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将主要针对钢结构工程中经常遇到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 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整体思路
(1)加强宣传力度
加強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通病危害性的认识。治理通病重在预防。要提高有关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防控工程质量通病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广泛宣传工程质量通病对建筑工程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实例剖析等方式,提高有关人员对通病危害性的认识,要切实把防控工程质量通病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尤其是对一些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质量通病,更要进行大力宣传,形成人人皆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人人诛之的局面。
(2)加强岗位培训
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心。要使其掌握防控通病的主要方法,并能严格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进行精心管理和操作,要真正做到内业指导外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要统筹兼顾各专业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各专业工种间的相互配合问题。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中要有防治通病的专篇,且针对性要强,措施要具体。
(3)健全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各项施工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质保体系。以制度做保障,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做到每个分项的每个施工部位都能责任到人,且留有记录,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4)严格验收程序
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所规定的质量验收责任、程序和验收方法进行验收。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并严格履行验收签字程序,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5)加强重点项目的检查验收
要加强对原材料,辅材的现场验收。重点检查合格证、试化验单;按规定应进行复试的材料须在投入使用前及时复试,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现场验收一定要履行签字手续,做到责任到人。
(6)加强资料管理
要确保钢结构焊接质量的管理,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焊缝外观质量100%检测,无损探伤要求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从严检验,所有的检测记录必须归档,作为施工竣工验收的资料。
(7)与监理单位密切配合
施工单位需密切配合监理单位的项目监理机构,应针对工程特点将易发生质量通病的检验批、分项工程或节点部位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纳入监理规划或监理实施细则,并在施工中进行重点控制。
2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1)图纸会审不仔细
1)钢结构工程施工中,图纸会审工作经常碰到如下质量通病:2)设计图纸应用规范不齐全、不正确。3)设计总说明未写明工程的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4)钢材的材质等级,高强度螺栓的要求不明确。5)施工图未注明焊接的坡口形式,焊缝间隙、钝边坡口角度、UT等级、是否单面焊等。6)施工图未注明除锈等级要求。
如果不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那么工程在施工过程和验收方面就带来困难,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造成隐患。
防治措施:
作为施工单位,取得施工图以后,一定要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看看应用规范有没有问题;节点图有没有表述清楚;强制性条文所要求的内容在设计总说明中有没有显示,各种材料的规格、型号、性能、等级、施工的质量要求和工程的安全等级有没有明确;节点设计是否合理;施工中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度等,都要向设计单位预先提出。设计图纸的完善,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
(2)钢构件运输及堆放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构件出厂时,构件中心线未标记。防治措施:构件油漆后应标注构件中心线标记,异性构件及构件超过15吨应该标注起重点标记。2)构件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无搁置垫平堆放,而是随意卸车,杂乱堆放,多层构件堆放,甚至让构件埋入泥堆水沟中,造成构件变形,碰伤和污染。
防治措施:
1)针对构件运输及堆放,确定以下防治措施:2)构件堆放按照钢柱、钢梁、节点等构件进行分类别堆放。3)构件堆放时应按照便于安装的顺序进行堆放,即先安装的构件堆放在上层或者便于吊装的地方。4)构件堆放时一定注意把构件编号或者标识露在外面或者便于查看的方向。
所有构件堆放场地均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按规范规定进行平整和支垫,不得直接置于地上,要垫高200mm以上,以便减少构件堆放变形;钢构件堆放场地按照施工区作业进展情况进行分阶段布置调整。
每堆构件与构件处,应留一定距离,供构件预检及装卸操作用,每隔一定堆数,还应留出装卸机械翻堆用的空地。
(3)钢筋加工
1)箍筋不方正。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呈90o,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钢筋弯钩平直长度不够,箍筋弯钩角度不符合要求。
原因: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防治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正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2)成型尺寸不准确。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原因: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防治措施: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
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3)已成型的钢筋变形。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 原因: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装卸“野蛮”。
防治措施: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要平整,支垫应合理;尽量按施工需要运至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箍筋弯钩形式不对。箍筋末端未按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原因: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使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取样混乱。
防治措施:熟悉各种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注意图纸上的标注和说明。
(4)钢筋连接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钢筋闪光对焊
接头中有氧化膜、未焊透或夹渣。
原因:
1)焊接工艺方法使用不当。2)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3)烧化过程太弱或不稳定。4)烧化过程结束到顶锻开始之间的过度不够急速或有停顿,空气侵入焊口。5)顶锻速度太慢或带电顶锻不足。6)顶锻留量过大,顶锻压力不足,使焊口封闭太慢或未能真正密合。
防治措施:
1)选择适当的焊接工艺。2)重视预热作用,掌握预热要领,减少预热梯度。3)确保带电顶锻过程,采取正常的烧化过程。4)避免采用过高的变压器级数施焊,以提高加热效果。5)加快顶锻速度。6)增大顶锻压力。
过热:从焊缝或近缝区断口上可看到粗晶状态。
原因:
1)预热过分,焊口及其近缝区金属强烈受热。2)预热时接触太轻,间歇时间太短,热量过分集中于焊口。3)沿焊件纵向的加热区域过宽,顶锻留量偏小,顶锻过程不足以使近缝区产生适当的塑性变形,未能将过热金属排除于焊口之外。4)为了顶锻省力,带电顶锻延续较长,或顶锻不得法,致使金属过热。
防治措施:
1)根据钢筋级别、品种规格等情况确定其预热程度,在施工中严加控制。2)采取低频预热方式,适当控制预热的接触时间、间歇时间以及压紧力。3)严格控制顶锻时的温度及留量。4)严格控制带电顶锻过程。
脆断:在低应力状态下,接头处发生无预兆的突然断裂。脆断可分为淬硬脆段、过热脆断和烧伤脆断几种情况。
原因:
1)焊接工艺方法不当。2)对焊接性能较差的钢筋,焊后虽然采取了热处理措施,但因温度过低,未能取得有效的效果。
防治措施:
1)针对钢筋的焊接性,采取相应的焊接工艺。2)正确控制热处理程度。
烧伤:钢筋与电极接触处表面微熔及烧伤。
原因:
1)钢筋与电极接触处洁净程度不一致,有氧化物,夹紧力不足,局部区域电阻很大,因而产生了不允许的电阻热。2)电极外形不当或严重变形,导电面积不足,致使局部区域电流密度过大。
防治措施:
1)清除钢筋被夹紧部位的铁锈和油污。2)清除电极内表面的氧化物。3)改进电极槽口形状,增大接触面积。4)夹紧钢筋。
接头弯折或轴线偏移:
原因:
1)钢筋端头歪斜。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3)焊机夹具晃动太大。
防治措施:
1)正确调整电极位置。2)修整电极钳口或更换已变形的电极。3)矫直钢筋的弯头。
(2)钢筋电渣压力焊
轴线偏移、弯折。
原因:
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2)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3)顶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钢筋晃动和移位。4)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
防治措施:
1)矫直钢筋端部。2)正确安裝夹具和钢筋。3)避免过大的挤压力。4)及时修理或更换夹具。
咬边:
原因:
1)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2)上钢筋端头没有压入熔池中,或压入深度不够。3)停机太晚,通电时间过长。
防治措施:
1)减小焊接电流。2)缩短焊接时间。3)注意上钳口的起始点,确保上钢筋挤压到位。
未焊合:上下钢筋在结合面处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原因:
1)焊接过程中上钢筋提升过大或下送时速度过慢;钢筋端部熔化不良或形成断弧。2)焊接电流小或通电时间不够,使钢筋端部未能得到适宜的熔化量。3)焊接过程中设备故障,上钢筋卡住,未能及时压下。
防治措施:
1)在引弧过程中精心操作,防止操纵杆提的过快或过高,间隙太大发生断路灭弧;也应防止操纵杆提的过慢,钢筋粘连短路。2)适当增大焊接电流和延长焊接通电时间,使钢筋端部得到适宜的熔化量。3)及时修理焊接设备,保证正常使用。4)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3)钢筋直螺纹连接
钢筋套丝缺陷:
原因:操作工人未经培训或操作不当。
防治措施:对操作工人进行培训,取得合格证后再上岗。
接头露丝: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
原因: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
防治措施:
1)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2)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做标记,防止漏拧。
(5)钢筋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骨架外形尺寸不准、歪;扣筋被踩向下位移
原因: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个别钢筋偏离规定位置。
防治措施:绑扎时将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2)柱、墙钢筋位移
原因:固定钢筋的措施不可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被碰撞,偏离固定位置。
防治措施:墙、柱主筋的插筋与底板上、下筋要固定绑扎牢固,确保位置准确。必要时可附加钢筋电焊焊牢,混凝土浇筑前、后应有专人检查修整。
3)受力筋保护层不符规定,露筋
原因: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间距太大或脱落。2)钢筋绑扎骨架尺寸偏差大,局部接触模板。3)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受碰撞位移。
防治措施: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要适量可靠。2)钢筋绑扎时要控制好外形尺寸。3)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免钢筋受碰撞位移。混凝土浇筑前、后应设专人检查修整。
4)绑扎接头松脱
原因: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
防治措施: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牢。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3处。搬运已扎好的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板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
5)柱箍筋接头未错开布置
原因:绑扎柱箍筋骨架时疏忽所致。
防治措施:做好钢筋绑扎技术交底工作。
6)弯起钢筋方向错误
原因: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
防治措施: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或在钢筋上挂牌标识。
7)钢筋接头位置错误,受力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不够,在连接区段内接头数量超规范
原因: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
防治措施: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8)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够,箍筋数量不足;绑扎不牢
原因:未认真执行设计和规范的要求,箍筋绑扎不牢。
防治措施:认真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箍筋绑扎要牢固。
9)浇灌混凝土不搭马道,乱踩钢筋野蛮施工;竖向插筋无扶正措施造成钢筋位移
原因:操作人员成品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交底未进行成品保护要求。
防治措施:加强对操作人员成品意识,建立工序交接制度,并在技术交底中进行成品保护措施交底,浇灌混凝土必須搭设马道。
10)钢筋分项未按规定执行现场“挂牌”制度
原因:现场工序验收交接制度规定不清,现场操作人员无现场“挂牌”制度的认识。
防治措施:建立健全工序交接制度,并在技术交底中对现场“挂牌”制度进行交底。
11)梁柱接头处柱箍筋数量不足或漏绑
原因:因操作困难,未绑加密箍筋;采用模外绑梁筋,后落入梁底,加之梁柱接头早已封模,无法绑梁、柱接头柱箍筋。
防治措施:应合理安排先绑梁筋,待补上梁、柱接头柱箍筋后,再封梁侧模的操作方法。
3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结构体系、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构配件、新的施工机具、设备的不断出现,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断上升。但在建筑工程中,一些质量通病还是时有发生,这些通病,有的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有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这些通病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工程质量问题的投诉,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 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整体思路
(1)加强宣传力度
加強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通病危害性的认识。治理通病重在预防。要提高有关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防控工程质量通病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广泛宣传工程质量通病对建筑工程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实例剖析等方式,提高有关人员对通病危害性的认识,要切实把防控工程质量通病作为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尤其是对一些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质量通病,更要进行大力宣传,形成人人皆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人人诛之的局面。
(2)加强岗位培训
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心。要使其掌握防控通病的主要方法,并能严格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进行精心管理和操作,要真正做到内业指导外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要统筹兼顾各专业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各专业工种间的相互配合问题。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中要有防治通病的专篇,且针对性要强,措施要具体。
(3)健全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各项施工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质保体系。以制度做保障,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做到每个分项的每个施工部位都能责任到人,且留有记录,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4)严格验收程序
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所规定的质量验收责任、程序和验收方法进行验收。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并严格履行验收签字程序,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5)加强重点项目的检查验收
要加强对原材料,辅材的现场验收。重点检查合格证、试化验单;按规定应进行复试的材料须在投入使用前及时复试,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现场验收一定要履行签字手续,做到责任到人。
(6)加强资料管理
要确保钢结构焊接质量的管理,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焊缝外观质量100%检测,无损探伤要求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从严检验,所有的检测记录必须归档,作为施工竣工验收的资料。
(7)与监理单位密切配合
施工单位需密切配合监理单位的项目监理机构,应针对工程特点将易发生质量通病的检验批、分项工程或节点部位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纳入监理规划或监理实施细则,并在施工中进行重点控制。
2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
(1)图纸会审不仔细
1)钢结构工程施工中,图纸会审工作经常碰到如下质量通病:2)设计图纸应用规范不齐全、不正确。3)设计总说明未写明工程的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4)钢材的材质等级,高强度螺栓的要求不明确。5)施工图未注明焊接的坡口形式,焊缝间隙、钝边坡口角度、UT等级、是否单面焊等。6)施工图未注明除锈等级要求。
如果不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那么工程在施工过程和验收方面就带来困难,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造成隐患。
防治措施:
作为施工单位,取得施工图以后,一定要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看看应用规范有没有问题;节点图有没有表述清楚;强制性条文所要求的内容在设计总说明中有没有显示,各种材料的规格、型号、性能、等级、施工的质量要求和工程的安全等级有没有明确;节点设计是否合理;施工中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度等,都要向设计单位预先提出。设计图纸的完善,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
(2)钢构件运输及堆放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构件出厂时,构件中心线未标记。防治措施:构件油漆后应标注构件中心线标记,异性构件及构件超过15吨应该标注起重点标记。2)构件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无搁置垫平堆放,而是随意卸车,杂乱堆放,多层构件堆放,甚至让构件埋入泥堆水沟中,造成构件变形,碰伤和污染。
防治措施:
1)针对构件运输及堆放,确定以下防治措施:2)构件堆放按照钢柱、钢梁、节点等构件进行分类别堆放。3)构件堆放时应按照便于安装的顺序进行堆放,即先安装的构件堆放在上层或者便于吊装的地方。4)构件堆放时一定注意把构件编号或者标识露在外面或者便于查看的方向。
所有构件堆放场地均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按规范规定进行平整和支垫,不得直接置于地上,要垫高200mm以上,以便减少构件堆放变形;钢构件堆放场地按照施工区作业进展情况进行分阶段布置调整。
每堆构件与构件处,应留一定距离,供构件预检及装卸操作用,每隔一定堆数,还应留出装卸机械翻堆用的空地。
(3)钢筋加工
1)箍筋不方正。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呈90o,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钢筋弯钩平直长度不够,箍筋弯钩角度不符合要求。
原因: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防治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正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2)成型尺寸不准确。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原因: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防治措施: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
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3)已成型的钢筋变形。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 原因: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装卸“野蛮”。
防治措施: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要平整,支垫应合理;尽量按施工需要运至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箍筋弯钩形式不对。箍筋末端未按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原因: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使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取样混乱。
防治措施:熟悉各种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注意图纸上的标注和说明。
(4)钢筋连接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钢筋闪光对焊
接头中有氧化膜、未焊透或夹渣。
原因:
1)焊接工艺方法使用不当。2)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3)烧化过程太弱或不稳定。4)烧化过程结束到顶锻开始之间的过度不够急速或有停顿,空气侵入焊口。5)顶锻速度太慢或带电顶锻不足。6)顶锻留量过大,顶锻压力不足,使焊口封闭太慢或未能真正密合。
防治措施:
1)选择适当的焊接工艺。2)重视预热作用,掌握预热要领,减少预热梯度。3)确保带电顶锻过程,采取正常的烧化过程。4)避免采用过高的变压器级数施焊,以提高加热效果。5)加快顶锻速度。6)增大顶锻压力。
过热:从焊缝或近缝区断口上可看到粗晶状态。
原因:
1)预热过分,焊口及其近缝区金属强烈受热。2)预热时接触太轻,间歇时间太短,热量过分集中于焊口。3)沿焊件纵向的加热区域过宽,顶锻留量偏小,顶锻过程不足以使近缝区产生适当的塑性变形,未能将过热金属排除于焊口之外。4)为了顶锻省力,带电顶锻延续较长,或顶锻不得法,致使金属过热。
防治措施:
1)根据钢筋级别、品种规格等情况确定其预热程度,在施工中严加控制。2)采取低频预热方式,适当控制预热的接触时间、间歇时间以及压紧力。3)严格控制顶锻时的温度及留量。4)严格控制带电顶锻过程。
脆断:在低应力状态下,接头处发生无预兆的突然断裂。脆断可分为淬硬脆段、过热脆断和烧伤脆断几种情况。
原因:
1)焊接工艺方法不当。2)对焊接性能较差的钢筋,焊后虽然采取了热处理措施,但因温度过低,未能取得有效的效果。
防治措施:
1)针对钢筋的焊接性,采取相应的焊接工艺。2)正确控制热处理程度。
烧伤:钢筋与电极接触处表面微熔及烧伤。
原因:
1)钢筋与电极接触处洁净程度不一致,有氧化物,夹紧力不足,局部区域电阻很大,因而产生了不允许的电阻热。2)电极外形不当或严重变形,导电面积不足,致使局部区域电流密度过大。
防治措施:
1)清除钢筋被夹紧部位的铁锈和油污。2)清除电极内表面的氧化物。3)改进电极槽口形状,增大接触面积。4)夹紧钢筋。
接头弯折或轴线偏移:
原因:
1)钢筋端头歪斜。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3)焊机夹具晃动太大。
防治措施:
1)正确调整电极位置。2)修整电极钳口或更换已变形的电极。3)矫直钢筋的弯头。
(2)钢筋电渣压力焊
轴线偏移、弯折。
原因:
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2)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3)顶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钢筋晃动和移位。4)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
防治措施:
1)矫直钢筋端部。2)正确安裝夹具和钢筋。3)避免过大的挤压力。4)及时修理或更换夹具。
咬边:
原因:
1)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2)上钢筋端头没有压入熔池中,或压入深度不够。3)停机太晚,通电时间过长。
防治措施:
1)减小焊接电流。2)缩短焊接时间。3)注意上钳口的起始点,确保上钢筋挤压到位。
未焊合:上下钢筋在结合面处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原因:
1)焊接过程中上钢筋提升过大或下送时速度过慢;钢筋端部熔化不良或形成断弧。2)焊接电流小或通电时间不够,使钢筋端部未能得到适宜的熔化量。3)焊接过程中设备故障,上钢筋卡住,未能及时压下。
防治措施:
1)在引弧过程中精心操作,防止操纵杆提的过快或过高,间隙太大发生断路灭弧;也应防止操纵杆提的过慢,钢筋粘连短路。2)适当增大焊接电流和延长焊接通电时间,使钢筋端部得到适宜的熔化量。3)及时修理焊接设备,保证正常使用。4)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3)钢筋直螺纹连接
钢筋套丝缺陷:
原因:操作工人未经培训或操作不当。
防治措施:对操作工人进行培训,取得合格证后再上岗。
接头露丝: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
原因: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
防治措施:
1)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2)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做标记,防止漏拧。
(5)钢筋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骨架外形尺寸不准、歪;扣筋被踩向下位移
原因: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个别钢筋偏离规定位置。
防治措施:绑扎时将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2)柱、墙钢筋位移
原因:固定钢筋的措施不可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被碰撞,偏离固定位置。
防治措施:墙、柱主筋的插筋与底板上、下筋要固定绑扎牢固,确保位置准确。必要时可附加钢筋电焊焊牢,混凝土浇筑前、后应有专人检查修整。
3)受力筋保护层不符规定,露筋
原因: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间距太大或脱落。2)钢筋绑扎骨架尺寸偏差大,局部接触模板。3)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受碰撞位移。
防治措施: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要适量可靠。2)钢筋绑扎时要控制好外形尺寸。3)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免钢筋受碰撞位移。混凝土浇筑前、后应设专人检查修整。
4)绑扎接头松脱
原因: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
防治措施: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牢。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3处。搬运已扎好的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板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
5)柱箍筋接头未错开布置
原因:绑扎柱箍筋骨架时疏忽所致。
防治措施:做好钢筋绑扎技术交底工作。
6)弯起钢筋方向错误
原因: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
防治措施: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或在钢筋上挂牌标识。
7)钢筋接头位置错误,受力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不够,在连接区段内接头数量超规范
原因: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
防治措施: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8)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够,箍筋数量不足;绑扎不牢
原因:未认真执行设计和规范的要求,箍筋绑扎不牢。
防治措施:认真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箍筋绑扎要牢固。
9)浇灌混凝土不搭马道,乱踩钢筋野蛮施工;竖向插筋无扶正措施造成钢筋位移
原因:操作人员成品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交底未进行成品保护要求。
防治措施:加强对操作人员成品意识,建立工序交接制度,并在技术交底中进行成品保护措施交底,浇灌混凝土必須搭设马道。
10)钢筋分项未按规定执行现场“挂牌”制度
原因:现场工序验收交接制度规定不清,现场操作人员无现场“挂牌”制度的认识。
防治措施:建立健全工序交接制度,并在技术交底中对现场“挂牌”制度进行交底。
11)梁柱接头处柱箍筋数量不足或漏绑
原因:因操作困难,未绑加密箍筋;采用模外绑梁筋,后落入梁底,加之梁柱接头早已封模,无法绑梁、柱接头柱箍筋。
防治措施:应合理安排先绑梁筋,待补上梁、柱接头柱箍筋后,再封梁侧模的操作方法。
3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结构体系、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构配件、新的施工机具、设备的不断出现,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断上升。但在建筑工程中,一些质量通病还是时有发生,这些通病,有的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有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这些通病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工程质量问题的投诉,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