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高职院校示范校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切入点,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和构建适应高职示范校建设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示范校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陆洪(1964- ),女,天津职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讲师、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王海霞(1971- ),女,天津职业大学社会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政工师,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402)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37-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无论是规模、内涵,还是质量都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向深层次发展。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因专业能力强、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许多学生因心理素质较低、协作能力较差而制约了其发展和创新,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为此,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示范校,要在建设中加强内涵建设,构建适应示范校建设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由环境改变造成的心理不适应。(1)大学新生活带来的不适应。在校高职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是父母、家人的宠儿,升入大学后面对复杂多变的新生活,感到迷惑不解,无法得到解脱,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适从,因而诱发产生不适心理。我们连续三年对天津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普查结果表明,反映不习惯大学生活的大一学生约为65%,大二学生为34%,大三学生为23%。(2)社会环境带来的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的变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无论从学历层次、学业水平,还是学习能力、整体素质在大学生群体中都处于劣势,这些都大大地加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容易困惑、茫然和偏激。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压力给大学生以警醒,愈加感到大学生活得不轻松。调查显示,68.7%的学生认为社会变化太快,经常产生困惑和不安,31.2%的学生很不适应社会对人才过高的要求。(3)学校环境的影响。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高校或职工大学升格后建成的,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欠深入,方法简单,只重视政治理论的灌输,忽视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加之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相当多。(4)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同学家庭背景一般、生活困难,他们的父母大都受教育程度较低,但对孩子却抱有很大希望。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过于严格的要求、过高的期望水平或过度保护、过度干涉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5)对所在高职院校的不满意。天津市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各二十余所。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感到不满意,特别是看到人才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种种“歧视”,自感低人一等。调查数据表明,有近70%的学生对所上学校的层次不满意,约有38%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2.由高职院校特点造成的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存在的生源、学生质量、就业方面的问题,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认为“上大学压力大”的学生占到在校生的95%以上,认为经济压力较大的占61%,学习压力大的占42%,就业压力大的占84%。同时,我们还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普遍较重,普遍羡慕普通高校的学生。
3.由学习紧张造成的焦虑心理。升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理想、政治热情和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在专科学习的同时还自考本科,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普通中学和职业中专,智力水平、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刻苦精神、学习方法的掌握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较差,再加上精力有限,专科和本科同时毕业的微乎其微。较高的动机水平与较低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削弱了他们学习上的进取心,加上反复失败的体验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衡。调查显示,大二学生考试焦虑的约占47%,大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占27.6%。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焦虑的主要诱因。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在就业中争取主动,业余时间还奔忙于各种考证班之间,在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的同时,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感到非常苦闷。
4.由社交不适造成的忧虑心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是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层,由于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使同学之间的磨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加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产生障碍,心理出现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近30%的大二、大三学生有社交忧虑。个别大学生受其特定的家庭背景影响,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长期与同学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有的学生个性抑郁,缺乏自信,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自卑、甚至自闭心理,长期处在忧虑之中。
5.由择业压力造成的恐慌心理。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调查显示,普通高校57%的二年级学生和68%的三年级学生最恐慌的是就业,各年级学生都在担心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有的学生因为就业精神负担过重,产生择业恐惧感。
6.由恋爱受挫造成的苦闷心理。恋爱在高校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约有45%的学生谈过和正在谈恋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社会风气的渲染,有的学生视恋爱为儿戏,加之学生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性意识并未完全形成,性教育缺失,调查中有25%的学生赞同男女同居。由于其生活经验欠缺,因理想中的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产生差距,而引发心理障碍。再者,由于大学生未来职业去向未定,考虑问题简单,恋爱成功率很低。失恋导致学生心理苦闷而影响学业,有的造成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出现心理变态或轻生心理。
由此我们感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示范校建设中,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广,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超越和突破知识本位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建立以人为本的能力观,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综合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和诚信、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它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通用,是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外语能力将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三、适应高职示范校建设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在思想教育中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1.明确责任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快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的高效、务实、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该工作的指导。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由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医学专家担任顾问,心理学老师和卫生所医生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的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乐于奉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切实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重视人才培养,走专业化道路。加大对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发展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技巧,提高干预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
4.确定教育理念、完善制度建设。明确“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工作理念,加强教育培训、心理咨询门诊、危机干预等方面制度建设,完善工作规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
5.加强课程建设,拓展教育功能。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训练”课程。通过心理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明确价值取向、正确把握人生、克服自卑心理、积极面对社会、不断自我完善。
6.关注重点人群,区分层次引导。通过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工作研讨、案例分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办好心理门诊,对寻求帮助的同学及时给予科学的指导;通过建立团体辅导营,关注特殊群体的成长,特别是给学习困难群体、生活困难群体、心理亚健康群体以指导,使他们在团体中彼此关怀、学会交流、共同成长。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建设。办好学生心理协会,组织“5·25”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
8.及时开展心理测试和筛查。定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差异,分清问题区别辅导,另外筛查出危机人群,及时干预与转介。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走进阳光地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3]阎晓宇.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新职教,l999(12).
[4]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5]唐燕萍.论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关键词]高职示范校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陆洪(1964- ),女,天津职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讲师、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王海霞(1971- ),女,天津职业大学社会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政工师,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402)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37-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整体水平还不高,无论是规模、内涵,还是质量都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向深层次发展。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因专业能力强、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许多学生因心理素质较低、协作能力较差而制约了其发展和创新,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为此,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示范校,要在建设中加强内涵建设,构建适应示范校建设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由环境改变造成的心理不适应。(1)大学新生活带来的不适应。在校高职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是父母、家人的宠儿,升入大学后面对复杂多变的新生活,感到迷惑不解,无法得到解脱,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适从,因而诱发产生不适心理。我们连续三年对天津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普查结果表明,反映不习惯大学生活的大一学生约为65%,大二学生为34%,大三学生为23%。(2)社会环境带来的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的变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无论从学历层次、学业水平,还是学习能力、整体素质在大学生群体中都处于劣势,这些都大大地加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容易困惑、茫然和偏激。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压力给大学生以警醒,愈加感到大学生活得不轻松。调查显示,68.7%的学生认为社会变化太快,经常产生困惑和不安,31.2%的学生很不适应社会对人才过高的要求。(3)学校环境的影响。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成人高校或职工大学升格后建成的,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欠深入,方法简单,只重视政治理论的灌输,忽视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加之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相当多。(4)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同学家庭背景一般、生活困难,他们的父母大都受教育程度较低,但对孩子却抱有很大希望。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过于严格的要求、过高的期望水平或过度保护、过度干涉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5)对所在高职院校的不满意。天津市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各二十余所。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感到不满意,特别是看到人才市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种种“歧视”,自感低人一等。调查数据表明,有近70%的学生对所上学校的层次不满意,约有38%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2.由高职院校特点造成的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存在的生源、学生质量、就业方面的问题,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认为“上大学压力大”的学生占到在校生的95%以上,认为经济压力较大的占61%,学习压力大的占42%,就业压力大的占84%。同时,我们还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普遍较重,普遍羡慕普通高校的学生。
3.由学习紧张造成的焦虑心理。升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理想、政治热情和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在专科学习的同时还自考本科,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普通中学和职业中专,智力水平、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刻苦精神、学习方法的掌握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较差,再加上精力有限,专科和本科同时毕业的微乎其微。较高的动机水平与较低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削弱了他们学习上的进取心,加上反复失败的体验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衡。调查显示,大二学生考试焦虑的约占47%,大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占27.6%。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焦虑的主要诱因。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在就业中争取主动,业余时间还奔忙于各种考证班之间,在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的同时,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感到非常苦闷。
4.由社交不适造成的忧虑心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是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层,由于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使同学之间的磨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加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产生障碍,心理出现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近30%的大二、大三学生有社交忧虑。个别大学生受其特定的家庭背景影响,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长期与同学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有的学生个性抑郁,缺乏自信,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自卑、甚至自闭心理,长期处在忧虑之中。
5.由择业压力造成的恐慌心理。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调查显示,普通高校57%的二年级学生和68%的三年级学生最恐慌的是就业,各年级学生都在担心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有的学生因为就业精神负担过重,产生择业恐惧感。
6.由恋爱受挫造成的苦闷心理。恋爱在高校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约有45%的学生谈过和正在谈恋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社会风气的渲染,有的学生视恋爱为儿戏,加之学生性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性意识并未完全形成,性教育缺失,调查中有25%的学生赞同男女同居。由于其生活经验欠缺,因理想中的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产生差距,而引发心理障碍。再者,由于大学生未来职业去向未定,考虑问题简单,恋爱成功率很低。失恋导致学生心理苦闷而影响学业,有的造成心理障碍,更有甚者出现心理变态或轻生心理。
由此我们感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示范校建设中,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广,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超越和突破知识本位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建立以人为本的能力观,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综合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和诚信、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它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通用,是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外语能力将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三、适应高职示范校建设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在思想教育中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1.明确责任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快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的高效、务实、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该工作的指导。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由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医学专家担任顾问,心理学老师和卫生所医生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的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乐于奉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切实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重视人才培养,走专业化道路。加大对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发展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技巧,提高干预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
4.确定教育理念、完善制度建设。明确“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工作理念,加强教育培训、心理咨询门诊、危机干预等方面制度建设,完善工作规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
5.加强课程建设,拓展教育功能。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训练”课程。通过心理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明确价值取向、正确把握人生、克服自卑心理、积极面对社会、不断自我完善。
6.关注重点人群,区分层次引导。通过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工作研讨、案例分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办好心理门诊,对寻求帮助的同学及时给予科学的指导;通过建立团体辅导营,关注特殊群体的成长,特别是给学习困难群体、生活困难群体、心理亚健康群体以指导,使他们在团体中彼此关怀、学会交流、共同成长。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建设。办好学生心理协会,组织“5·25”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使学生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
8.及时开展心理测试和筛查。定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差异,分清问题区别辅导,另外筛查出危机人群,及时干预与转介。
[参考文献]
[1]沈德立,梁宝勇.走进阳光地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3]阎晓宇.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新职教,l999(12).
[4]黄日强,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5]唐燕萍.论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