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字图象处理又称计算机图象处理,它是计算机应用进入信息处理领域后的产物,是一门建立在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应用数学基础上的新兴的边缘学科。计算机图象处理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模糊不清或畸变的图象处理成清晰易辨的图象,以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图象处理又称计算机图象处理,它是计算机应用进入信息处理领域后的产物,是一门建立在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应用数学基础上的新兴的边缘学科。计算机图象处理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模糊不清或畸变的图象处理成清晰易辨的图象,以供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地形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几种地形的大地电磁影响曲线。计算表明,地形对E_X型波视电阻率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地形起伏幅度与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波长可以比较时。H_X型波的地形影响比E_X波严重,随着周期的增长,H_X型波的地形影响变得稳定。地形凸起处的影响比下凹处严重。
根据M≥5级的地震资料,讨论了鄂尔多斯块体周围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二十三次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十五个小区域综合地震断层面解表明,该块体及其周围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主张应力轴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这种应力场格局与鄂尔多斯块体同时兼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并以前者为主有关。地质资料表明,该块体周围的地震活动与断陷盆地内部的活动断裂及盆地边缘的垂直差异运动有关。
引言鄂尔多斯块体(以下简称鄂块体)以它的稳定性和四周断陷盆地强震,特大地震丛集而为世人瞩目。公元1000年以来,鄂块体四周共发生Ms≥5.0级地震共112次,东、南、西部边缘发生7级以上强震19次,其中≥8级地震5次,它们是临汾盆地1303年洪洞8.0、1695年临汾8.0,渭河盆地1556年华县8.0,
鄂尔多斯块体东部边界带为南起渭河盆地、运城盆地,经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北至大同盆地及怀来延庆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带。亦称山西裂谷带或山西隆起断陷带。它与鄂尔斯块体西界的贺兰山-桌子山山前新生代断陷带,阴山似南鄂尔多斯块体北缘河套-呼包斯陷带,在中生代以
鄂尔多斯块体东界,是山西境内一系列盆地组成的地堑系,是我国著名的地震带之一。根据历史资料,从公元前231年到现在划成七个地震活跃期,强震由北而南迁移,多分布于盆地中部,极震区走向分成两组,相间分布,震源深度均在10—20公里。最后分析了本活跃期来地震活动的几个特点。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与周缘地带有明显差别。但是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却有密切的联系;地台内部地震活动虽然微弱,相对活跃时期仍与周缘地震带活跃期同步。据此讨论了鄂尔多斯地台的构造演化与周缘地区地震的关系。
在肯定了公认的近东西向及西部北西向构造之后,重点从构造形迹、新(?)动标志等方面着手,阐明北东向活动断裂是渭河盆地晚第三纪,尤其是中更新世以来的主要活动断裂之一。在近代应力场下,是控制盆内地震的主要构造。将已有宏—微观研究资料结合伸展构造理论的运用,对盆内主要的两组断裂下切深度、盆地东部孕震的断裂深部展布条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深8—20公里范围内两组似交非交的铲式断裂形成一个应力容易集中的孕
本文叙述1967年与1973年在河北省河间地区几乎在原地相继发生6.5级和5.3级破坏性地震,这两次地震间隔6年半、第一次地震余震活动当年就已结束、第二次地震是另一次独立的地震事件。这两次地震无论在震中位置,烈度分布,宏观动感,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和面上地震活动图象等方面都有高度的相似性,是又一个罕见的重复性地震震例。最后,通过对河间,溧阳重复性地震的分析对比,对重复性地震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七十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从海洋研究引进到大陆以后,对板内地震震级增大等原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由于陆壳与过渡壳、洋壳之间差别较大(表一),演变过程不一样,地震形成的机制不同,板内地震震级增大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板块构造学说出发,并结合其他一些大地构造学说、震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试图对1920年海原地震震级增大的原因作一探讨。
广西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区,岩溶现象非常普遍。根据广西台网记录和宏观考察,近几年来,广西岩溶区接连出现烈度异常地震(构造地震),尽管这些地震强度不大,但二、三级地震却也能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国家“六五”规划拟将在广西红水河流域兴建一系列大型梯级电站,是否可能出现诱发地震,也是地震和工程部门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正确、迅速判别这些烈度异常地震,适当地采取防震抗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