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云南省建水县是一个文化积淀厚重的小城,从古至今一直演绎着自身多元的文化艺术,可以说建水是整个云南省文化气息最为浓重的地方了。建水不仅有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受到了孔子文化的影响,再这样一个文化交融的情况下,建水县所沿袭至今的许多文化艺术都有较高的欣赏及研究价值,从音乐方面入手谈论一番,建水小调就是其中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建水小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在演绎不同风格的曲调的同时也有了不同的腔调,不同的腔调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以此同时,生活在建水的彝族人民在长期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建水小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族小调的唱词格律,并结合建水彝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而成为特有的歌种。
【关键词】: 建水小调;唱腔;曲调
一、建水小调的形成
建水小调又称“小调子”,因为处于云南建水这样一个彝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因文化的差异以及后期的融合所形成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一种民间民歌艺术。是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境内的民族民间音乐,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建水小调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涵盖了建水彝族花灯音乐,音调质朴流畅、含蓄细腻。建水小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族小调的唱词格律,并结合建水彝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而成为特有的歌种。其唱词为汉语,句式押韵,篇幅长短不一。数百年的历史岁月里,建水小调一直是飘扬在彝汉人民心中的旗帜,是彝汉两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结晶。节日庆典、庙会赶集、赶马路上,都能听到那永不停息的声音。有人从青年时代唱到白发苍苍,一辈子也没有尽头,平常的事物,经他们一唱,就在刹那之间容光焕发。
二、建水小调表现形式
人声
建水小调的演唱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用声音的不同来区分小调的种类以及它的表现形式。例如爱情小调是男女对唱的一种演唱方式,其中的人声是原生态唱法的女音和男音;诉苦小调则是女性诉说痛苦的小调形式,人声是带有哭腔的女性声音;生产小调表现的是建水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解除疲劳的歌声,人声属于多人合唱形式,具有较强的气势;故事小调是建水小调中诉说祖先事迹的一种歌唱方式,人声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不同的强调;生活小调是建水彝族人民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小调歌唱方式,小调中的人声嗓音富有弹性,跳跃性较强,用这样的声音表现了建水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所以说在建水小调的演唱过程中不同的调子运用着不同的人声来表达情感,这样丰富的调子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乐器
建水小调是建水的一种民族文化以及建水人民生活的一种标志,无论山间田野、赶集上路、节日庆典,建水小调都会像演唱会一样拉开序幕,你来一段,我来一段,这边唱来,那边合。所以说再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有些小调的哼唱是不需要乐器伴奏的,随口即来,大多属于即兴发挥。当然在正式场合之下哼唱的建水小调会有简单的乐器伴奏,那就是少数民族中最传统的乐器之一三弦,或者吹响树叶,用这样的简单的乐器伴奏之下,唱起谈情说爱的建水小调;生活的小调;节日的小调等,以此来表现建水彝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
三、建水小调的种类及区分
建水小调内容较为广泛,它的唱段包含着生产生活、婚姻爱情以及风土人情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其中根据民族习俗以及唱词之间的不同,建水小调从中大致区分为五中不同的类型:
(一)故事小调:故事小调是建水彝族人民传播文化知识、讲述彝族故事的一种方式。故事小调相比其他小调承载了更多的彝族人民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小调一般会在老年人聚会或是闲暇之余哼唱,故事小调具有较长的篇幅段落,内容较其他小调也更为丰富。例如《老鼠告花猫》这些都是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记录了以前的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的罪过,同时也歌颂了彝族人民机智勇敢的一面和勇敢反对奴隶主的精神。
(二)爱情小调:爱情小调是彝族青年男女相互倾诉爱慕之心的民间歌曲,当然这个类型的小调也被中年男女用来回忆年轻时的爱情,爱情小调数量较大,例如《小花妹》《一股蜜蜂》等等都是爱情小调中的一种。
(三)生产小调:是生活在建水的彝族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哼唱的一种节奏相对欢快的民间小调,这些小调是彝族人民在生产过程中随口编唱的小调,虽说这些小调与建水彝族人的生产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这样的小调在生产过程中哼唱可以解除劳动带来的疲劳,同时又为劳动提高了效率。例如《大田栽秧水又深》等等都是建水彝族最爱的生产小调。
(四)诉苦小调:是建水彝族妇女在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事情的时候发泄心里的不平而演唱的一种民间小调,这样的小调诉说着彝族妇女艰难困苦的心理特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小调是《寡妇哭五更》,这些民歌小调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演绎着不同的生活以及不同的忧伤情怀,听来催人泪下。
(五)生活小调:生活小调是具有较高的民族民间娱乐性的民间歌曲,生活小调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生活小调在不同的场合哼唱会伴随着舞蹈同时进行,建水彝族人民把心中的美好愿望编成小调,抒发对生活的热爱,生活小调内容繁多,在生活中遇到的琐事其中都会涉及到。其中较为突出的调子有《十大姐采花》等等。
四、音乐风格剖析
曲调
建水小调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唱词犹如古诗词一般有五子句和七子句之分,句式如古诗词般押韵,可篇幅却长短不一,这或许是受到古人诗词歌赋的影响,才造就了如今的建水小调的唱词如此富有韵味。唱段短的只有一小段,长的则会有几十段之长。唱的唱段包含了“十二月”、“十合”、“十朵”、“五更”等關于节气时令和景物连接的唱段,建水小调其结构严谨、调式质朴、曲式流畅,唱来朗朗上口,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韵味。
唱腔
建水小调中的"沙攸腔"原称"建水腔"或"坝子腔"。主要流传于建水,坝区。其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建水盛产红薯(方言叫"沙攸")而得名。更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生活在建水的彝汉两族人民常将自己戏称为"憨沙攸"表示忠厚老实,并把自己说的话叫做"沙攸话",自己唱的曲子称为"沙攸腔"。
沙攸腔全曲由拘腔、四六句、正曲、落腔、白话五个主要部分组成。"拘"是相互说客气话的意思。"拘腔"就是相互谦让的腔调。唱词即兴成分较多,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口语。"四六句"的唱词由
"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倒搬桨"源于石屏县,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传于建水、开远、通海、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
总结
在当今社会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状态之下,“建水小调”的兴起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及再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和其成功的保护模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需要发展和创新的模式,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保存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因素。这样的一种保护方式才会使得民族主体文化在不自觉地状态之下得到有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建水小调的保护及兴起为范例,在以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希望可以取得更好的成功,为中国的民族文化事业做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要】:云南省建水县是一个文化积淀厚重的小城,从古至今一直演绎着自身多元的文化艺术,可以说建水是整个云南省文化气息最为浓重的地方了。建水不仅有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受到了孔子文化的影响,再这样一个文化交融的情况下,建水县所沿袭至今的许多文化艺术都有较高的欣赏及研究价值,从音乐方面入手谈论一番,建水小调就是其中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建水小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在演绎不同风格的曲调的同时也有了不同的腔调,不同的腔调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以此同时,生活在建水的彝族人民在长期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建水小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族小调的唱词格律,并结合建水彝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而成为特有的歌种。
【关键词】: 建水小调;唱腔;曲调
一、建水小调的形成
建水小调又称“小调子”,因为处于云南建水这样一个彝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因文化的差异以及后期的融合所形成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一种民间民歌艺术。是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境内的民族民间音乐,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建水小调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涵盖了建水彝族花灯音乐,音调质朴流畅、含蓄细腻。建水小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族小调的唱词格律,并结合建水彝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而成为特有的歌种。其唱词为汉语,句式押韵,篇幅长短不一。数百年的历史岁月里,建水小调一直是飘扬在彝汉人民心中的旗帜,是彝汉两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结晶。节日庆典、庙会赶集、赶马路上,都能听到那永不停息的声音。有人从青年时代唱到白发苍苍,一辈子也没有尽头,平常的事物,经他们一唱,就在刹那之间容光焕发。
二、建水小调表现形式
人声
建水小调的演唱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用声音的不同来区分小调的种类以及它的表现形式。例如爱情小调是男女对唱的一种演唱方式,其中的人声是原生态唱法的女音和男音;诉苦小调则是女性诉说痛苦的小调形式,人声是带有哭腔的女性声音;生产小调表现的是建水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解除疲劳的歌声,人声属于多人合唱形式,具有较强的气势;故事小调是建水小调中诉说祖先事迹的一种歌唱方式,人声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不同的强调;生活小调是建水彝族人民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小调歌唱方式,小调中的人声嗓音富有弹性,跳跃性较强,用这样的声音表现了建水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所以说在建水小调的演唱过程中不同的调子运用着不同的人声来表达情感,这样丰富的调子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乐器
建水小调是建水的一种民族文化以及建水人民生活的一种标志,无论山间田野、赶集上路、节日庆典,建水小调都会像演唱会一样拉开序幕,你来一段,我来一段,这边唱来,那边合。所以说再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有些小调的哼唱是不需要乐器伴奏的,随口即来,大多属于即兴发挥。当然在正式场合之下哼唱的建水小调会有简单的乐器伴奏,那就是少数民族中最传统的乐器之一三弦,或者吹响树叶,用这样的简单的乐器伴奏之下,唱起谈情说爱的建水小调;生活的小调;节日的小调等,以此来表现建水彝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
三、建水小调的种类及区分
建水小调内容较为广泛,它的唱段包含着生产生活、婚姻爱情以及风土人情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其中根据民族习俗以及唱词之间的不同,建水小调从中大致区分为五中不同的类型:
(一)故事小调:故事小调是建水彝族人民传播文化知识、讲述彝族故事的一种方式。故事小调相比其他小调承载了更多的彝族人民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小调一般会在老年人聚会或是闲暇之余哼唱,故事小调具有较长的篇幅段落,内容较其他小调也更为丰富。例如《老鼠告花猫》这些都是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记录了以前的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的罪过,同时也歌颂了彝族人民机智勇敢的一面和勇敢反对奴隶主的精神。
(二)爱情小调:爱情小调是彝族青年男女相互倾诉爱慕之心的民间歌曲,当然这个类型的小调也被中年男女用来回忆年轻时的爱情,爱情小调数量较大,例如《小花妹》《一股蜜蜂》等等都是爱情小调中的一种。
(三)生产小调:是生活在建水的彝族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哼唱的一种节奏相对欢快的民间小调,这些小调是彝族人民在生产过程中随口编唱的小调,虽说这些小调与建水彝族人的生产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这样的小调在生产过程中哼唱可以解除劳动带来的疲劳,同时又为劳动提高了效率。例如《大田栽秧水又深》等等都是建水彝族最爱的生产小调。
(四)诉苦小调:是建水彝族妇女在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事情的时候发泄心里的不平而演唱的一种民间小调,这样的小调诉说着彝族妇女艰难困苦的心理特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小调是《寡妇哭五更》,这些民歌小调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演绎着不同的生活以及不同的忧伤情怀,听来催人泪下。
(五)生活小调:生活小调是具有较高的民族民间娱乐性的民间歌曲,生活小调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生活小调在不同的场合哼唱会伴随着舞蹈同时进行,建水彝族人民把心中的美好愿望编成小调,抒发对生活的热爱,生活小调内容繁多,在生活中遇到的琐事其中都会涉及到。其中较为突出的调子有《十大姐采花》等等。
四、音乐风格剖析
曲调
建水小调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唱词犹如古诗词一般有五子句和七子句之分,句式如古诗词般押韵,可篇幅却长短不一,这或许是受到古人诗词歌赋的影响,才造就了如今的建水小调的唱词如此富有韵味。唱段短的只有一小段,长的则会有几十段之长。唱的唱段包含了“十二月”、“十合”、“十朵”、“五更”等關于节气时令和景物连接的唱段,建水小调其结构严谨、调式质朴、曲式流畅,唱来朗朗上口,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韵味。
唱腔
建水小调中的"沙攸腔"原称"建水腔"或"坝子腔"。主要流传于建水,坝区。其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建水盛产红薯(方言叫"沙攸")而得名。更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生活在建水的彝汉两族人民常将自己戏称为"憨沙攸"表示忠厚老实,并把自己说的话叫做"沙攸话",自己唱的曲子称为"沙攸腔"。
沙攸腔全曲由拘腔、四六句、正曲、落腔、白话五个主要部分组成。"拘"是相互说客气话的意思。"拘腔"就是相互谦让的腔调。唱词即兴成分较多,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口语。"四六句"的唱词由
"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倒搬桨"源于石屏县,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传于建水、开远、通海、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
总结
在当今社会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状态之下,“建水小调”的兴起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及再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和其成功的保护模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需要发展和创新的模式,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保存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因素。这样的一种保护方式才会使得民族主体文化在不自觉地状态之下得到有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建水小调的保护及兴起为范例,在以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希望可以取得更好的成功,为中国的民族文化事业做好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