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庙会是融合了祭祀、娱乐、商贸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聚会。庙会为河南民间艺术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动力,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民间文化艺术在庙会上展示,吸引了大量的人民群众,提高了庙会的人气,带动庙会中的贸易发展,促进了庙会的壮大,形成了河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庙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局面。
【关键词】庙会;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
“庙会”一词载于《后汉书.张纯传》:“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会,始为褅祭。”《辞海》解释为:“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场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一、庙会的形成与发展
庙会就是因为庙而形成的有特定信仰仪式的一种聚会,庙会是伴随着佛教而产生,集拜神、娱乐为一体,庙会的实质是民间信仰,它的核心是对神灵的供养,庙会可以分成每月定期和年节定期两种形式。庙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渠道,也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纽带。1庙会有一个及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由于各时代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的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二、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是一种流传于乡镇之间的民间娱乐活动,把庙会作为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能够让来自各地的人民及生活在该地区的群众观赏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回到各自生活的地方后会口头相传,扩大河南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民间艺术作品,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2这种行为可以激发民间艺人对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
1、庙会是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
河南在中国古代长时间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这也是河南成为庙会的发源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河南各地,每月几乎都有庙会,但是正月三月逢会的为多数,例如:商丘阏伯台庙会、宝丰马街书会、濮阳瑕丘庙会、郑州城隍庙会等。
民间文化艺术借助庙会作为展示的平台,对自己进行宣传,让人们群众欣赏到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民间艺术在庙会中进行展示,可以吸引参与庙会的群众前来观赏,充分的发挥了民间艺术的自娱性和表演性,尤其是民间艺术中的民间歌舞,内容与民间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舞蹈的配乐欢快,舞步简单,易模仿。其中诸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艺术的展示,场面热闹非凡,已成为庙会必备上演的节目。
2、庙会影响了河南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
庙会中出现的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受到庙会形式的影响,而庙会中的音乐活动却是以游走为主,用伴随着象鼓、锣这些乐器打击出的节奏,民间舞蹈开始以边走边演的形式出现。例如“跑旱船”、“担花蓝”这些都是游走表演的典型民间舞种,这种表演形式显然受到了“庙会”的影响。
3、庙会的兴起为河南民间艺术提供了传播、传承的物质载体
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在庙会期间,借助庙会这一展示平台,让逛庙会的人民群众欣赏、领略到河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庙会中民间艺术的表演,能够促使民间艺人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许多艺人在继承原有艺术作品的同时,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加入自己的想法,使作品更加完善。同时也促使民间艺人对作品进行更加精致的演绎,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其得到更广阔的传播,庙会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促使民间艺术得到发展,从而成为民间艺术传播、传承的物质载体。
三、庙会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中的作用
民间文化艺术在庙会中的出现,为庙会集市贸易的形态添加了新元素,使庙会不再是单一的民间商品交易活动的聚集地,形成了一种贸易与艺术共存的文化现象。民间文化艺术的加入,不仅带动了庙会的气氛,也为庙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的人民群众,让更多人喜爱逛庙会。
1、河南民间艺术使庙会更具有吸引力
河南民间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娱性,民间艺术与民间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才能,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在庙会中表演的民间歌舞,它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一种视听和审美的享受。民间艺术形式自由活泼,舞蹈多为流动式,这种新颖活泼的活动方式,使人民群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人民群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民间艺术在庙会中的出现,让庙会有了新的突破。民间艺术能够表现本民族文化传统、心里素质和审美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性。民间艺术表演没有舞台的束缚,不需要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装束,可以随着音乐节奏随心跳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舞姿,也可以随时换人,以放松心情愉悦观众为乐。在演出进行时,观众也可以随意调整观看的位置,可以吃着手里的零食随到随看,也可以自由退场。这种表演艺术和观众都没有束缚的形式,由于表演的都是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歌舞,就成为了民间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之一。
2、通过民间艺术保留了庙会自身传统的文化模式
庙会是文化的反映,这种民间文化可以体现出整个地区的审美水平、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的积累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有些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重击而渐渐被取缔,也有许多传统艺术,借助时代发展的动力,大胆革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民间艺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它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与表现方式的一种结合。民间艺术在民间一代代的传承,传承人会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发展。虽然民间艺术也在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但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随着文化的发展完全消失,至今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特征。例如河南民间舞蹈霸王鞭,民间艺人将原有的高跷上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进一步发展,并与其他民间舞蹈的动作相结合,舞者手持“鞭”“盘”“扇”等道具扮装成不同的角色,舞蹈时,用鞭击打或碰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地面,随着舞者跳动的步伐,道具发出悦耳的响声,也可以在表演中演唱各地民歌,形式活泼多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河南民间舞蹈在不断发展同时,仍然保留了喜庆欢乐的舞蹈形式,它在庙会中的出现,使庙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忘“本”。 3、民间艺术的盛行为庙会贸易交换提供了保证
庙会作为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使得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庙会中出现的寥寥无几的民间艺术开始,随着民间艺人的增多,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对优秀作品的研究,逐渐演化出更多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面貌。民间艺术种类的增加,表演形式的变化多样,都为庙会吸引了大量的群众。
民间艺术的增加,参与群众的不断增多,促进了庙会的壮大,也使庙会中贸易发展有了可观的前景。庙会中交易的商品是根据劳动人民自己的需求提供的,交易市场全方位的开放,买卖双方可自由商定商品的价格,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带动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相互交流。这种符合劳动人民要求的交易市场,客流量是成交量的关键,民间艺术的兴起为庙会带来了大量的客流,也就为庙会贸易交换提供了保证。
四、庙会和民间艺术的相互影响
民间艺术借助庙会这一平台,展示了多种多样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庙会借助民间艺术的演出形式来吸引游客,提高庙会的影响,扩大庙会市场,为劳动人民增加收益搭建了桥梁。庙会的扩大,民间艺术参与群众的增加,也为民间艺人的创作提供了动力,促进民间艺术的丰富发展。这就形成了庙会与民间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1、庙会的发展给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动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庙会不断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庙会的出现,让庙会人气大增,随着游客的增多,让民间艺术有了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每当佛教节庆或者祭祀活动时,庙会就会聚集着大量的人们群众,民间艺术作为人们群众的一种自娱活动,已经成为庙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间艺人准备不同的艺术作品供群众欣赏,由于庙会的举办几乎是定期性的,但同样的民间艺术作品不适合频繁上演,会让庙会中民间艺术的忠实观众觉没有新意,为留住原有观众的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会自觉的进行艺术创作,完善现有表演。
2、庙会规模的壮大促进了民间艺术的更新、增长
随着庙会关注度的增加,庙会人流量越来越多,商品交换量也越来越大,促使了庙会规模的不断壮大。近年来庙会的发展,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制定出一些方案措施来促进庙会的发展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民间艺术,尤其是出现在庙会中的民间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庙会组建起了许多文化学者的关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庙会规模的壮大,促使民间艺人在创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学会了不断的创新,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内涵的同时,开始打破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方式,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3、民间艺术发展对庙会的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
庙会形成时是以拜神、酬神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庙会形成了以贸易、娱乐为主的一种形式,民间艺术则是现代庙会中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民间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庙会的发展。3庙会贸易的兴起要归功于民间艺术,它带着强烈民族特色的表演引起了人们对庙会的兴趣。如今的庙会,贸易市场飞速发展,从传统庙会上的祀神用品和生活用品,发展到现在的商品应有尽有,除了从各发达城市运来的生活用品,流行服装,高级儿童玩具,服装款式新颖,玩具风格独特,还加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供游客们品尝,还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书摊,这些都体现了民间艺术对于庙会贸易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庙会内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大省,民间艺术种类较多,为了保障这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民间艺术能够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加大关注度。民间艺术的保护不能孤立的看待,河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与传统的庙会是密不可分的,民间艺术不仅仅只是通过庙会进行传承发展,也受到了庙会的影响。总的来说,庙会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艺术也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保定.中原庙会中的餐饮文化[J].烹调知识.2004.02.01.
[2]宋瑜.浅谈民族民间艺术[N].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42-43.
[3]唐维娜.庙会文化的当代变迁研究——以山东李满碧霞元君庙会为个案[J].宁夏大学2008.
作者简介:梁翰(1981—),男;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关键词】庙会;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
“庙会”一词载于《后汉书.张纯传》:“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会,始为褅祭。”《辞海》解释为:“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场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一、庙会的形成与发展
庙会就是因为庙而形成的有特定信仰仪式的一种聚会,庙会是伴随着佛教而产生,集拜神、娱乐为一体,庙会的实质是民间信仰,它的核心是对神灵的供养,庙会可以分成每月定期和年节定期两种形式。庙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渠道,也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纽带。1庙会有一个及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由于各时代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的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二、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是一种流传于乡镇之间的民间娱乐活动,把庙会作为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能够让来自各地的人民及生活在该地区的群众观赏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回到各自生活的地方后会口头相传,扩大河南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民间艺术作品,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2这种行为可以激发民间艺人对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
1、庙会是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
河南在中国古代长时间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这也是河南成为庙会的发源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河南各地,每月几乎都有庙会,但是正月三月逢会的为多数,例如:商丘阏伯台庙会、宝丰马街书会、濮阳瑕丘庙会、郑州城隍庙会等。
民间文化艺术借助庙会作为展示的平台,对自己进行宣传,让人们群众欣赏到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民间艺术在庙会中进行展示,可以吸引参与庙会的群众前来观赏,充分的发挥了民间艺术的自娱性和表演性,尤其是民间艺术中的民间歌舞,内容与民间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舞蹈的配乐欢快,舞步简单,易模仿。其中诸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艺术的展示,场面热闹非凡,已成为庙会必备上演的节目。
2、庙会影响了河南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
庙会中出现的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受到庙会形式的影响,而庙会中的音乐活动却是以游走为主,用伴随着象鼓、锣这些乐器打击出的节奏,民间舞蹈开始以边走边演的形式出现。例如“跑旱船”、“担花蓝”这些都是游走表演的典型民间舞种,这种表演形式显然受到了“庙会”的影响。
3、庙会的兴起为河南民间艺术提供了传播、传承的物质载体
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在庙会期间,借助庙会这一展示平台,让逛庙会的人民群众欣赏、领略到河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庙会中民间艺术的表演,能够促使民间艺人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许多艺人在继承原有艺术作品的同时,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加入自己的想法,使作品更加完善。同时也促使民间艺人对作品进行更加精致的演绎,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其得到更广阔的传播,庙会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促使民间艺术得到发展,从而成为民间艺术传播、传承的物质载体。
三、庙会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中的作用
民间文化艺术在庙会中的出现,为庙会集市贸易的形态添加了新元素,使庙会不再是单一的民间商品交易活动的聚集地,形成了一种贸易与艺术共存的文化现象。民间文化艺术的加入,不仅带动了庙会的气氛,也为庙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的人民群众,让更多人喜爱逛庙会。
1、河南民间艺术使庙会更具有吸引力
河南民间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娱性,民间艺术与民间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才能,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在庙会中表演的民间歌舞,它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一种视听和审美的享受。民间艺术形式自由活泼,舞蹈多为流动式,这种新颖活泼的活动方式,使人民群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人民群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民间艺术在庙会中的出现,让庙会有了新的突破。民间艺术能够表现本民族文化传统、心里素质和审美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性。民间艺术表演没有舞台的束缚,不需要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装束,可以随着音乐节奏随心跳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舞姿,也可以随时换人,以放松心情愉悦观众为乐。在演出进行时,观众也可以随意调整观看的位置,可以吃着手里的零食随到随看,也可以自由退场。这种表演艺术和观众都没有束缚的形式,由于表演的都是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歌舞,就成为了民间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之一。
2、通过民间艺术保留了庙会自身传统的文化模式
庙会是文化的反映,这种民间文化可以体现出整个地区的审美水平、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的积累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有些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重击而渐渐被取缔,也有许多传统艺术,借助时代发展的动力,大胆革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民间艺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它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与表现方式的一种结合。民间艺术在民间一代代的传承,传承人会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发展。虽然民间艺术也在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但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随着文化的发展完全消失,至今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特征。例如河南民间舞蹈霸王鞭,民间艺人将原有的高跷上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进一步发展,并与其他民间舞蹈的动作相结合,舞者手持“鞭”“盘”“扇”等道具扮装成不同的角色,舞蹈时,用鞭击打或碰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地面,随着舞者跳动的步伐,道具发出悦耳的响声,也可以在表演中演唱各地民歌,形式活泼多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河南民间舞蹈在不断发展同时,仍然保留了喜庆欢乐的舞蹈形式,它在庙会中的出现,使庙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忘“本”。 3、民间艺术的盛行为庙会贸易交换提供了保证
庙会作为民间艺术展示的舞台,使得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庙会中出现的寥寥无几的民间艺术开始,随着民间艺人的增多,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对优秀作品的研究,逐渐演化出更多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面貌。民间艺术种类的增加,表演形式的变化多样,都为庙会吸引了大量的群众。
民间艺术的增加,参与群众的不断增多,促进了庙会的壮大,也使庙会中贸易发展有了可观的前景。庙会中交易的商品是根据劳动人民自己的需求提供的,交易市场全方位的开放,买卖双方可自由商定商品的价格,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带动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相互交流。这种符合劳动人民要求的交易市场,客流量是成交量的关键,民间艺术的兴起为庙会带来了大量的客流,也就为庙会贸易交换提供了保证。
四、庙会和民间艺术的相互影响
民间艺术借助庙会这一平台,展示了多种多样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庙会借助民间艺术的演出形式来吸引游客,提高庙会的影响,扩大庙会市场,为劳动人民增加收益搭建了桥梁。庙会的扩大,民间艺术参与群众的增加,也为民间艺人的创作提供了动力,促进民间艺术的丰富发展。这就形成了庙会与民间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1、庙会的发展给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动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庙会不断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庙会的出现,让庙会人气大增,随着游客的增多,让民间艺术有了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每当佛教节庆或者祭祀活动时,庙会就会聚集着大量的人们群众,民间艺术作为人们群众的一种自娱活动,已经成为庙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间艺人准备不同的艺术作品供群众欣赏,由于庙会的举办几乎是定期性的,但同样的民间艺术作品不适合频繁上演,会让庙会中民间艺术的忠实观众觉没有新意,为留住原有观众的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会自觉的进行艺术创作,完善现有表演。
2、庙会规模的壮大促进了民间艺术的更新、增长
随着庙会关注度的增加,庙会人流量越来越多,商品交换量也越来越大,促使了庙会规模的不断壮大。近年来庙会的发展,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制定出一些方案措施来促进庙会的发展并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民间艺术,尤其是出现在庙会中的民间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庙会组建起了许多文化学者的关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庙会规模的壮大,促使民间艺人在创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学会了不断的创新,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内涵的同时,开始打破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方式,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3、民间艺术发展对庙会的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
庙会形成时是以拜神、酬神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庙会形成了以贸易、娱乐为主的一种形式,民间艺术则是现代庙会中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民间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庙会的发展。3庙会贸易的兴起要归功于民间艺术,它带着强烈民族特色的表演引起了人们对庙会的兴趣。如今的庙会,贸易市场飞速发展,从传统庙会上的祀神用品和生活用品,发展到现在的商品应有尽有,除了从各发达城市运来的生活用品,流行服装,高级儿童玩具,服装款式新颖,玩具风格独特,还加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供游客们品尝,还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书摊,这些都体现了民间艺术对于庙会贸易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庙会内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河南作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大省,民间艺术种类较多,为了保障这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民间艺术能够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加大关注度。民间艺术的保护不能孤立的看待,河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与传统的庙会是密不可分的,民间艺术不仅仅只是通过庙会进行传承发展,也受到了庙会的影响。总的来说,庙会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艺术也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保定.中原庙会中的餐饮文化[J].烹调知识.2004.02.01.
[2]宋瑜.浅谈民族民间艺术[N].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42-43.
[3]唐维娜.庙会文化的当代变迁研究——以山东李满碧霞元君庙会为个案[J].宁夏大学2008.
作者简介:梁翰(1981—),男;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