定要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题
要想让“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达到理想的效用,教者必须紧扣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合作探究时的生成问题。
(一)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小组集中探讨。
比如,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围绕目标,以表格形式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在比照阅读中理解,并明确要求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讨解决。
探讨中,所有小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二是对教课先生寿镜吾的认知。第一个问题,学习小组形成了五种意见。
关于第二个难点“对寿镜吾老先生的理解”,各小组合作探究后,也交流了各自的见解。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惊人的火花,在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中充实自己的认识,在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合作探究,层层深入,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中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正是《语文课堂标准》的期望所在。
精心设计某一个问题,达到以一带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文本,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一组问题,小组分解任务。
对于难度较高,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无效讨论,教者可以化大为小、由易到难的设计几个问题。例如,《月迹》一文的教学,我把难点有序地分解成了四个小问题:①月亮变化的轨迹是什么?②寻月过程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如何?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③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为什么有这么有趣的发现?④你觉得奶奶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为后一个问题的理解作了铺垫。将四个问题分派到各个大组,进行合作学习。当然,为了激发他们的组内合作意识和组间竞争意识,我还宣布,本小组的问题探讨好之后,可以再思考其他小组的问题,看看哪些小组合作得既快又好。这样,从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每个组员的学习效率。
三、充分发挥组长的协调作用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般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科学分组,同小组内每个组员性格特征不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方面。正因为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中我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①讨论跑题,乃至在闲谈;②意见不统一,无谓的争执;③搞组内“一言堂”。所有这些都无形中削弱了合作的力量,白白浪费时间,等到组间交流时,反而是无话可说,发言的小组代表还要重新思考,而且也根本不是小组合作的结果,有时甚至还不得不仍然是由老师通过讲解来全权代替。所以,此时小组长应该发挥其监督协调作用:讨论跑题的要及时提醒,快速回到主题上;意见不一致的,视具体情况,尽量做到求同存异,不作无意义的争辩;至于“一言堂”现象,更要做好分工,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对于课堂分组合作过程中时间紧的矛盾,我们理应从多方面去努力化解。不过,我们也要根据情况“该放手时就放手”。在不违背课堂终极目标的基础上,适时地让学生充分合作学习,不能单纯为了按时完成对学案预设的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按部就班,只顾老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否则会因这种模式化的课堂而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小组合作中,有些小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甚至也争得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一两个字词的读音。像此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前充分预习。
另一种现象是,小组n位成员围坐在一起,却是“各自为政”“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看课文。问其原因,也很简单,课文还不熟悉。
所以,学生课前保质保量的自主学习,是确保课堂有效地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师生双方共同做好准备,教者设计“课前准备”时,一定要为“课堂学习”过程作铺垫,扫除可能存在的障碍;学生一定要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题
要想让“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达到理想的效用,教者必须紧扣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合作探究时的生成问题。
(一)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小组集中探讨。
比如,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围绕目标,以表格形式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在比照阅读中理解,并明确要求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讨解决。
探讨中,所有小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二是对教课先生寿镜吾的认知。第一个问题,学习小组形成了五种意见。
关于第二个难点“对寿镜吾老先生的理解”,各小组合作探究后,也交流了各自的见解。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惊人的火花,在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中充实自己的认识,在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合作探究,层层深入,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培养了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中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正是《语文课堂标准》的期望所在。
精心设计某一个问题,达到以一带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文本,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一组问题,小组分解任务。
对于难度较高,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无效讨论,教者可以化大为小、由易到难的设计几个问题。例如,《月迹》一文的教学,我把难点有序地分解成了四个小问题:①月亮变化的轨迹是什么?②寻月过程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如何?这一过程说明了什么?③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为什么有这么有趣的发现?④你觉得奶奶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为后一个问题的理解作了铺垫。将四个问题分派到各个大组,进行合作学习。当然,为了激发他们的组内合作意识和组间竞争意识,我还宣布,本小组的问题探讨好之后,可以再思考其他小组的问题,看看哪些小组合作得既快又好。这样,从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每个组员的学习效率。
三、充分发挥组长的协调作用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般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科学分组,同小组内每个组员性格特征不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方面。正因为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中我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①讨论跑题,乃至在闲谈;②意见不统一,无谓的争执;③搞组内“一言堂”。所有这些都无形中削弱了合作的力量,白白浪费时间,等到组间交流时,反而是无话可说,发言的小组代表还要重新思考,而且也根本不是小组合作的结果,有时甚至还不得不仍然是由老师通过讲解来全权代替。所以,此时小组长应该发挥其监督协调作用:讨论跑题的要及时提醒,快速回到主题上;意见不一致的,视具体情况,尽量做到求同存异,不作无意义的争辩;至于“一言堂”现象,更要做好分工,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对于课堂分组合作过程中时间紧的矛盾,我们理应从多方面去努力化解。不过,我们也要根据情况“该放手时就放手”。在不违背课堂终极目标的基础上,适时地让学生充分合作学习,不能单纯为了按时完成对学案预设的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按部就班,只顾老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否则会因这种模式化的课堂而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