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举办的“‘2009年度云南教育风云人物’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此活动旨在讴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操,宣传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的高尚精神境界。本期“‘年度教育风云人物’评选”专栏刊发杨淑芬和郭跨存两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殷切希望读者登陆http://61.138.213.247为您心目中的教育风云人物投票。
“校长的心中要装着教师和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厚基础、重引领、扬特长、求发展,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让师生共同感受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幸福、生命的意义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近日,记者走进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采访了杨淑芬校长的“治校经”,并读懂了她的教育情结。
“我最大的欣慰是看到学生的成长”
1978年,从云师大历史系毕业的杨淑芬被分配到云师大附属中学任教,和一些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她走上讲台圆了教师梦。
“我一定要上好每一堂课!”尽管杨淑芬教的是历史学科,但她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不管自己教的是什么科目,都要认真备课,要对得起学生家长,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
“我1978年就承担起了当班主任的责任,这对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刚踏上讲台的杨淑芬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遇到不懂的问题,她虚心向老教师和同事请教;为了管好班级,她勤奋钻研教育管理著作,并把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地记录下来,向其他班主任请教。
“都说做学问要不耻下问,我认为搞管理也一样,只有多学习、多交流,才能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从1978年至1984年,杨淑芬当班主任一当就是6年。在1983年的高考中,杨淑芬所教的班级出了一名云南省文科状元。对此,有人惊羡她的教学方法,有人向她讨教班级管理方法,也有人认为“属于碰巧”。面对不同的说辞,低调的杨淑芬认为:“学校出状元是好事,但如果把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往高考分数上靠或把高考分数作为学校发展的唯一标准,那么,我认为还是不出状元的好,因为我们需要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幸福、教师愉快、学校发展。”
因教学成绩优异,管理方法得当,1984年,杨淑芬当上了师大附中学生处主任,主抓学生管理工作。后来,她先后当过教务处副主任,校办公室主任。因工作成绩突出,1994年,杨淑芬当上了学校党总支书记,1996年当上了副校长,2003年当上了校长。
采访中,记者提到:“在师大附中这样的名校,你从当班主任到当校长,一路走来,你有哪些感受?”杨淑芬笑着说:“要说感受,真的很深刻。我认为当班主任时,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如果老师不关爱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哪怕他的专业知识再厉害,也是不合格、不称职的。在师大附中这样的名校当老师或当领导,我认为压力都很大,因为家长在看着你,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看着你,社会也在关注着你,说得直白一点,如果师大附中不是名校,我想,我们肩负的压力会小得多。”
“既然我们所在的学校是被社会认可的名校,那么我们对社会的关注或期望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只沉浸在名校的光环中而不思考如何进步,结果只能令社会失望!如果真的到了名校不名的地步,难道你还会反过来谴责社会舆论的不公平?因此,我们不但要勇敢地挑起重担,而且要大胆地往前走。”采访中,杨淑芬校长认为,不但要正确地看待因名校产生的压力,而且要把这种无形的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
“虽然我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但是我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自己的职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哪怕走得很累,我也要坚持下去。”采访中,杨淑芬校长多次提到“责任”这个词。据了解,从当校长至今,她对老师们强调得最多的是:一是要有责任心;二是要有智慧。老师要用智慧去教书,才能教出聪明的学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杨淑芬所教的第一届学生现在好多都40多岁了,但是每到逢年过节,她都会收到很多学生发来的祝贺短信或贺卡,每当这时,她都会抽出时间来翻看学生的毕业照和毕业生追踪记录。当阅读到学生一条条真挚的祝福短信时,幸福的眼泪充盈着她的眼眶。
记者了解到,杨淑芬教育孩子近乎“苛刻”:“我的儿子是从师大附中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的,但是他在附中读书时,我要求他做人必须低调,因此,到毕业时,他的许多同学都不知道他的妈妈就是校长。”
“说句实话,我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当记者追问“你感到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杨淑芬用洪亮的声音如是说。
“要让云师大附中走向理想学校”
“师大附中是一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舞台,师大附中是一片憧憬与渴望齐飞的天空,师大附中是一个能给人梦想,更能给人翅膀的地方。”杨淑芬校长用精练的语言对师大附中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并把这几句话写进了“校长寄语”中。
“云南师大附中创建于1940年11月21日,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联大附中)。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随之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60多年来,师大附中为祖国培养了4万多学子,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恢复高考以来,附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稳步发展,30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采访中,杨淑芬校长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简史。
据介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云南师大附中形成了“求实、认真、团结、进取”的校风;“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严谨治学、开拓创新、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严格广博、勤奋好学、勇于探索、追求不息”的学风;具有“爱祖国、重科学、争民主、求进步”的优良传统。办学60多年来,学校学风正、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戴汝为、严陆光等一大批骨干和栋梁之才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提到学校今后的发展,杨淑芬校长认为,学校必须提升自己的内涵:一是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要明确如何办学和办什么样的学。师大附中要围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这一目标,设置教育教学计划。二是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的窗口,要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抓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要强调教师如何做人,让教师真正明白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同时要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师大附中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教学与德育两条线并重。四是狠抓管理。师大附中的管理要充分体现人文气息,只有从他律到自律,学校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新的改革发展时期,我想每个校长都一定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探索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我的理解是,学校的发展包括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主要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内涵式发展主要指师生素质的提高,办学效能的提升和学校品牌的创建与保持,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良好资源、在社会上享有较高信誉的学校。师大附中正在经历着这个发展的过程。”杨淑芬校长认为,在硬件设施得到完善的同时,附中面临着最艰巨的任务,即寻求自己内涵的发展。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一所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学校?”对这一问题,杨淑芬校长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把师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在学校不仅得到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要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有服务社会的精神和能力。
二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学校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形成优良的学校精神;科学有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为规范及运行机制,以及优美、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校要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更在学校创设的文化环境里成长。
三是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会持续不断地推动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校要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培育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个人的思想观念、感情信念、行为方式与整个学校有机地统一起来,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以此激发出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构成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使学校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力量;要以学校文化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包容性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使师生能够持续学习,不断反思,创造超越。从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富有鲜明特征的办学特色,能够为学生提供与众不同或胜人一筹的教育服务,以学校的特色资源赢得广大学生的向往。
四是努力建设一所理想学校。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有这样的特征:学校搭建师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舞台,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培养学生喜欢、敬佩的老师,把学校办成幸福的乐园;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
“教师要追求幸福人生”
“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看它培养的学生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既有生源的原因,更需要有优秀的师资作保证,名师成就名校。”杨淑芬校长认为,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就看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服务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作为教师,也希望在自己的事业中能够施展才能,满足自己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探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几年随着学校的扩大,有近一半的教师是新进入附中的,为了保证附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始终以教育教学为主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教师的活动,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倾心教育事业,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努力做学生满意的教师。”据杨淑芬校长介绍,为了保证师大附中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对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负责。今天有学生,教师明天才有工作;今天做好了工作,明天才会有学生。一所学校是否有社会地位,吸引学生来读书,是对学校工作的挑战。站稳讲台,不被学生和家长质疑,是对每个教师的考验。为使附中成为学子们向往的学校,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觉悟,让教师有危机感、责任感,把学校的荣辱与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学校领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率先垂范,营造公平、宽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为学校工作真心出力。鼓励教师把工作当事业来做,把讲台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热爱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帮助学生完善生命的价值、掌握生存的能力、提高生活的质量,从而追求自己工作的幸福感。
二是校本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具体措施是:几年来,不间断地组织以教研组为载体、全校教师参与的“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活动,诸如:集体备课、讲课、教研组长评课、专家点评、听课教师互评,形成教研论坛,使教师建立了聚焦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观念;每年给教师发一本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学习,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请专家进行新课程培训,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每年暑假,要求每个教师做全国的高考题,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通过研讨,明确高考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对青年教师压担子、引路子,放手让他们成长,保证教师队伍后继有人;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意见,每年从4个方面,10个维度向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不足。
三是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奖惩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把各种级别的奖励、评先、出国学习机会向一线教师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成绩的教师倾斜,绩效工资、奖金优先考虑教师。对损害学校名誉和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给予严肃的批评和处分,树立尽心工作、讲贡献的正气。如,2006年学校在高新区为教职工集资建盖了宽敞的住宅,给大家工作提供了方便,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职工精神面貌好。
“校长心中要装着师生”
“如何领导学校,而不仅仅是管理学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领导就是要确立愿景,进行思想上的引领;领导就是要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这与简单的确定目标,调配资源,监督控制这样一个管理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研究我们领导是否在推动着学校的发展。”采访中,杨淑芬校长认为,校长要想管理好学校,就必须深入课堂和了解教师的疾苦;要坚持人文化的管理,让教师没有压抑感。
《云南教育》:杨校长,校长在学校里有许多角色,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什么?
杨淑芬: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引领作用。校长的引领作用,就是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应该包含这样三个要素:一是校长只有深刻理解教育,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把握学校的组织性质和核心价值(懂教育、懂教学,进得课堂,说得出名堂,正确指挥教学);二是只有科学定位领导,才能以领导者的身份谋划学校发展和凝聚人心(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头脑,有对发展机遇的敏感性,捕捉发展机遇的胆识,在不断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思考,在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创新,学校才有发展的活力);三是只有准确认知管理,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遵循教育教学管理规律,既体现制度管理的严肃性,又体现情感管理的融洽性。
《云南教育》:你从2003年担任师大附中校长以来,是怎样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工作的?
杨淑芬:理清思路、搞好协调,树立形象和静心办学,使学校稳定发展。
《云南教育》:具体是如何做的?
杨淑芬:我是这样做的。一是不断学习、自觉反思,立志做有管理思想的校长。师大附中是一所有光荣传统、有坚实办学基础的学校。在前几任校长的领导下,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在云南省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怎样发展学校的内涵,是我接手校长工作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实际审视学校发展方向,我的第一个思考是,要在学校形成明晰的管理理念,并让其内化在学校工作中。我认为,做附中这样一所学校的校长需要有比较开阔的、宏观的眼界,这种眼界会影响办学的境界和行动方案。校长没有领导思想就绝对没有眼界,学校也就没有发展的潜力。第二个思考是会做人、会处事,努力做“服务一线”的校长。我认为,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平等的,不同的只是工作分工的不同,校长也是一个工作的岗位。因此,做校长,首先是做人。校长总有一天不再做,而做人是一辈子的。要使师生认同你,不是校长的称号可以达到的,决定的因素是自己如何待人、如何处事。作为校长,我给自己定下的原则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用自己为人的真诚,处事的公正来赢得教职工的信任。所以,管理中尽量做到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在工作过程中,不以校长的权威压制教职工,平等相处,注意听取大家的意见,帮助自己把握好学校发展的方向。在学校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尽量为教职工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对教职工要宽容。对教职工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使每个有个性的个体融入集体中,为共同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严于律己、勤政廉政,做值得师生信任的校长。学校管理的特点决定了校长应当成为师生的楷模,校长不仅要用自己的管理艺术和方法管理人,更要用自己的行为和修养影响人。因此,我告诫自己,自己身上肩负着的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是广大的教职工给了自己一个服务的平台,而不是谋私利的权力。特别是担任师大附中这样一所在云南有着一定社会声誉学校的校长丝毫不能懈怠。首先,我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认识、理解,提高政策水平;学习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其次,起好带头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为了减少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失误,我尽量抽时间深入教师、课堂、学生和处室了解实情,做好全面工作。管好用好学校的资金,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力争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经济待遇。再次,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不把自己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学校的大事,向教职工公开,形成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如此,校领导班子人人都能充分发挥积极性,推进学校工作的深入开展。
◇责任编辑张俊芳◇
“校长的心中要装着教师和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厚基础、重引领、扬特长、求发展,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让师生共同感受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幸福、生命的意义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近日,记者走进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采访了杨淑芬校长的“治校经”,并读懂了她的教育情结。
“我最大的欣慰是看到学生的成长”
1978年,从云师大历史系毕业的杨淑芬被分配到云师大附属中学任教,和一些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她走上讲台圆了教师梦。
“我一定要上好每一堂课!”尽管杨淑芬教的是历史学科,但她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不管自己教的是什么科目,都要认真备课,要对得起学生家长,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
“我1978年就承担起了当班主任的责任,这对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刚踏上讲台的杨淑芬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遇到不懂的问题,她虚心向老教师和同事请教;为了管好班级,她勤奋钻研教育管理著作,并把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地记录下来,向其他班主任请教。
“都说做学问要不耻下问,我认为搞管理也一样,只有多学习、多交流,才能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从1978年至1984年,杨淑芬当班主任一当就是6年。在1983年的高考中,杨淑芬所教的班级出了一名云南省文科状元。对此,有人惊羡她的教学方法,有人向她讨教班级管理方法,也有人认为“属于碰巧”。面对不同的说辞,低调的杨淑芬认为:“学校出状元是好事,但如果把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往高考分数上靠或把高考分数作为学校发展的唯一标准,那么,我认为还是不出状元的好,因为我们需要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幸福、教师愉快、学校发展。”
因教学成绩优异,管理方法得当,1984年,杨淑芬当上了师大附中学生处主任,主抓学生管理工作。后来,她先后当过教务处副主任,校办公室主任。因工作成绩突出,1994年,杨淑芬当上了学校党总支书记,1996年当上了副校长,2003年当上了校长。
采访中,记者提到:“在师大附中这样的名校,你从当班主任到当校长,一路走来,你有哪些感受?”杨淑芬笑着说:“要说感受,真的很深刻。我认为当班主任时,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如果老师不关爱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哪怕他的专业知识再厉害,也是不合格、不称职的。在师大附中这样的名校当老师或当领导,我认为压力都很大,因为家长在看着你,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看着你,社会也在关注着你,说得直白一点,如果师大附中不是名校,我想,我们肩负的压力会小得多。”
“既然我们所在的学校是被社会认可的名校,那么我们对社会的关注或期望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只沉浸在名校的光环中而不思考如何进步,结果只能令社会失望!如果真的到了名校不名的地步,难道你还会反过来谴责社会舆论的不公平?因此,我们不但要勇敢地挑起重担,而且要大胆地往前走。”采访中,杨淑芬校长认为,不但要正确地看待因名校产生的压力,而且要把这种无形的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
“虽然我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但是我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自己的职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哪怕走得很累,我也要坚持下去。”采访中,杨淑芬校长多次提到“责任”这个词。据了解,从当校长至今,她对老师们强调得最多的是:一是要有责任心;二是要有智慧。老师要用智慧去教书,才能教出聪明的学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杨淑芬所教的第一届学生现在好多都40多岁了,但是每到逢年过节,她都会收到很多学生发来的祝贺短信或贺卡,每当这时,她都会抽出时间来翻看学生的毕业照和毕业生追踪记录。当阅读到学生一条条真挚的祝福短信时,幸福的眼泪充盈着她的眼眶。
记者了解到,杨淑芬教育孩子近乎“苛刻”:“我的儿子是从师大附中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的,但是他在附中读书时,我要求他做人必须低调,因此,到毕业时,他的许多同学都不知道他的妈妈就是校长。”
“说句实话,我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当记者追问“你感到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杨淑芬用洪亮的声音如是说。
“要让云师大附中走向理想学校”
“师大附中是一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舞台,师大附中是一片憧憬与渴望齐飞的天空,师大附中是一个能给人梦想,更能给人翅膀的地方。”杨淑芬校长用精练的语言对师大附中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并把这几句话写进了“校长寄语”中。
“云南师大附中创建于1940年11月21日,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联大附中)。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随之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60多年来,师大附中为祖国培养了4万多学子,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恢复高考以来,附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稳步发展,30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采访中,杨淑芬校长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简史。
据介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云南师大附中形成了“求实、认真、团结、进取”的校风;“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严谨治学、开拓创新、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严格广博、勤奋好学、勇于探索、追求不息”的学风;具有“爱祖国、重科学、争民主、求进步”的优良传统。办学60多年来,学校学风正、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戴汝为、严陆光等一大批骨干和栋梁之才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提到学校今后的发展,杨淑芬校长认为,学校必须提升自己的内涵:一是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要明确如何办学和办什么样的学。师大附中要围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这一目标,设置教育教学计划。二是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的窗口,要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抓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要强调教师如何做人,让教师真正明白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同时要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师大附中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教学与德育两条线并重。四是狠抓管理。师大附中的管理要充分体现人文气息,只有从他律到自律,学校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新的改革发展时期,我想每个校长都一定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探索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我的理解是,学校的发展包括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主要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内涵式发展主要指师生素质的提高,办学效能的提升和学校品牌的创建与保持,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良好资源、在社会上享有较高信誉的学校。师大附中正在经历着这个发展的过程。”杨淑芬校长认为,在硬件设施得到完善的同时,附中面临着最艰巨的任务,即寻求自己内涵的发展。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一所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学校?”对这一问题,杨淑芬校长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把师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在学校不仅得到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要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有服务社会的精神和能力。
二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学校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形成优良的学校精神;科学有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为规范及运行机制,以及优美、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校要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更在学校创设的文化环境里成长。
三是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会持续不断地推动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校要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培育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个人的思想观念、感情信念、行为方式与整个学校有机地统一起来,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以此激发出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构成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使学校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力量;要以学校文化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包容性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使师生能够持续学习,不断反思,创造超越。从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富有鲜明特征的办学特色,能够为学生提供与众不同或胜人一筹的教育服务,以学校的特色资源赢得广大学生的向往。
四是努力建设一所理想学校。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有这样的特征:学校搭建师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舞台,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培养学生喜欢、敬佩的老师,把学校办成幸福的乐园;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
“教师要追求幸福人生”
“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看它培养的学生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既有生源的原因,更需要有优秀的师资作保证,名师成就名校。”杨淑芬校长认为,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就看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服务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作为教师,也希望在自己的事业中能够施展才能,满足自己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探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几年随着学校的扩大,有近一半的教师是新进入附中的,为了保证附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始终以教育教学为主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教师的活动,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倾心教育事业,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努力做学生满意的教师。”据杨淑芬校长介绍,为了保证师大附中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对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负责。今天有学生,教师明天才有工作;今天做好了工作,明天才会有学生。一所学校是否有社会地位,吸引学生来读书,是对学校工作的挑战。站稳讲台,不被学生和家长质疑,是对每个教师的考验。为使附中成为学子们向往的学校,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觉悟,让教师有危机感、责任感,把学校的荣辱与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学校领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率先垂范,营造公平、宽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为学校工作真心出力。鼓励教师把工作当事业来做,把讲台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热爱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帮助学生完善生命的价值、掌握生存的能力、提高生活的质量,从而追求自己工作的幸福感。
二是校本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具体措施是:几年来,不间断地组织以教研组为载体、全校教师参与的“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活动,诸如:集体备课、讲课、教研组长评课、专家点评、听课教师互评,形成教研论坛,使教师建立了聚焦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观念;每年给教师发一本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学习,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请专家进行新课程培训,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每年暑假,要求每个教师做全国的高考题,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通过研讨,明确高考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对青年教师压担子、引路子,放手让他们成长,保证教师队伍后继有人;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意见,每年从4个方面,10个维度向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的不足。
三是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奖惩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把各种级别的奖励、评先、出国学习机会向一线教师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成绩的教师倾斜,绩效工资、奖金优先考虑教师。对损害学校名誉和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给予严肃的批评和处分,树立尽心工作、讲贡献的正气。如,2006年学校在高新区为教职工集资建盖了宽敞的住宅,给大家工作提供了方便,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职工精神面貌好。
“校长心中要装着师生”
“如何领导学校,而不仅仅是管理学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领导就是要确立愿景,进行思想上的引领;领导就是要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这与简单的确定目标,调配资源,监督控制这样一个管理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研究我们领导是否在推动着学校的发展。”采访中,杨淑芬校长认为,校长要想管理好学校,就必须深入课堂和了解教师的疾苦;要坚持人文化的管理,让教师没有压抑感。
《云南教育》:杨校长,校长在学校里有许多角色,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什么?
杨淑芬: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引领作用。校长的引领作用,就是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应该包含这样三个要素:一是校长只有深刻理解教育,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把握学校的组织性质和核心价值(懂教育、懂教学,进得课堂,说得出名堂,正确指挥教学);二是只有科学定位领导,才能以领导者的身份谋划学校发展和凝聚人心(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头脑,有对发展机遇的敏感性,捕捉发展机遇的胆识,在不断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思考,在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创新,学校才有发展的活力);三是只有准确认知管理,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遵循教育教学管理规律,既体现制度管理的严肃性,又体现情感管理的融洽性。
《云南教育》:你从2003年担任师大附中校长以来,是怎样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工作的?
杨淑芬:理清思路、搞好协调,树立形象和静心办学,使学校稳定发展。
《云南教育》:具体是如何做的?
杨淑芬:我是这样做的。一是不断学习、自觉反思,立志做有管理思想的校长。师大附中是一所有光荣传统、有坚实办学基础的学校。在前几任校长的领导下,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在云南省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怎样发展学校的内涵,是我接手校长工作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实际审视学校发展方向,我的第一个思考是,要在学校形成明晰的管理理念,并让其内化在学校工作中。我认为,做附中这样一所学校的校长需要有比较开阔的、宏观的眼界,这种眼界会影响办学的境界和行动方案。校长没有领导思想就绝对没有眼界,学校也就没有发展的潜力。第二个思考是会做人、会处事,努力做“服务一线”的校长。我认为,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平等的,不同的只是工作分工的不同,校长也是一个工作的岗位。因此,做校长,首先是做人。校长总有一天不再做,而做人是一辈子的。要使师生认同你,不是校长的称号可以达到的,决定的因素是自己如何待人、如何处事。作为校长,我给自己定下的原则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用自己为人的真诚,处事的公正来赢得教职工的信任。所以,管理中尽量做到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在工作过程中,不以校长的权威压制教职工,平等相处,注意听取大家的意见,帮助自己把握好学校发展的方向。在学校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尽量为教职工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对教职工要宽容。对教职工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使每个有个性的个体融入集体中,为共同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严于律己、勤政廉政,做值得师生信任的校长。学校管理的特点决定了校长应当成为师生的楷模,校长不仅要用自己的管理艺术和方法管理人,更要用自己的行为和修养影响人。因此,我告诫自己,自己身上肩负着的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是广大的教职工给了自己一个服务的平台,而不是谋私利的权力。特别是担任师大附中这样一所在云南有着一定社会声誉学校的校长丝毫不能懈怠。首先,我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认识、理解,提高政策水平;学习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其次,起好带头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为了减少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失误,我尽量抽时间深入教师、课堂、学生和处室了解实情,做好全面工作。管好用好学校的资金,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力争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经济待遇。再次,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不把自己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学校的大事,向教职工公开,形成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如此,校领导班子人人都能充分发挥积极性,推进学校工作的深入开展。
◇责任编辑张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