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堂课的开头,好的“导入”能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从各方面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例,从创设情境、运用奇闻轶事、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介绍背景知识及运用课题等方面阐述新课的导入策略,以期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取得最佳导入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乐曲讲究好的“引子”,文章讲究好的“开头”,讲课同样讲究好的“导语”。只要教师导入有方,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展开定下基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引人入胜的诱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力求通过精彩的导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叩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一、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创设教学情境能将知识渗透于具体情境之中,实现寓教于乐,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图文并茂地导入新课内容,是新课导入环节的最佳选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片荷花池中,去看看那些美丽的夏季荷花,听,风吹着荷叶微微的响着!然后边配乐边朗读课文,接着利用多媒体放映图像,让学生说说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综合学生的述说,引导学生概括出荷花的色彩艳丽和形态各异。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别致的课件,直观呈现感知对象,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美丽情境之中,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更活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二、奇闻轶事,增强趣味
语文教学应回归儿童本真。爱听故事、喜欢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选择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利用故事感染和打动学生,既能为课堂增添无穷魅力,也能为新课教学打下铺垫。
比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漏篮子和虎掌的故事”,古代一位药铺老板因为看到药物书上说“漏篮子”又名“虎掌”,于是错把“虎掌”替代“漏篮子”卖给了病人,以及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本比较完善的药物书的故事,故事内容虽然浅显,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也能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选择生动有趣又能体现文本主题的小故事,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随着课文故事情节的深入,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妙用插图,进入角色
教科书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细心翻阅小学语文教科书,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选文之精、插图之美、习题之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它。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巧妙利用插图教学资源,这种直观导入的优势就是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最容易渲染气氛,使学生进入课题的学习。
《虎门销烟》是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画面就展现在眼前:“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林则徐带领文武百官,在应邀而来的外国商人面前,下令让民工硝烟。”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对课文产生了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事原委,教师便可适时板书课题,开展新课的教学。
插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堵的。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创设的情境既形象又直观,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又能使其更好地理解新课内容。
四、介绍背景,负载信息
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由于时代变化甚大,有些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写作年代较远,学生会对文本想要表达的内容感到陌生,缺乏对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可抓住导入环节,将背景材料自然渗透,为学生的有效阅读提供适宜的探究环境,以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教师可利用PPT图片+文字的形式,结合教师的讲解,在课前为学生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知道红军是迫于敌强我弱和在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下而不得不制定北上战略部署,避其锋芒,才能与敌军周旋。想要瞒过国民党的耳目,悄无声息地完成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合,就必须不走寻常路。1935年8月,红军进入松潘大草地,而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则是负责殿后,草地本就环境恶劣、粮食不足,野菜、树皮等都已被之前的先行部队吃空了,因此,红三军在过草地时付出的代价更大、更惨痛。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深深明白了过草地的异常艰难,仿佛能看到那些红军在草地中因饥饿、寒冷、沼泽而一个个倒下的情景,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为接下来感受彭德怀虽然深爱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将它枪杀充饥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从而更好地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美好品质。
利用新课导入,向学生诠释教材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资料,不仅能为新课教学打下情感基调,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主题,收获个人阅读情感体验。
五、析眼入题,开门见山
好的新课导入能顷刻间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运用课题来导课,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推想课文的内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不失为一种开门见山又高效易行的导课方法。
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为例,“励志”一词是“题眼”“文眼”,透过“励志”一词,可以读出徐悲鸿刻苦学艺的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怀。为此,在教学中,我敏锐地抓住该词,巧妙地开发教学资源。在新课伊始书写课题名称时,我故意将“励”写成“厉”,这时:
生:写错了!“励”字还差一个“力”呢!
师:哦!“厉”与“励”不同,这是“厉害”的“厉”,“严厉”的“厉”。课文标题中的应该是“励”,“鼓励”“激勵”的“励”。(然后用红色粉笔在“厉”字后加上“力”)同学们在写这个词时也要注意,可别像老师这样粗心,一不小心就弄丢了“力”。(生众笑)读了课题,大家认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
师:那我们可以把题目改为“徐悲鸿立志学画”吗?
这时,有的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却极力反对,课堂中的争辩此起彼伏。我适时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大家兴致高涨地开始寻找答案。
可见,抓住“励志”一词作为领会课文的切入点,把错误的“厉”字当作教学资源来开发,通过辨别“励”“历”的异同,捕捉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主动地探究课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课堂导入是一门学问,有效的导入环节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趣味盎然,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应重视一堂课的开端,结合教学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导入环节,将学生快速引入正轨,同样也生成了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王保潮.基于故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探讨[J].科普童话,2015.42:73
[2]成红关.开门见山,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开讲的导入[J].文教资料,2012.22:62-63
[3]唐昕.从语文课前导入做好德育教育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7:110-111
(本文系2018年度张家港市微课题《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7-19042
09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乐曲讲究好的“引子”,文章讲究好的“开头”,讲课同样讲究好的“导语”。只要教师导入有方,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展开定下基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引人入胜的诱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力求通过精彩的导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叩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一、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创设教学情境能将知识渗透于具体情境之中,实现寓教于乐,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图文并茂地导入新课内容,是新课导入环节的最佳选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片荷花池中,去看看那些美丽的夏季荷花,听,风吹着荷叶微微的响着!然后边配乐边朗读课文,接着利用多媒体放映图像,让学生说说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综合学生的述说,引导学生概括出荷花的色彩艳丽和形态各异。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别致的课件,直观呈现感知对象,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美丽情境之中,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更活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二、奇闻轶事,增强趣味
语文教学应回归儿童本真。爱听故事、喜欢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选择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利用故事感染和打动学生,既能为课堂增添无穷魅力,也能为新课教学打下铺垫。
比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漏篮子和虎掌的故事”,古代一位药铺老板因为看到药物书上说“漏篮子”又名“虎掌”,于是错把“虎掌”替代“漏篮子”卖给了病人,以及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本比较完善的药物书的故事,故事内容虽然浅显,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也能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选择生动有趣又能体现文本主题的小故事,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随着课文故事情节的深入,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妙用插图,进入角色
教科书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细心翻阅小学语文教科书,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选文之精、插图之美、习题之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它。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巧妙利用插图教学资源,这种直观导入的优势就是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最容易渲染气氛,使学生进入课题的学习。
《虎门销烟》是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画面就展现在眼前:“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林则徐带领文武百官,在应邀而来的外国商人面前,下令让民工硝烟。”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对课文产生了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事原委,教师便可适时板书课题,开展新课的教学。
插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堵的。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创设的情境既形象又直观,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又能使其更好地理解新课内容。
四、介绍背景,负载信息
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由于时代变化甚大,有些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写作年代较远,学生会对文本想要表达的内容感到陌生,缺乏对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可抓住导入环节,将背景材料自然渗透,为学生的有效阅读提供适宜的探究环境,以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教师可利用PPT图片+文字的形式,结合教师的讲解,在课前为学生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知道红军是迫于敌强我弱和在王明“左”倾错误领导下而不得不制定北上战略部署,避其锋芒,才能与敌军周旋。想要瞒过国民党的耳目,悄无声息地完成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合,就必须不走寻常路。1935年8月,红军进入松潘大草地,而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则是负责殿后,草地本就环境恶劣、粮食不足,野菜、树皮等都已被之前的先行部队吃空了,因此,红三军在过草地时付出的代价更大、更惨痛。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深深明白了过草地的异常艰难,仿佛能看到那些红军在草地中因饥饿、寒冷、沼泽而一个个倒下的情景,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为接下来感受彭德怀虽然深爱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将它枪杀充饥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从而更好地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美好品质。
利用新课导入,向学生诠释教材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资料,不仅能为新课教学打下情感基调,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主题,收获个人阅读情感体验。
五、析眼入题,开门见山
好的新课导入能顷刻间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运用课题来导课,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推想课文的内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不失为一种开门见山又高效易行的导课方法。
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为例,“励志”一词是“题眼”“文眼”,透过“励志”一词,可以读出徐悲鸿刻苦学艺的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怀。为此,在教学中,我敏锐地抓住该词,巧妙地开发教学资源。在新课伊始书写课题名称时,我故意将“励”写成“厉”,这时:
生:写错了!“励”字还差一个“力”呢!
师:哦!“厉”与“励”不同,这是“厉害”的“厉”,“严厉”的“厉”。课文标题中的应该是“励”,“鼓励”“激勵”的“励”。(然后用红色粉笔在“厉”字后加上“力”)同学们在写这个词时也要注意,可别像老师这样粗心,一不小心就弄丢了“力”。(生众笑)读了课题,大家认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
师:那我们可以把题目改为“徐悲鸿立志学画”吗?
这时,有的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却极力反对,课堂中的争辩此起彼伏。我适时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大家兴致高涨地开始寻找答案。
可见,抓住“励志”一词作为领会课文的切入点,把错误的“厉”字当作教学资源来开发,通过辨别“励”“历”的异同,捕捉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主动地探究课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课堂导入是一门学问,有效的导入环节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趣味盎然,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应重视一堂课的开端,结合教学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导入环节,将学生快速引入正轨,同样也生成了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王保潮.基于故事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探讨[J].科普童话,2015.42:73
[2]成红关.开门见山,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开讲的导入[J].文教资料,2012.22:62-63
[3]唐昕.从语文课前导入做好德育教育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7:110-111
(本文系2018年度张家港市微课题《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7-19042
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