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关注的一个重点。衔接的模式有多种,衔接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需要中职与高职的共同努力才完成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2012年度立项课题《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衔接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40。课题主持人:周良凤。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已形成初步的结果。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分析
1.五年一贯制模式
这是我国较早试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一种模式。该种模式是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衔接模式。实施五年一贯制的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学制五年。学生前三年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达到毕业要求后,可通过选拔进入高职,完成后两年的高职阶段学习,修业期满达到要求者,获颁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五年一贯制的优点主要是有利于减少衔接中的内耗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并缩短学程。但是此种模式也有其弊端,首先,该模式根据学生中考的文化成绩确定,缺少淘汰,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易因缺少竞争压力而产生惰性心理;其次,五年时间全由高职院校来举办,而学籍管理上是分段管理,加之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由此造成管理难度的加大也不能充分发挥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各自的办学优势。
2.“3+2”或“3+3”中、高职相通模式
这是指高职和中职签订校与校的合作协议,由中职出面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三年在中职学习,按中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第五学期末,由高职根据学生前五个学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考试成绩,择优选拔,升入高职再学习两年或者三年。完成高职学业后,经考试合格颁发高职毕业证书。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办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前后实行比较协调的教学计划。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分口管理使衔接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难以有效操作。
3.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包括对口升学模式和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对口招生的生源包括中职毕业生、职高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对口升学是以升学考试模式,学生参加当地组织的高考,高职“自主招生”模式采取考试加专业素质面试的形式。由于普高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要高于中职生和职高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倾向于招收普高生,这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不利。
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根本
1.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衔接与提高[1]
知识的衔接和提高主要靠课程的衔接。其中最重要的是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中职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即高职开设课程的起点。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全国性的中高职课程分类标准,也没有像国外某些国家一样对课程内容做出明确划分。我国中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重复率高,如湖南省的统计数据达到30%以上,上海有些专业则高达70%。
2.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职业综合能力的衔接、拓展和提高
职业综合能力的衔接和提高比知识的衔接复杂得多,考评也比较困难。因为能力的强弱唯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现场技能考试,无论怎样精心设计,也难以全面反映考生的技能水平。而且有许多能力要在人际交往、群体活动中反映出来,难以用考试进行测评。目前中职教育实施多证书制度,中职学生除了要获得中专、职高学历文凭外,还要获得技术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些等级证书都应有国家或地区的统一标准,这样,它不仅是就业的有效凭证( 职业资格证书),而且也应成为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必备条件。[1]
3.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职业素养的衔接和提高
素质随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能力的增强和知识的积累。[1]对于高职与中职衔接而言,当然要挑选职业素质优良的中职生继续加以深造,职业素质包括一般职业素质和特殊需要的专门职业素质。高职和中职都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加以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格素质、职业素质水平虽然难以测评,但它能够通过人的言行体现,仍能被人们感知与判别。
三、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从上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育與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因素。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继续深造的要求,中职的专业设置不利于与高职专业设置相衔接,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利于与高职的衔接,中职教育宽口径的生源结构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这些因素阻碍了整个职业教育迅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为了适应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需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中职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习的首位。“先成人,再成才”,无论中职还是高职,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是成才、成人的关键。
2.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应清晰并有区分度
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有许多共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中、高职目标没有区分度。中职教育应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体现出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2]然而,目前中职与高职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区分度。中职在生源紧缺的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偏离职业学校发展方向。虽然中职热衷于升学,但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高职并没有把中职看作是自己发展的基础,而是将技术、技能“零起点”的普高毕业生作为高职的主力军,从而难以体现高职的特点。只有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清晰定位有区分度才能促进中高职的共同发展和有效衔接。[2]
3.提升专业设置的有效联系度
目前,中职开设专业较多,而高职开设专业却很少,中职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高职专业,有的中职毕业生为了继续深造只能放弃原来学习的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不仅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完全满足中职学生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中职的专业设置应与高职的专业设置尽量一致。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职和高职增设和调整相应的专业。同时,中职的专业设置口径变宽,逐渐向高职的专业设置靠拢,[3]这是促使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之举。
4.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合理化
中职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专业基础课为辅,文化基础课要求降低。即使开设少数几门文化基础课,内容也是围绕专业而开设,很少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为辅。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重复的现象,重复率平均达到50%以上,甚至有不少课程,中、高职采用的是同一版本的教材。[3]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的合理化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两方的共同努力,打破管理体制的束缚,从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课程标准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多方面着手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限衔接。
参考文献
[1]吴祖新.谈高职与中职的衔接[J].职教论坛, 1998(12)
[2]王琳.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 2012(4)
[3]周永莲,周维金.试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12)
[4]高红梅.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10)
[5]曾仙乐. 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16)
作者简介:周良凤(1980-),女,湖北荆州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财务会计。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2012年度立项课题《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衔接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40。课题主持人:周良凤。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已形成初步的结果。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分析
1.五年一贯制模式
这是我国较早试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一种模式。该种模式是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衔接模式。实施五年一贯制的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学制五年。学生前三年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达到毕业要求后,可通过选拔进入高职,完成后两年的高职阶段学习,修业期满达到要求者,获颁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五年一贯制的优点主要是有利于减少衔接中的内耗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并缩短学程。但是此种模式也有其弊端,首先,该模式根据学生中考的文化成绩确定,缺少淘汰,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易因缺少竞争压力而产生惰性心理;其次,五年时间全由高职院校来举办,而学籍管理上是分段管理,加之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由此造成管理难度的加大也不能充分发挥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各自的办学优势。
2.“3+2”或“3+3”中、高职相通模式
这是指高职和中职签订校与校的合作协议,由中职出面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三年在中职学习,按中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第五学期末,由高职根据学生前五个学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考试成绩,择优选拔,升入高职再学习两年或者三年。完成高职学业后,经考试合格颁发高职毕业证书。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办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前后实行比较协调的教学计划。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分口管理使衔接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难以有效操作。
3.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包括对口升学模式和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对口招生的生源包括中职毕业生、职高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对口升学是以升学考试模式,学生参加当地组织的高考,高职“自主招生”模式采取考试加专业素质面试的形式。由于普高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要高于中职生和职高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倾向于招收普高生,这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不利。
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根本
1.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衔接与提高[1]
知识的衔接和提高主要靠课程的衔接。其中最重要的是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中职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即高职开设课程的起点。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全国性的中高职课程分类标准,也没有像国外某些国家一样对课程内容做出明确划分。我国中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重复率高,如湖南省的统计数据达到30%以上,上海有些专业则高达70%。
2.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职业综合能力的衔接、拓展和提高
职业综合能力的衔接和提高比知识的衔接复杂得多,考评也比较困难。因为能力的强弱唯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现场技能考试,无论怎样精心设计,也难以全面反映考生的技能水平。而且有许多能力要在人际交往、群体活动中反映出来,难以用考试进行测评。目前中职教育实施多证书制度,中职学生除了要获得中专、职高学历文凭外,还要获得技术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些等级证书都应有国家或地区的统一标准,这样,它不仅是就业的有效凭证( 职业资格证书),而且也应成为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必备条件。[1]
3.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职业素养的衔接和提高
素质随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能力的增强和知识的积累。[1]对于高职与中职衔接而言,当然要挑选职业素质优良的中职生继续加以深造,职业素质包括一般职业素质和特殊需要的专门职业素质。高职和中职都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加以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格素质、职业素质水平虽然难以测评,但它能够通过人的言行体现,仍能被人们感知与判别。
三、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从上述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育與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因素。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继续深造的要求,中职的专业设置不利于与高职专业设置相衔接,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利于与高职的衔接,中职教育宽口径的生源结构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这些因素阻碍了整个职业教育迅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为了适应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需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中职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习的首位。“先成人,再成才”,无论中职还是高职,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是成才、成人的关键。
2.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应清晰并有区分度
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有许多共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中、高职目标没有区分度。中职教育应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体现出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2]然而,目前中职与高职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区分度。中职在生源紧缺的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偏离职业学校发展方向。虽然中职热衷于升学,但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高职并没有把中职看作是自己发展的基础,而是将技术、技能“零起点”的普高毕业生作为高职的主力军,从而难以体现高职的特点。只有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清晰定位有区分度才能促进中高职的共同发展和有效衔接。[2]
3.提升专业设置的有效联系度
目前,中职开设专业较多,而高职开设专业却很少,中职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高职专业,有的中职毕业生为了继续深造只能放弃原来学习的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不仅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完全满足中职学生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中职的专业设置应与高职的专业设置尽量一致。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职和高职增设和调整相应的专业。同时,中职的专业设置口径变宽,逐渐向高职的专业设置靠拢,[3]这是促使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之举。
4.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合理化
中职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专业基础课为辅,文化基础课要求降低。即使开设少数几门文化基础课,内容也是围绕专业而开设,很少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为辅。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重复的现象,重复率平均达到50%以上,甚至有不少课程,中、高职采用的是同一版本的教材。[3]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的合理化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两方的共同努力,打破管理体制的束缚,从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课程标准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多方面着手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限衔接。
参考文献
[1]吴祖新.谈高职与中职的衔接[J].职教论坛, 1998(12)
[2]王琳.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 2012(4)
[3]周永莲,周维金.试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12)
[4]高红梅.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10)
[5]曾仙乐. 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16)
作者简介:周良凤(1980-),女,湖北荆州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