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愿,是对故事的再一次反悔(评论)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xwork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常美,1982年生,山西省代县人,地质队员,行走荒野,断续分行断续停。”多么有意思的简介,读罢,不免有所期待吧。
  结识常美,不得不提一个群——末流诗群。在这个群里,大家都喜欢叫他“三三老师”,后来得知这个昵称的由来,原来他还有“三世”、“人生如寄”等名,概乎如此吧,只是臆测。
  他有一胞兄,名曰“二棍”是众人皆知的。常美很多诗歌不在其兄之下,他的诗“内敛、舒缓、静美、深沉”。
  人如其诗,常美不善言词,不肆张扬,为人谦和。以至于王单单初见其兄弟俩调侃时说“三三”是继二棍后,人类的“次生灾难”,常美听了只是羞涩地笑,笑容干净而又老实。
  在群里經常得到常美的指导,受益匪浅。他常说,诗的开头要平顺点,自然进入,带入读者,甚至可以是拉家常,平顺一点,好带。他的指导可谓言浅意深,可是,我们却屡犯不改,令三三老师哭笑不得。
  有了开头,接下来他讲“打开”、“空间感”以及结尾如何提升等,尤其是讲到叙事诗时,他形象地说,“叙事诗就像开闸放水,只有前面蓄势足了,才有这个效果”。一语中的,深入浅出。
  而且他还写诗示范,每次贴诗都谦虚地说:“刚涂一首,请大家砍砍”。我对他说那个“涂”字记忆犹新,这次选的《捷径》和《影子》就是那时他“涂”的作品。
  三三老师是地质队员,行走过荒野,也远行过非洲。在非洲工作之余,跨越时空,为大家讲诗,至今令人难忘。
  有时他不只是讲诗,也讲一些非洲的异域风情,比如“蝴蝶”一梗,由于他平时给人的感觉是不苟言笑的,所以他的笑话都“笑点很低”,就是这样愈感亲切,群众老翁、乌鸦丁常常打趣于他。他毕竟是八零后,骨子里还是活泼而不乏激情的。
  对于他的诗,已到一定境界,作为后学之辈,实不敢妄语。姑且借用一句话——
  “他在诗中与现实短兵相接,与当代生存状态持续地对话,和很多类似诗人不同,他并未一味地对峙,而是在反复的腾挪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最释然的姿态。”
  “整个冬天,母亲都蜷缩在笸箩前/从石子里挑出更多的谷粒”(《漫长的冬天》)从石子中挑谷粒,诗句的悲戚,折射出诗人的品质,一颗悲悯之心跃然纸上。也许是诗人的品质,也许是诗人的处世哲学,让他拥有了更多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的视角。
  和他约稿时,他很爽快地说“都是自家兄弟”,闻之,不免泪湿青衫。好了,不再矫情,既然亦师亦友,惟愿三三老师多“涂”佳作。
  东北有句话:鸟悄许个心愿,聊表谢意。可他却有诗云:许新愿,是对故事的再一次反悔。
  之于诗,我们都无怨无悔。
其他文献
这些日子网上正在上演热闹非凡的新诗创作导向论战,开始我对论战并没多大兴趣,诗歌创作在观点上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一些不同理念之争实属正常。但这一番争论却非同一般,无论是参与人数,持续的时间,还是产生的影响,都可称之为史无前例,吵得诗坛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趋势。   这场争论的主角是以大诗主义创作为导向的代表诗人——曹谁,另一个是以口水诗创作为导向的代表诗人——伊沙。   在诗歌创作方
期刊
【编者按】今年1月,热心读者马春海将一封手写的书信,寄到了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国鹏的案头,表达了对《辽河》杂志、《辽河湾·文学作品集》的喜爱关切之情。深受感动的张书记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心中的谢意,表示不辜负读者厚望,勉励所有《辽河》杂志的作者,以我手写我心,捧出一颗真心,一腔情怀,用文学讴歌伟大的时代。   伴隨2019年新春佳节的到来,带来一股扑鼻的书香,《辽河》杂志、《辽河湾·文
期刊
七绝·秋收  清寒露重恋衣裘,曼看红尘又一秋。  昨日魂牵禾稷事,今宵笑语庆丰收!  诉衷情令·茶   子衿小葉逐红尘,风雨度朝昏。敛来翠色几重,入水展乾坤。   依沸点,待含薰,抒娇魂。亭亭袅袅,盈香出世,好个芳云。
期刊
日子像一截越吃越短的甘蔗,越珍惜,越觉得它留下的余味萦回不已。阳光像一位老熟人每天照旧来访。  就像《辽河》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走进了第四十一个年头,走进了新时代,踏上了新旅程,扬起了新风帆。此时,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欣慰一本刊物给这段历史注入文学基因,感动能用文学的方式,留下一步步深深浅浅生活的脚印。  “用文学温暖营口,用文字连接世界”,这是《辽河》的聲音。文学不分国界,可以突破地
期刊
一   奶奶去世后,家里冷清了许多。   老婆家老婆家,没有了老婆哪来的家。两个没有成家的叔叔,一个精神不好,一个年龄尚小,还有一大堆的家务活儿,都落在爷爷的身上。可是爷爷要去修鞋啊,要不怎么养活两个孩子啊。时不时地,母亲会带着我和弟弟去爷爷家,帮着洗洗涮涮,缝缝补补……   爷爷在关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可以用名人来定义的。他有一样手艺,让我记忆深刻,就是掇弄草垛。我见过爷爷家的草垛,那绝对是一
期刊
生  躺在这亿万年之久的泥土之上  嘴角叼着一茎新鲜的野草  如果有一个可以反刍的大胃该多好呀  所有的青草让我眼馋  如果有能够奔跑的四蹄多好呀  疆土无用,不必以公里计算。一个蹄印  一汪蓝天  有一条藏不住的尾巴多好呀  谁靠近我,我就扬起它  如果你看见我胯下晃动着硕大的睾丸  也会生出非分之想  生生之境  木门、松柏、飞檐、铁钟……  和高大的佛像一样  都有庄严相  阳光下,万物生出
期刊
大雪词  连绵起伏,多么浩瀚的一张白纸  从白昼盖到黑夜,从唐家路盖到我的中  年  一卷打开的无字经书  普度着树梢上的麻雀、寒风和我  宿与命,缘与分  多像白茫茫的旧事,一提  北风就使劲地吹  再提,凛冽就拼命地刺骨  一朵雪花,不管不顾地飘落进我的掌心  一如,你悄无声息地离开  念或不念  都相安,且相忘  这个冬天,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不知是谁,把我堆砌在这大雪纷纷的人  间  
期刊
天主教堂  跪伏在地,像一只坏掉的老钟表  觅食的鸽子避开她  排着队去忏悔的人绕过她。只有小女孩  挣脱母亲的手  蹲了下来。阳光中,薄薄的纱裙多么像  翅膀  耶稣正在壁画里受难  他看不到教堂外那个小小的侧影,恬  静,肃穆  替代着天使  野  沿着既定的轨迹埋头赶路  一天,就是一生,野旷天低,丝巾飞起  来——  一簇秋枫,一截云霞  一段不肯被掸落的烟灰,一只想把天空  挠出血痕的山
期刊
白小易当然是名家,可以说,早在三十年前就誉满文坛了。所以,白小易无需和别人的小说对比,因为他自己曾经就是一座高海拔的坐标。  白小易是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微型小说集多部。小小说《客厅里的爆炸》曾获《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文联小说大赛一等奖、辽宁省及沈阳市政府奖,被国内数百种报刊和选集转载,并于1990年入选美国NORTON出版社出版的《世界60篇优秀短小说》。在小说领域,特别是微型小说领域取得
期刊
隔一片海,点点灯火闪烁  明灭深邃。一匹连续奔跑的马  隐进黑色轮廓  今夜一切静好,微风吹拂海的草原  发出细微涛声  隔一片海,是否真的会爱意渐浓?  岸上礁石栉风沐雨  站在涛声之上,隐约感觉  点点灯火背后  许多往昔摇曳明灭  隔一片海,一片人生的海  一叶风帆,牵扯有些疼痛  而我,只将仅有的热度投放在凝望之上  一只拙笔蘸着夜色书写  醉倒在夜深处  大月亮  唐朝时你一定月月都这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