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3世纪中国即以盛产丝绸而闻名于世界,被称之丝国。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至中亚、印度。汉初,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西域。汉武帝时北逐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四镇,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后西亚各国与汉朝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于道。
东段北道:由长安到武威的捷径
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一般划为三段,即东段,关陇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国境外道。东段又分为南、中、北三道,宁夏的南部正处于东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
东段北道的走向是,从长安出发,西北行,大致走向同今天300国道走向。至瓦亭后,北上原州(今固原),沿清水河经石门关(今须弥山下),折向西北经海原、靖远越黄河至景泰,西抵武威,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宁夏南部的古丝绸之路。
这条路,被我们后来的学者称为回中道、萧关道。
汉武帝16岁就当了皇帝,是西汉的第七个皇帝。史书上说他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且过目不忘。我们今天看到,除了这些,汉武帝还是个不受气的主儿,当他发现靠给匈奴人送钱、送女人来维系所谓的和平,确实不是个办法,就想着怎么用拳头和匈奴人说话了。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将张骞派到了西域,他想给他的对手匈奴来个两面夹击,但张骞却被匈奴给捉住了。汉武帝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初次到雍(今陕西凤翔县)进行郊祭时,西达陇西(今陕西陇县),北登固原以南的空桐山(今平凉崆峒山),幸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而归。这是汉武帝首次北巡,为抗击匈奴作战略准备。
为经营好长安脚下(今宁夏)这块地方,能多一条“出路”,汉武帝曾经多次莅临宁夏视察。当时,以六盘山脉、贺兰山脉与清水河、黄河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宜农宜牧最佳地带,既是天然的粮仓,又是蓄养军马的最佳游牧地带。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会不知道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得之,则富国强兵;失之,则肥沃匈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唐朝诗人王维驾着轻便的车,奉命去边塞慰问将士。经过居延。冒着满地飞卷的尘沙,一群归雁向着与匈奴交界的北方飞去。出了汉塞,到了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才得知主将在前线指挥作战。
这首诗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传唱千年,几乎是妇孺皆知,但诗里的萧关在何处,一些人却不十分知晓。在宁夏固原,我们试图找到萧关的遗址,但却很是徒劳。
萧关,汉代关名。关于萧关遗址究竟在何处,当地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众说不一,但有一种说法似乎较为科学些:萧关首先要有险可据,临近水源,扼守要道。据此,研究者分析汉代时萧关应在今宁夏固原大湾乡境内。到了明代,萧关的所在地有了一些变化,但其在何处,研究者到今仍有争论。
这中间谁对谁非,暂无定论,但萧关在宁夏固原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在当地出版的一些书刊上看到有人甚至将萧关当成了固原的代名词。
因此,在固原我想的更多的是那些历史上的名人留给固原的诗句,千年过去,萧关遗址无从寻找,但那诗句还在,还十分响亮地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岑参、卢纶、杜甫还有张玭,一个个朝我迎面走了过来,他们或白发苍苍,或英姿飒爽,或忧伤不已,或感慨万端。
岑参说:“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卢纶说:“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杜甫说:“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
张蠙说:“出得北萧关,儒衣不称身。”
……
他们从这里走出,向西向西再向西,将唐朝的边塞诗推向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萧关于他们的身后就像一个台阶,一个诗歌的台阶,让他们一步步地走上了诗歌大厦的最顶端。
也许是我曾为军人的原因,在更多的时候,我更喜欢和我一样穿过军装的岑参。站在固原西城墙的靖朔门前向西望去,岑参在他的诗句中,在我们的心中,突然就变得活生生的了。
须弥山石窟:胡骑驰骋过后有束佛光
在汉代,固原被安定郡。这既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也蕴含着极浓的军事色彩。当然,这中间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那种安居乐业、凝定静态的内陆文化思想。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北的须弥山东麓。那里峰峦叠嶂,树木繁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黄土高原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大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并连的5座山峰的峭壁上。它和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
在浑厚险峻的高山低谷之间,一丛丛山花开得正旺,7月的西海固地区本来干燥异常,但我到固原的那几日天空一直飘着零星的小雨,这给我们的旅途增加了不少快乐。
须弥山石窟距今1400多年,北魏是须弥山石窟的开创时期。石窟经年累月,风雨剥蚀,加之人为破坏、地震灾害,至今造像较完整的有20多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等5个景区内。现存造像最多的第45、46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第51窟虽遭地震破坏,仍能看出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规模很大;主室面宽26米,进深12米多,高12米多。主室高大的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龛中为一佛两菩萨,里辟长方形坛床,上面并列着3尊端坐的大佛,气势雄伟,是造像中的珍品。
“须弥”,梵文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入口处的第5窟内,高达20米的弥勒坐佛,神情端庄,十分壮观,它比云冈、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造像还高。这里原有三层挑檐楼遮护,俗称大佛楼,但窟檐早已崩坏,大佛全部露出窟外,仪态威严,面貌慈祥,高大精美,成为须弥山唐代石窟的代表作,也是须弥山石窟的有名标记。
须弥山石窟第14、24、32三窟,尚存有北魏造像。这三个石窟的窟室形制,都是方形、中心塔柱窟。塔柱少的三层,多的达七层,塔柱四面按层开龛造像。造像中有交脚弥勒菩萨,有单独的坐佛或立佛,但大多数是一佛二菩萨。佛像高大,居中端坐,菩萨较矮小,侍立两边。须弥山的北魏造像,面型清瘦,身材修长,长颈溜肩。佛的服饰,仍沿袭通肩大衣,菩萨则为对襟大袖襦。这种造像风格与服式的变化,显然受到北魏孝文帝服式改革的影响。这次改革,使中原汉族衣冠逐渐流行于北方;在造像方面,南朝“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也在大漠南北盛行起来。
须弥山把佛光下难得的和平深深地播撒在了苍茫的黄土地中,也因为这个,这方曾经战乱不止的黄土地上才多了一片佛的清净,丝路古道的驼铃声才传得那样悠远、响得那样漫长。
历史就这样在它的进程中,将它默默无言的述说交给了这片佛之净地。而今天,当我怀着一种寻古的悠悠情愫走近这片石窟之时,内心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古人的崇敬。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在这个朝代,中原因为有了从西方“取”来的佛经,更是掀起了一次佛教的热潮。此时,固原作为一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须弥山开始兴建规模庞大的佛教寺院,其凿窟数量之多,雕造技术之精,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虽说,唐朝与吐蕃曾多次交战于固原一带,但当时的固原除了汉族之外,还居住和生活着栗特、铁勒、吐谷浑、回纥、党项等民族,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成了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唐王朝的大气、开放与包容,当然也体现在了须弥山石窟的佛像中。
须弥山唐代石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
第62窟是唐代造像最为完整的一窟。窟室方形,穹窿顶,3.4米见方,三壁开龛。正壁三龛,中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为弥勒佛,旁边两龛各一菩萨。南北两壁对称,南壁里龛主尊为地藏菩萨,对应的北壁像龛,主尊为弥勒菩萨。两壁外侧,皆为手执长矛,身着铠甲,脚踏魔鬼的天王。
第105窟,俗称“桃花洞”,有主室、前室和左右配室。窟室前部多已残毁,主室尚完好,是一个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窟,面阔8.5米,进深8.7米,顶高5.21米。主室内的佛龛和造像大体完好。南北壁各开两龛,中心塔柱每面一龛。除北壁里龛仅为一立佛外,余龛皆有胁侍菩萨;塔柱北龛为地藏菩萨,南龛为观世音菩萨,其余诸龛皆为坐佛。佛龛高约4米。立佛高3.6米,坐佛高2.8米,菩萨高2.6米。菩萨像头梳高髻,身绕飘带,亭亭玉立,形体健美,不失厚重敦实风格。
同行的朋友介绍说,须弥山唐代造像中着力刻划的是菩萨,这里的菩萨像多为一手提瓶的袒臂露脐的女性形象,身着天衣,胸挂璎络,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宫娃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宫娃”,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历史就这样把无痕的岁月凝固在了这些菩萨身上,唐朝的风范在这里变得淋漓尽致了起来。
Tips
交通:空中线路可以通过兰州与西安直接到达固原或者银川,银川到固原近400公里路,选择空中线路的意义不大。铁路:A是从西安直接到固原;B是从兰州至银川再至固原。公路:A由银川-固原—中宁—武威;B.西安—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中宁—甘肃武威(中间可由固原绕道银川再折至中宁); C. 西安—甘肃天水—宁夏固原、中宁—甘肃武威(此条线路天水到固原段不太好走)。
景观:银川的自然景观有沙湖、苏峪口森林公园、滚钟口风景区等;人文历史景观有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三关口明长城、水洞沟遗址、鼓楼、玉皇阁、承天寺塔、南关清真大寺、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中华回乡文化园等。固原推荐固原博物馆、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特别推荐火石寨丹霞地貌、西吉震湖、西吉钱币博物馆,中卫、中宁的沙坡头、寺口、高庙。
美食:宁夏回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卫生的民族,处处突出“洁净”二字。
面食。最普遍的是面类,其种类很多(如冷面、汤面、炒面、浇汁面、肉末面、细面、豆淀粉面)。此外,还有饺子、馄饨馒头、羊肉包子等。
盖碗茶。回族讲究沏茶,认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盖碗茶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碗盖三部分组成,故称盖碗或三炮台。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还有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另有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
油香。回族节日和冠婚葬祭时制作的特殊食品。这种食品是用开水和面,并加盐,然后把面做成饼状放入油锅炸制而成的。
手抓羊肉。宁夏传统地方风味食品,用宁夏“滩羊”中的羯羊烹制,瘦肉多、肉质嫩、易消化,无膻味、蛋白质丰富。成品色香味俱全,无油腻感。另备各种调料,如芝麻酱、豆腐乳(调成汁)、腌韭菜花、酱油、醋、葱花、蒜泥、辣椒油等,然后根据各人爱好调在小碗内,手抓着羊肉蘸酱食用。
东段北道:由长安到武威的捷径
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一般划为三段,即东段,关陇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国境外道。东段又分为南、中、北三道,宁夏的南部正处于东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
东段北道的走向是,从长安出发,西北行,大致走向同今天300国道走向。至瓦亭后,北上原州(今固原),沿清水河经石门关(今须弥山下),折向西北经海原、靖远越黄河至景泰,西抵武威,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宁夏南部的古丝绸之路。
这条路,被我们后来的学者称为回中道、萧关道。
汉武帝16岁就当了皇帝,是西汉的第七个皇帝。史书上说他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且过目不忘。我们今天看到,除了这些,汉武帝还是个不受气的主儿,当他发现靠给匈奴人送钱、送女人来维系所谓的和平,确实不是个办法,就想着怎么用拳头和匈奴人说话了。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将张骞派到了西域,他想给他的对手匈奴来个两面夹击,但张骞却被匈奴给捉住了。汉武帝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初次到雍(今陕西凤翔县)进行郊祭时,西达陇西(今陕西陇县),北登固原以南的空桐山(今平凉崆峒山),幸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而归。这是汉武帝首次北巡,为抗击匈奴作战略准备。
为经营好长安脚下(今宁夏)这块地方,能多一条“出路”,汉武帝曾经多次莅临宁夏视察。当时,以六盘山脉、贺兰山脉与清水河、黄河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宜农宜牧最佳地带,既是天然的粮仓,又是蓄养军马的最佳游牧地带。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会不知道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得之,则富国强兵;失之,则肥沃匈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唐朝诗人王维驾着轻便的车,奉命去边塞慰问将士。经过居延。冒着满地飞卷的尘沙,一群归雁向着与匈奴交界的北方飞去。出了汉塞,到了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才得知主将在前线指挥作战。
这首诗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传唱千年,几乎是妇孺皆知,但诗里的萧关在何处,一些人却不十分知晓。在宁夏固原,我们试图找到萧关的遗址,但却很是徒劳。
萧关,汉代关名。关于萧关遗址究竟在何处,当地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众说不一,但有一种说法似乎较为科学些:萧关首先要有险可据,临近水源,扼守要道。据此,研究者分析汉代时萧关应在今宁夏固原大湾乡境内。到了明代,萧关的所在地有了一些变化,但其在何处,研究者到今仍有争论。
这中间谁对谁非,暂无定论,但萧关在宁夏固原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在当地出版的一些书刊上看到有人甚至将萧关当成了固原的代名词。
因此,在固原我想的更多的是那些历史上的名人留给固原的诗句,千年过去,萧关遗址无从寻找,但那诗句还在,还十分响亮地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岑参、卢纶、杜甫还有张玭,一个个朝我迎面走了过来,他们或白发苍苍,或英姿飒爽,或忧伤不已,或感慨万端。
岑参说:“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卢纶说:“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杜甫说:“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
张蠙说:“出得北萧关,儒衣不称身。”
……
他们从这里走出,向西向西再向西,将唐朝的边塞诗推向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萧关于他们的身后就像一个台阶,一个诗歌的台阶,让他们一步步地走上了诗歌大厦的最顶端。
也许是我曾为军人的原因,在更多的时候,我更喜欢和我一样穿过军装的岑参。站在固原西城墙的靖朔门前向西望去,岑参在他的诗句中,在我们的心中,突然就变得活生生的了。
须弥山石窟:胡骑驰骋过后有束佛光
在汉代,固原被安定郡。这既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也蕴含着极浓的军事色彩。当然,这中间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那种安居乐业、凝定静态的内陆文化思想。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北的须弥山东麓。那里峰峦叠嶂,树木繁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黄土高原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大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并连的5座山峰的峭壁上。它和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一样,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
在浑厚险峻的高山低谷之间,一丛丛山花开得正旺,7月的西海固地区本来干燥异常,但我到固原的那几日天空一直飘着零星的小雨,这给我们的旅途增加了不少快乐。
须弥山石窟距今1400多年,北魏是须弥山石窟的开创时期。石窟经年累月,风雨剥蚀,加之人为破坏、地震灾害,至今造像较完整的有20多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等5个景区内。现存造像最多的第45、46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第51窟虽遭地震破坏,仍能看出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规模很大;主室面宽26米,进深12米多,高12米多。主室高大的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龛中为一佛两菩萨,里辟长方形坛床,上面并列着3尊端坐的大佛,气势雄伟,是造像中的珍品。
“须弥”,梵文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入口处的第5窟内,高达20米的弥勒坐佛,神情端庄,十分壮观,它比云冈、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造像还高。这里原有三层挑檐楼遮护,俗称大佛楼,但窟檐早已崩坏,大佛全部露出窟外,仪态威严,面貌慈祥,高大精美,成为须弥山唐代石窟的代表作,也是须弥山石窟的有名标记。
须弥山石窟第14、24、32三窟,尚存有北魏造像。这三个石窟的窟室形制,都是方形、中心塔柱窟。塔柱少的三层,多的达七层,塔柱四面按层开龛造像。造像中有交脚弥勒菩萨,有单独的坐佛或立佛,但大多数是一佛二菩萨。佛像高大,居中端坐,菩萨较矮小,侍立两边。须弥山的北魏造像,面型清瘦,身材修长,长颈溜肩。佛的服饰,仍沿袭通肩大衣,菩萨则为对襟大袖襦。这种造像风格与服式的变化,显然受到北魏孝文帝服式改革的影响。这次改革,使中原汉族衣冠逐渐流行于北方;在造像方面,南朝“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也在大漠南北盛行起来。
须弥山把佛光下难得的和平深深地播撒在了苍茫的黄土地中,也因为这个,这方曾经战乱不止的黄土地上才多了一片佛的清净,丝路古道的驼铃声才传得那样悠远、响得那样漫长。
历史就这样在它的进程中,将它默默无言的述说交给了这片佛之净地。而今天,当我怀着一种寻古的悠悠情愫走近这片石窟之时,内心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古人的崇敬。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在这个朝代,中原因为有了从西方“取”来的佛经,更是掀起了一次佛教的热潮。此时,固原作为一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须弥山开始兴建规模庞大的佛教寺院,其凿窟数量之多,雕造技术之精,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虽说,唐朝与吐蕃曾多次交战于固原一带,但当时的固原除了汉族之外,还居住和生活着栗特、铁勒、吐谷浑、回纥、党项等民族,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成了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唐王朝的大气、开放与包容,当然也体现在了须弥山石窟的佛像中。
须弥山唐代石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
第62窟是唐代造像最为完整的一窟。窟室方形,穹窿顶,3.4米见方,三壁开龛。正壁三龛,中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为弥勒佛,旁边两龛各一菩萨。南北两壁对称,南壁里龛主尊为地藏菩萨,对应的北壁像龛,主尊为弥勒菩萨。两壁外侧,皆为手执长矛,身着铠甲,脚踏魔鬼的天王。
第105窟,俗称“桃花洞”,有主室、前室和左右配室。窟室前部多已残毁,主室尚完好,是一个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窟,面阔8.5米,进深8.7米,顶高5.21米。主室内的佛龛和造像大体完好。南北壁各开两龛,中心塔柱每面一龛。除北壁里龛仅为一立佛外,余龛皆有胁侍菩萨;塔柱北龛为地藏菩萨,南龛为观世音菩萨,其余诸龛皆为坐佛。佛龛高约4米。立佛高3.6米,坐佛高2.8米,菩萨高2.6米。菩萨像头梳高髻,身绕飘带,亭亭玉立,形体健美,不失厚重敦实风格。
同行的朋友介绍说,须弥山唐代造像中着力刻划的是菩萨,这里的菩萨像多为一手提瓶的袒臂露脐的女性形象,身着天衣,胸挂璎络,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宫娃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宫娃”,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现实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历史就这样把无痕的岁月凝固在了这些菩萨身上,唐朝的风范在这里变得淋漓尽致了起来。
Tips
交通:空中线路可以通过兰州与西安直接到达固原或者银川,银川到固原近400公里路,选择空中线路的意义不大。铁路:A是从西安直接到固原;B是从兰州至银川再至固原。公路:A由银川-固原—中宁—武威;B.西安—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中宁—甘肃武威(中间可由固原绕道银川再折至中宁); C. 西安—甘肃天水—宁夏固原、中宁—甘肃武威(此条线路天水到固原段不太好走)。
景观:银川的自然景观有沙湖、苏峪口森林公园、滚钟口风景区等;人文历史景观有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三关口明长城、水洞沟遗址、鼓楼、玉皇阁、承天寺塔、南关清真大寺、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中华回乡文化园等。固原推荐固原博物馆、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特别推荐火石寨丹霞地貌、西吉震湖、西吉钱币博物馆,中卫、中宁的沙坡头、寺口、高庙。
美食:宁夏回族是一个十分讲究卫生的民族,处处突出“洁净”二字。
面食。最普遍的是面类,其种类很多(如冷面、汤面、炒面、浇汁面、肉末面、细面、豆淀粉面)。此外,还有饺子、馄饨馒头、羊肉包子等。
盖碗茶。回族讲究沏茶,认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盖碗茶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碗盖三部分组成,故称盖碗或三炮台。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还有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另有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
油香。回族节日和冠婚葬祭时制作的特殊食品。这种食品是用开水和面,并加盐,然后把面做成饼状放入油锅炸制而成的。
手抓羊肉。宁夏传统地方风味食品,用宁夏“滩羊”中的羯羊烹制,瘦肉多、肉质嫩、易消化,无膻味、蛋白质丰富。成品色香味俱全,无油腻感。另备各种调料,如芝麻酱、豆腐乳(调成汁)、腌韭菜花、酱油、醋、葱花、蒜泥、辣椒油等,然后根据各人爱好调在小碗内,手抓着羊肉蘸酱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