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全面的语文素养,要求以口和笔两种方式熟练、准确、高雅地进行描述与表达,在说和写两方面都做到“信、雅、达”。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广泛存在着重写轻说的错误倾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学生口语的提高,不仅会使他在“听、说、读、写”四个方向全面发展,而且还会增强对所读所写的文章各方面优点的鉴赏力、判断力和运用水平,促进读、写能力同时提高。以下是针对提高学生口语从而促进综合语文素养所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针对表达能力的口语训练
每一个班上,一般都会有少数学生,其口头表达要么是结结巴巴、拙于言辞,“达”这一点,无从说起;要么是虽然滔滔不绝,却辞不达意,语言无味,“信”这一条,全无根基。在作文中,也是遣词造句能力不强,意思表达不清或者平淡、肤浅。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词与句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要改善这种状况,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作文练习和教师的额外辅导、细心指正,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从口语入手,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因为,单纯靠视觉给予大脑的印象,很明显不如视觉加上语言那么深刻,这是口语对于阅读(默读)的优势;而笔头的练习虽然能产生更深的印象,但花费的时间却大大超过口语,这是口语对于写作的優势。如果找到对学生能产生强烈吸引力的具体方法,那么口语就能起到迅速和有效两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由于口语训练是事半功倍,不仅无妨于应付考试,相反还会促进后一种能力。
方法之一,是象很多教师提议的那样,进行大量的朗读,因为语文,尤其是口语,除了字、词、语法等客观的因素之外,还有一种数、理、化所没有的难以寻找规律的因素,即语感,如果缺乏有声练习,要培养语感,要学好语文,都不是容易的事。朗读的对象,尤其要着重于文辞优美的散文与诗歌,以充分体验语言的敏锐性、应变性和情感性。这是长久有效并且可以在任何场合下进行的练习,但问题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各有不同,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下抽取一定的时间给予辅导和鼓励。此外,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有条件朗读一些古文,这对于增强语感以及使表达能力更为简练精确,有很大的好处。
方法之二,是定期组织一些公开的朗诵或戏剧表演,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以口语化的方式,创作或改写剧本。朗诵或戏剧表演所接触的作品,一般都是文学色彩比较浓的美文,但同时创作它们的目的就是用于口头的表达,因此,戏剧、诗歌、散文相互之间比较接近而与议论文、说明文差别较大,虽然必须雅、洁,但一般不提倡用太多的书面语。因此,无论是朗诵、表演或者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对作品的修改,都是出于口头表达的目的。由于这种形式同样有助于文辞方面的修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妨定期为之,以作为常用的补充手段。
其它方法,如组织各种文学社团、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活动等,尽量使每一位同学能够参加其中的一个组织或一项活动,获得充分的表达机会。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先进条件,以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听、说兼修而充满乐趣的境界。
二、针对逻辑能力的口语训练
在学校里,往往有少数学生用词和句法比较精确而生动,但是整体结构上,逻辑衔接却很松散。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写”这方面,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或多或少表达能力上的欠缺。
这方面不可替代的训练方法,是演讲与辩论。这一点可从西方的传统中得到证明。在今天的中国,辩论已经开始为学校所关注,但主要是在大学,在高中以下学校还辄等普及。虽然有人认为,有些论题是正误判然的,辩论的正反双方,往往有一方的观点是明显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辩论助长了诡辩或狡辩之风。但即便如此,如何把事实组织成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如何寻找对方的逻辑缺陷,却是锻炼思辨能力的绝好方法,辩论这种形式,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技巧,在于它不断促使参与者应对不断变化的逻辑关系。
正好相反的是,演讲者面对的,却是使他的观点在逻辑的承接和转折上始终保持明晰和顺畅,不能让听众惑于纷繁紊乱的逻辑构架。演讲与辩论,一正一反,独自的表达和双向的交流,共同促成思维的清晰有力。因此可以说,这两种口语训练其实是对思维的训练。随着训练的推进,要求逐渐脱离文字材料并且不断缩短准备腹稿的时间,以增加迅速构思和迅速应变的能力。当然,它们对于修辞能力的提高也具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即兴的演讲和辩论,对于词、句的运用能力的锻炼更胜于朗读、戏剧表演等较为重视学习和模仿的形式。
最重要的是,上述的所有方法,不能只针对个别教师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以此去参加小范围的比赛、活动,这些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班上所有学生对母语的熟练掌握,并能体会它的美妙之处。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一个民族思想和传统的凝聚,其中语言又是经过多年进化所形成的当代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反映,从口语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审美感,不仅是维护民族语言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一、针对表达能力的口语训练
每一个班上,一般都会有少数学生,其口头表达要么是结结巴巴、拙于言辞,“达”这一点,无从说起;要么是虽然滔滔不绝,却辞不达意,语言无味,“信”这一条,全无根基。在作文中,也是遣词造句能力不强,意思表达不清或者平淡、肤浅。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词与句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要改善这种状况,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作文练习和教师的额外辅导、细心指正,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从口语入手,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因为,单纯靠视觉给予大脑的印象,很明显不如视觉加上语言那么深刻,这是口语对于阅读(默读)的优势;而笔头的练习虽然能产生更深的印象,但花费的时间却大大超过口语,这是口语对于写作的優势。如果找到对学生能产生强烈吸引力的具体方法,那么口语就能起到迅速和有效两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由于口语训练是事半功倍,不仅无妨于应付考试,相反还会促进后一种能力。
方法之一,是象很多教师提议的那样,进行大量的朗读,因为语文,尤其是口语,除了字、词、语法等客观的因素之外,还有一种数、理、化所没有的难以寻找规律的因素,即语感,如果缺乏有声练习,要培养语感,要学好语文,都不是容易的事。朗读的对象,尤其要着重于文辞优美的散文与诗歌,以充分体验语言的敏锐性、应变性和情感性。这是长久有效并且可以在任何场合下进行的练习,但问题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各有不同,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下抽取一定的时间给予辅导和鼓励。此外,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有条件朗读一些古文,这对于增强语感以及使表达能力更为简练精确,有很大的好处。
方法之二,是定期组织一些公开的朗诵或戏剧表演,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以口语化的方式,创作或改写剧本。朗诵或戏剧表演所接触的作品,一般都是文学色彩比较浓的美文,但同时创作它们的目的就是用于口头的表达,因此,戏剧、诗歌、散文相互之间比较接近而与议论文、说明文差别较大,虽然必须雅、洁,但一般不提倡用太多的书面语。因此,无论是朗诵、表演或者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对作品的修改,都是出于口头表达的目的。由于这种形式同样有助于文辞方面的修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妨定期为之,以作为常用的补充手段。
其它方法,如组织各种文学社团、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活动等,尽量使每一位同学能够参加其中的一个组织或一项活动,获得充分的表达机会。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先进条件,以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听、说兼修而充满乐趣的境界。
二、针对逻辑能力的口语训练
在学校里,往往有少数学生用词和句法比较精确而生动,但是整体结构上,逻辑衔接却很松散。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写”这方面,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或多或少表达能力上的欠缺。
这方面不可替代的训练方法,是演讲与辩论。这一点可从西方的传统中得到证明。在今天的中国,辩论已经开始为学校所关注,但主要是在大学,在高中以下学校还辄等普及。虽然有人认为,有些论题是正误判然的,辩论的正反双方,往往有一方的观点是明显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辩论助长了诡辩或狡辩之风。但即便如此,如何把事实组织成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如何寻找对方的逻辑缺陷,却是锻炼思辨能力的绝好方法,辩论这种形式,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的技巧,在于它不断促使参与者应对不断变化的逻辑关系。
正好相反的是,演讲者面对的,却是使他的观点在逻辑的承接和转折上始终保持明晰和顺畅,不能让听众惑于纷繁紊乱的逻辑构架。演讲与辩论,一正一反,独自的表达和双向的交流,共同促成思维的清晰有力。因此可以说,这两种口语训练其实是对思维的训练。随着训练的推进,要求逐渐脱离文字材料并且不断缩短准备腹稿的时间,以增加迅速构思和迅速应变的能力。当然,它们对于修辞能力的提高也具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即兴的演讲和辩论,对于词、句的运用能力的锻炼更胜于朗读、戏剧表演等较为重视学习和模仿的形式。
最重要的是,上述的所有方法,不能只针对个别教师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以此去参加小范围的比赛、活动,这些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班上所有学生对母语的熟练掌握,并能体会它的美妙之处。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一个民族思想和传统的凝聚,其中语言又是经过多年进化所形成的当代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反映,从口语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审美感,不仅是维护民族语言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是每个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