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权,有上限?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德国一位4岁小男孩被父母按宗教传统送去割包皮。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都有男童割包皮的传统,犹太教必须在男婴出生后第八天,伊斯兰教则在青少年前即可。但这名4岁男孩手术后不幸伤口不愈送医,治疗他的医生事后向警方告发——德国多数医师不赞成对孩童割包皮,他们认为这“不必要”的手术是违背医德宣言(The Hippocratic Oath)的行为。
  科隆法庭对此案作出判决:对孩童施行割包皮礼是违法行为,因割包皮侵害了孩童身体完整不受伤害的基本人权。
  法庭进一步说:割包皮永远且无法还原地改变了孩童的身体,此举违反孩童将来长大后自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益。
  此判决不仅在德国境内掀起轩然大波,在各国新闻网站也引起热烈辩论,虽然这并非国际上首桩“孩童割包皮非法”判决,但显然仍是个众议分歧的爆炸话题。
  根据德国Focus杂志的民意调查,56%民众赞同判决,35%反对。
  此新闻在纽约时报网站上也引起大众激烈反应,意见分歧的症结在于:究竟父母是否有权因宗教信仰决定对男童割包皮?
  反对者同意科隆法庭的看法,这侵害男童身体自主权的行为应等他长大后自行决定。激进者更提出质问:女童的割礼举世公认为不人道的酷刑,为什么在男童身上就能被包容接受?
  赞成者认为割包皮的决定完全在父母的爱权范围内,有人将它与打预防针相提并论:打预防针也有风险,也没有得到孩童的认可。
  虽然打预防针与割包皮实不能相提并论(不打预防针孩童会有感染危及生命的疾病,但不割包皮并无此危险),但这例子却明白显示我们从出生到成年自主前,的确有许多可能影响一生的大小选择来自父母。
  这些选择许多属于父母对子女的基本教养,同时是爱权与责任;有些则来自父母所属的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阶层,甚至于他们个人的人生经验与心得。
  属于基本教养的范畴天经地义毋庸置疑,但来自父母文化背景及个人生活经验的选择呢?
  多年前,我有一个同事为了儿子学中文一事母子斗气。同事虽是个忙碌的职业妇女,但每周不辞辛劳地牺牲自己少得可怜的休闲时间,开车载儿子大老远地去补习中文。不料儿子却对学中文毫无兴趣,不领情地三天两头跟她“闹革命”。
  “我同学放了学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没人去补习中文,为什么我偏偏就要去?”
  “因为你不一样,你是中国人,你身为中国人不懂得中文不可耻吗?”
  现在,我开始认同她儿子的观点:他生在美国,他为什么不能跟其他美国同学一样?是他父母而非他,选择移民美国,凭什么他必须背上传承父母文化背景的包袱?
  另一美裔朋友是单亲爸爸,儿子从小不爱念书,进入青少年后开始叛逆坚持己见,高中没毕业便梦想带着吉他卖唱云游四海。
  父亲不敢奢望他能念什么名校,但笃信大学文凭的重要。父子争战许久后,父亲下了最后通牒:若坚持不念大学,高中一毕业就必须搬出去自力更生。
  儿子选择了后者。他说自己不在乎钱财虚荣,只想自由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如今说来很难相信,但小时候我家真的是穷到没饭吃,念大学根本不要想,我还是靠自己去当兵后来才有机会念大学,我们祖先是苏俄流亡来美的难民,世代都是贫穷的劳工阶级,我是第一个念大学的……到头来竟生出这么一个想入非非、毫无志气的儿子,怎不让人痛心失望?”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同情这位父亲的心境,青少年通常思想未成熟,可能因一时固执犯下影响一生发展的错误,为人父母者哪能不心焦不干预?
  朋友对儿子选择不念大学的反应其实不就是来自于他个人的白领阶层的价值观?他可能根本没考虑过,儿子也许并非思想不成熟一时固执,而是天生不属于白领办公族的人。
  当然,纸上谈兵容易,当真面对子女做出可能影响一生发展的决定时,有多少人能冷静地分析出自己的反应,有多少来自对子女选择的客观评估,有多少来自自身背景及价值观的有色眼镜呢?
  英国小说家Georgette Heyer的传记里有一段儿子回忆母亲常提的育子原则:Your morals are your own affair, but your manners are mine(你的道德是你个人的私事,但你的教养礼节却是我的责任)。
  当年我读到时曾非常震撼,她大概相信一个人道德信念的形成,大部分来自他与所处社会环境互动经验的潜移默化,而非教授。她希望给儿子最大的自由空间去寻找他自己。
  社会给予父母很大的爱权弹性空间,从Georgette Heyer这种近乎无为而治的一端,到另一端强调坚持族群文化的传承。我想这无所谓对错优劣,要看什么样的父母子女、他们之间的关系及所属的文化背景等。不管哪一信念都各有其成功失败的例子。真正重要的是,父母必须培养能力去衡量,自己的爱权能行使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爱权会从对子女的帮助奉献变成功不抵过的束缚与包袱。
  养儿育女,无论如何都需要极大的爱心与牺牲,若子女反而感到必须逃离才能真正自由地寻找他自己,那么,这番爱心与牺牲是多么令人悲叹的浪费呀!
  如此看来,父母的爱权,似乎有个上限问题。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人与人之间交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相安无事,亲子之间也一样。但这个心理距离不像物理空间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一不小心就会侵犯对方的心理界限。  案例:  “你出去,又想进来,你老进我房间干嘛?”“为什么我不能进?我不进去看看,谁知道你有没有在学习?”“你就想监视我!”“我不是监视,我是关心你!”“我消受不起!我不要你这样的关心,别假惺惺的了!”  李女士与女儿园园围着一扇门闹起了冲突。最终,李女
期刊
我拍了儿子一下  我一直相信夸奖更能让孩子进步,很长时间以来,儿子在我的夸奖下也确实乖巧、懂事、聪明、自信。但一味的赏识教育也带来一定的弊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胆小懦弱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一天,我带儿子去买面条,我将两元钱递到他手中,让他去买,他却迟疑地站在原地不动。最近发生几次这样的事了:想玩游乐场里的项目不敢买票;想玩滑梯总是排不上队……每次,我都鼓励他自己的事要自己解决,他却一次次让我
期刊
女孩子做爱心蛋包饭给喜欢的人
期刊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我戴着耳机哼着《最近比较烦》,走进了爷爷奶奶家的大门。  “宝宝唉……”房间里传出亲切的呼唤。唉,又来了。怪不得“最近比较烦”,都这么大了,还整天被人“宝宝、宝宝”地叫来叫去,能不烦吗?  在爷爷奶奶家,我和堂妹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是还没长大的宝宝、贝贝。我已经六年级了,爷爷奶奶依然喊我“宝宝”,把我当小宝宝来照顾,不让我整理自己的书桌、书橱,不让我做家务,甚至
期刊
清朝末年,有个云游四方的道士知识渊博,画得一手好画,尤其酷爱猜谜。  一天,他来到京城,心想:人们都说京都里人才济济,我要亲眼见识见识。于是,他精心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一只黑毛狮子狗。那狗画得栩栩如生,尤其那一身油黑发亮的皮毛,更是让人赞不绝口。道士来到闹市,把画悬挂在路旁,顿时招来许多行人看客。有人出钱要买这幅画。道士笑着说道:“我这画不卖,出多少钱也不卖。这幅画内藏有一字,要是有谁猜中,本人分文
期刊
心理案例:女孩到底怎么啦?  一天,我接待了一对来访的祖孙。爷爷说女孩11岁,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乖巧、听话,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  这不是好事吗?爷爷却发愁:“前两天老师把我请去了,说孩子好像有点问题,让我带孩子来心理咨询。老师说,孩子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师生感情,有事没事总喜欢找老师,到了老师办公室就不想走,又是扫地又是倒水,只要是和老师在一起就离不开了。”女孩说:“这个老师特别好,对
期刊
Q 我家孩子4岁,最近脸上长了一块块白色的斑,开始以为是癣,后来医生诊断为单纯性糠疹。想问一下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需要怎么治呢?  江苏昆山 王雨秋  A 王雨秋读者,你好!  单纯性糠疹又称“白色糠疹”,民间俗称“桃花癣”。发病季节以春季多见。儿童皮脂腺尚未发育,皮肤表面缺乏皮脂,过度清洗尤其是用碱性强的肥皂清洗,是造成白色糠疹发病的原因之一。此外,阳光暴晒、皮肤干燥、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
期刊
民间有句话: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是教育真经吗?  教育学者呼吁“拯救男孩”,根据男孩女孩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这是教育的进步吗?  本期策划特邀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棣云为读者阐述如何教育男孩。她认为:教育和所有的工作一样,着手做以前,要先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男孩,也应从了解男孩的特点开始。  故事一:爱闹、爱打架的桓桓  桓桓第一次要的玩具就是枪。从此,人到哪,
期刊
“三八”节快到了,老师让我们送一件礼物给自己的妈妈。送什么礼物好呢?做一个贺卡?买一枝花?可我觉得这些都无法表达我对妈妈的爱!从我出生的那天开始,妈妈注入了所有的爱与心血,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教我做人的道理,不计回报地呵护我成长;当我受到挫折时,鼓励我、安慰我,让我勇敢地面对困难。  记得三年级时,有一次我在学校的“诚信小店”买了一支钢笔。晚上,我美滋滋地用新钢笔做作业。妈妈发现了,问我哪来的新钢笔
期刊
我们常笑说男人十个光头九个富,对于男人们来说,光头有时也不是衰老的象征,反而会更加显得有个性。因着各种的原因,有的男人在中年出现秃顶,到了晚年彻底成为一个光头老头。孙子摸着外公的光头觉得很有趣,但是,担忧也由此而生。  不恰当的回答  当然不会啦,外公是小时候不洗头,所以头发掉光光,所以你要勤洗头啊。  虽然,这样的解释没有任何讽刺外公的意思,你可能只是想趁机吓唬一下孩子,说明洗头很重要。可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