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族人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内大理、丽江等地区,他们以白族话为母语,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白族人民有着自己的语言特征,在不断变化与改革的历史传统下,白族也慢慢演变成一个会多种语言的民族,而这些语言有可能是有白族话自身的变异,或是由于受到其他民族影响演变出来的一种类似于汉语普通话的方言体。这种方言属于普通话的一种,但它在音色、音质上与普通话有着质的区分度。从汉语方言到普通话的转变需要由内在的文化平衡受到冲击或外力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一种语言归属感,在此转化过程中不断实现变更,最后达到与其它语言汇合的发展变化历程。
关键词:白族;汉语方言;普通话;二次转化
土生土长的白族人以生长在大理、丽江等地为主要的聚集地,在这些地区里,受历史文化传承的白族人,以地道的白族话为母语,在母语的作用下,民族文化始终贯穿着左右,在语言的渗透下,白族话已经根深蒂固的成为白族人民的思维定势,因此,如何在母语的渗透下,学会与外界别的民族甚至大众语言普通话的交流,成了白族人最基本的学习语言交流方式。
在民族文化变异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或多或少的影响力会成为两种语言转化的内部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间杂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先有可能是介于两种语言的中间值,即汉语方言。这种独立的汉语方言,在二次转化的过程中是基于母语与汉语方言的,所以有着较大的跳跃性。由于接触了汉族文化的熏陶,在吸收的的同时通过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了新的汉人的语言习惯或者观念,在新的语言环境感染下,民族文化的变化跟着现代化接轨,形成了独立的语言模式。在这模式中,不难看出以下问题:
一、白族人从母语到汉语方言本身就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多数的白族人在本民族之内,是靠着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的,但是在外来民族的交汇下,他们可能更容易学会其他语言。而交流的汉语方言,也有着文化的熏陶与改革,因此,第二语言的运用也就应运而生,内在的文化冲突使得少数民族人开始学习普通话并且熟练运用。长此以往的循环,普通话成了白族人二次转化的结果。
二、从母语跨越到普通话中存在的问题
1.母语的根深蒂固造成外来语言文化内部的冲突
由于母语作用,更多的人对自己的母语存在着深深的定型作用,因此,在母语的稳定作用下,外来的语言因素破坏了母语的独尊地位,形成较为明显的两种语言冲突,而在文化内部,两种语汇的合作力量,加深了文化的变异,成为语种之间的内部冲突,这种冲突在无形中会相对削弱某种语言,但母语的地位具有根基性,因此在第二语言的语素、音色等不平衡的转换下,少数民族语言跟母语之间互相排斥的语素就会成为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比如说丽江大理地区问候“你吃饭了吗?”这样简单的问句,汉语方言是“你给吃饭了?”这里的“给”是有没有的意思。然而在汉语普通话中,“给”并没有疑问的意思,因此这样的汉语方言表达方式成了少数民族转换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汉语普通话中有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等21个声母,但在少数民族语言中,有可能超过21个声母或者更多,因此,对于在发音上,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系统更为复杂。与汉语普通话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语言声母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声母数量较多;浊音丰富,清音浊音二元对立明显;部分语言有多种附加特征;有复辅音声母;部分语言鼻音有清浊的对立;除德宏傣语外,全都区分n声母与l声母;部分语言z c s与zh ch sh r或j q x不对立,有的没有zh ch sh r或j q x声母。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声母与韵母的发音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得从自身的发音开始矫正,多听电视播音等,以便于改进自己的语音系统。对于说话问题,在此基础上,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学习,不断普及普通话的知识,利用普通话的影响,最终与自身母语达到融汇。
2.汉语方言的过渡使民族语言处于平衡的地位
汉语方言是基于母语的立场上,受地区环境影响的第二语言,它具有地区差异,因此在稳定的民族语言下,汉语方言成了人们能够适应的地方语言,这种方言局限于地区内部交流,在趋于平衡的语言地位上,都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际,这样看来,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在大多数立场上是完美的,不存在局限性的。因此,较多不为面对外界世界的人看来,除了少数民族语言之外,地方方言也就成了他们的民族智慧语言。因此,大部分受地方局限的群体,自然而然地就认定在自己生活的地区,会说本民族外的汉语方言,这也是考验成为人们平时交流的一种方法,因此,普通话的推广难度就由此增强。
3.多语情境下有特点的文化现象受到精神文化的定型作用
由于普通话的出现,使得汉语方言再次受到影响,汉语方言跟普通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重点在于音色与音准的差距,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进入不同的语言层面,在这样的多语情境下,已经定型了的母语和汉语方言逼迫着思维形成定型作用。因此,这一文化现象又成为人们的第三语言。不同的语言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交替使用,相互存在不同的差距和矛盾,因此在多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语言竞争不同,假若母语的地位没办法收到削弱,那么第二甚至第三语言在母语的冲击下,就变成了弱势语言,地位也收到制约作用。在语言的二次转换过程中,由于经历两次变化的语言,在阅读理解、口头表达等基础上,在发现民族母语跟普通话存在着差异的过程中,相应地由于不同程度的语音变异,使得少数民族在说普通话的同时与少数民族语言混淆,说话出现语句表达错误等现象。
4.母语到汉语方言再到汉语普通话的二次转变过程艰难
一般而言,词汇和语音问题,在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已经自幼形成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固定搭配语言,而普通话的学习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在这学习与比较的过程中,本身具有的语言习惯会间接影响外来语言的碰撞,因此达到多语和谐发展的过程更具有不稳定性和挑战性。白族人们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相对而言,大理、丽江地区的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虽存在着艰难的语音问题,但对于一般的交流,以及文字的掌握情况,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人们,对于普通话的学习是带有较高的积极性的。学校是学习的普通话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也需要长久的学习过程,在学校以及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对普通话的习惯程度。尤其注意的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含有的固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的思维和向心力。在声调与韵母发音上,白族人的语调跟汉语普通话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从列表看来,大理地区的白族语言在声调上就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区别,声调的多种变异使得白族人在普通话的发音上与汉语普通话存在着差距,因此,语言的二次转化需要少数民族,在不断努力与外界汉族人交流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声调韵母的发音问题,抓住语音标准,最终实现语言互补,共同和谐发展。
三、从少数民族语言转化到普通话的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顺应民族习俗,相互尊重语言习惯
城市化的不断变更,使得每个地区的人们处于边缘化的语言氛围。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还有各异的民族语言,因此,在云南这样多民族共同发展的领域,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和谐发展。在语言的贯通上,少数民族需要在一定基础上学习普通话,而普通话的学习又是一个长久而持续的过程,因此,在把握音准和音色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在与其它民族交流的同时,组成一个民族和谐发展的大家庭。
2.教育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
方言与普通话既存在联系又有着区别,会说汉语方言的人几乎都能听懂普通话,因为普通话的表达方式与汉语方言大多相同,只是在语序的排列上出现一些偏颇,或是在表达方式上有多种说辞。而在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群体中,倘若在此基础上学习普通话,对他们而言具有新的挑战性,但这挑战只是来自于语言的少量差距。对此,需要在教育活动中,以不同群体区别对待,如学生与工作者这一群体,普通话的学习成了必修课,驾驭在少数民族与跟汉语方言之上,他们从母语跨越到普通话的学习,也就成了二次转换的优势之处。学习期间,可根据学校教育与自身主动学习接受新的语言,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对汉语普通话有着新的认识。
然而,还有一部分处于偏远山区的人们,根据他们受教育程度的不一,部分人根本就没办法接触过普通话,从母语的影响下,多数人可能只是通过电视和广播等媒介作为间接学习的依据,少部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群体,对于电视广播中所运用的普通话都没办法理解,这一类群体学习普通话的原则,首先要培养他们接受本民族语言外的汉语普通话,对普通话有着中肯的态度,愿意主动学习。其次,抓住对持有中肯态度的群体,创设普通话氛围,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大胆说普通话,进一步宣传到位,开展下乡活动,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们,大力推进教育,做到与外界相联系,借助数字电视等媒介作普通话教育普及。
3.抓住音准,加强训练
普通话的学习跟地域、环境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需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及其成效。每个学习的阶段都应保持对普通话的认同,有着中肯的支持态度,对学习音准的训练逐渐适应,根据培养的阶段,形成稳定的语音系统,发达地区的普通话氛围强烈,普通话环境较好,部分偏远地区普通话环境稍微淡化,根据群体或个人的认同感,跨越转换到大众语言体系,最后达到与母语互不干扰,形成独立的语系,融入汉族普通话的潮流。
普通话的二次转化过程虽漫长,但随着多数人开始认可普通话的介入,逐渐成为国内外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认可的语言。但在转化成为标准音调的过程中,存在的声调、声母、韵母发音都需要作为评判普通话是否标准的依据,因此,少数民族及其其它语种的群体,应该按照普通话的发音系统来作为自身改进的发展历程,从而学会从真正意义上的标准语言,形成相对独立的语系,摒弃汉语方言中不正确的语序,达到普通话中的规范语序,最后能掌握汉语普通话这个标准的语言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渝光.云南少数民族语音与汉语语音对立特征的量化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王渝光.云南少数民族语音与汉语语音对立特征的量化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关键词:白族;汉语方言;普通话;二次转化
土生土长的白族人以生长在大理、丽江等地为主要的聚集地,在这些地区里,受历史文化传承的白族人,以地道的白族话为母语,在母语的作用下,民族文化始终贯穿着左右,在语言的渗透下,白族话已经根深蒂固的成为白族人民的思维定势,因此,如何在母语的渗透下,学会与外界别的民族甚至大众语言普通话的交流,成了白族人最基本的学习语言交流方式。
在民族文化变异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或多或少的影响力会成为两种语言转化的内部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间杂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先有可能是介于两种语言的中间值,即汉语方言。这种独立的汉语方言,在二次转化的过程中是基于母语与汉语方言的,所以有着较大的跳跃性。由于接触了汉族文化的熏陶,在吸收的的同时通过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了新的汉人的语言习惯或者观念,在新的语言环境感染下,民族文化的变化跟着现代化接轨,形成了独立的语言模式。在这模式中,不难看出以下问题:
一、白族人从母语到汉语方言本身就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多数的白族人在本民族之内,是靠着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的,但是在外来民族的交汇下,他们可能更容易学会其他语言。而交流的汉语方言,也有着文化的熏陶与改革,因此,第二语言的运用也就应运而生,内在的文化冲突使得少数民族人开始学习普通话并且熟练运用。长此以往的循环,普通话成了白族人二次转化的结果。
二、从母语跨越到普通话中存在的问题
1.母语的根深蒂固造成外来语言文化内部的冲突
由于母语作用,更多的人对自己的母语存在着深深的定型作用,因此,在母语的稳定作用下,外来的语言因素破坏了母语的独尊地位,形成较为明显的两种语言冲突,而在文化内部,两种语汇的合作力量,加深了文化的变异,成为语种之间的内部冲突,这种冲突在无形中会相对削弱某种语言,但母语的地位具有根基性,因此在第二语言的语素、音色等不平衡的转换下,少数民族语言跟母语之间互相排斥的语素就会成为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比如说丽江大理地区问候“你吃饭了吗?”这样简单的问句,汉语方言是“你给吃饭了?”这里的“给”是有没有的意思。然而在汉语普通话中,“给”并没有疑问的意思,因此这样的汉语方言表达方式成了少数民族转换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汉语普通话中有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等21个声母,但在少数民族语言中,有可能超过21个声母或者更多,因此,对于在发音上,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系统更为复杂。与汉语普通话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语言声母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声母数量较多;浊音丰富,清音浊音二元对立明显;部分语言有多种附加特征;有复辅音声母;部分语言鼻音有清浊的对立;除德宏傣语外,全都区分n声母与l声母;部分语言z c s与zh ch sh r或j q x不对立,有的没有zh ch sh r或j q x声母。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声母与韵母的发音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得从自身的发音开始矫正,多听电视播音等,以便于改进自己的语音系统。对于说话问题,在此基础上,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学习,不断普及普通话的知识,利用普通话的影响,最终与自身母语达到融汇。
2.汉语方言的过渡使民族语言处于平衡的地位
汉语方言是基于母语的立场上,受地区环境影响的第二语言,它具有地区差异,因此在稳定的民族语言下,汉语方言成了人们能够适应的地方语言,这种方言局限于地区内部交流,在趋于平衡的语言地位上,都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际,这样看来,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在大多数立场上是完美的,不存在局限性的。因此,较多不为面对外界世界的人看来,除了少数民族语言之外,地方方言也就成了他们的民族智慧语言。因此,大部分受地方局限的群体,自然而然地就认定在自己生活的地区,会说本民族外的汉语方言,这也是考验成为人们平时交流的一种方法,因此,普通话的推广难度就由此增强。
3.多语情境下有特点的文化现象受到精神文化的定型作用
由于普通话的出现,使得汉语方言再次受到影响,汉语方言跟普通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重点在于音色与音准的差距,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进入不同的语言层面,在这样的多语情境下,已经定型了的母语和汉语方言逼迫着思维形成定型作用。因此,这一文化现象又成为人们的第三语言。不同的语言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交替使用,相互存在不同的差距和矛盾,因此在多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语言竞争不同,假若母语的地位没办法收到削弱,那么第二甚至第三语言在母语的冲击下,就变成了弱势语言,地位也收到制约作用。在语言的二次转换过程中,由于经历两次变化的语言,在阅读理解、口头表达等基础上,在发现民族母语跟普通话存在着差异的过程中,相应地由于不同程度的语音变异,使得少数民族在说普通话的同时与少数民族语言混淆,说话出现语句表达错误等现象。
4.母语到汉语方言再到汉语普通话的二次转变过程艰难
一般而言,词汇和语音问题,在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已经自幼形成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固定搭配语言,而普通话的学习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在这学习与比较的过程中,本身具有的语言习惯会间接影响外来语言的碰撞,因此达到多语和谐发展的过程更具有不稳定性和挑战性。白族人们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相对而言,大理、丽江地区的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虽存在着艰难的语音问题,但对于一般的交流,以及文字的掌握情况,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人们,对于普通话的学习是带有较高的积极性的。学校是学习的普通话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也需要长久的学习过程,在学校以及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对普通话的习惯程度。尤其注意的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含有的固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的思维和向心力。在声调与韵母发音上,白族人的语调跟汉语普通话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从列表看来,大理地区的白族语言在声调上就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区别,声调的多种变异使得白族人在普通话的发音上与汉语普通话存在着差距,因此,语言的二次转化需要少数民族,在不断努力与外界汉族人交流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声调韵母的发音问题,抓住语音标准,最终实现语言互补,共同和谐发展。
三、从少数民族语言转化到普通话的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顺应民族习俗,相互尊重语言习惯
城市化的不断变更,使得每个地区的人们处于边缘化的语言氛围。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还有各异的民族语言,因此,在云南这样多民族共同发展的领域,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和谐发展。在语言的贯通上,少数民族需要在一定基础上学习普通话,而普通话的学习又是一个长久而持续的过程,因此,在把握音准和音色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在与其它民族交流的同时,组成一个民族和谐发展的大家庭。
2.教育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
方言与普通话既存在联系又有着区别,会说汉语方言的人几乎都能听懂普通话,因为普通话的表达方式与汉语方言大多相同,只是在语序的排列上出现一些偏颇,或是在表达方式上有多种说辞。而在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母语的群体中,倘若在此基础上学习普通话,对他们而言具有新的挑战性,但这挑战只是来自于语言的少量差距。对此,需要在教育活动中,以不同群体区别对待,如学生与工作者这一群体,普通话的学习成了必修课,驾驭在少数民族与跟汉语方言之上,他们从母语跨越到普通话的学习,也就成了二次转换的优势之处。学习期间,可根据学校教育与自身主动学习接受新的语言,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对汉语普通话有着新的认识。
然而,还有一部分处于偏远山区的人们,根据他们受教育程度的不一,部分人根本就没办法接触过普通话,从母语的影响下,多数人可能只是通过电视和广播等媒介作为间接学习的依据,少部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群体,对于电视广播中所运用的普通话都没办法理解,这一类群体学习普通话的原则,首先要培养他们接受本民族语言外的汉语普通话,对普通话有着中肯的态度,愿意主动学习。其次,抓住对持有中肯态度的群体,创设普通话氛围,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大胆说普通话,进一步宣传到位,开展下乡活动,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们,大力推进教育,做到与外界相联系,借助数字电视等媒介作普通话教育普及。
3.抓住音准,加强训练
普通话的学习跟地域、环境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需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及其成效。每个学习的阶段都应保持对普通话的认同,有着中肯的支持态度,对学习音准的训练逐渐适应,根据培养的阶段,形成稳定的语音系统,发达地区的普通话氛围强烈,普通话环境较好,部分偏远地区普通话环境稍微淡化,根据群体或个人的认同感,跨越转换到大众语言体系,最后达到与母语互不干扰,形成独立的语系,融入汉族普通话的潮流。
普通话的二次转化过程虽漫长,但随着多数人开始认可普通话的介入,逐渐成为国内外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认可的语言。但在转化成为标准音调的过程中,存在的声调、声母、韵母发音都需要作为评判普通话是否标准的依据,因此,少数民族及其其它语种的群体,应该按照普通话的发音系统来作为自身改进的发展历程,从而学会从真正意义上的标准语言,形成相对独立的语系,摒弃汉语方言中不正确的语序,达到普通话中的规范语序,最后能掌握汉语普通话这个标准的语言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渝光.云南少数民族语音与汉语语音对立特征的量化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王渝光.云南少数民族语音与汉语语音对立特征的量化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