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希望通过对通州新城155平方公里的重新规划和打磨,让这里成为仅次于中心城区的第二大繁华中心。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很多人对于通州的最初认识来源于这句对联。两“通州”的名称由来皆与京杭大运河有关,“北通州”指的就是北京市通州区,这里是早已湮没在历史陈迹中的京杭大运河北部起点,也是老北京人至今口中的“通县”所在,而如今更为人乐道的是通州将成为北京的“副中心”。
在2015年7月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中共北京市委发布了“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消息,官方表态中关键的四个字“聚焦通州”和一个时间点“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令此前传言得以证实,甚至远超大家的预期。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北京真的要迁出‘北京’了。”现在,北京市希望通过对通州新城155平方公里的重新规划和打磨,让这里成为第二大繁华中心。
落子通州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重新确定为首都,这座古老的京城焕发了新的活力。数十年间,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研、国际交往……大量全国性的优质资源都向这座解放前被叫做北平的“二线城市”集聚,人口也迅速增长,原属于河北的通州(时为通县)等区县被划入北京……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但同期社保统计数据却显示常住人口已经超过3000万。人口严重超载,城市管理不堪重负,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繁华程度堪称世界级的大都市。而不少周边区域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与市中心形成极大的反差,“城市病”也愈发严重。不管是作为中央领导机关的办公地,还是百姓居住的城市家园,北京变得日益不宜居,窘态尽显。这成为促成“副中心”政策出台的最主要动因,也是迄今为止疏解非首都职能的最有力度的举措。
作为北京与天津、河北均接壤的一个区,通州有着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副中心”这个定位历史性地落在通州身上,现行的搬迁方案不但要把北京所有委办局全数迁到东六环外、潮白河畔的潞城区域,还包括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涉及人数超过40万。北京市的决定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用“壮士断腕”“没有退路”来表达按计划搬迁的决心,通州预留地块实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拆迁速度,办公区域的规划第一时间出台并投入建设,2017年底首批公务员将按期正式迁入。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也迅速调配,按照目前公布的数据,通州将在2020年之前拥有21所市级名校和5所三甲医院,所有引入的医院和学校都要求必须一体化管理。而且,这些数字还在持续增加。站在通州五河交汇处名为“新北京中心”的房地产项目旁,本刊记者举目四顾,周围满眼都是工地围挡与塔吊的身影。目前,通州新城核心区共有16个产业开发项目落地,今年将全面开工。其中,滨水而建的新北京中心的最高建筑中央主塔将以275米的高度成为通州的新地标。
和已经繁华喧嚣的市区相比,通州新城目前还有太多缺项。为了补足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今年年初通州新城梳理出的第一批82个项目中,有62个是基础设施,如道路、地下管网等。可以想见,在未来五至十年内,通州新城区域将成为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副中心之忧
“居通州,大不易”,原本刚需扎堆购房的通州已经是“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副中心”规划出台的最直接反应是房价如脱缰野马般上涨。2015年8月15日起,通州区实行了号称“史上最严”的限购政策。但在接下来的一年内,通州房价的整体涨幅依然超过50%,甚至某些去年年底还徘徊在每平方米2.5万元左右的房地产项目如今开盘就是“5万 ”。与通州毗邻的河北三河燕郊、大厂部分区域的房价甚至翻了两番。
然而,除了房地产,通州的经济数据在北京的16个区里依然排名倒数,全区域内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没有一家成熟的高新园区。作为“睡城”的通州仍在继续,每天清早,京通快速路和八通线照旧把几十万人运到城里工作,晚上再运回通州,漫长道路的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住宅楼,目前的通州区域可持续的产业、就学或就医条件仍然不足。“明年就要搬到通州上班,子女上学、照顾老人都是问题,现在通州房价还这么高,真是头疼。”一位北京市属机关的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这样说。对于很多即将到通州工作的北京市民来说,在憧憬未来美好的同时仍有些“挣扎”,因为这无疑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颠覆。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2016年北京市“两会”上提到:给40岁以上的搬迁人员建集体宿舍,30岁以下的建保障性住房。这也意味着,一座新城从无到有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需要参与其中的人们不断去适应、去调整。
真的要在“白纸”上兴建一座新城,达到产居的平衡,诞生出可内生的城市发展动力,并不是那么简单。按照现有的规划,除了已确定搬迁的行政机构,预计在2019年投入营业的环球影城之外,通州新城的六大板块中,不管是“首都科技创新的集聚地”,还是“生态环境良好、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型产业示范园”,定位并不明晰。郭金龙日前还曾在一次会议上专门提醒通州:要把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码放好,别打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城市最优规模理论”测算,一个大的中心城市的最优规模应当在300万至500万人口,理想状态的北京应当有六个中心。无独有偶,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也认为,北京应该建立六个城市中心,以解决“城市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倪鹏飞指出,北京现在开始建新的子中心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这样就能够释放和共享规模经济的红利。但是如果集全市之力只把通州打造成为大而全的城市副中心,以通州的资源禀赋是否能够承接得住,是不是会走回“城市病”老路,是个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探讨的话题。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很多人对于通州的最初认识来源于这句对联。两“通州”的名称由来皆与京杭大运河有关,“北通州”指的就是北京市通州区,这里是早已湮没在历史陈迹中的京杭大运河北部起点,也是老北京人至今口中的“通县”所在,而如今更为人乐道的是通州将成为北京的“副中心”。
在2015年7月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中共北京市委发布了“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消息,官方表态中关键的四个字“聚焦通州”和一个时间点“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令此前传言得以证实,甚至远超大家的预期。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北京真的要迁出‘北京’了。”现在,北京市希望通过对通州新城155平方公里的重新规划和打磨,让这里成为第二大繁华中心。
落子通州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重新确定为首都,这座古老的京城焕发了新的活力。数十年间,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研、国际交往……大量全国性的优质资源都向这座解放前被叫做北平的“二线城市”集聚,人口也迅速增长,原属于河北的通州(时为通县)等区县被划入北京……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但同期社保统计数据却显示常住人口已经超过3000万。人口严重超载,城市管理不堪重负,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繁华程度堪称世界级的大都市。而不少周边区域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与市中心形成极大的反差,“城市病”也愈发严重。不管是作为中央领导机关的办公地,还是百姓居住的城市家园,北京变得日益不宜居,窘态尽显。这成为促成“副中心”政策出台的最主要动因,也是迄今为止疏解非首都职能的最有力度的举措。
作为北京与天津、河北均接壤的一个区,通州有着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副中心”这个定位历史性地落在通州身上,现行的搬迁方案不但要把北京所有委办局全数迁到东六环外、潮白河畔的潞城区域,还包括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涉及人数超过40万。北京市的决定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用“壮士断腕”“没有退路”来表达按计划搬迁的决心,通州预留地块实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拆迁速度,办公区域的规划第一时间出台并投入建设,2017年底首批公务员将按期正式迁入。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也迅速调配,按照目前公布的数据,通州将在2020年之前拥有21所市级名校和5所三甲医院,所有引入的医院和学校都要求必须一体化管理。而且,这些数字还在持续增加。站在通州五河交汇处名为“新北京中心”的房地产项目旁,本刊记者举目四顾,周围满眼都是工地围挡与塔吊的身影。目前,通州新城核心区共有16个产业开发项目落地,今年将全面开工。其中,滨水而建的新北京中心的最高建筑中央主塔将以275米的高度成为通州的新地标。
和已经繁华喧嚣的市区相比,通州新城目前还有太多缺项。为了补足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今年年初通州新城梳理出的第一批82个项目中,有62个是基础设施,如道路、地下管网等。可以想见,在未来五至十年内,通州新城区域将成为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副中心之忧
“居通州,大不易”,原本刚需扎堆购房的通州已经是“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副中心”规划出台的最直接反应是房价如脱缰野马般上涨。2015年8月15日起,通州区实行了号称“史上最严”的限购政策。但在接下来的一年内,通州房价的整体涨幅依然超过50%,甚至某些去年年底还徘徊在每平方米2.5万元左右的房地产项目如今开盘就是“5万 ”。与通州毗邻的河北三河燕郊、大厂部分区域的房价甚至翻了两番。
然而,除了房地产,通州的经济数据在北京的16个区里依然排名倒数,全区域内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没有一家成熟的高新园区。作为“睡城”的通州仍在继续,每天清早,京通快速路和八通线照旧把几十万人运到城里工作,晚上再运回通州,漫长道路的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住宅楼,目前的通州区域可持续的产业、就学或就医条件仍然不足。“明年就要搬到通州上班,子女上学、照顾老人都是问题,现在通州房价还这么高,真是头疼。”一位北京市属机关的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这样说。对于很多即将到通州工作的北京市民来说,在憧憬未来美好的同时仍有些“挣扎”,因为这无疑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颠覆。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2016年北京市“两会”上提到:给40岁以上的搬迁人员建集体宿舍,30岁以下的建保障性住房。这也意味着,一座新城从无到有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需要参与其中的人们不断去适应、去调整。
真的要在“白纸”上兴建一座新城,达到产居的平衡,诞生出可内生的城市发展动力,并不是那么简单。按照现有的规划,除了已确定搬迁的行政机构,预计在2019年投入营业的环球影城之外,通州新城的六大板块中,不管是“首都科技创新的集聚地”,还是“生态环境良好、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型产业示范园”,定位并不明晰。郭金龙日前还曾在一次会议上专门提醒通州:要把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码放好,别打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城市最优规模理论”测算,一个大的中心城市的最优规模应当在300万至500万人口,理想状态的北京应当有六个中心。无独有偶,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也认为,北京应该建立六个城市中心,以解决“城市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倪鹏飞指出,北京现在开始建新的子中心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这样就能够释放和共享规模经济的红利。但是如果集全市之力只把通州打造成为大而全的城市副中心,以通州的资源禀赋是否能够承接得住,是不是会走回“城市病”老路,是个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