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谈人物画发展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bar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要概述了在艺术创作中主体与客体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画作品论证这一理论对中国绘画史产生的巨大意义,并主要从唐、宋、元对这一理论的继承与摈弃中,总结人物画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及近现代在西画东渐中的生机和出路。
  关键词:造化;心源;兴衰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由来
  它是张璪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来的,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续画品》中就有提到过“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张璪不仅是著名的理论家也十分擅长水墨山水。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经介绍过:毕宏(庶子)靠画松石而闻名,一见张璪画惊异之,只见张璪用秃笔画画,或以手摸娟素,毕宏就问张璪师从何人,张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搁笔。这句话便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并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2、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解读
  “造化”,指客观现实,即大自然万物;“师”,指学习。“外师造化”就是指画家在艺术创作中要要向自然万物学习。“心源”其实是一个佛学术语,它最早出现在汉译佛经中。在佛学中“心源”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本源义,心为万法的根源,一是根性义,心源之“源”。在心源中悟,惟有心源之悟方是真悟,惟有真悟才能切入真实世界,才能摆脱妄念,还归于本。心源思想在禅宗中进一步发展,也就是禅宗当下即成的“本心”或“本来面目”。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人物画的推进作用。
  唐代人物画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十分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加上统治者大力支持人物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其技法也影响深远。在这一时期的画家不仅重视人物的外貌和内心刻画,对画面的氛围营造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继唐代覆灭之后,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经典之作。后主李煜命顾闳中暗地窥探韩熙载在家中的活动并将其所见如实的画下来。顾闳中凭借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记忆力将夜宴场景铭记于心,回去后执笔画下。《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构图新颖,每个部分可以看作单独场景,但又相互连接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感个时间感。画面人物的神态描写十分到位,连配角都描绘的十分细致,还通过“心源”的加工处理让作品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体现了当时政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宋代儒、释、道三教交流更加深入,从而产生了理学。由于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于是在宋代开始盛行符合市民阶层审美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中的巅峰之作,它也是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基础。张择端能从琐碎的生活场景中选择更具有特点的物像、场景,在营造画面氛围上独具匠心。风俗画的兴起是人物画的一个大的跨步,它最大的进步就是将人物画中的“造化”面向更广泛的客观世界,并在客观角度上去描绘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文习惯。不光只是劝善戒恶,满足上层社会审美需求以及为社会服务了,它开始面向更广的客观世界。
  三、人物画的逐渐衰落
  1、经历高峰,人物画走向衰落的历史原因。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也是如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唐代后世的宋代画家相对更注重“中得心源”追求创新。元代开始,社会变动、科考停考,仕人沦落到底层他们的满腔热血无用武之地。于是投身于艺术之中,用笔墨来消解心中的苦闷,让绘画成为自己“聊以自娱”的一种方式,从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元代四家,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在绘画创作中,自觉追求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借助于笔墨,寄寓文人士大夫淡泊避世的人生理想和态度[1]。而“成教化,助人伦”维护社会秩序的人物画在统治者不重视以及文人不得志的这种大环境下无人问津,越来越低迷。前人所总结的人物写实造型风格以及形体结构技巧都没有得到发展。人物画脱离了写实和生活,缺失了最有活力的部分,它就像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人物画走向衰败是必然结果。
  2、人物画自身的发展弊端。
  人物画本身造型要求就比较高,写意精神的表现问题也相对复杂。由于在描绘人物时的高度具体性,使画家在表现时如套上重重枷锁。文人画家们不愿或不敢去描绘“人”这个最大的俗物。他们更愿意寄情山水、咏志梅竹、幻想遗世独立[2]。古代对于人体结构没有现在这么科学、系统的理解,想要在画人物时运笔用墨肆意挥毫,舒解心中苦闷对于作画者的笔墨掌控、造型结构难度较高,这些在山水画、花鸟画上比较容易实现加上文人越来越侧重于“心源”的表达,人物画脱离了对生活的观察,变成标准化的、狭隘的、主观的了。人物画自身的特性无法让文人在脱离社会生活的同时创作出有灵魂的人物画。
  四、人物画发展的转机
  纵观人物画的发展史,在顶峰的的唐宋注重“师造化”与“心源”两者双向发展,而元代出现衰落的原因也于文人士大夫极力推崇以“心源”为主的写意风格,导致人物画脱离现实生活、沉溺主观情感与笔墨技法之中逐渐走向衰败。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一批留学归来的先进知识分子将素描、透视等技法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相结合,使人物结构变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同时人物也变得立体。徐悲鸿主张“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将元代所摒弃的“外师造化”又重新重视起来。在“造化”上又作出改良,不再是单一依靠目识心记去进行创作,提倡人体写生、学习解剖学和透视法,在古人提倡的基础之上将“外师造化”变得更加科学、系统。
  五、总结
  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事物是走向进步还是走向衰败与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人物画在唐宋百花齊放各类人物画都发展到了顶峰。元代开始被埋没起来,民国初年又因西方绘画思想的融入人物画又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人物画从衰落到现在的改良、创新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一个事物的发展是漫长的并且螺旋式上升,我们现在处于上升期,在这其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冲突:社会的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人物画的题材、笔墨技法、构思构图不断的进步。要谨记人物画衰落的根本原因,一定要以造型为第一要旨,要秉持着以造型为基本原则,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审美能力去充实我们内在的“心源”。坚持人物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张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思想相统一,重视主体和客体,表现与再现的高度统一。我相信西方绘画思想的涌入,是人物画发展的一的转机,人物画一定会有更美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飞. 浅谈元代山水画[J]. 大众文艺, 2014, 000(023):139.
  [2]胡永凯. 以心观象 以神写形——中国人物画创作札记[J]. 艺术沙龙, 2014(4):96-109.
  作者简介:朱萍萍(1997年1月23日)女,汉族,江苏省宿迁市, 学位:硕士,职位:学生,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0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现代戏也发生了较多变化,比如艺术形态与旋律等方面逐渐跳脱出了程式化定义,能够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对传统戏曲舞蹈进行合理继承与不断革新。本文主要分析戏曲舞蹈在现代戏中多元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戏曲舞蹈;现代戏;多元化  我国传统戏曲舞蹈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人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数乐趣,经过不断锤炼,更成为现代戏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某些传统戏曲舞蹈动作并不能充分运
期刊
摘要:永昌红色文化是以西路军革命斗争为基础,融合当地特色的文化现象。对永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求正确理解永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正确把握永昌红色文化的意义。在发挥永昌红色文化价值引领的过程中,不仅要挖掘精神内涵,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保护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发展。还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而促进永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 传承发展 价值引领  党
期刊
摘要:《汉江韵》作为河南筝派的代表作,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河南筝派中的游摇等复杂的手法,其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独特,本文对此曲的手法,情感表达进行研究,使演奏者对此曲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汉江韵》;河南筝派;演奏技巧;创作风格  一、《汉江韵》的演奏特点  (一)河南流派的特点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中原地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经济发展迅速,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河南筝派以南阳为中心地
期刊
摘要:金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走进金华,犹如走进一座传统古村落的生态博物馆。金华素以人杰地灵闻名,保留了浓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气息,使金华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丰厚的艺术滋养及文化传承。永康五金匠人们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筑起了独具特色的世界五金名城。东阳木雕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法,在各木雕流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金华剪纸与时俱进,从现代民俗活动中汲取养分,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有特色的好作品。  关键
期刊
绿色的汪洋上飘荡着鲜花一片,  漫无边际的草原比春天广阔。  我的爱如潮水 信仰全无。  她发现孤独的人准备动身,  于是乞讨着,  黎明 或是黄昏。  我的爱如潮水 牵挂全无。  她的目光在星空中燃烧成灰烬,  一直到天明。  我的爱如潮水 泪水全无。  云海开始翻涌,  雨水开始倒流。  亦或午夜亦或黎明,  只身打马,  过草原。  作者简介:罗晓静 2000.9 女 四川南充人 宁夏医科大
期刊
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美感,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做好充足的保护工作,还要从幼儿抓起,让我国的传统文化扎根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田。幼儿老师也要自觉的在文化活动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孩子们学习环境,平常的教学,生活实践以及游戏情境中进行渗透,进而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传统文化
期刊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2020年9月初有幸在导师的安排下,去到了丽江市宁蒗县的泸沽湖,获得了一次认识感知女儿国摩梭文化的宝贵机会。也获得了一次作为编导实践排练的锻炼机会。本次的采风排练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颇多。  艺术来源于生活,此次采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泸沽湖的摩梭文化,在摩梭人的文化语境中,体验摩梭人的生活,并捕捉他们生活中的点滴,发掘属于摩梭人民独特的语言符号,再运用到
期刊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近年AI技术研发者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引入的深度学习技术,使得自然语言处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也使得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的范围大大扩展。与此同时,AI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翻译、文学创作与新闻播报等自然语言领域。本文主要是基于AI创作的文学文本对其创作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推出的写诗AI“乐府”所作的86首近体诗,清华大学语言与语言实验中
期刊
在当前世界全球化的趋势越演越烈的基础上,很多国内的设计已经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逐渐出现跟很多外国的产品类似的一些包装设计方式,这些设计方式实际上是不利于中国产品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从这一角度上看,中国的设计实际上应该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要具备民族的个性和本土化,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独特的民族个性与元素,让中国设计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结合到设计过程中,
期刊
摘要:乱针绣工艺的发展及其在现代旗袍礼服中的运用,给服装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都焕然一新,让旗袍礼服的布料具备了空间感、艺术感、肌理感和动感,同时也为乱针绣工艺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本文从乱针绣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其在现代旗袍礼服中的应用。  关键词:乱针绣;旗袍;礼服;装饰;设计  旗袍作为我国传统服饰之一,经历了多年的历史积累与演变,它将女性优美的身姿展示出来。时至今日,随着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