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天山地理.雪篇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山,无论是它不寻常的过去,还是独一无二的现住,它的存在,都如同一种图腾和象征,使得这里的一切都有了光彩和生机。
  在气象学家的眼里,天山就像是亚欧腹地的一座巨大的湿岛,为广袤干旱的大地提供水分的滋养,孕育出万顷良田、肥美宜人的绿洲!
  在地理学家的眼里,天山更像一位魔幻师,在魔杖的挥动下,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湖泊,焕发出无限生趣!
  
  天山的秘密有人懂
  
  如果天气晴好的话,那么,天山东部的博格达峰,就会像黑白布景一样,醒目地悬挂在乌鲁木齐城市的东方,几乎触手可及。只要有一定的视野,你总会看到它娴静的姿态,像蒙娜丽莎的微笑,高贵,典雅,却难以捉摸。你会下意识地猜度和联想。从冬到夏,博格达峰山顶亘古不变的雪冠,耀眼,圣洁。
  如果你在飞机上鸟瞰,那么,天山则是另外一幅模样——山峦叠嶂,绵延不绝,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云遮雾绕中,似乎掩藏着许多玄机。你会不自觉地徜徉,审视,迷醉,直到你乘坐的这只巨鸟,翅膀轻轻地掠过它宽阔平坦的头顶……
  在亚洲中部的版图上,恐怕没有什么山系比我们的天山更辽阔壮大。它逶迤数千公里,横跨中国与独联体,气贯长虹。
  比起世界范围内其他古老的山系,天山,无疑有些青春逼人。
  经过了数亿年的夷平——隆起——再夷平——再隆起的循环回复,现代天山终于诞生了。它几乎和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同时现身。
  8000万年来,大西洋的水汽豪情万丈地越过地中海,穿越阿拉伯半岛,越过伊朗高原,然后,长驱直入,抵达天山山脉。
  而在地球的另一侧,北冰洋上空冰冷的水汽,也在异曲同工地上演着和大西洋惊人相似的一幕:它们果断地越过亚欧大陆的北部,与“年轻”的天山山脉邂逅,于是,硬朗挺拔的天山生出万般柔情,用丰沛的雨水和雪片,回报源源不断输送来的大洋气流……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天山,有许多珍贵的记载和传闻。
  翻开《史记》、《汉书》、《山海经》、《西域记》、《水经注》,或者《西域图志》、《新疆图志》,在这些著名的典籍里,都找得到关于天山地理、物产、风貌方面的记载和描述。它,有史可循。
  先秦至汉,天山,统称为“北山”,以此应对被称为“南山”、“葱岭”的昆仑山。
  在唐代,已经有了明确的“天山”称谓。唐代诗人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传御还京》中的诗句:“送一醉天山郭。”这里所指的“热海”,就是今天的伊塞克湖南面的天山,即托木尔——汗腾格里山一带。
  到了清代,则使用正式统一的“天山”名称了。对天山具体山段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交通道路、自然资源,都有了详细的描摹。
  在1911年出版的《新疆图志》里,关于天山的范围,是这样叙述的:“字葱岭而东分两大干,汉书谓之南北山”,“其天山一支,由喀什噶尔之喀喇租库山,逶俪东北,绕乌什、阿克苏、库车之背,至伊黎(犁)乃折而东,又经迪化(今乌鲁木齐)之南,辟展(今鄯善)之北,直至镇西哈密东,至于塔勒纳沁山,总名天山,一日雪山,一日灵山……”
  天山,无论是它不寻常的过去,还是独一无二的现在,它的存在,都如同一种图腾和象征。它的灵魂依附到了依赖它的万事万物身上,使得这里的一切都有了光彩和生机。
  在气象学家的眼里,天山就像是亚欧腹地的一座巨大的湿岛,为广袤干旱的大地提供水分的滋养,孕育出万顷良田、肥美宜人的绿洲!
  在地理学家的眼里,天山更像一位魔幻师,在魔杖的挥动下,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湖泊,焕发出无限生趣!
  然而,天山是柔美的,也是无情的。它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它带给人们土地、雨水和无限惠泽的同时,也赋予人们无尽的灾害。作为福利的副产品,雪崩、暴雨、洪水、干旱,极端的低温和酷热,都在不时地侵害这块土地,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人们为此烦恼!只因为,人们还不够了解它!
  于是,科学家们毕其一生研究它,揣摩它,天山的“秘密”终见“天日”。人们看到了它真实的面孔!
  我们了解它,因为,它曾是我们的全部;我们关注它,因为,它如同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抑或是父亲!
  
  天山雪:让我欢喜让我忧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重温这些浓情四溢、激越飞扬的文字,即使很少动情、缺乏想象力的人,也会为之感动和神往,展开憧憬的翅膀……
  正如碧野所描述,天山不仅展现一种稀有的美丽,而且给人以无限柔情。在碧野的笔下,它有丰饶的水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像含羞的少女;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柔软的胸部……”
  然而,人们还是无法想象,在炎热干燥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竟然横亘着一座终年寒冷湿润的天山!积雪覆盖了它无数的山头,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天山南北的地理面貌。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雪,对于生活在天山南北的人们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人们对它寄予了爱和恨双重的感情。科学家们则积聚了满腔的热情甚至毕生的精力。
  有人说,天山雪,是天上来的信!
  是的。科学家们告诉我们,在冬季,在4000米~5000米的高空,当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时,会生成冰晶。冰晶随风降落到2500米~3000米,遇上冷却的云层,冰晶使云粒蒸发,蒸发的水汽又在自身周围凝结,迅速生长发育,形成形状各异的晶体——雪就这样形成了。在风的作用下,雪飘飘洒洒落到地面,于是,有了“天上的来信”的美誉。
  据说,中国是研究雪的鼻祖。在2000多年前,西汉的《札记·月令》中,就有关于雪的记载。公元前约150年《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都无出,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雪的记载和研究。
  据胡汝骥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认定,天山是中国重要积雪地区之一,冬季平均最大积雪贮量接近1000亿立方,比美国宇航局微波遥感观测计算的结果还要多。
  而天山西部山区的伊犁河流域的积雪量则最为丰富,如在巩乃斯河海拔1776米的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站,年平均积雪深89厘米,最大积雪深150厘米。
  这块位于西天山中部的谷地,是中亚干旱大陆床的一块“湿宝”,以西天山为屏障,阻挡了北冰洋寒流以及两大沙漠的干冷干热气流,敞开的西面却使大西洋、地中海、巴尔喀什湖等水域的西风带暖湿气流源源不断顺畅贯入整个河谷,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占尽了新疆的绿色,它也因此成了新疆著名的粮仓和迷人的画廊。
  伊犁河谷地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已成为新疆的粮、油、畜产品和糖料基地。主要农畜产品居全疆前列,“伊犁红”苹果、“红地球”葡萄蜚声国内外。
  伊犁河谷草场总面积5419万亩,不仅有高 山草场、河谷草场、山坡草场,还有草甸草场、高原草场和高寒草场……形态各异,美不胜收。其中中等以上草场面积占94%,是全国少有的优良牧区。在这块占全疆草原面积6.7%的草场上,饲养了全疆13%的牲畜,生产了占全疆产量19%的绵羊毛,35%的牛奶和15%的肉类,牲畜头数居全疆各地州第二位,主要畜产品和牧业产值均居全疆第一位。
  丰沛的降水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洪水、暴风雪、雪崩,也以灾难形式降临。
  2010年1~2月,伊犁河谷又逢降雪量偏多,平均降水量居历史第二位。持续降雪为当地带来了灾情,特别是雪崩灾害较为严重。其中,1月26日伊犁河谷新源县境内发生的雪崩,就造成5人死亡、10人被困,出动直升机后才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
  
  目睹了一场大雪崩
  
  “在我印象中,2005年218国道天山段的雪崩,可以说是几十年一遇,跟1966年的冬天差不多,当时也发生了大雪崩。但这次的雪崩发生过程很短,只有10分钟左右。”长期从事积雪、雪崩研究观测的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徐俊荣这样说。他也是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的现任副站长。
  天山雪崩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印象深刻,而且并不只是在冬季发生。
  1978年8月23日,夏季。在天山中部,一场特大雪崩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酝酿着。
  “雪崩越过一条冰川,穿过了海拔3500米的一座山梁,最后,躺在了另一条海拔3000米的冰川上。速度相当快,几乎来不及让人反应过来!”积雪研究人员王志超这样回忆那场惊心动魄的瞬间。
  也是在夏季。天山东部。1981年7月26日上午10时左右,博格达三冰区17号雪崩路径发生雪崩。
  “雪崩带来的雪云高达300多米,雪崩气浪波及范围有三公里,非常壮观!雪崩发生的时候,有天塌地陷的感觉,幸亏当时周围没有人。”这是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仇家琪对这场雪崩的描述。这次雪崩的垂直落差有1200米,路径长度1700米。仇家琪当时目睹了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刹那。
  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站长胡汝骥和副站长马维林在天山积雪站内整理资料,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发生雪崩了!胡汝骥和马维林立刻背上仪器,冲出门去。他们要到现场观察!
  “轰隆!”又是一声巨响,又是一次雪崩!前呼后拥的雪崩,伴随着呼啸的气浪,排山倒海般奔腾而下,把正在山腰上工作的他俩推出了几十米远。他们怀抱着仪器在雪浪冲击下跌爬着,幸好被山坡上的树枝挂住,才幸免于难。
  当时,积雪断裂处的无数个拳头大的雪团仍在飞速滚动着,表明新的雪崩随时都可能发生。但两位专家顾不得个人安危,采集第一手数据在那一刻占据了他们大脑的全部。冒着随时可能被雪崩掩埋吞噬的危险,他们找了一处相对较深的雪窝藏身,一边继续工作,仔细地观测记录,直到取得最后一组数据。
  “好险呀!”至今回忆起来,胡汝骥仍然感到后怕。这一次,巨大冲击力的雪流将站里房子窗户的木头栅栏都打烂了。
  之后,为了保护研究站,站里人员在对面山坡上挖了三个三米乘五米的土丘缓冲池,以消解雪崩的威力。2009年此地发生大雪崩时,研究站安然无恙,雪流被有效抵挡在了第二个土丘处。
  由于雪崩的发生地点往往距离研究站很近,所以,这里的科研人员经常参与到过往车辆和人员的救援工作中。
  2010年12月22日傍晚,距离天山积雪研究站100米处,先后发生多次雪崩。雪崩发生时,通讯即刻中断。此时,研究所两名研究生陆恒、洪雯正在站上从事监测工作。
  洪雯说,前两次雪崩发生后,先是一辆货车被埋,货车司机步行到站里投宿。之后,一辆越野车经过时,想把道路清理出来通行,没想到发生了第三次雪崩,车辆和人员全部埋在雪中。“其中两人埋得较浅,自己出来了,另有三人被深埋在雪中。爬出来的两人到我们站里寻求救援。”洪雯说。
  陆恒、洪雯得知事情经过后,立即利用刚刚恢复的网络电话和QQ联系养路段和当地公安部门。通过在线的乌鲁木齐同事的联络,当夜终于联系到了那拉提镇派出所。扫雪车和救援人员随后赶到,陆恒、洪雯和在这里驻站的王海存夫妇全力投入到救援中。挖出来的三人中,一位女性还能够说话,一位男性已无生命体征,另一人仅有心跳。
  站里人员为伤者提供了保暖措施,并进行人工呼吸。之后,救援人员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
  “这样的事多了去了。虽然救死扶伤不是我们的职责,但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伸出援助之手是应该的,谁都会这么做的。”徐俊荣说。
  专家说,关于天山雪崩的记载,早在1200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记载。
  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在记述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结木扎特河谷及其山区的积雪和雪崩情景时,有这样的文字:“山谷积雪,春夏含冻……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叫。微有违犯,灾祸目睹。”
  专家认为,这不仅是对当地积雪与雪崩灾害的真实记载,而且还告诉了人们一个常识:声波对雪崩具有触发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明确规定此条为通过雪崩危险区必须注意事项。这一通过雪崩危险区的准则,至今为中外积雪研究者和登山探险者所严格遵守。
  除了频繁的雪崩,在天山东部的博格达,暴风雪带来的灾难,也给登山探险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1998年夏季的博格达,赋予了新疆登山队员前所未有的机遇。来自新疆登山协会,乌鲁木齐登山协会的十多名登山队员先后登顶成功,征服的骄傲写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脸上。来自香港岳峰攀石会的登山队当然也不甘示弱,他们也要实现一种征服。
  也许是山的本性是反复无常的,也许是所有的成功和胜利都不是永久的,失败总是伴随在成功的左右。雪峰给人无限憧憬和激情的同时,也为征服者设置了重重“陷阱”——暴风雪、冰裂缝,还有高寒缺氧,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他们的意志和智慧。
  山难几乎是在瞬息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就在香港岳峰攀石会的成员陈景全、林志伟、杨志浩三人准备突击顶峰时,山难发生了——三名队员全部失踪,杳无音信!次年八月,香港、台湾、新疆两岸三地的志愿者再次进行搜索时,只找到三个人的背包。
  2008年夏天,在冰川运动的作用下,香港岳峰攀石会的三名失踪人员中,杨志浩的遗骸被意外发现。至于山难的真正原因,至今是个谜。有人分析,是滑坠所致。但香港方面始终认为,是遭遇了暴风雪。在整个夏季,博格达大大小小的雪崩,司空见惯。
  1999年8月,我在博格达登山大本营采访时,大本营附近的山体上,雪崩声不绝于耳。它们通常像瀑布一样直泻而下,瞬间发生,瞬间湮灭。整个过程只有几分钟,甚至短到几秒。然后,过不了多久,在其他地方,同样的情景又再次上演。
  
  科学家绘制出天山雪崩危险区分布图
  
  那么,对于雪崩这样的灾难,我们是否束手 无策呢?
  经过数十年的野外观测及其相关研究,以胡汝骥为代表的一批新疆科学家,已经绘制出了天山山系雪崩(风吹雪)危险区分布图。
  天山山系雪崩危险分区有五个区域,即低山草原或半荒漠雪崩危险区、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中山草地雪崩危险区、高山冰缘带(石质)雪崩危险区,以及高山、极高山冰川带雪崩危险区。
  低山草原或半荒漠地区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天山山系的前山带或山间盆地的周边地带。由于这个区域积雪较薄,雪崩活动强度表现微弱。
  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在天山山系的北山坡,从北部阿拉套山的2400米到南部的哈尔克他乌山升高至3000米的区域。该区域降水丰富,最大积雪厚度可达到两米。“这一地区灾害性雪崩有10年周期性发生规律。在漫长的冬季,林间谷地和坡地的草面上,常常有雪崩漫卷而来,森林被毁,交通受阻,还危及到人的生命财产。”专家解释。
  中山草地雪崩危险区是天山山系中雪崩危险面积最大、雪崩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这个区域在天山山系海拔1500米~2000米和3000米~3500米的两个地带内。“这个区域植被覆盖的地表柔软光滑,积雪深厚,持续时间长达四五个月。其雪崩规模大,危害严重。”专家总结。
  在这里,一般每年11月下旬就有雪崩发生。最后一次雪崩是在来年的4月中旬的全层湿雪崩,从而宣告该区雪崩危险期结束。
  高山冰缘带是又一个雪崩危险区。在融雪期间,河谷、冲沟中的积雪常常形成雪水洪流,造成较大的破坏。具体的分布范围各山区不同,大概在海拔2600米~3500米。
  3500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冰川区)的中央天山,无疑是雪崩最为活跃的地区。这里全年都具有雪崩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下半年,雪崩更为频繁。
  科研人员发现,在坡度40度左右的山坡坡面上,雪下到30厘米时,很可能发生雪崩,雪在这样的坡度上站不住脚。在春季气温回升的短时间内,积雪将全部从这样的坡面上下来。“这时候,雪崩发生就很集中,雪崩将大面积发生。”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现任副站长徐俊荣说。
  根据观察,春季的雪崩一般发生在白天的北京时间14时左右。这时,雪的表面经太阳晒后变松软,容易散开……“只要一个地方松动,其他地方都会跟着动,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徐俊荣说。
  而在冬季,大雪天气的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可能发生雪崩。一般来说,大雪之后的一两天,容易发生雪崩。
  天山山系群峰之巅终年戴着雪冠。“雪崩作为山地生态系统形成因素之一,它对不同尺度山地和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具有调节功能。雪崩对山区积雪具有再分配的作用。当然,雪崩也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第一任站长胡汝骥这样总结。
  胡汝骥说,受西风气流影响,天山山系降水由西向东逐步减少,因而,雪崩发生的频次、规模及其危害,也随之递减。天山山系雪崩主要集中在西天山,而东天山则较少发生。
  专家在对比研究后发现,由于阿尔泰山和西天山一样,也是干寒型积雪,因此,其雪崩危险区分布也跟天山山系大致相似。昆仑山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受地形条件和高原气候影响,低海拔山区,降雪较少。在青藏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雪崩的发生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
  虽然内蒙和东北地区降雪也较多,但由于这些地区的山区森林茂密,雪崩发生较少,雪害主要以风吹雪为主。多发生在低山和丘陵地带。
  因中亚地区的山区气候和地理环境跟新疆相似,如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这些国家的山区雪崩危险区域分布也和新疆天山相近。
  
  取得我国首批雪崩动力学参数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学者开展了冰雪及其灾害防治的研究,并开始了天山山区公路的建设。
  当时的伊(犁)焉(耆)公路全长582.3公里,横贯天山中部,沟通新疆南北。但由于遭受雪崩、风吹雪灾害,多雪年份冬春季节不能正常通车。1967年9月,应自治区交通厅公路局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疆雪害考察防治工作队”,对天山积雪、雪崩和风吹雪防治进行考察调研。当时,参加工作队的有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新疆地质地理研究所、自治区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公路设计院、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
  同年11月26日,在伊犁河支流巩乃斯河上游,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山地积雪雪崩研究站,即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实验研究站(简称“天山积雪站”)。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胡汝骥成为该站第一任副站长。这里海拔1776米,为天山中山森林一草原雪崩危险区。“以站为中心,上下各12公里,均是雪崩危害地段。该站区从山顶3500米到1500米之间,雪害每年都有发生。在这样的地方从事山地积雪雪崩研究,就中国境内来说,天山是独一无二的。”胡汝骥说。
  天山积雪站设立后,先后在这里设立了气象观测场、水文观测场、积雪物理与太阳辐射观测场、积雪融水径流场,以及雪害防治工程试验场。
  “雪崩的观测主要是记录其发生的频次,堆积量和破坏程度,以及滑行的路径有多远。”徐俊荣说。
  1996年,研究站与日本方面的冰雪专家,在天山积雪站进行了一次雪崩试验,成功地取得了我国首批雪崩动力学参数。
  在这次雪崩试验中,专家们记录到,雪崩的前锋速度达到每秒7.1米,雪崩的最大冲击力出现在雪崩1.45米的高度。
  记录积雪融水径流,需要在地面用固定取样器采样,比如用流量计,每半小时取一次样并记录数据。而积雪的观测主要是测量雪深、密度及硬度。“一般积雪超过五厘米开始观测。最深积雪曾记录到1.42米。”徐俊荣说。
  由于地处深山,科研人员的生活极为不便。“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的物质条件都极为恶劣。即使春暖花开了,科研人员的食物仍然只有储存的冬菜。”胡汝骥(1973-1989年间担任站长)说。“那时候,白水煮菜要吃整整一个冬天。因为营养跟不上,我们的指甲都凹陷了。”
  2009年,中科院生地所投资30多万元为站里建设了风能、太阳能互补型的小电站。但风能效果不佳。“有太阳的时候,每天能发电六到八度,够四五个人的日常用电和照明。如果人多或设备用电增加的话,就不够用了。”徐俊荣说。
  
  找到了对付风吹雪的办法
  
  1974年,独库公路修建的时候,我国将积雪、雪崩以及风吹雪的研究与防治工作首次列入工程专项进行研究,天山积雪站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了风雪流实验工程——轻型防风雪流走廊工程的效应分析等研究。“我们找到了对付风吹雪的办法!为我国研究公路雪害防治与建设公路密切结合提供了可能。”胡汝骥说。
  独库公路因地处天山腹地,全线受雪崩、风吹雪病害路段共140公里,修建之初随时而来的雪崩、风吹雪曾让很多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在胡汝骥看来,如此危险的区域,却是科学家研究雪崩、风吹雪的重要场所。在冬季天山的大风口和山隘,如天山公路艾肯达坂和拉尔墩达坂,风携带雪粒在地面近地层空气中运动,形成风吹雪,也叫“风雪流”。“往往在几分钟内,狂风裹挟着雪团,将大段大段的公路掩埋。”胡汝骥说。
  为了有效地观察风吹雪造成的危害,1978年,胡汝骥和他的同事们在距积雪站30公里、海拔2700米的拉尔墩达坂建立了一个临时观测点。
  这儿是天山公路风吹雪最严重的地段之一。在观测点周围15公里范围的9条沟谷内,沟槽中常有25米/秒以上的大风出现。“狂风发作时,伸手不见五指,气温骤降、滴水即刻成冰。这时候如果一辆汽车行进到这里,水箱会立刻结冰,司机会有生命危险!”胡汝骥说。
  为根治这类恶性事故,科研人员借鉴国外经验,在当地进行各类导风工程实验。经过反复实践,证明直立式下导风工程效果最佳,而且比较经济,最终形成现今雄伟壮观、气势磅礞,挺立于该区的混凝土立柱、铅丝网作挡板的永久性导风工程,基本实现上述目标,保证了天山公路冬半年的畅通,也由此开创了我国风吹雪防治研究的新局面。积雪站的专家们还与交通部第一公路设计院一起,联合推出了独库公路风吹雪防治工程方案和防风吹雪走廊的设计。
  对于雪崩,专家们建议,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治理方面,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机械清除相结合的办法,以工程保护植树幼苗,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同步进行。在工程治理上,贯彻综合配套工程类型,使稳、导、缓、阻工程类型合理配置于有利地形上,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治理一处成功一处、收效一片的目的。
  专家们认为,天山山区风吹雪的主要危害是道路安全,因此建议,采取工程治理与机械清除相结合的原则。工程治理以导雪工程(直立式下导风、屋檐式下导风等)为主,阻雪措施(阻雪栅栏、阻雪墙、阻雪堤等)、改善道路边坡、开挖储雪场和提高路基相结合,综合治理。
其他文献
◎新疆是全国地域面积最大的省区,总面积166.0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522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在流动沙漠中修筑的等级公路。  ◎新疆葡萄产量、葡萄种植面积为全国最高。  ◎新疆是国境线最长的省区,与邻国共有5600千米左右的边界线。  ◎新疆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八个国家接壤,是中国相邻国最多的省
期刊
  
期刊
在巍巍昆仑北麓,有一个古老的地方叫于闻  在茫茫沙漠边缘,有一片美丽的绿洲叫和田  和田古称于闻,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和田令人神往,是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家园    新疆南部的和田我曾去过很多次,每一次感触都有所不同,一次比一次深,一次比一次美。时间有限,来去匆匆,短暂的扫描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但却又如同美丽的碎片,总是无法形成完整的记忆。2010年6月,和田地区歌舞晚会《万方乐奏》像盛开的玫瑰俏
期刊
在新疆叶城县叶依克村东南,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城,名叫“锡提亚”。据《魅力叶城》丛书介绍:锡提亚古城始建于11世纪末,有人认为是喀喇汗朝之可汗城,12世纪为西辽占据,1218年在成吉思汗西征时被毁。方圆五公里左右,犹可见街市遗迹,西北有一高地,四周亦散布有陶片及人骨。并发现北宋时期的有孔钱和许多两面镌有阿拉伯文的喀喇汗朝时期的钱币。    带着传说中的想象,我们驱车进入,车辆在几个乡村路口徘徊了好几
期刊
在新疆大地的任何一角,只要有木卡姆,就会有歌声,只要有村落,就听得见木卡姆,只要有人烟,就会有着欢乐或忧伤的歌声。那时,歌声回荡,回荡着人生的到来,也回答着人生的离去。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常年行走在天山南北,而无数有关木卡姆的故事轶闻都可信手拈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的成功申报拉开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
期刊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中国新疆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国、印度、希腊罗马西欧、伊斯兰等四大文化体系荟萃之地。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根说,塔里木河流域埋藏着发现古人类文明的金钥匙。谁能找到这把金钥匙,谁就能解开人类文明之谜。  有地质学家说,新疆166.49万平方公里大地,包容了地球上所有的地貌特色。  还有文化人士说,新疆就像一幅太极八卦图,天山以南更显阳刚,天山以北略呈阴柔……而新疆的“疆”字,形象地描
期刊
喀什市是新疆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000多年。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这座具有灿烂文化历史的边陲古城既是中西亚交通的要塞和枢纽,又是亚欧大陆包括丝绸、陶瓷、玉器在内的各种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是我国西部最早的国际商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1952年建市的喀什是祖国的西大门,是新疆南疆西部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中心。我的家乡在新
期刊
如今人们去阿尔泰山,却不说是去阿尔泰山,而是说去喀纳斯,不是去看山,是去看一个湖。一条河自然形成的湖。但我不是为这个去的,仅仅为了一个湖,仅仅是一个很漂亮的湖犯不上跑到那么遥远的地方。我是读书读出了对于阿尔泰山的向往。  首先,是读一本前苏联的小说《鱼王》。一个中国人不太知道的前苏联作家叫做阿斯塔菲耶夫写的。所写都是生活在自然环境很好的地方的人们全用来狩猎与钓鱼的假日生活。动物、植物、森林、溪流,
期刊
维吾尔族画家阿布都·希克尔的油画《传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传统艺术的世界里,生硬的泥巴注入了灵性的生命,土陶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生活在艺术里,艺术在生活里,陶罐上展示着西域风情,陶壶上描绘着“丝绸之路”文化,细节里讲述着生活中的故事,陶器上传承着民族艺术。  目前在新疆维吾尔族土陶主要流传于喀什地区和吐鲁番地区。  喀什维吾尔族土陶技艺主要流传于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其原料取材于当地特有的红胶泥,其
期刊
一场山洪,或者暴雨刚刚袭击了温宿县境内的一条河谷。在我们到来之前,我不知道这些河谷里该是怎样的惊心动魄!那些石头在泥沙的裹挟下,被什么样的力量运下山来,现在它们裸露在八月的阳光下面,经过了河水的冲刷,那些斑斓的色彩,远远地望去,极像一条从天空铺陈下来的彩练,炫目而迷人。  我忙叫人停下车来,用近乎哀求的语气留住了车队。事实上,我们一早从阿克苏出发,目的地是距此不远的著名景点——神木园。只是这不经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