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fan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本文利用1997—2008年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度量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但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也不可忽视;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效的,而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理想;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呈现分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劳动力要素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要素配置;结构红利;技术效率;结构变迁;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07;F22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0)05-0094-07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o the Increaseof Labor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Diversity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hift-share Model
  
  WANG Li-ying 1,LIU Hou-ping2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2. Commercial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All the regions in China have been showing different growing situation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crease of factor productivity since we implemente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East taking the lead in development, the West development program, the Middle rising sharply and the Northeast invigor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provincial 1997-2008 panel data, tests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o the increase of labor productivity by means of shift-share model which can disintegrate factor productivity into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he researches show that, in recent 10 years, China’s labor productivity progress mainly comes from internal technical efficiency increase of industries,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lso can’t be ignor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west is effective; howeve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the northeast is not ideal; in each region,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labor forces presents a trend of dissociation.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larger space for labor force allocation to promote productivity increase and that it is still a long-term and tough task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China. 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allocation; structural bonus; technical efficiency; structure change; labor capa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未来能否保持这一增长速度值得深入探讨。在新古典经济学视角下,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扩张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然提高要素生产率是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促进生产率增长就自然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目前的研究揭示,改革开放后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等(李富强,2008;王小鲁,2009;王丽英,2010)。[1-3]王丽英,刘后平: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
  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由于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率,因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转移时,就会促进由各部门组成的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生产率增长(Peneder,2003)。[4]在部门间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要素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再配置是解释经济增长的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郑玉歆(1993)首次对中国制造业1980—199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结构变动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值为正,但值较小。[5]其后,吕铁(2002)对中国各地区1980—1997年的制造业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结构变动对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也不大。[6]与郑玉歆以及吕铁的结论相反,王德文等(2004)以辽宁省560家工业企业1999—2001年的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随着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部门迅速增长,结构变动促进了整个工业的生产率增长。[7]刘伟、张辉(2008)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后发现,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减弱,而技术进步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扩大。20世纪80年代,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一直大于50%,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技术进步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平,但1998年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变得越来越不显著,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8]干春晖、郑若谷(2009)发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较为平滑;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现象,资本的产业间转移却并不满足结构红利假说,反而存在“结构负利”。[9]同样,张军、陈诗一(2009)发现由工业结构改革引致的行业间要素重置显然对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乃至工业增长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即结构红利是显著存在的,而2001年后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也成为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10]姚战琪(2009)发现劳动要素的结构变化伴随着经济六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但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总配置效应为负;工业部门和经济总体的资本生产率再配置效应为负数。[11]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要素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增长推动作用仍不可忽视,尤其是中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宏观总体的角度研究结构效应,鲜见对各地区的要素配置对生产率作用的研究。自国家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计划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区的要素配置是否是有效率的呢?本文通过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总体趋势,分析生产率增长结构效应的区域特征。
  二、要素生产率分解模型及数据的处理
  1.要素生产率分解模型
  本文使用Shift-share方法,把结构变迁效应从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分解出来。最近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转型经济的结构变迁效应研究的主要有张军(2009)、干春晖(2009)等。
  假设g表示要素生产率增长率,G表示要素生产率水平,Y为产出,L为要素投入,下标0表示期初,t表示期末,i表示产业(i=1,2,3),Si表示产业i的要素所占份额。t和0时期的总要素生产率分别为:
  参考文献:
  
  [1] 李富强,董直庆,王林辉.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J].经济研究,2008(4):53-63.
  [2] 王小鲁,樊纲,刘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3] 王丽英,刘后平.制度内生、政府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分类检验——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与分析[J].经济学家,2010(1):20-26.
  [4] Peneder Michae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73:62-78.
  [5] 郑玉歆.80年代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及其来源[M]//郑玉歆,罗斯基.体制转换中的中国工业生产率.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1993:86-96.
  [6]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2):87-94.
  [7] 王德文,王美艳,陈兰.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J].经济研究,2004(4):41-48.
  [8] 刘伟,张辉.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15.
  [9]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2):55-65.
  [10] 张军,陈诗一,Gay H.Jefferson. 结构改革与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7):4-19.
  [11] 姚战琪. 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9(11):130-143.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制度经济学学者近些年屡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阐述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社会影响,从经济学思想史的角度述评了这一学术流派的主要研究议题和已取得的突出成果,并展望了治理经济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分别以公共池塘资源的自组织和企业边界与经济组织的逻辑为核心,通过拓展经济学关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成本和绩效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如何设计
期刊
摘要:基于语言的人力资本性质,引入语言“Q值”量化其经济价值,并以此修正Grin模型分析小语种语言存在的必要性。分析结果表明:(1)语言的Q值越大时,也即这种语言的生命力越强时,人们投入这种语言的时间就会越多;(2)基于文化和政治上的原因,在小语种语言有必要保护的前提下,刻画出小语种语言存亡边界、改变小语种语言的语言态度以及小语种语言的使用人数,可以使小语种语言从死亡区进入生存区;(3)在对小语种
期刊
摘 要:人民币升值在多个维度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文献集中于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总量和不同商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忽视了从贸易结构分析人民币升值对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的影响。利用2005-2008年间月度数据进行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会减少私营企业出口占比,但在长期内却能提高私营企业出口占比;同时,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会增加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然而在长
期刊
摘 要:供应链是一种能有效帮助企业提高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的战略管理思想;长期的供应链结构不完善使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没有多少话语权和控制权,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对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的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输是物流业务的中心活动,在全球供应链的不同阶段中充当重要的联系纽带;通过网络结构、通过运输的整合和优化以及新出现的联合运输等来降低物流的成本,需要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共同的努力。新形势下,物流模
期刊
摘 要:对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的分析表明,牛市行情时代码尾数为“4”的股票组合资产收益低于给定风险水平下的市场必要收益,而其他组的表现不明显。说明我国投资者对股票代码表现出部分数字偏好:对“4”存在刻意回避的现象,进而对代码以“4”结尾的股票的投资收益产生显著影响;但对“8”、“6”等吉利数字的偏好并不显著。同时,投资者回避“4”的行为只在牛市行情时表现明显,在熊市行情时趋向消失,说明投资者在熊
期刊
摘要:西部地区资本形成不足,关键在于其经济发展一直受到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来源的强烈约束。尽管近几年西部地区投资增幅明显上升,但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投资的拉动,国有投资比重仍然偏高。与东部地区比较,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并没有优势,对民间资金的投资引诱不足。西部靠中央政府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已不可持续,必须通过利益导向、法制保障、政策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机制创新来增强吸引民间投资的
期刊
摘 要:  利用贵州省施秉县的7个村569个农民的样本数据,通过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家庭规模、外面务工关系等,其中,年龄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是先正后负,男性、家庭总人数、外面有务工关系起正向作用;而婚姻状况、人均耕地面积、家中老人、家中小孩、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村干部等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虽然人均耕地和受教育程度都不是农村劳动
期刊
摘 要:以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中零股利政策的公司为样本,考察零股利状态下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价值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负影响,公司当期业绩对高管薪酬有正影响但不显著,与激励理论并不相符;同时,零股利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的规模和持续零股利的时间没有显著性相关,与管理费用的增加水平呈同向变动但统计上没有显著性意义,而与现金持有水平高度显著性相关。研究表明:零股利公司高管与公司价值之
期刊
摘 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HDR2010)中,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测度方法发生了实质性的改进。指标的选取、阈值的选择和算法的变化是人类发展指数演变的三条基本路径,其既有方法论依据,也顺应人类发展理念的更新。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混合HDI”、“非收入HDI”和“旧版HDI”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人类发展指数算法的此次改进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忽略人类发展的任何
期刊
摘要: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及小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区域一宏观”联系机制,把区域研发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研究中国八大区域研发投入的宏观效应。主要结论为:中国区域创新活动存在着较强的空间聚集趋向,区域创新正向溢出不断加强;八大区域研发投入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微弱,并且影响形式也不完全一样,北部沿海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研发投入对宏观经济增长影响最为明显。  关键词:研究开发;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