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高校“大跃进”是决策失误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qi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已经持续8年,高等教育的危机正是这次教育“大跃进”造成的。这些年培养的几千万大学毕业生和几百万研究生,与过去相比质量大大下降了,他们当中不少人又将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造成人才在低层次上的恶性循环,这是很多人不易察觉的危机。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于湖北枣阳。1977年出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积极推动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倡导者和开路先锋。1981~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校长。任内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多次放弃出任高官的机会,曾坚辞团中央书记、教育部部长和武汉市市长人选。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当记者拟就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和体制弊端等问题采访刘老时,刘老发来了电邮:“其实,我是很普通的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是对教育改革情有独钟,对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甚为忧虑。我们这些经过50年代‘大跃进’的人,对那时的浮夸风和瞎指挥还记忆犹新。可是,自90年代开始的‘新的教育大跃进’比那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的学风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其危害将会殃及几代人。每思及此,我都痛心疾首,万般无奈,因为现在教育领导部门已没有明白人了。两次教育冒进的形式和危害性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已经作了结论,也作了检讨;而这一次大跃进,教育部门至今不肯认错,这是非常可悲的。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呼吁,要挞伐,就像杜鹃一样,喊出的是声声啼血忧天泪!”
  
  高校“大跃进”害苦学生
  
  《同舟共进》:您严厉抨击近年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与这个有没有关系?
  刘道玉: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高等教育“大跃进”,是教育部决策的失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大体控制在10%左右,可是大学扩招速度平均为25%,最高的年份竟然达到49%。发达国家大学大众化经历了半个世纪,而中国用8年时间就实现了大众化,这不是冒进和浮夸又是什么?大学扩招超过经济發展速度的15个百分点,这怎么不造成就业困难呢?
  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为世界之最,这是以牺牲质量而换来数量的发展。然而,教育部的一位官员不仅不反省扩招的问题,反而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用1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年的道路,显示出盲目沾沾自喜的样子,这说明我国教育决策当局是如何的不清醒!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适当扩招是必要的。但是,教育部在大学扩招上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扩招的幅度太大,如果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也许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就业压力;二是不应当强迫重点大学扩招,因为它们是培养少量的理论与研究人才的,是肩负着提高任务的。大学扩招主要是普通大学和民办大学的任务,本来扩招是民办大学发展的机遇。可是,由于教育部决策的失误,既占用了重点大学的资源,降低了重点大学的质量,又挤压了民办大学的生源。
  
  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
  
  《同舟共进》:有权威调查显示,全国近八成民众对教育总体情况不满意。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的种种乱象痛心疾首。您曾说,高等教育的危机,15年后会更明显,那么现在危机已经开始出现了吗?
  刘道玉:一个时期以来,大学乃至整个教育都是国民舆论的中心。可是,对待教育的看法却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方面是广大的群众,他们对教育腐败、乱收费、择校风、办班风、大学搞假引进、盲目扩招、教学质量下降、论文剽窃、贪大求全、大肆扩张校园、大兴豪华高楼等极为不满,甚至到了民怨沸腾的程度;另一方面,国家教育当局却自我感觉良好,通过形势报告和利用各种场合大唱赞歌,各种教育工程一个接一个推出,人造一流大学运动如火如荼……西方一位哲人说过,看问题的角度与看问题的方法一样重要,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80%的民众不满意,那自我感觉良好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严峻的事实,应当引起国家教育当局的深刻反思,再不能自欺欺人了!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具有潜在性、连锁性和迟效性的特点,所以目前大学教育中的乱象隐藏着极大的危机。1958年“大跃进”的教训,我们不应忘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已经持续了8年,高等教育的危机正是这次教育“大跃进”造成的。我曾经说过,我国高等教育的危机,15年以后将会更明显地彰显出来。比如,这些年培养的几千万大学毕业生和几百万研究生,与过去相比质量大大下降了,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又将会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这就会造成人才在低层次上的恶性循环,它恰恰是教育潜在性、迟效性和连锁性的反映,是很多人不易察觉的危机。
  高等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质量危机、学风危机和财经危机。
  首先是质量危机。我们的大学教育领导者竟然牺牲质量换数量。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规模急剧膨胀,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门类齐全的万人大学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之一,该校本科只有4760人,研究生仅有2031人,至今仍然没有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它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用校长雪莉·蒂尔曼女士的话来说,就是“不贪大求全”、“小就是美”,集中全部精力和资源做好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要把这两件事做到极致。这种办校理念和治校作风,是我国大学绝对没有的,也是值得我国每一所大学认真学习的。
  为什么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聘不到所需要的人,这不明摆着是人才的质量问题吗!我就知道两个具体的例子:一是某公司聘用了20多个大学毕业生,包括博士、硕士,但是一年之后被辞退只剩下一个。另外一家杂志社,聘用了多名大学毕业生作编辑,但主编告诉我,他们的水平还不如解放初期的高中毕业生。我们应当看到,质量危机的影响是深远:大量不合格的毕业生,将在未来30~40年内影响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和企业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其次是学风危机。从整体上说,现在大学的学风非常糟糕,浮躁、浮夸、浮浅,追名逐利、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成了不少人的人生哲学。于是,学术剽窃,论文造假,成果鉴定走过场,论文答辩讲人情,甚至连申请博士生导师和院士也有人行贿。教授本来是很受人尊敬的教职,只有那些身正学高的人才能获得这种职称。可是,由于各校相互攀比教授、研究生学位培养点的数量,于是教授扒堆,不少硕士、博士点滥竽充数。虽然造假是少数人,但影响是恶劣的,少有人抵制这些歪风邪气,甚至还有领导包庇。学风像是人体的元气,如果大伤了元气病就没法治,而学风坏了,遗患将会泱及数代人。
  再次是财经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媒体陆续披露了高等学校贷款的情况,显示出不少大学已经陷入严重的财经危机。高额的贷款是怎么造成呢?这是大学合并造成的,是贪大求洋和互相攀比带来的恶果。据报道,不少大学都建了豪华高楼、宾馆、豪华校门、观光电梯、像商场一样的地下停车场、宽阔的办公室,正副校级干部甚至连校长助理都配有专车,等等。现在,我国大学的校园面积、豪华大楼、教授的办公室恐怕都是世界一流了,可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研究成果却无法与国外相比。必须指出,我国大学与西方私立大学不同,我们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我们一些人把“勤俭办校”的优良传统忘得一干二净,以这种败家子的作风来办学,纳税人怎么能够供养得起呢?
  实际上,这三大危机已经形成了连环套,互相影响。比如,为了解决大量财经赤字,必然要求教师去创收,据说某些大学就规定2007年为创收年。这样一来,又将出现“产业化”趋势,也必然影响学风和教育质量。看来,我国高等教育又将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将长期不能自拔。
  对待危机必须正视,回避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国教育最高当局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尽快遏制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下大决心整顿不良学风,及时处理大学合并、升格、扩招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大力发扬艰苦朴素和勤俭办校的优良传统。必要时,甚至可讓一些大学破产或拍卖给国内外的投资家,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又有利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经过持久的努力,最终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良性循环,这是全国人民所期盼的,也是我们大学办学者应尽的职责。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
  
  《同舟共进》:前几年您曾参与创办了一所民办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可最终还是以遗憾的结局收场。中国教育应当说就是以民办教育开始的,孔子当年授业解惑,就是“民办教育”。但目前民办教育发展很曲折,您怎样看待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一流的私立大学什么时候会在中国产生?
  刘道玉:什么是民办大学?这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也许是为了忌讳“私”字而生造出来的概念。显然我国是回避私立大学的,这是左倾思想的表现。
  私立大学是与私人教育投资者或教育投资金融家联系在一起的,我国之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就是因为没有私人教育投资家和捐款兴办大学的慈善家,倒是不乏利用教育赚钱的商人。
  目前,我国所谓的民办大学有三类:一是经过批准的本科民办大学(或学院),这是很少的;二是民办的专科职业学院,这是大量的;三是所谓的独立学院,现在全国总共有252所。前两种民办大学条件有限,难成气候,恐怕一百年内也出现不了像美国那样的私立大学,因为教育部门从根子上对民办大学就是歧视、限制和打压的。
  再说独立学院,这本身就是一种政策上的误导。一位老教育家问教育部某主要领导人:为什么要搞独立学院?这位负责人说:老百姓都想让孩子上好的大学,重点大学又容纳不下,所以创办独立学院缓解矛盾。也有人说,创办独立学院是改革创新。果真如此吗?那改革在什么地方呢?创新又新在何处呢?我看那些倡导者也说不清楚。
  让我们看一看那些独立学院的身世,它们大多是由重点大学创办的,有些重点大学办了两所甚至三所独立学院。也有些新组建的地方“航空母舰”大学,本来羽毛尚未丰满,也办起了独立学院。什么叫独立学院?独立在哪些方面?其实,它完全是一种利益的结合,私人业主利用办独立学院赚钱,而某些重点大学靠卖校牌“坐地分赃”。
  现在看来,独立学院已经埋藏着诸多隐患:一是误导了学生和家长,他们还以为上了重点大学呢!二是严重影响了重点大学的声誉,实际上这是变相地卖校牌和文凭;三是造成了这类大学性质不明、产权难分的混乱局面,今后还可能出现法律纠纷。为了使我国私立大学独立健康地成长,为了维护重点大学的声誉,必须割断连接独立学院与重点大学的脐带,这是迟早都要做的,早做比晚做更有利。
  
  做一个心无旁鹜的“整个的校长”
  
  《同舟共进》:您是很多人至今怀念的老校长。您认为,一个合格的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
  刘道玉:根据研究,我曾经把中国近代大学校长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学者化的职业校长,自我国大学诞生到1949年期间均属这个类型,这类校长都是留学西方国家的,获得博士学位,但都不再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以专事校长为己任;二是革命化的职业校长,自解放后到80年代末大多属于这个类型。这些校长大多是五·四或一二·九运动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又经历了革命战争的锻炼,从实践中成为有经验的教育家,专司大学领导之职; 三是双肩挑的学者型校长,自90年代后都是这个类型。他们有的是院士,有的是博士生导师,但起码是个教授。他们既要领导大学,又要从事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身兼多职,是“命分式”(陶行知语)校长。对这几种类型校长,我的看法是:革命化职业校长是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今后不会再有,双肩挑的校长是不可取的,唯有学者化的职业校长才是我国大学今后必然的选择。
  一个大学校长需具备多种素质,如热爱教育、懂得教育学、尊重教育规律;有理想、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决策与管理;任劳任怨,具有献身教育的牺牲精神;爱才若渴,知人善任;能够倾听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等。总之一个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是一流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70多年前深刻地指出:“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一些,他关系到千百人学业前途;说得大一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的人去担负吗?”他又说:“试问:世界上有几个第一流的学校是命分式的校长创造出来的?”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忠言,希望组织人事部门端正遴选大学校长的指导思想,把大学校长遴选权交给大学的教授们,把真正的教育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也奉劝现在担任大学领导工作者,在“鱼与熊掌”之间作出选择,要么做一个严谨和专心致志的学者,要么做一个心无旁骛的“整个的校长”。
其他文献
剖析维权事件    《同舟共进》:近年来社区维权矛盾比较尖锐,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例子,各位认为,引发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谢凯:业主维权事件的发生有几大因素。首先,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市场运作不规范,一些开发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垄断经营,利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漏洞牟取暴利。其次,业主在纠纷处理上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什么问题,责任都归结于地产商;小部分人的利益带动羊群效应,造成所谓的维权。第三,从计
期刊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波茨坦举行。同时,作为会议的副产品,中、美、英三国于7月26日联合签署发表《波茨坦宣言》,向日本发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抗战中的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因成为美国的盟友而一度被视为“大国”,但却先后缺席了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正是在中国缺席和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三个大国决定了与中国主权相关的事宜。    波茨坦:斯大林得到
期刊
孙志刚惨案已经过去两年,由此而引发出几位法学家联名上书建议取消收容制,得到采纳,被认为当政者从善如流的一项善举。2006年,由于钟南山院士遭抢,又引起如何对待城市无业游民以及收容制是否应该恢复之争。就所看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正反双方的意见,我总感到始终没有触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滥刑杀人!  姑且不论收容制度的存与废的问题,最关键的事实是孙志刚是被无端活活打死的。即使是已经判刑的监狱罪犯,生命也应受到
期刊
从刘少奇对秘书的三个要求说起    □ 林剑虹(广东·汕尾)  偶然看到刘少奇秘书吴振英、刘振德的一篇回忆文章,其中谈到刘少奇对刚来上任的秘书刘振德提出的三条工作要求,读后感慨颇多。原文不长,权且录下,与诸君共勉:  少奇同志说:“到我这里工作,第一是要如实地向我反映情况,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凡是要经过我办的、要请示我的事情,你们不要自作主张;对外要如实地传达我的意见、我的话;不要以我的名义干其
期刊
乍暖还寒时的莫斯科    2006年五六月间,笔者有幸参加了俄罗斯短期考察活动。5月28日莫斯科时间晚上10时左右,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我们一行多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来到普希金的故乡,亲身感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心头涌起微微的激动。有人说,五六十岁以上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俄罗斯情结”,因为这些人青年时代往往学过俄语,读过旧俄和苏联的作品、唱过它的歌曲,还被灌输过“学习苏联
期刊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富有家庭的管理资产额2005年比2004年增长18%,0.4%(约150万)的家庭占有了70%的财富。报告同时指出,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60%的财富,所以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中国青年报》10月18日)  如果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数据准确,而我国政府部门或权威研究机构又拿不出有
期刊
近日,某省某市部分群众因听说计划改变行政区域,聚集火车站并拦堵铁路交通。由于领导层对此突发事件高度重视,官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处置,5小时内聚集群众疏散,铁路恢复通车运作。(新华网2007年3月21日电)  事件的发生固然令人不快,但该省领导层闻风而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直接指挥,疏导民众解决问题,这种敢于负责的精神令人欣慰。  堵路当然不值得提倡,因为会严重阻碍交通秩序,造成国家与公民不应有的损
期刊
大学经常被人批评,但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尽管这类批评的事实都存在,将大学作为靶子却是找错了对象。真正与大学有关,或者应该受到查处的,只是在这些过程中的腐败和犯罪行为,而这些事本身却都是政府的决策,或者是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    当今中国,看什么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这个大环境,看中国大学的现状也是如此。  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大学内的人——从书记、校长到学生,从专业人员到工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社会
期刊
按户型征收物业税,这样一个看似“劫富济贫”的善良意愿,由于未广泛征集民意,一旦实施,很可能既劫不到“富”,又济不了“贫”,倒是处于贫富中间的中产阶级,极有可能成为“容易受伤的人”。    2007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报告中,对调控房地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国家相关部门将研究开征物业税的实施方案”倍受瞩目。“物业税”呼之欲出,据说将受其影响的房地产商已未雨绸缪,想要赶在新一轮“圈地
期刊
有的人爱中国,有的人恨中国,我尊敬中国。  ——史华慈  本杰明?I?史华慈(1916~1999)诞生于美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掌握12种语言,曾师从费正清先生,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在美国,他最早展开对中共发展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并将中国作为思考人类问题的坐标。他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成就举世瞩目,影响直逼“中国学之父费正清”。 1999年11月14日,被学人称为“人类良知”的史华慈因病与世长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