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留学生“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在检索到众多的文献中,不同的研究者对“能”的義项分类不尽相同,调查语料的来源也大都限于本校学生或是某一国别的学生的语料。大部分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能”与“会”的对比或分析上,尚未全面地对“能”的各义项偏误进行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1版)来进行统计分析,在更大规模语料与更多国别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留学生习得“能”的偏误进行考察,以期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为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能”;偏误分析
一、留学生习得“能”的偏误类型
对于偏误的分类,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鲁健骥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陈昌来则将偏误分为遗漏、添加、替代、错序四类。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在偏误的分类上只是名不同而实一致。通过检索可以看到,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含能愿动词“能”的句子共有5697句,其中偏误句有412句,约占总数的7.2%。偏误的类型有:
(一)遗漏
遗漏,是指在句子中本应该使用某一成分,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这一成分丢失,进而造成语义上的不完整或歧义。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能”的遗漏偏误共有179句,占总数的43.4%,在三类偏误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如:
1.我相信我在你们公司(能)发挥最大(的)能力。(日本,证书级别:无)
2.要解决代沟的问题,我们必须先找出其成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马来西亚,证书级别:B)
3.(能)容纳人家意见,在沟通上一定没有问题。(英国,证书级别:A)
(二)误加
误加,是指在句子中本不该使用某词语,由于种种原因而将该词添加到句子中,进而造成语义上的重复或矛盾。在语料库中,这类偏误共有116句,占总数的28.2%。如:
1.而你不敢做的,大家都能敢做。(韩国,证书级别:无)
2.世界上哪一国、哪一民族不能学自己的语言,这是最起码的人道主义。(印度尼西亚,证书级别:C)
3.我认为她伟大,这从两个方面来能说明。(日本,证书级别:B)
(三)误代
误代,也称替代、混用,是由于对词义或词性的不准确把握,本该用某词语或句式而误用其他词语或句式的现象。在语料库中,有关“能”的这类偏误共有117句,占总数的28.4%。在这些句子中,有些混用现象比较常见,如:
1.与“会”的混用,如:
(1)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得反省自己,想开一些,“为什么我能失败呢?(印度尼西亚,证书级别:无)
(2)长期以来,过重的负担能使肺过度}疲劳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最令人恐惧的就是肺癌。(印度尼西亚,证书级别:B)
2.与“可以”的混用,如:
(1)在每个孩子的眼中他爸爸是最了不起的,这也能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俄罗斯,证书级别:C)
(2)我想我太自私不敢向您提到这些事,您先跟我讲如果我不想做现在的工作,我能辞职上学。(韩国,证书级别:C)
3.与“可能”的混用,如:
(1)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里,还有很多人尚处于温饱不济的状态中,对他们来说吃“绿色食品”是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日本,证书级别:B)
(2)乙和丙说:“你不可能那么说啊。(韩国,证书级别:无)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由于对目的语规则不熟悉,学习者往往会根据母语的习惯,将母语的语言规则进行类推,从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根据普拉克特的难度等级模式分类,母语中有的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时,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在留学生“能”的习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由此而产生的偏误句,除了上文“误代”这一类中列举的例子外,再如:
1.希望挫折不能(会)把你打倒。(英国)
2.解决代沟问题本来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三个要点:歉意,开家庭晚会和改变想法,我想代沟问题就能(会)解决了。(美国)
英语情态动词can,在汉语中可以译为“能、会、可以、能够”等,它们有各自出现的语义句法条件以及语境要求,不能随便混用。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受其母语的影响,往往就会造出错误的句子,如:
3.这些人只想到吸烟的好的方面,并没有意识到吸烟的恶果:即能(会)伤害到身体又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环境。(泰国)
4. 绝大多数的动物它们只能(会)喂养它们的孩子。(泰国)
(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习者将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盲目类推、泛化,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从而造成了偏误。例如,“能”和“会”的混用原因是复杂的,除上述提到的母语负迁移外,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能充分认识到“能”和“会”的区别,学习不够系统全面,往往就会过渡泛化、类推,将两者混用。
(三)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的影响
由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与母语、目的语的负迁移往往有交叉。迁移、过渡泛化、简化等都是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另外,有时学习者对于意义相近的词会不加辨析,堆砌使用,这也是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之一。由于学习者没有准确了解“能”与“会”的区别,因此将二者杂糅在一起使用,产生偏误。
另外,在学习环境方面,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能”的用法过程中,没有严密地解释和区分汉语中“能”、“会”、“可以”等的区别、脱离语境教学,课上课下没有相关的训练等,这些外部因素往往会对留学生掌握知识点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偏误。
(四)认知因素
偏误的产生与语言项目的难易度有关。“Hatch认为,自然度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1.第二语言中某个特征对学习者是否突显;2.一个已知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否简单明了;3.语言项目是简单形式还是复杂形式。”显然,自然度是和人的认知紧密相关的。自然度高,有利于人认知新的语言项目,习得也越容易。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能”有6个义项。也就是说,多个义项用同一种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来表现,这对于留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由于“能”的自然度低,所以对于留学生来说较难习得。
另外,以遗漏这一偏误为例。我们知道,能愿动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动词。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往往较先习得动作动词,对于特殊类动词的把握要稍滞后,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特殊动词。学生语言的学习与习得是循序渐进的,有时,由于认知的不全面,在组织话语过程中就会产生遗漏现象。
三、结语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统计分析了留学生习得汉语能愿动词“能”的偏误情况。着重研究了语料库中该词语的偏误类型、比例与产生的原因,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作参考。由于笔者二语水平与教学实践经验有限,在对偏误的分析上未能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在教学策略上也未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在语料方面,所涉及的范围仅限于HSK动态作文语料,这些语料是否有代表性,偏误是否为真偏误等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言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3]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关键词】: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能”;偏误分析
一、留学生习得“能”的偏误类型
对于偏误的分类,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鲁健骥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陈昌来则将偏误分为遗漏、添加、替代、错序四类。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在偏误的分类上只是名不同而实一致。通过检索可以看到,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含能愿动词“能”的句子共有5697句,其中偏误句有412句,约占总数的7.2%。偏误的类型有:
(一)遗漏
遗漏,是指在句子中本应该使用某一成分,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这一成分丢失,进而造成语义上的不完整或歧义。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能”的遗漏偏误共有179句,占总数的43.4%,在三类偏误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如:
1.我相信我在你们公司(能)发挥最大(的)能力。(日本,证书级别:无)
2.要解决代沟的问题,我们必须先找出其成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马来西亚,证书级别:B)
3.(能)容纳人家意见,在沟通上一定没有问题。(英国,证书级别:A)
(二)误加
误加,是指在句子中本不该使用某词语,由于种种原因而将该词添加到句子中,进而造成语义上的重复或矛盾。在语料库中,这类偏误共有116句,占总数的28.2%。如:
1.而你不敢做的,大家都能敢做。(韩国,证书级别:无)
2.世界上哪一国、哪一民族不能学自己的语言,这是最起码的人道主义。(印度尼西亚,证书级别:C)
3.我认为她伟大,这从两个方面来能说明。(日本,证书级别:B)
(三)误代
误代,也称替代、混用,是由于对词义或词性的不准确把握,本该用某词语或句式而误用其他词语或句式的现象。在语料库中,有关“能”的这类偏误共有117句,占总数的28.4%。在这些句子中,有些混用现象比较常见,如:
1.与“会”的混用,如:
(1)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就得反省自己,想开一些,“为什么我能失败呢?(印度尼西亚,证书级别:无)
(2)长期以来,过重的负担能使肺过度}疲劳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最令人恐惧的就是肺癌。(印度尼西亚,证书级别:B)
2.与“可以”的混用,如:
(1)在每个孩子的眼中他爸爸是最了不起的,这也能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俄罗斯,证书级别:C)
(2)我想我太自私不敢向您提到这些事,您先跟我讲如果我不想做现在的工作,我能辞职上学。(韩国,证书级别:C)
3.与“可能”的混用,如:
(1)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里,还有很多人尚处于温饱不济的状态中,对他们来说吃“绿色食品”是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日本,证书级别:B)
(2)乙和丙说:“你不可能那么说啊。(韩国,证书级别:无)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由于对目的语规则不熟悉,学习者往往会根据母语的习惯,将母语的语言规则进行类推,从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根据普拉克特的难度等级模式分类,母语中有的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时,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在留学生“能”的习得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由此而产生的偏误句,除了上文“误代”这一类中列举的例子外,再如:
1.希望挫折不能(会)把你打倒。(英国)
2.解决代沟问题本来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三个要点:歉意,开家庭晚会和改变想法,我想代沟问题就能(会)解决了。(美国)
英语情态动词can,在汉语中可以译为“能、会、可以、能够”等,它们有各自出现的语义句法条件以及语境要求,不能随便混用。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受其母语的影响,往往就会造出错误的句子,如:
3.这些人只想到吸烟的好的方面,并没有意识到吸烟的恶果:即能(会)伤害到身体又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环境。(泰国)
4. 绝大多数的动物它们只能(会)喂养它们的孩子。(泰国)
(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习者将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盲目类推、泛化,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从而造成了偏误。例如,“能”和“会”的混用原因是复杂的,除上述提到的母语负迁移外,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能充分认识到“能”和“会”的区别,学习不够系统全面,往往就会过渡泛化、类推,将两者混用。
(三)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的影响
由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与母语、目的语的负迁移往往有交叉。迁移、过渡泛化、简化等都是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另外,有时学习者对于意义相近的词会不加辨析,堆砌使用,这也是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之一。由于学习者没有准确了解“能”与“会”的区别,因此将二者杂糅在一起使用,产生偏误。
另外,在学习环境方面,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能”的用法过程中,没有严密地解释和区分汉语中“能”、“会”、“可以”等的区别、脱离语境教学,课上课下没有相关的训练等,这些外部因素往往会对留学生掌握知识点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偏误。
(四)认知因素
偏误的产生与语言项目的难易度有关。“Hatch认为,自然度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1.第二语言中某个特征对学习者是否突显;2.一个已知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否简单明了;3.语言项目是简单形式还是复杂形式。”显然,自然度是和人的认知紧密相关的。自然度高,有利于人认知新的语言项目,习得也越容易。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能”有6个义项。也就是说,多个义项用同一种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来表现,这对于留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由于“能”的自然度低,所以对于留学生来说较难习得。
另外,以遗漏这一偏误为例。我们知道,能愿动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动词。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往往较先习得动作动词,对于特殊类动词的把握要稍滞后,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特殊动词。学生语言的学习与习得是循序渐进的,有时,由于认知的不全面,在组织话语过程中就会产生遗漏现象。
三、结语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统计分析了留学生习得汉语能愿动词“能”的偏误情况。着重研究了语料库中该词语的偏误类型、比例与产生的原因,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作参考。由于笔者二语水平与教学实践经验有限,在对偏误的分析上未能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在教学策略上也未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在语料方面,所涉及的范围仅限于HSK动态作文语料,这些语料是否有代表性,偏误是否为真偏误等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言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3]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