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论从解决教师使用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出发,贯彻课改精神,还是从学生心理发展,及教材、历史学科本身考虑,创造性使用历史教材都是必要的,当然也是可能的。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结合课改实践,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只有创造性使用高中历史教材,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材 创造性
一、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创造性使用高中历史教材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课改前实行的是“一纲一本”的方针,而现在是“一标多本”,国家课程重在目标,而忽视教材的具体内容。有专家认为,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能源,可以创编,至于怎么用,则是教师的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的使用。但在创造性使用中有以下几点须注意:
(一)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案例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然而,日本侵华的罪行太多了,应如何向学生介绍呢?我们应考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概述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然后选择几个点去展开。如野蛮的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野蛮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对根据地军民的残酷扫荡等。
(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新中国的外交》一课在讲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大幅照片展示出来,顿时,一种视觉的冲击,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油然而生。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新课改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提出要教学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为此,我们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变得敏感、灵活、积极、轻松,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变得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关注、认同、理解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历史。提高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论
教师教学应服务于学生,要“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授之以鱼”,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并且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久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就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促进者。
参考文献:
[1]何光伟.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郝秀刚,葛明贵.知识的分类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材 创造性
一、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创造性使用高中历史教材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课改前实行的是“一纲一本”的方针,而现在是“一标多本”,国家课程重在目标,而忽视教材的具体内容。有专家认为,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能源,可以创编,至于怎么用,则是教师的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的使用。但在创造性使用中有以下几点须注意:
(一)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案例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然而,日本侵华的罪行太多了,应如何向学生介绍呢?我们应考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概述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然后选择几个点去展开。如野蛮的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野蛮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对根据地军民的残酷扫荡等。
(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新中国的外交》一课在讲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大幅照片展示出来,顿时,一种视觉的冲击,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油然而生。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新课改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提出要教学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为此,我们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变得敏感、灵活、积极、轻松,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变得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关注、认同、理解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历史。提高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论
教师教学应服务于学生,要“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授之以鱼”,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并且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久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就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促进者。
参考文献:
[1]何光伟.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郝秀刚,葛明贵.知识的分类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