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其实质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活”,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记录成叙事研究报告。本文详细介绍了笔者开展叙事教育研究的心路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叙事研究;教师;教育故事
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教师的日常生活写实,那么,教育科研则是一个教师的自我超越,是早春三月绽放在枝头的那一抹最绚丽的鹅黄嫩绿,生机无限。
我也有过闻科研而色变的时光,总感觉一线教师教好书就行了,科研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交给专家去做就好了。直到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才感觉一扇大门在自己面前豁然打开。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其实质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活”,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记录成叙事研究报告。
教师的生活,是由一个个教育事件构成的。如果我们不去记录,这些事件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倏忽而过,不留一点痕迹,而当我们拿起笔来时,就会发现许多东西隐藏在我们视而不见的琐碎细节中。一开始我做教育叙事研究还带着一些不确定的成分,但随着教育叙事手记做得越来越多,教育叙事研究这种科研方式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种必须,让我深深沉迷。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育叙事研究就很得“一日三省吾身”的真味。在做教育叙事研究时,我很推崇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叙事不妨细致,但结论却要看远而不看近”。无数个夜晚,我就是这样一个人静静坐在书桌前,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地记录下发生在身边的教学事件,然后百般思量着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教育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规律。
大部分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因为一旦开始记录,开始思考,那就意味着必须得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并力图给自己的言行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需要一遍遍去倾听、拷问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停地反思和挖掘自我,最终激发出一些不一样的想法。有时候,这种反思会是一种很残酷的自我否定,会给自己带来的很多的焦灼和困惑,但是那种醍醐灌顶的喜悦足以抵消这些不快乐的体验。
2006年,我曾经去听过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公开课《乌鸦喝水》。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说:“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健康的乌鸦,因为只有健康的乌鸦才能飞那么远、那么久去找水喝,而且还能叼来小石子。”显然,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却是如此生动,充满想象力。这个学生给我们所有的人都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回来之后,我在教育叙事手记中详细记述了这只“健康的乌鸦”,并以此为切入点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尊重学生想象力的教育研究文章。
当然,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迷茫和困惑,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所说“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教育生活中,叙事者所遭遇到的绝不会只有幸福和欢乐,大量来自于不同方面的恶,大量的教育失败,有可能在某时某处汹涌而来。对这些,好的教育叙事不会视而不见,不会用鲜花和掌声去覆盖他们,不会用伪装的成长幸福去冲淡他们,相反,它会揭开华丽的面纱,直面教育现实”。
2014年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个事件,带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我曾经搜集了林森浩的各种报道,包括央视《面对面》栏目对林森浩的采访。对于林森浩我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再到林森浩,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而作为一个最底层的教师,我们能做的又太少,以至于好几个夜晚我被这种无力感所困扰,苦坐在书桌前,写不下任何一个文字。
古人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决定要做些什么,于是便有了我发表在《黄河口社会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德育科研文章《由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当今中小学之德育教育》。在这篇文章里,我以林森浩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从德育教育目标定位、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剖析了林森浩悲剧造成的原因。在文章的最后,我是这样写的:既然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标榜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德育教育的现状,认真强化下我们的底线教育,告诉我们的学生什么能做,什么绝对不能做,在培养学生成材之前,先把他们教育成堂堂正正的人。
或许我的奋笔疾呼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教师的良心,是一个教师做科研的基本追求,哪怕只能改变这个社会的一点点,或者只是改变一个人,已经足矣。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曾经跟我说过,做教师是一件既辛苦又幸福的事情,那种“忧郁的陶醉”非局内人不能体会。于我而言,做叙事教育研究,也是一种忧郁的陶醉,在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我会继续且记述且思考,讲好教育故事!
参考文献:
[1]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
[2]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小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叙事研究;教师;教育故事
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教师的日常生活写实,那么,教育科研则是一个教师的自我超越,是早春三月绽放在枝头的那一抹最绚丽的鹅黄嫩绿,生机无限。
我也有过闻科研而色变的时光,总感觉一线教师教好书就行了,科研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交给专家去做就好了。直到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才感觉一扇大门在自己面前豁然打开。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其实质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活”,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记录成叙事研究报告。
教师的生活,是由一个个教育事件构成的。如果我们不去记录,这些事件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倏忽而过,不留一点痕迹,而当我们拿起笔来时,就会发现许多东西隐藏在我们视而不见的琐碎细节中。一开始我做教育叙事研究还带着一些不确定的成分,但随着教育叙事手记做得越来越多,教育叙事研究这种科研方式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种必须,让我深深沉迷。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育叙事研究就很得“一日三省吾身”的真味。在做教育叙事研究时,我很推崇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叙事不妨细致,但结论却要看远而不看近”。无数个夜晚,我就是这样一个人静静坐在书桌前,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地记录下发生在身边的教学事件,然后百般思量着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教育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规律。
大部分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因为一旦开始记录,开始思考,那就意味着必须得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并力图给自己的言行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需要一遍遍去倾听、拷问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停地反思和挖掘自我,最终激发出一些不一样的想法。有时候,这种反思会是一种很残酷的自我否定,会给自己带来的很多的焦灼和困惑,但是那种醍醐灌顶的喜悦足以抵消这些不快乐的体验。
2006年,我曾经去听过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公开课《乌鸦喝水》。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说:“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健康的乌鸦,因为只有健康的乌鸦才能飞那么远、那么久去找水喝,而且还能叼来小石子。”显然,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却是如此生动,充满想象力。这个学生给我们所有的人都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回来之后,我在教育叙事手记中详细记述了这只“健康的乌鸦”,并以此为切入点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尊重学生想象力的教育研究文章。
当然,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迷茫和困惑,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所说“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教育生活中,叙事者所遭遇到的绝不会只有幸福和欢乐,大量来自于不同方面的恶,大量的教育失败,有可能在某时某处汹涌而来。对这些,好的教育叙事不会视而不见,不会用鲜花和掌声去覆盖他们,不会用伪装的成长幸福去冲淡他们,相反,它会揭开华丽的面纱,直面教育现实”。
2014年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个事件,带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我曾经搜集了林森浩的各种报道,包括央视《面对面》栏目对林森浩的采访。对于林森浩我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再到林森浩,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而作为一个最底层的教师,我们能做的又太少,以至于好几个夜晚我被这种无力感所困扰,苦坐在书桌前,写不下任何一个文字。
古人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决定要做些什么,于是便有了我发表在《黄河口社会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德育科研文章《由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当今中小学之德育教育》。在这篇文章里,我以林森浩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从德育教育目标定位、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剖析了林森浩悲剧造成的原因。在文章的最后,我是这样写的:既然我们的教育一直在标榜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德育教育的现状,认真强化下我们的底线教育,告诉我们的学生什么能做,什么绝对不能做,在培养学生成材之前,先把他们教育成堂堂正正的人。
或许我的奋笔疾呼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教师的良心,是一个教师做科研的基本追求,哪怕只能改变这个社会的一点点,或者只是改变一个人,已经足矣。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曾经跟我说过,做教师是一件既辛苦又幸福的事情,那种“忧郁的陶醉”非局内人不能体会。于我而言,做叙事教育研究,也是一种忧郁的陶醉,在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我会继续且记述且思考,讲好教育故事!
参考文献:
[1]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
[2]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小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