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算是我的丰收年。这年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绿色营已届十年,仍在继续。我做了一点工作,实际管得很少。一是忙于外出讲座;再是有意少做一点,绿色营是大学生绿色营,就应该让大学生来做。如果没有我,绿色营就办不下去了,那就说明绿色营没有生命力,也可以不办了。如果它确实拥有生命力,即使停办了也会有后来人继续办。这是百年后事,我只问耕耘,做好精神传递就是。
第二件事,今年写了几篇文章:
第一篇是《尊重自然是现代生态学的一面旗帜》。这篇名曰论战,实际是讲道理的长达15000字的文章,已在许多网站公布,为十二家报刊所刊载,也作为首篇放进了再版的《错错错》。
第二篇是应香港《良友》杂志约稿,文章的题目是《地球毁灭的第五种可能》。
第三篇是《黄河文明与黄河变迁》,还不能算是正式的文章。只是因为历年又多次访问过兰州、西安、洛阳、郑州、开封、济南等沿黄河流域城市,又参观和了解过丁村、半坡、仰韶、龙山等文化遗址,耳濡目染甚多,才获得一点灵感,一条思路,一个课题,即从华夏之路来看黄河流域的沧桑;反过来再从自然的变迁来看人类文明的历程。世界四大古代文明有其共有的规律:依傍大河最富庶的生态开创了古代的辉煌,但建设文明的同时却破坏了大河流域的生态,文明也就随之沉沦或消失。古埃及如此,古巴比伦如此,古印度如此,黄河文明也是如此。我们能不能用历史和生态的眼光,把远古的、近古的、现代的、生态的、人文的各种信息收集拢来,寻求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内部联系,探索出一条新的天人共泰的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是一个严肃的、庞大的、有世界意义的主题,也可能就是我想完成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的提纲。所以严格说来,这还只是一个草稿。真正写完,还得把华夏之路认真细致地走一趟,恐怕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得财力上的支持和上帝恩赐我健康护照。
第三件事,全年中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从3月11日到12月7日期间,搞了一个全国性的巡回讲座。在十七个城市讲了130场,重点在96所高校讲了103场。如果按每场平均240人计算,则听我讲的人数是3万多人。如果把历年听讲的人数都累计在一起,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作个夸大的比喻,孔子有弟子三千,我有听众十万。我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因此我应当有所记述,并作为这篇文章的重点。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感谢绿色营营员、亲戚朋友和一些单位的赞助,我的《错错错》得以出版,并把这本层次较高、印刷精美、比较厚重的环保书的定价压到50元,初印了5000本。后来香港乐施会又赞助8万元,即以此为启动资金,又加印了5000本(实际投资是12.5万元,余款卖了书以后年底已经还清)。两次共印刷一万本,出版社只负责营销2000本,我们负责营销(包括赠送)8000本。能印出这么多书是个难题,要把这么多书传递到读者的手里,更是一个难题。我们多次商量,多方联系,始终没有找到可以营销的办法,唯一的“笨”办法就是搞巡回讲座。边讲座,边售书,既推销书,也推销环保理念。因此我在大家运作和帮助之下,引发了这个全力以赴的环保行动。一年下来,一共走了广州、深圳、厦门、泉州、福州、郑州、武汉、长沙、桂林、香港、南宁、昆明、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珠海等十七个城市,做了130场讲座,售书2543本(同时赠书212本)。在目前信息泛滥、读书买书风气每况愈下,而且大学生消费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我每场讲座最少卖2本,最多卖58本,平均是15本,也实属不易。但我更看重这是一种传播绿色理念、培养绿色人才、传播绿色文化的方式。
除掉寒假、“五一”、暑假、“十一”以及躲开学生的考试,我的活动非常集中,几乎是一天一讲,有时候不得已还得一天两讲,甚至是下了飞机就讲,或者讲完了就上火车。而且我没有组织机构,没有秘书,事情非常繁杂,要通盘联系衔接,要应酬各种社会活动,要接触不同情况的人,要接受报刊和电视记者的采访,要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要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我那个必需午睡和容易失眠的毛病,实在难以对付这种变换不断的日日夜夜,有时候就得靠吃安眠药和硬挺。这对一个75岁的老人来说,确实是超负荷了。但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超越自我,挑战人生,每个讲座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欣慰、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更何况此行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与收获。
——厦门大学生物系李振基教授特别看重《错错错》,买了一百本送给全国的一百所高校的图书馆。这次还特别邀请我去厦门,担负了部分的接待费用。
这样的“铁杆”读者,我遇到过不少。长沙有位读者靠“低保” 为生,买不起书,就在定王台书城的书架前读完了我的《错错错》,还写来一封长信。也许他积攒在心中的想法太多了,信中也有不少偏激之辞,包括对我的一些批评。无论如何,我太感动了,立即回赠他两本书,并附了一封短信。
——每次讲座我都开门见山,以批评何祚庥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错误观点开头。我离开厦门大学不久,何祚庥也去讲演,有些同学就和他展开了辩论。何祚庥发火了,申斥这些同学:“你们不要受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影响!”我不得不佩服这位何先生,真是一位帽子专家,“环保”加个“主义”,还加上“极端”。这更鼓舞了我在每场讲座中,都必不可少地毫不含糊地捎上这根导火线。深圳《南方都市报》在报道我的讲座的时候,就写了一个横跨两版的大标题:《回应何祚庥:人类在自然中算老几?》
——每次讲座,学生都会提出很多问题。不论答得好还是答得不好,对我都是学习。有时候时间太短,我答不了几个问题,或者因为耳背,我听不清楚,就请大家写条。现在我手上已经积累了上千的纸条,我认为这些问题具有现实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是一笔精神资源。等有时间,我一定整理并认真回答这些问题,把它编成一本有的放矢的书。书名可以暂定为《回答大学生一百个环保问题》。
——我不是一个演说家,但讲的次数太多了,就会生成感悟和经验。我回绝大家的照顾,要求一定站着讲,这样才能面对面,和听众保持零距离,才能身心投入,全神贯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往台上一站,声情并茂地一讲就是两个小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动员。何况我讲的主要不是知识、资料、数据,而是环保的理念、绿色的感悟、人生的阅历、奉献的精神。我很少用字幕与幻灯,喜欢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一泻千里。我爱人,也痛骂人类,我说人的数量太多,破坏自然太厉害,撞死南墙还不回头;我说人的脑袋是个很好的东西,也是个很坏的东西。我爱学生,也提醒学生:“你们中间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再是受市场冲击越来越大。所以公益心、事业心、独立性、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就越来越差。”我从生态的角度痛斥人类文明,我说:“文明只是对人类而言;对自然而言,可能就是破坏,就是野蛮!”同时我又热情洋溢地歌颂都江堰、灵渠和坎尔井,这才是体现了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金字塔、长城、兵马俑都无与伦比。真话有时刺耳,但能振奋人心。讲座中我还注意有的放矢,即景生情。在水利学院我一定要讲三门峡水库和怒江建坝; 在旅游学院我一定要讲黄山的塑料树和张家界的悬崖电梯;在昆明我一定要讲滇池的历史和现状;在成都我一定要讲都江堰和杨柳湖水库;在武汉、重庆我一定要讲长江及护卫长江的森林和湿地;在兰州、西安、郑州我一定要讲黄河文明与黄河变迁。虽然我不是这些方面的专家,但我到过这些地方,关注过这些问题,而且我把握了一个认识问题的钥匙——生态观点,我应该有发言权,我可能比没有生态观点的本行本业的人看得更高一点,更远一点。
——有的城市,通过系列的讲座与小型的座谈交流,有时也通过游园、登山、聚餐的形式,麇集了一批以绿色营营员、环保志愿者和学生环保社团负责人为骨干的环保核心,形成一股关注环保的社会力量,或者商议扩大和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或者筹划组建本地的绿色营,或者研讨本地的某个环保项目。用有些朋友的话说:“唐老师的到来,刮起了一股绿色的旋风,冲破了我们这里的闭塞与沉闷。”
这次巡回讲座时间很长,规模很大,但我从未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完全依靠各地的环保骨干、绿色营营员和亲戚朋友。他们为组织和帮助这次活动尽了很大的心,出了很大的力,甚至受了很大的委屈。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系统工程”。所谓“民间性”,就是不用公家的钱,也不受公家的约束,我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旅费、住宿、通信、交通找不来赞助,就从书的差价中解决,有节余还可以补助相关人员的费用,因为搞环保的都很穷,搞活动都需要钱。也因为如此,我必须随遇而安,适应各种情况,必须一个钱掰成几瓣花,有时候条件不错,有时候就没有条件。郑州偶遇一位不知情的教授,深感不平地说:“你这算什么讲学?既不报销路费,又无汽车接送,既不安排宾馆,又无宴请接待,还没有讲课费。”我自豪地回答:“这就叫环保。”确实,我住过没有窗户的小旅馆,吃过一元钱就饱肚子的午餐,也坐过公共汽车去讲课。为什么?这就叫环保。我高兴,因为环保的使命和朋友们的热情,使我没有必要去计较别的。
2005年对我个人来说,应该是丰收了,但对中国和世界来说,却是凋零一片的感觉。海啸、地震、暴风、矿难、冤案、乱伦、凶杀、恐怖、战争,搞得我心神不安。自私、欺骗、跋扈、强权仍是真理,核威胁、核竞赛、核讹诈十分盛行,是非被颠倒,人性被扼杀,正义被凌辱,真理被奸污……为什么人们习以为常,我却惶惶不可终日?是不是我太偏执呢?有人提醒我:“你看,现在高楼成片,汽车成群,高速立交,星罗棋布,北京已从三环四环发展到五环六环,难道不是进步、发展和文明吗?”这话正刺中我的痛处,因为我戴的是“有色眼镜”,以生态的观点来审视一切。我不认为这是进步、发展和文明,而是野蛮、掠夺和自杀。人类从树上迁徙下来,从爬行到直立,就开始破坏自然,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惟我独尊,目空一切,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现代的人类是最有能耐的一代,也是最自私的一代,自私到傲视自然、数典忘祖、绝子绝孙、自毁家园、同归于尽,还刚愎自用,怡然自得,从不认错,永不回头。这就是我所说的“地球毁灭的第五种可能”。
许多年轻人问我:“唐老师,你这样做觉得苦不苦?”我说:“不苦。”真的不苦。但历历在目的现实,确实在揪着我的心,心灵深处确实浸透着丝丝血迹。张家界的悬崖电梯停了又开,穿越桂林岩溶地区的高速公路停了又建,已被搁置的怒江水坝又动工了,毁掉自然林遍种桉树的云南,现在又立项要把水电站建设在铜壁关保护区的核心区。我们不是没有斗争,但生态之争总是一场看不到胜利的战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难道我们的作为只是心灵的一种安慰,真的没有实际意义吗?
10 月10 日上午在首都机场候机,闲来无事,我给几个朋友发了一则短信:
“今日首途昆明,继而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珠海,今年将走十七个城市,在一百所高校讲座环保。充满挑战人生,挑战自我的意义,也隐含着一丝绝望的感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痛苦,当痛苦不属于自己时就更痛苦。屈原呵,我更理解了你。”
(责编:李 珂)
第一件事,绿色营已届十年,仍在继续。我做了一点工作,实际管得很少。一是忙于外出讲座;再是有意少做一点,绿色营是大学生绿色营,就应该让大学生来做。如果没有我,绿色营就办不下去了,那就说明绿色营没有生命力,也可以不办了。如果它确实拥有生命力,即使停办了也会有后来人继续办。这是百年后事,我只问耕耘,做好精神传递就是。
第二件事,今年写了几篇文章:
第一篇是《尊重自然是现代生态学的一面旗帜》。这篇名曰论战,实际是讲道理的长达15000字的文章,已在许多网站公布,为十二家报刊所刊载,也作为首篇放进了再版的《错错错》。
第二篇是应香港《良友》杂志约稿,文章的题目是《地球毁灭的第五种可能》。
第三篇是《黄河文明与黄河变迁》,还不能算是正式的文章。只是因为历年又多次访问过兰州、西安、洛阳、郑州、开封、济南等沿黄河流域城市,又参观和了解过丁村、半坡、仰韶、龙山等文化遗址,耳濡目染甚多,才获得一点灵感,一条思路,一个课题,即从华夏之路来看黄河流域的沧桑;反过来再从自然的变迁来看人类文明的历程。世界四大古代文明有其共有的规律:依傍大河最富庶的生态开创了古代的辉煌,但建设文明的同时却破坏了大河流域的生态,文明也就随之沉沦或消失。古埃及如此,古巴比伦如此,古印度如此,黄河文明也是如此。我们能不能用历史和生态的眼光,把远古的、近古的、现代的、生态的、人文的各种信息收集拢来,寻求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内部联系,探索出一条新的天人共泰的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是一个严肃的、庞大的、有世界意义的主题,也可能就是我想完成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的提纲。所以严格说来,这还只是一个草稿。真正写完,还得把华夏之路认真细致地走一趟,恐怕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得财力上的支持和上帝恩赐我健康护照。
第三件事,全年中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从3月11日到12月7日期间,搞了一个全国性的巡回讲座。在十七个城市讲了130场,重点在96所高校讲了103场。如果按每场平均240人计算,则听我讲的人数是3万多人。如果把历年听讲的人数都累计在一起,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作个夸大的比喻,孔子有弟子三千,我有听众十万。我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因此我应当有所记述,并作为这篇文章的重点。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感谢绿色营营员、亲戚朋友和一些单位的赞助,我的《错错错》得以出版,并把这本层次较高、印刷精美、比较厚重的环保书的定价压到50元,初印了5000本。后来香港乐施会又赞助8万元,即以此为启动资金,又加印了5000本(实际投资是12.5万元,余款卖了书以后年底已经还清)。两次共印刷一万本,出版社只负责营销2000本,我们负责营销(包括赠送)8000本。能印出这么多书是个难题,要把这么多书传递到读者的手里,更是一个难题。我们多次商量,多方联系,始终没有找到可以营销的办法,唯一的“笨”办法就是搞巡回讲座。边讲座,边售书,既推销书,也推销环保理念。因此我在大家运作和帮助之下,引发了这个全力以赴的环保行动。一年下来,一共走了广州、深圳、厦门、泉州、福州、郑州、武汉、长沙、桂林、香港、南宁、昆明、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珠海等十七个城市,做了130场讲座,售书2543本(同时赠书212本)。在目前信息泛滥、读书买书风气每况愈下,而且大学生消费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我每场讲座最少卖2本,最多卖58本,平均是15本,也实属不易。但我更看重这是一种传播绿色理念、培养绿色人才、传播绿色文化的方式。
除掉寒假、“五一”、暑假、“十一”以及躲开学生的考试,我的活动非常集中,几乎是一天一讲,有时候不得已还得一天两讲,甚至是下了飞机就讲,或者讲完了就上火车。而且我没有组织机构,没有秘书,事情非常繁杂,要通盘联系衔接,要应酬各种社会活动,要接触不同情况的人,要接受报刊和电视记者的采访,要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要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我那个必需午睡和容易失眠的毛病,实在难以对付这种变换不断的日日夜夜,有时候就得靠吃安眠药和硬挺。这对一个75岁的老人来说,确实是超负荷了。但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超越自我,挑战人生,每个讲座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欣慰、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更何况此行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情况与收获。
——厦门大学生物系李振基教授特别看重《错错错》,买了一百本送给全国的一百所高校的图书馆。这次还特别邀请我去厦门,担负了部分的接待费用。
这样的“铁杆”读者,我遇到过不少。长沙有位读者靠“低保” 为生,买不起书,就在定王台书城的书架前读完了我的《错错错》,还写来一封长信。也许他积攒在心中的想法太多了,信中也有不少偏激之辞,包括对我的一些批评。无论如何,我太感动了,立即回赠他两本书,并附了一封短信。
——每次讲座我都开门见山,以批评何祚庥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错误观点开头。我离开厦门大学不久,何祚庥也去讲演,有些同学就和他展开了辩论。何祚庥发火了,申斥这些同学:“你们不要受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影响!”我不得不佩服这位何先生,真是一位帽子专家,“环保”加个“主义”,还加上“极端”。这更鼓舞了我在每场讲座中,都必不可少地毫不含糊地捎上这根导火线。深圳《南方都市报》在报道我的讲座的时候,就写了一个横跨两版的大标题:《回应何祚庥:人类在自然中算老几?》
——每次讲座,学生都会提出很多问题。不论答得好还是答得不好,对我都是学习。有时候时间太短,我答不了几个问题,或者因为耳背,我听不清楚,就请大家写条。现在我手上已经积累了上千的纸条,我认为这些问题具有现实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是一笔精神资源。等有时间,我一定整理并认真回答这些问题,把它编成一本有的放矢的书。书名可以暂定为《回答大学生一百个环保问题》。
——我不是一个演说家,但讲的次数太多了,就会生成感悟和经验。我回绝大家的照顾,要求一定站着讲,这样才能面对面,和听众保持零距离,才能身心投入,全神贯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往台上一站,声情并茂地一讲就是两个小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动员。何况我讲的主要不是知识、资料、数据,而是环保的理念、绿色的感悟、人生的阅历、奉献的精神。我很少用字幕与幻灯,喜欢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一泻千里。我爱人,也痛骂人类,我说人的数量太多,破坏自然太厉害,撞死南墙还不回头;我说人的脑袋是个很好的东西,也是个很坏的东西。我爱学生,也提醒学生:“你们中间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再是受市场冲击越来越大。所以公益心、事业心、独立性、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就越来越差。”我从生态的角度痛斥人类文明,我说:“文明只是对人类而言;对自然而言,可能就是破坏,就是野蛮!”同时我又热情洋溢地歌颂都江堰、灵渠和坎尔井,这才是体现了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金字塔、长城、兵马俑都无与伦比。真话有时刺耳,但能振奋人心。讲座中我还注意有的放矢,即景生情。在水利学院我一定要讲三门峡水库和怒江建坝; 在旅游学院我一定要讲黄山的塑料树和张家界的悬崖电梯;在昆明我一定要讲滇池的历史和现状;在成都我一定要讲都江堰和杨柳湖水库;在武汉、重庆我一定要讲长江及护卫长江的森林和湿地;在兰州、西安、郑州我一定要讲黄河文明与黄河变迁。虽然我不是这些方面的专家,但我到过这些地方,关注过这些问题,而且我把握了一个认识问题的钥匙——生态观点,我应该有发言权,我可能比没有生态观点的本行本业的人看得更高一点,更远一点。
——有的城市,通过系列的讲座与小型的座谈交流,有时也通过游园、登山、聚餐的形式,麇集了一批以绿色营营员、环保志愿者和学生环保社团负责人为骨干的环保核心,形成一股关注环保的社会力量,或者商议扩大和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或者筹划组建本地的绿色营,或者研讨本地的某个环保项目。用有些朋友的话说:“唐老师的到来,刮起了一股绿色的旋风,冲破了我们这里的闭塞与沉闷。”
这次巡回讲座时间很长,规模很大,但我从未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完全依靠各地的环保骨干、绿色营营员和亲戚朋友。他们为组织和帮助这次活动尽了很大的心,出了很大的力,甚至受了很大的委屈。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系统工程”。所谓“民间性”,就是不用公家的钱,也不受公家的约束,我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旅费、住宿、通信、交通找不来赞助,就从书的差价中解决,有节余还可以补助相关人员的费用,因为搞环保的都很穷,搞活动都需要钱。也因为如此,我必须随遇而安,适应各种情况,必须一个钱掰成几瓣花,有时候条件不错,有时候就没有条件。郑州偶遇一位不知情的教授,深感不平地说:“你这算什么讲学?既不报销路费,又无汽车接送,既不安排宾馆,又无宴请接待,还没有讲课费。”我自豪地回答:“这就叫环保。”确实,我住过没有窗户的小旅馆,吃过一元钱就饱肚子的午餐,也坐过公共汽车去讲课。为什么?这就叫环保。我高兴,因为环保的使命和朋友们的热情,使我没有必要去计较别的。
2005年对我个人来说,应该是丰收了,但对中国和世界来说,却是凋零一片的感觉。海啸、地震、暴风、矿难、冤案、乱伦、凶杀、恐怖、战争,搞得我心神不安。自私、欺骗、跋扈、强权仍是真理,核威胁、核竞赛、核讹诈十分盛行,是非被颠倒,人性被扼杀,正义被凌辱,真理被奸污……为什么人们习以为常,我却惶惶不可终日?是不是我太偏执呢?有人提醒我:“你看,现在高楼成片,汽车成群,高速立交,星罗棋布,北京已从三环四环发展到五环六环,难道不是进步、发展和文明吗?”这话正刺中我的痛处,因为我戴的是“有色眼镜”,以生态的观点来审视一切。我不认为这是进步、发展和文明,而是野蛮、掠夺和自杀。人类从树上迁徙下来,从爬行到直立,就开始破坏自然,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惟我独尊,目空一切,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现代的人类是最有能耐的一代,也是最自私的一代,自私到傲视自然、数典忘祖、绝子绝孙、自毁家园、同归于尽,还刚愎自用,怡然自得,从不认错,永不回头。这就是我所说的“地球毁灭的第五种可能”。
许多年轻人问我:“唐老师,你这样做觉得苦不苦?”我说:“不苦。”真的不苦。但历历在目的现实,确实在揪着我的心,心灵深处确实浸透着丝丝血迹。张家界的悬崖电梯停了又开,穿越桂林岩溶地区的高速公路停了又建,已被搁置的怒江水坝又动工了,毁掉自然林遍种桉树的云南,现在又立项要把水电站建设在铜壁关保护区的核心区。我们不是没有斗争,但生态之争总是一场看不到胜利的战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难道我们的作为只是心灵的一种安慰,真的没有实际意义吗?
10 月10 日上午在首都机场候机,闲来无事,我给几个朋友发了一则短信:
“今日首途昆明,继而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珠海,今年将走十七个城市,在一百所高校讲座环保。充满挑战人生,挑战自我的意义,也隐含着一丝绝望的感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痛苦,当痛苦不属于自己时就更痛苦。屈原呵,我更理解了你。”
(责编:李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