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天津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建设项目:研究性和设计性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编号:20090405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入,交叉学科推动科学快速发展。本文以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创新思想的培养、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四个方面对交叉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交叉学科 教学改革 创新性教学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a)-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研究呈现出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新趋势,交叉学科的研究已成为科学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推动力。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新兴交叉学科教学模式还需不断改革。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教学中,我们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初步教学改革尝试,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且处于发展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发展非常迅速,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而现有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新知识的发展。为确保与学科发展同步,我们修订并扩展了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基础知识、案例分析、学术动态三个部分。在基础知识部分,为了避免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课程中的重复出现,将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计算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重新组织,合并讲解,使授课思路更为清晰。在案例分析部分,我们精选成功的药物设计实例,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在学术动态部分,挑选代表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反映学科最新理论的教材和文献作为授课内容,及时将该领域国际上最新进展引入到课程内容中,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此外,每学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做专题报告和前沿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面临主要问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多元化教学模式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剧,学生在大学里所学知识可能很快就过时,但学习能力却能伴随终身,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作为基本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针对授课目标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2.1 理论知识方面
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在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因此采用自学方式为主和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便捷性,每学期初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和教案,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的计划,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去索取、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知识难点、疑点、重点。这种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保持了学科内容的相对系统性。
为了紧跟学科发展,我们时时更新学术动态部分的教学内容,并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和前沿讲座。在案例分析和学术动态部分采用课堂讨论为主的模式。事先将授课或讲座主题、相关文献和资料发放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问题。学生在授课或讲座之前围绕该题目进行文献检索,做好充分的资料搜集和调研工作,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或讲座中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前沿知识,并能提出个人见解的问题与教师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针对课堂上老師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将在课后组织讨论。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外讨论,大大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
2.2 实践环节方面
本科生差异比较大,在实践环节中结合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打破学生长期养成的学习理念和实验习惯,个性化地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老师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告诉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文献检索,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践,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一般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些相关提示,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1]。鼓励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主动、探究式地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掌握探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培养学生对问题生成意识。
3 创新思想的培养
阅读专业文献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规定国际一流专业期刊(如:J.Chem. Inf. Model.;J. Med. Chem.;J.Mol. Struct.;J. Mol. Model.;物理化学学报等)中搜索那些感兴趣、且能大致理解的、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科学有关的近期文献。学生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意义、国际上该问题的研究进展、采用的实验手段、实验结果和结论、创新点等方面来阅读科研论文。通过查阅和研读国际一流专业期刊,学生体会了最新的成果的或重大发现的科学研究全过程,感受了科学家是如何把握学术机遇和提出重要科学立项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对文献内容提出质疑,评判论文数据的可信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学生要制作幻灯片并做学术报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文献研究内容,同时必须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书面口头交流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潜力,也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国际范围内的最新进展有了最直接的了解,实现了和国际一流科学家的“对接”。
4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强调实践与研究融合教学过程,推进“研究型”教学方式的实施。我们建立了适应开放实验教学的“创新实验室”,配备多种开发研制新药的辅助设计软件,如药效团构建软件,分子对接软件,同源建模软件等。利用学院的软硬件设备资源,以具体科研课题为实践教学内容,制订设计综合性实验,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创新。学生对实践目的有足够的了解后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把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带进实验室,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仅是动手,更多的是自我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将“课题任务驱动法”在实践教学中实施,得到学生们的认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个别大学生参与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并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多次获得较好名次。
参考文献
[1] 李旦,王娜君,陈明君.引导-激发-鼓励式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65~67.
[2] 朱幸福.美国莱斯大学鼓励学生“跟着兴趣和热情走”[N].文汇报.2009,01,26(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入,交叉学科推动科学快速发展。本文以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创新思想的培养、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四个方面对交叉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交叉学科 教学改革 创新性教学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a)-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研究呈现出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新趋势,交叉学科的研究已成为科学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推动力。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新兴交叉学科教学模式还需不断改革。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教学中,我们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初步教学改革尝试,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且处于发展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发展非常迅速,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而现有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新知识的发展。为确保与学科发展同步,我们修订并扩展了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基础知识、案例分析、学术动态三个部分。在基础知识部分,为了避免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课程中的重复出现,将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计算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重新组织,合并讲解,使授课思路更为清晰。在案例分析部分,我们精选成功的药物设计实例,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在学术动态部分,挑选代表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反映学科最新理论的教材和文献作为授课内容,及时将该领域国际上最新进展引入到课程内容中,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此外,每学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做专题报告和前沿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面临主要问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多元化教学模式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剧,学生在大学里所学知识可能很快就过时,但学习能力却能伴随终身,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作为基本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针对授课目标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2.1 理论知识方面
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在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因此采用自学方式为主和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便捷性,每学期初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和教案,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的计划,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去索取、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知识难点、疑点、重点。这种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保持了学科内容的相对系统性。
为了紧跟学科发展,我们时时更新学术动态部分的教学内容,并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和前沿讲座。在案例分析和学术动态部分采用课堂讨论为主的模式。事先将授课或讲座主题、相关文献和资料发放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问题。学生在授课或讲座之前围绕该题目进行文献检索,做好充分的资料搜集和调研工作,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或讲座中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前沿知识,并能提出个人见解的问题与教师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针对课堂上老師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将在课后组织讨论。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外讨论,大大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
2.2 实践环节方面
本科生差异比较大,在实践环节中结合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打破学生长期养成的学习理念和实验习惯,个性化地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老师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告诉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文献检索,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践,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一般问题,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些相关提示,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1]。鼓励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主动、探究式地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掌握探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培养学生对问题生成意识。
3 创新思想的培养
阅读专业文献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学生在教师规定国际一流专业期刊(如:J.Chem. Inf. Model.;J. Med. Chem.;J.Mol. Struct.;J. Mol. Model.;物理化学学报等)中搜索那些感兴趣、且能大致理解的、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科学有关的近期文献。学生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意义、国际上该问题的研究进展、采用的实验手段、实验结果和结论、创新点等方面来阅读科研论文。通过查阅和研读国际一流专业期刊,学生体会了最新的成果的或重大发现的科学研究全过程,感受了科学家是如何把握学术机遇和提出重要科学立项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对文献内容提出质疑,评判论文数据的可信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学生要制作幻灯片并做学术报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文献研究内容,同时必须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书面口头交流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潜力,也对“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国际范围内的最新进展有了最直接的了解,实现了和国际一流科学家的“对接”。
4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强调实践与研究融合教学过程,推进“研究型”教学方式的实施。我们建立了适应开放实验教学的“创新实验室”,配备多种开发研制新药的辅助设计软件,如药效团构建软件,分子对接软件,同源建模软件等。利用学院的软硬件设备资源,以具体科研课题为实践教学内容,制订设计综合性实验,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创新。学生对实践目的有足够的了解后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把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带进实验室,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仅是动手,更多的是自我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将“课题任务驱动法”在实践教学中实施,得到学生们的认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个别大学生参与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并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多次获得较好名次。
参考文献
[1] 李旦,王娜君,陈明君.引导-激发-鼓励式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65~67.
[2] 朱幸福.美国莱斯大学鼓励学生“跟着兴趣和热情走”[N].文汇报.2009,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