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党报收订数与党员数增加不成正比,党报订阅的“规定性”反映不了党报阅读的覆盖面
各级党委机关报,或简称“党报”,或称之为“主流媒体”,因其办报和用报的指向和指定性,其读者群已在党的文件中做出了规定,而且几乎每年征订都会得到上级文件的重申和强调,其订报经费也有相应的保证。党报收订,客观真实的情况是,能够基本覆盖组织架构,但规定的部分仍有相当的遗漏。同时,尚未明确规定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内,党员读报困难;在大专院校,新华日报编辑部专门作过抽样调查,学生,包括学生党员基本不读党报或读不到党报。当然,党报也有一部分非党员非干部读者,如报纸传读和少数有阅读目的的读者。
党报私订公助、集订分送以及作为文化公共产品由专项资金采购分送接待、会议宾馆和航班、报栏等公共场所,可以稳定一部分长年有阅读党报习惯的订户,争取一部分流动读者。
近年来,各地党报在每年收订期间均提出“稳中有升”,实际情况是“稳”也有相当的难度,一是因为党报订阅量与党员数增加不成正向互动;二是与撤乡并镇等组织、行政结构调整有关;三是新媒体和其他纸媒看似尚未对“规定性”收订形成冲击,实际已构成对党报阅读的挑战。
二、“党员皆网民”,从满足知情权到企求表达权,新的阅读介入方式要求党报在互动性上有所作为
任何媒体在为社会提供产品的时候,首先必须对需求有所认识或发现。如果不知道读者是谁,不知道他们共性的或个性的需求,那么所传播的产品就不会有生命力。
中国网民数3亿多,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新华日报多次刊发诸如农民网上销售,村民博客实施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报道,党员即网民已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让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和时速发生了变化,但最为生动和彻底的是网络所具有的互动性。不仅知情,而且要表达,这个变化远非工具意义所能涵盖并具有革命性的力量。
可是,报纸的一个天然缺陷,就是在传播过程中是单向的,眼下的纸媒,在工具意义上还无法实现即时的互动,但“内容为王”是不变的,党报应该也可以在与读者的互动上有所作为。除了既有的在版面上直接发表读者来信,或就某一个话题安排对话式的采访报道,更重要更日常的是,其大量的版面表达是否触及到生活的底部而具有严肃的真实性,以及由此而生发思考让观点具有眼光和力度。当读者感受到党报的声音实为心声;感受到党报面对矛盾并不回避,在认真回答读者想着的提出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党报实际实现了网民们在虚拟网络空间的表达权。
党报与读者互动,可以从网络直接“拿来”。过去报纸是简单地传播产品,让市场去接受。现在,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表明,是受众的偏好和习惯在决定着报纸的生存。“规定性”的党报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可能不去读、不常读党报,但他们通过互联网不会不知道党报与网络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党报的声音往往又是网络所缺少的,除了党报所具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性质,其相对于网络一时间易于偏执的现象,党报的影响力和独立表达恰恰会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所以党报可以通过另一种市场形式和交流方式来影响受众赢得读者。当然,这不是党报自身上网或简单地拿网上热点来说事就能实现的。互动,党报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重新审视自己变革自己,真正做到借助新媒体把内容做得更好,把网民特别是党员网民争取到身边。
三、推进党内民主,“个性官员”增多,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读者,他们对党报的话语表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个性官员”成为社会“明星”,是因其稀缺,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提速,特别是党内民主的推进,官员的个性表达和表现将成为常态。
新华日报编辑部在编发市、县主要负责同志过问的重点稿件后,通常要了解读者的反馈。凡记者打破官方传统话语并将领导意图和地方特色融入报道的,都得到了领导的好评。有的市委书记、县委书记说,工作我们做了,但没有想得这么特别,经你们一说,工作更有号召力和执行力了。
面对媒体,即便是党报,受众的选择也是自由的,订了也可以不看不关心。个性官员的出现和增多,根本上不是人们所质疑的“作秀”,快人快语,尖锐酣畅,也不仅仅是语言语式的变化。他们的阅读要求和阅读倾向相应地要求具有个性、眼光和深度,而不会满足老一套的政绩报道,更不会再去关注那些早已在会议上讲话中得知的经过改头换面而了无新意的报章议论。与此同时,党报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也绝非文字功夫上的技术问题。新华日报编辑部明确提出了“改变话语表达”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报道要从采、写、编、审等各个环节着手努力外,还专门为一批有个性特点的具有相当潜质的记者和编辑量身定做了个人栏目,诸如“漫说快评”、“李扬说事”、“峥嵘记录”、“晓映名人坊”、“梦语秋评”、“荧光棒”等,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已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四、面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党报读者要求读到操作性更强的相关报道
党报的实用性或称工作指导性,传统意义和传统表现上,除了对“上传下达”作新闻式的处理外,通常是记者采写各方的经验、做法,以综述式通讯表达为多。这个现象经年不变,一是因为习惯,包括写作和编审的惯性,二是因为采访的艰苦和难度,艰苦一点对不甘心的记者来说还可以克服,而难度却有各种情况。报道难采写,对读者来说不应成为理由。读者,特别是在一定的领导岗位又是在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党报读者在一些题材上是不会满足浅阅读粗阅读的。现在有很多报纸尤其以南方报系的一些报纸为代表,看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采编越来越注重过程、环节和细节,特别是涉及到民主建设的内容更是如此,一篇报道尤如一个教材。人民日报已经率先垂范,现在的“政治”专版已常见内容相当具体的报道。解读四中全会精神,《瞭望》编辑部有一段话令人警醒:“‘7600万’!如果绝大多数党员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对党的事务不能发声,不能参与,那就是徒有其大”。“政党说到底是提供一种‘政治参与’的渠道,只有党员真正能够实现‘政治参与’,政党才有生机与活力”。
五、开拓党报新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方式,在更大的范围满足读者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
互联网创造了几乎没有边界没有阻隔的传播覆盖面,党报在内容上不能囿于陈式,在形式和硬件上也要升级转型,为自己的读者提供丰富而又生动的服务。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去年10月手机报已突破200万份;新华日报电子报可在当天一早进行阅读,以中国江苏网为主加之新华报业网和扬子晚报网的整合,将推出新的互动平台,尤其要在视频报道上打开局面;与外资合作开发的新的移动阅读器项目也在洽谈之中,这些都为党报读者开辟了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天地。■
(作者为新华日报副总编辑)
各级党委机关报,或简称“党报”,或称之为“主流媒体”,因其办报和用报的指向和指定性,其读者群已在党的文件中做出了规定,而且几乎每年征订都会得到上级文件的重申和强调,其订报经费也有相应的保证。党报收订,客观真实的情况是,能够基本覆盖组织架构,但规定的部分仍有相当的遗漏。同时,尚未明确规定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内,党员读报困难;在大专院校,新华日报编辑部专门作过抽样调查,学生,包括学生党员基本不读党报或读不到党报。当然,党报也有一部分非党员非干部读者,如报纸传读和少数有阅读目的的读者。
党报私订公助、集订分送以及作为文化公共产品由专项资金采购分送接待、会议宾馆和航班、报栏等公共场所,可以稳定一部分长年有阅读党报习惯的订户,争取一部分流动读者。
近年来,各地党报在每年收订期间均提出“稳中有升”,实际情况是“稳”也有相当的难度,一是因为党报订阅量与党员数增加不成正向互动;二是与撤乡并镇等组织、行政结构调整有关;三是新媒体和其他纸媒看似尚未对“规定性”收订形成冲击,实际已构成对党报阅读的挑战。
二、“党员皆网民”,从满足知情权到企求表达权,新的阅读介入方式要求党报在互动性上有所作为
任何媒体在为社会提供产品的时候,首先必须对需求有所认识或发现。如果不知道读者是谁,不知道他们共性的或个性的需求,那么所传播的产品就不会有生命力。
中国网民数3亿多,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新华日报多次刊发诸如农民网上销售,村民博客实施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报道,党员即网民已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让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和时速发生了变化,但最为生动和彻底的是网络所具有的互动性。不仅知情,而且要表达,这个变化远非工具意义所能涵盖并具有革命性的力量。
可是,报纸的一个天然缺陷,就是在传播过程中是单向的,眼下的纸媒,在工具意义上还无法实现即时的互动,但“内容为王”是不变的,党报应该也可以在与读者的互动上有所作为。除了既有的在版面上直接发表读者来信,或就某一个话题安排对话式的采访报道,更重要更日常的是,其大量的版面表达是否触及到生活的底部而具有严肃的真实性,以及由此而生发思考让观点具有眼光和力度。当读者感受到党报的声音实为心声;感受到党报面对矛盾并不回避,在认真回答读者想着的提出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党报实际实现了网民们在虚拟网络空间的表达权。
党报与读者互动,可以从网络直接“拿来”。过去报纸是简单地传播产品,让市场去接受。现在,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表明,是受众的偏好和习惯在决定着报纸的生存。“规定性”的党报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可能不去读、不常读党报,但他们通过互联网不会不知道党报与网络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党报的声音往往又是网络所缺少的,除了党报所具有的主流意识形态性质,其相对于网络一时间易于偏执的现象,党报的影响力和独立表达恰恰会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所以党报可以通过另一种市场形式和交流方式来影响受众赢得读者。当然,这不是党报自身上网或简单地拿网上热点来说事就能实现的。互动,党报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重新审视自己变革自己,真正做到借助新媒体把内容做得更好,把网民特别是党员网民争取到身边。
三、推进党内民主,“个性官员”增多,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读者,他们对党报的话语表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个性官员”成为社会“明星”,是因其稀缺,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提速,特别是党内民主的推进,官员的个性表达和表现将成为常态。
新华日报编辑部在编发市、县主要负责同志过问的重点稿件后,通常要了解读者的反馈。凡记者打破官方传统话语并将领导意图和地方特色融入报道的,都得到了领导的好评。有的市委书记、县委书记说,工作我们做了,但没有想得这么特别,经你们一说,工作更有号召力和执行力了。
面对媒体,即便是党报,受众的选择也是自由的,订了也可以不看不关心。个性官员的出现和增多,根本上不是人们所质疑的“作秀”,快人快语,尖锐酣畅,也不仅仅是语言语式的变化。他们的阅读要求和阅读倾向相应地要求具有个性、眼光和深度,而不会满足老一套的政绩报道,更不会再去关注那些早已在会议上讲话中得知的经过改头换面而了无新意的报章议论。与此同时,党报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也绝非文字功夫上的技术问题。新华日报编辑部明确提出了“改变话语表达”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报道要从采、写、编、审等各个环节着手努力外,还专门为一批有个性特点的具有相当潜质的记者和编辑量身定做了个人栏目,诸如“漫说快评”、“李扬说事”、“峥嵘记录”、“晓映名人坊”、“梦语秋评”、“荧光棒”等,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已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四、面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党报读者要求读到操作性更强的相关报道
党报的实用性或称工作指导性,传统意义和传统表现上,除了对“上传下达”作新闻式的处理外,通常是记者采写各方的经验、做法,以综述式通讯表达为多。这个现象经年不变,一是因为习惯,包括写作和编审的惯性,二是因为采访的艰苦和难度,艰苦一点对不甘心的记者来说还可以克服,而难度却有各种情况。报道难采写,对读者来说不应成为理由。读者,特别是在一定的领导岗位又是在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党报读者在一些题材上是不会满足浅阅读粗阅读的。现在有很多报纸尤其以南方报系的一些报纸为代表,看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采编越来越注重过程、环节和细节,特别是涉及到民主建设的内容更是如此,一篇报道尤如一个教材。人民日报已经率先垂范,现在的“政治”专版已常见内容相当具体的报道。解读四中全会精神,《瞭望》编辑部有一段话令人警醒:“‘7600万’!如果绝大多数党员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对党的事务不能发声,不能参与,那就是徒有其大”。“政党说到底是提供一种‘政治参与’的渠道,只有党员真正能够实现‘政治参与’,政党才有生机与活力”。
五、开拓党报新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方式,在更大的范围满足读者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
互联网创造了几乎没有边界没有阻隔的传播覆盖面,党报在内容上不能囿于陈式,在形式和硬件上也要升级转型,为自己的读者提供丰富而又生动的服务。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去年10月手机报已突破200万份;新华日报电子报可在当天一早进行阅读,以中国江苏网为主加之新华报业网和扬子晚报网的整合,将推出新的互动平台,尤其要在视频报道上打开局面;与外资合作开发的新的移动阅读器项目也在洽谈之中,这些都为党报读者开辟了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天地。■
(作者为新华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