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进入21世纪,中国外汇储备增速加快,2010年3月末达2.447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管理好这笔财富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国际战略意义。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并非多多益善,对于我国目前而言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价值缩水的风险。币种结构上偏重于美元,形成了美元贬值带来的资产缩水风险,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自去年9月份以来首次重启购买美国国债,2010年3月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规模达到8952亿美元。大量投资于美元资产并偏重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的储备结构,当美元出现大幅贬值或美国国债与机构债的市场价值缩水时,外汇储备国际购买力将显著下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刷新的财政赤字纪录加剧了人们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美元资产贬值的担忧。
二是利差损失的风险。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发行央行票据购买外汇,票据的利率大约在2—3%左右。根据国债历史收益测算,储备所能获取的收益也就在3—5%,加上操作成本,实际收益是更低。另一方面,我们用外汇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又回流到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再通过各种渠道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形式进入我国,获取20%多的高收益。固然,这里面有品牌因素、技术因素、人才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资金的成本被严重低估,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三是通货膨胀的风险。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冲销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需要放出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商业银行通过货币乘数进一步放大流通中的货币量,造成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全球预期人民币将会对美元升值,大量美元热钱涌入中国换取人民币,以求收买廉价资源并获得汇率波动收益。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问题,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被投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又造成了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攀升,一旦资产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打击都将是非常巨大的,也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越来越小,还从结构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才算是合理的呢?国际上普遍公认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就是满足支付进口、防范投机攻击与稳定外汇市场三大功能的储备规模。目前,学术界对如何测算“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在方法上也日趋成熟:支付进口的水平由拇指法则决定,偿还外债本息的水平以外债实际规模决定,而用于防范投机性供给的水平则由缓冲存货模型决定。可以看出,适度外汇储备是个动态的概念。根据我国多年来的现实需要与适度规模的经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应当不超过1万亿美元。而现有外汇储备2.4万亿美元显然是超出实际需要量了。
庞大的外汇储备与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外汇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是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直接原因。强制结售汇制度,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短期资本大量涌入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快速增长,外汇储备还是货币当局可以临时动用的最大资源之一,收支没有硬约束,这是外汇储备与财政收入最大的不同,或许这也是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政治原因。
相比规模管理,结构管理更显复杂。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建立多元化国际储备,分散外汇投资风险,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逐步调整币种结构,实行储备资产多元化管理。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0%以上,币种单一,美元储备明显过大,并且主要用于购买美元国债,这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如果购买国外企业债券的话,风险很大。相对而言,美国国债的信用比较高,因为美国政府比世界其他国家政府更强势,“零风险,低收益”买美国国债在现有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相对来讲这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式。增持美国国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值而非赢利,发挥美元避风港的作用。今后我们不仅要进一步研究美元、欧元、日元,还应研究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开拓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储备资产。这种资产有风险,但考虑到它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吸引力,新兴市场国家的优质金融资产有较大升值空间可适当持有,还可增加黄金储备所占比重。从近期看,如美元汇率稳定,我国可相机适当增加美元国债的投资,而美国政府应采取世纪防范措施,兑现保证外国资产安全的承诺,确保持有美国国债成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器,保持中美间的“金融恐怖平衡”,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因此,促使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需要一个过程。
逐步改革我国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藏汇于民”。我们的外汇储备2.4万亿是个庞大的数字,但这是官方储备,按全部外汇储备量来说,中国不是最多的。日本民间就有3万亿储备。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允许民间持有适量的外汇,这对于提高外汇使用效率和分散投资风险都是可行之路。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吸引国外投资,尽快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和金融资本项目顺差,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会有所改观。但由于近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高,改革压力大,国外直接投资以及热钱还会大量涌入,双顺差局面还会维持一段时间,高额的外汇储备在短期内也不会下降甚至还会有所增加。
总体上讲,我国的外汇储备应该秉持存量缓慢减少,增量转化为金融和实物资产的思路。针对我国外汇储备储备规模大、币种配置单一、储备运用效率低的特点,我国外汇储备要坚持安全、流动、盈利的原则。很显然,在外汇储备的新增部分当中增加购买战略性资产,增加能源和资源储备,是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和收益的重要途径。特别要从我国实际需要出发,抓住世界能源市场和技术市场有所松动的时机,走出去,引进来,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海外投资,收购海外优质资产、战略资源和高新技术,总之,在考虑外汇储备的运营时,我们必须考虑到短期要保值,中期要有收益、要增值,从长期来看,则要关注战略利益,还要考虑到外汇储备使用的国际关系影响。■
(李建锋,1961年生,山东昌邑人,山东省委党校省直机关分校经济学部。研究方向:财政金融)
进入21世纪,中国外汇储备增速加快,2010年3月末达2.447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管理好这笔财富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国际战略意义。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并非多多益善,对于我国目前而言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价值缩水的风险。币种结构上偏重于美元,形成了美元贬值带来的资产缩水风险,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自去年9月份以来首次重启购买美国国债,2010年3月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规模达到8952亿美元。大量投资于美元资产并偏重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的储备结构,当美元出现大幅贬值或美国国债与机构债的市场价值缩水时,外汇储备国际购买力将显著下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刷新的财政赤字纪录加剧了人们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美元资产贬值的担忧。
二是利差损失的风险。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发行央行票据购买外汇,票据的利率大约在2—3%左右。根据国债历史收益测算,储备所能获取的收益也就在3—5%,加上操作成本,实际收益是更低。另一方面,我们用外汇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又回流到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再通过各种渠道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形式进入我国,获取20%多的高收益。固然,这里面有品牌因素、技术因素、人才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资金的成本被严重低估,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三是通货膨胀的风险。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冲销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需要放出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商业银行通过货币乘数进一步放大流通中的货币量,造成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全球预期人民币将会对美元升值,大量美元热钱涌入中国换取人民币,以求收买廉价资源并获得汇率波动收益。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问题,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被投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又造成了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攀升,一旦资产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打击都将是非常巨大的,也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越来越小,还从结构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才算是合理的呢?国际上普遍公认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就是满足支付进口、防范投机攻击与稳定外汇市场三大功能的储备规模。目前,学术界对如何测算“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在方法上也日趋成熟:支付进口的水平由拇指法则决定,偿还外债本息的水平以外债实际规模决定,而用于防范投机性供给的水平则由缓冲存货模型决定。可以看出,适度外汇储备是个动态的概念。根据我国多年来的现实需要与适度规模的经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应当不超过1万亿美元。而现有外汇储备2.4万亿美元显然是超出实际需要量了。
庞大的外汇储备与我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和外汇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是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直接原因。强制结售汇制度,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短期资本大量涌入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快速增长,外汇储备还是货币当局可以临时动用的最大资源之一,收支没有硬约束,这是外汇储备与财政收入最大的不同,或许这也是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政治原因。
相比规模管理,结构管理更显复杂。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建立多元化国际储备,分散外汇投资风险,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逐步调整币种结构,实行储备资产多元化管理。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0%以上,币种单一,美元储备明显过大,并且主要用于购买美元国债,这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如果购买国外企业债券的话,风险很大。相对而言,美国国债的信用比较高,因为美国政府比世界其他国家政府更强势,“零风险,低收益”买美国国债在现有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相对来讲这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式。增持美国国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值而非赢利,发挥美元避风港的作用。今后我们不仅要进一步研究美元、欧元、日元,还应研究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开拓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储备资产。这种资产有风险,但考虑到它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吸引力,新兴市场国家的优质金融资产有较大升值空间可适当持有,还可增加黄金储备所占比重。从近期看,如美元汇率稳定,我国可相机适当增加美元国债的投资,而美国政府应采取世纪防范措施,兑现保证外国资产安全的承诺,确保持有美国国债成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器,保持中美间的“金融恐怖平衡”,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因此,促使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需要一个过程。
逐步改革我国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藏汇于民”。我们的外汇储备2.4万亿是个庞大的数字,但这是官方储备,按全部外汇储备量来说,中国不是最多的。日本民间就有3万亿储备。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允许民间持有适量的外汇,这对于提高外汇使用效率和分散投资风险都是可行之路。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吸引国外投资,尽快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和金融资本项目顺差,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会有所改观。但由于近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高,改革压力大,国外直接投资以及热钱还会大量涌入,双顺差局面还会维持一段时间,高额的外汇储备在短期内也不会下降甚至还会有所增加。
总体上讲,我国的外汇储备应该秉持存量缓慢减少,增量转化为金融和实物资产的思路。针对我国外汇储备储备规模大、币种配置单一、储备运用效率低的特点,我国外汇储备要坚持安全、流动、盈利的原则。很显然,在外汇储备的新增部分当中增加购买战略性资产,增加能源和资源储备,是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和收益的重要途径。特别要从我国实际需要出发,抓住世界能源市场和技术市场有所松动的时机,走出去,引进来,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海外投资,收购海外优质资产、战略资源和高新技术,总之,在考虑外汇储备的运营时,我们必须考虑到短期要保值,中期要有收益、要增值,从长期来看,则要关注战略利益,还要考虑到外汇储备使用的国际关系影响。■
(李建锋,1961年生,山东昌邑人,山东省委党校省直机关分校经济学部。研究方向:财政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