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自主招生烽烟已起,很多家长开始纠结自己的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参加自主招生?参加,自己心里没底;不参加,又怕外界所传说的优惠60-80分与孩子失之交臂,让自己很不心甘。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则被2015年高考“新政”中自主招生各项政策调整所困扰,在“变脸”的考试规则面前,不知如何入手进行备考。
通过对2015年自主招生改革试行一年后的影响评估,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变脸第一幕:时间
2015“高考改革”中明确提出,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且大部分高校将测试时间集中在了全国高考之后的6月13、14日。
应对策略:双线备考的关键点就在于利用自主招生考试拔高自己的高考备考高度。文科生成绩较突出的同学,要加大一轮复习的知识容量,在深度和宽度上作拓展;对于正在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理科生,应对自招,学生在高考第一轮复习过程中不应该盲目地采用题海战术。做题应提高质量,把握住自主招生考试的脉络和要点,而非简单的增加数量。
变脸第二幕:门槛
“新政”下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不超过总计划的5%,公示的入围名单不得超过计划的两倍,即总计划的10%。此外,备校的报名门槛有所提高。以学科特长类为例,以前普通高校要求学生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省级赛区三等奖(含)以上,改革后标准会抬升至二等奖。顶尖的“985”名校可能缩小到一等奖。
应对策略: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则应在提高学习成绩之余,参加一些学科类竞赛,例如含金量较高但难度相对其他理科较低的生物类竞赛,为自己多争取一个机会,拿一张“入场券”。
变脸第三幕:自荐
教育部2014年12月出台的“自主招生实施细则”中规定,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往年的“校荐”取消,“自荐”成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绝大部分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经取消笔试,同时高考前没有其他筛选学生的环节,高考后的几天时间内高校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面试。所以,第一关报名、申请环节就揽下了原来笔试的淘汰“任务”。
应对策略:从招生简章可以看到,各高校从前两年对报名资格的“粗线条”描述,到2015年报名资格的清晰分类、所需条件和证明材料的详细描述,学生和家长需要细心按要求准备材料。因为“没有”相应材料等于一票否决;在都“有”要求的材料后,材料中的润色尽量做到优于同等水平的竞争者,务求给评审专家留下最佳第一印象、提高过关的概率。
变脸第四幕:创新特长vs.年级排名
高校对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做出重大调整,将只保留“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两个类别。如果不符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领域的奥赛获奖学生以及具备创新潜质主要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等”,从理论上讲,即便在中学排名再靠前,也不能报名自主招生。
应对策略:成绩的提升以及拔尖固然重要,但只有成绩没有创新和特色不可能入自主招生老师的法眼。因此,从高中乃至初中时期培养相关学科的创新思维,尤其重要。
变脸第五幕:匹配
往年自主招生中,对“专业”并无太多限定,通常考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会根据名次等取得相应的选专业加分,比如化学奥赛获奖的,很有可能填报机械工程专业。在“新政”下的自主招生是行不通的。教育部明确要求,自主招生专业要注重与学生特长的匹配,如化学奥赛得奖的一定要填报跟化学相关的专业,否则在前期审核这一关就过不去。
应对策略:考生在准备报名材料时,就要对高校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申报,这样可以提高审核通过率。
通过对2015年自主招生改革试行一年后的影响评估,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变脸第一幕:时间
2015“高考改革”中明确提出,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且大部分高校将测试时间集中在了全国高考之后的6月13、14日。
应对策略:双线备考的关键点就在于利用自主招生考试拔高自己的高考备考高度。文科生成绩较突出的同学,要加大一轮复习的知识容量,在深度和宽度上作拓展;对于正在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理科生,应对自招,学生在高考第一轮复习过程中不应该盲目地采用题海战术。做题应提高质量,把握住自主招生考试的脉络和要点,而非简单的增加数量。
变脸第二幕:门槛
“新政”下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不超过总计划的5%,公示的入围名单不得超过计划的两倍,即总计划的10%。此外,备校的报名门槛有所提高。以学科特长类为例,以前普通高校要求学生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省级赛区三等奖(含)以上,改革后标准会抬升至二等奖。顶尖的“985”名校可能缩小到一等奖。
应对策略: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则应在提高学习成绩之余,参加一些学科类竞赛,例如含金量较高但难度相对其他理科较低的生物类竞赛,为自己多争取一个机会,拿一张“入场券”。
变脸第三幕:自荐
教育部2014年12月出台的“自主招生实施细则”中规定,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往年的“校荐”取消,“自荐”成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绝大部分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经取消笔试,同时高考前没有其他筛选学生的环节,高考后的几天时间内高校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面试。所以,第一关报名、申请环节就揽下了原来笔试的淘汰“任务”。
应对策略:从招生简章可以看到,各高校从前两年对报名资格的“粗线条”描述,到2015年报名资格的清晰分类、所需条件和证明材料的详细描述,学生和家长需要细心按要求准备材料。因为“没有”相应材料等于一票否决;在都“有”要求的材料后,材料中的润色尽量做到优于同等水平的竞争者,务求给评审专家留下最佳第一印象、提高过关的概率。
变脸第四幕:创新特长vs.年级排名
高校对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做出重大调整,将只保留“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两个类别。如果不符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领域的奥赛获奖学生以及具备创新潜质主要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等”,从理论上讲,即便在中学排名再靠前,也不能报名自主招生。
应对策略:成绩的提升以及拔尖固然重要,但只有成绩没有创新和特色不可能入自主招生老师的法眼。因此,从高中乃至初中时期培养相关学科的创新思维,尤其重要。
变脸第五幕:匹配
往年自主招生中,对“专业”并无太多限定,通常考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会根据名次等取得相应的选专业加分,比如化学奥赛获奖的,很有可能填报机械工程专业。在“新政”下的自主招生是行不通的。教育部明确要求,自主招生专业要注重与学生特长的匹配,如化学奥赛得奖的一定要填报跟化学相关的专业,否则在前期审核这一关就过不去。
应对策略:考生在准备报名材料时,就要对高校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申报,这样可以提高审核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