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主动权基本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基本在听老师讲,自己真正思考的时间很少。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要将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的教学行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应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这里的问题意识多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这种疑惑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思考的,这种思考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思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现在的课堂中,学生几乎没有发问的现象,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课堂能称作有效的课堂?学生在何种课堂环境中能够发生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在一次教师素养大赛课中,一位老师讲的《饮酒(其五)》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想从“范”“讲”“导”“设”“督”五个方面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范
  教师的“范”,在这里主要是教师给学生做出的示范,能够达到学生可模仿的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自行划分句子。之后范读,教师范读的时候思想感情到位,并且表现出了有利于学生模仿的动作分解。范读过后教师向学生明确了读诗的方法:平声音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我认为在朗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准确的停顿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教师范读。精彩的范读,能够充分传递出古诗文特有的韵味,将学生带人特定的语境中去感受甚至陶醉,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
  在讀完诗后老师请学生们用文中的一个词说说自己读这首诗时的感受,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叙述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都给予了适当的点拨,并且在整个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使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诗词学习最重要的是把简练的语言转化成可感的形象,教师讲时应做到清晰、简洁、有条理、有针对性,所讲内容应准确具体。口头表达的过程可以是有温度、有形象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整个教授过程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三、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里的导主要是教师的指导点拨和课堂问题的创设。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不断质疑并且释疑,逐步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这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位老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介绍了作者陶渊明的背景,有效地将学生引入了课堂。让学生读一读,并且提出读书要求,读后请学生展示自己对断句的划分。传统的文言教学是不加标点的,因此掌握了句读的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再集中分析,同时也注意了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整个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四、设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指出: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从字词人手,指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字词,做好批注,并说说理由。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创设很重要,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点拨比较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发展。
  五、督
  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须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督是教师对学生的督促和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检查,在学习完这首诗后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充分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把你喜欢的诗句扩写成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学生写完后当堂分享,学生互相评价。这个环节能够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与老师的问题创设的指导点拨密切相关。在古诗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导入——教师诵读——学生诵读——教师给出关键词语;学生完成:注释——学生翻译重点句子——师生明确全文叙事、写景具体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整堂课的结构流程看似十分清晰,但收效并不理想。反思其原因,我们似乎习惯从老师的视角去替学生做学习内容的决定。就本课例而言,教师是在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中体现了有目的地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水平。
  因此,我们须要根据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细化并落实教学目标,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行为才是真正有效的。
其他文献
形象思维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它关系到学生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到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与效果。形象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抽象知识,这是提升学习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具备了形象思维,才能在抽象记忆的基础上构造实体景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加强引领式教育,扩展学生形象思维  1.重视课堂导
阅读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阅读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阅读课的教学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主体,上好阅读课,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谈以下几点。  一、改变思考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
初中阶段正是善恶美丑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的义务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成了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带领学生挖掘感受美  如果你擅于挖掘的话,不难发现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美的画面。然而很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去挖掘美,那就更不用提感受美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中挖掘美。  例如,课文《春》,作者朱自清抓住
作文是所有已知知识点的有效整合,是根据写作内容的分门别类整理,以及自我思维叙述亮点。这使得一篇优秀的作文既需要科学合理的语句段落及篇章布局,又需要写作者拥有较为优秀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我根据自身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简单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写作课堂,以期给诸位同行一个参考。  一、从根本入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经过多次教育创新改革,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