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小学科学课程全国年会上,中科院院士韦钰在报告中号召指出:“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其中的科学性,要回归科学的本质。”专家的号召一语中的,高屋建瓴。对于科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科学性,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我认为,作为科学教师,要做到从课堂方方面面的细节中努力体现科学性。
  
  一、教师处理教材要体现科学性
  
  什么是教材?按照传统的观点,教材通常就是指教科书,是部分教学专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专家们经过反复推敲、反复研究而精选出来的典型知识,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但教材反映的只是编制者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所以难免会有偏颇之处,也不可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的特点与需要,因此,作为教材执行者的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联系实际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归并处理与加工,所以课程标准提出了“用教材教”的课程新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许多教师在各类研究课或者上课竞赛中,都纷纷对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改动和补充。说实在的,部分教材的处理确实十分必要,也十分科学。但由于处理不当而曲解了编者的编排意图,破坏了教材的科学性的例子也为数不少。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我曾经多次听过许多教师上这节课。我发现许多教师都把教材中的用三瓶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水位的水来进行比较,改为用两瓶水来进行比较。认为安排三个瓶子,学生研究起来比较繁,时间紧,改为两个瓶子,学生探究的效果并没有改变,同样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教师往往忽视了使用三瓶水来比较所包含的科学性。因为,使用三瓶水比较将促使学生从形状、大小、水位高低等多方面来思考对水的多少的影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使用两瓶水。学生考虑的因素要少得多,因此其效果就没有前者好。
  教材的编排是一件重大的事,经过许多专家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精心编排,其结构有其充分的科学性。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科学意图,一旦妄加更改,势必破坏教材严谨的科学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切忌随意地重组、建构、增删教材。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体现科学性
  
  作为执教科学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课堂语言的科学性,要与学生的语言要求有所区别。否则,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在平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为了能在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在公开课时听到老师会说“我给大家变个魔术”,这句话粗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实际上是有违科学课的特点的。魔术是什么?魔术是以假乱真!是靠混淆视听来引起观众惊异的一种追求美的艺术。而科学追求的是真,是要呈现确切无误的事实。两者不可能属于同一个范畴。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许多教师都明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一上课就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想研究些什么呀?--你们猜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等等。于是孩子们小手林立。不着边际地瞎提、瞎猜。教师的这种语言看起来似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际上十分不科学!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学生瞎猜学习什么或者自由提出学习内容,你教师到底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结果还不是你说了算?那么这样做有没有必要呢?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说:“你猜测一下。”于是学生大猜特猜,但学生的许多猜测只是兴奋之余的瞎猜。许多教师重视让学生猜测,但只是把猜测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种形式,却很少追问如此猜测的依据。这样的猜测毫无价值可言。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它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来判断并得出结果,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是可检验的。如果只是让学生猜测一下,那么这样的猜测缺乏科学性。
  另外,教师在科学课上所用的语言要尽可能运用专业术语,如“植物的叶”不能说成“树叶”,“鲸”不能说成“鲸鱼”,在用词上要讲究客观、准确。而不是生动的情感性词语。如对学生的发言、操作的赞扬要用“正确”“好主意”“也许有道理”等,而不能用“真漂亮”“很生动”等情感性评语,也不要对学生用“很聪明”等人格上的赞扬,应就事论事,如“王明同学又发现了一个现象”。还要注意的是。当数据资料不充分而又要得出结论的时候,必须要用“也许”“可能”“大致”这样的词,但如果是肯定的结论,则不要模棱两可。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现在年龄阶段所学知识的局限,或者只是一个学生的发现,而其他人不能认同或还需重复论证的话,这时的结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上时间、地点、试验人等状语进行限制。如《植物的叶》一课,教材和教参都指出叶的相同结构是:一片完全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我查找了资料,其实这是错误的,只是针对三年级小朋友的认知水平来说的。正确的说法是:一片完全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所以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最好这样说:就今天大家观察到的叶片来说,它们有共同的结构:叶片和叶柄。因为这个知识有局限性,会在以后被修正过来。
  
  三、教师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要体现科学性
  
  表达与交流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向大家展示自我探究收获,和大家共享探究成果的过程。但是在此环节上,我们会发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学生汇报时经常词不达意,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客观事实,编造数据,用文学性语言描述。一组学生发言时,别组学生依然忙于摆弄实验器材。没有认真倾听,有的甚至在为鸡毛蒜皮的琐事争执不休,教师也只是关注发言者,不太关注其他人的倾听情况……
  这样的交流汇报过程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指导学生表达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科学表达
  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每一节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但科学课中的表达与语文课中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科学课中的表达强调“科学性”,即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写实的语言作客观的描述和合理的解释,力求反映事物间的本质联系。要指导学生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平铺直叙,避免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例如,教科版科学四上《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课,教师让学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有位学生说:“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犹如烟花绽放般散开了。”如果
其他文献
以自我实现为理想境界的诗意语文.在唤醒学生享受读书快乐体验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与心理因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迈向一个新的境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神圣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全身心的付出和给予,它不同于母爱,却胜于母爱。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蹒珊学步时,却找不到父母搀扶的肩膀,他们开始上学时却只能靠一根长长的电话线联系,当别的孩子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却像荒草一样孤独生长。人们给这些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五年级有个女生,她性格内向、倔犟,不和同学交往,喜欢溜溜缩缩,学习成绩差,作业
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飞速发展,已成为前景广阔的“新兴的朝阳文化产业”。我国动漫产业主要在发展特色、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营销环境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实体场所营销向网络平台营销延伸,许多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通过重视对忠诚客户的培育取得了巨
企业工会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依靠广大员工,营造民主氛围,建立顺了民意、合了民心的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才能推动企业顺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