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专属食谱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秋之后,一种名为“贴秋膘”的神秘仪式就开始悄悄流行了。夏天燥热,食欲不振,于是不少家长都喜欢趁着入秋这个时候给孩子多吃点肉,长长膘。“八月秋高风怒号,多吃口肉好不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脊炒熟,再来点糖。” “月落乌啼霜满天,猪肉丸子牛肉面。”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可不是怎么吃肉,而是怎么吃下面这3类食物。入秋吃它们,可比吃肉好多了!
   补钙界黑马:虾皮
   说到缺钙,它承载了多少家长躁动不安的心啊。出汗多是缺钙,出牙晚是缺钙,肋缘外翻也是缺钙,反正分析原因——缺钙就完了。但其实只要保证孩子饮食均衡,按时按量补充维生素D,通常是不会缺钙的。
   补钙吃什么?
   那么,继“早饭吃什么,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的另一灵魂拷问就来了。请问:“补钙吃什么?”
   目前而言,牛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最好来源,鲜乳钙含量为1000~1200mg/L。大豆及其制品也是钙很好的来源。苋菜、菠菜、空心菜虽然含钙量高,但含有较多的草酸,吸收率较低。
   你们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不不,真正的“补钙界黑马”你们万万想不到,它就是虾皮!
   每100g虾皮(干重)中就含有991mg的钙,简直浑身是钙啊!不过呢,我们平时不可能一下子吃100g虾皮,所以,均衡饮食,才是补钙王道。
   手殘星人专属食谱
   虽然虾皮补钙能力超群,但是建议等孩子1岁以后再尝试吃哦。少量尝试,观察孩子没有过敏反应之后再继续添加。我给大家提供1个虾皮的食谱,手残星人专属,超级简单。
   虾皮蒸蛋
   食材准备:鸡蛋1个,虾皮少量
   简要做法:虾皮洗净、温水浸泡10分钟,去除多余盐水;鸡蛋液打散搅拌均匀;加约蛋液1.5倍的温水搅拌均匀;虾皮剁碎,加入鸡蛋液中搅拌均匀;蛋液隔水蒸10分钟左右即可。
   补铁界大亨:黑木耳
   除了钙,铁也是“缺”字辈儿数一数二的前辈。不过这个“缺”有可能是真缺。6月龄以内,孩子有从母体中获得的铁,但6月龄以后身体内的铁储备用得差不多了,再不及时从辅食中获取,就很容易缺铁。
   孩子缺铁的后果还真挺严重,长期中重度缺铁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导致发育迟缓。6岁以下的孩子,血红蛋白含量小于110g/L就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了。
   补铁吃什么?
   不过大家也别担心,轻度贫血靠食补就能缓解。那么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吃什么能补铁?”首先,我澄清一下,铁锅炒菜不补铁,除非抱着锅生啃,不然那点量约等于没有。其次,别太寄希望于菠菜。在所有蔬菜里,菠菜的含铁量并不是最高的。再说了,孩子毕竟不是大力水手。
   好了,说到这儿就该介绍今天的“主咖”了,就是补铁大亨——黑木耳,它的含铁量可是比猪肝都高呢。(按每100g可食部分计算)
   还是那句话,虽然每100g干黑木耳含铁量很高,但孩子平时吃的量比较少,“补”进去的铁也就相对较少,所以,还是要确保食物种类丰富,均衡膳食。
   手残星人专属食谱
   至于木耳应该怎么吃就很简单了,给小一点的宝宝吃可以直接把木耳打成泥糊状,大点儿的宝宝就可以安排下面这道快手菜了。方便又好吃,根本停不下来。
   三鲜馄饨
   食材准备:木耳3~4朵,五花肉,虾仁
   简要做法:木耳泡发,鲜虾剥出虾仁,五花肉去皮;将所有食材剁碎,加少许水搅拌均匀;用筷子蘸取一点肉馅放在皮中间捏成馄饨状;水开后下锅,馄饨浮起来再煮20秒即可。
   补锌界担当:牡蛎
   相比于钙和铁,大家对锌的了解可能不那么多。通常停留在“孩子不吃饭,挑食,不单是消化问题,很可能是缺锌,三x牌xx锌口服液……”的广告词上。这样的广告词就会让人产生“只要补锌,就能解决孩子一切吃饭问题”的不客观联想。
   事实上,锌是一种辅酶,作用是激发身体内特定酶的活性,维持人体代谢的平衡。虽然缺锌确实会引起体重增长慢、食欲差、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但缺锌可不是唯一的原因。再退一步讲,人体对锌的需求量特别小,从食物中就能获取足够的锌,所以通常是不会缺乏的。
   补锌吃什么?
   我们日常吃的食物,海鲜贝类、红肉、肝脏、菌类等都含有足够的锌。但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锌含量十分卓越的食物,那就是牡蛎,也叫生蚝,或海蛎子。
   100g生蚝里整整含有71.2mg的锌,稍微吃几口,一天的锌就吃回来了。当然了,如果孩子不爱吃,或平时很少吃,也可以用其他富含锌的食物代替。
   手残星人专属食谱
   虽然生蚝补锌能力卓越,不过作为海鲜类食物,同样是等宝宝满1岁后再开始尝试添加。我就给大家推荐一个经典的香煎牡蛎饼,其他食谱请大家随意发挥。
   香煎牡蛎饼
   食材准备:牡蛎、鸡蛋、白菜、面粉适量
   简要做法:牡蛎用流水冲洗干净,煮熟后剁碎,白菜切碎;鸡蛋打散,加入剁碎的牡蛎和白菜;再加入适量清水和面粉,搅拌成面糊状;热锅少刷一点油,倒入面糊,小火煎熟。
   我得特别提醒大家一下,不要觉得这些食物里某种特定成分含量高,就拼命给孩子吃。就好比我妈以前总觉得菠菜最能补铁,有段时间她的蔬菜名单里就只有菠菜。菠菜蒸蛋、菠菜鸡蛋汤、菠菜饼……我感觉孩子吃得脸儿都要绿了。
   所以说,这些食物不管是含钙高,还是含铁高,我们可以多吃,但不是只吃这些。营养均衡,饮食丰富,才是不变的宗旨。各种食材都得雨露均沾。
其他文献
由于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探索、没有安全意识,一年四季,稍有不慎,烧烫伤就有可能出现:有的孩子在吃饭时随手一扒,热汤洒了一手,小手顿时像红烧小猪蹄;洗澡水还没兑凉水,孩子不小心就跌落其中,哇哇大哭;孩子撕扯桌布,桌面上的稀饭瞬间倾倒在皮肤上。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办?   烧烫伤预防很重要,但伤后正确处理同样重要。烧烫伤的紧急处理,希望各位家长可以谨记以下的五字箴言和三不原则。  
期刊
一名医生讲述了发生在他们医院的真实案例:一个3岁的小男孩儿,因为流鼻血仰起头来止血,导致血液流到嗓子眼形成凝块,堵塞了整个气管,形成窒息,最终没能抢救回来……   流鼻血时仰头有这么严重吗?还可能致死?真的太可怕了!   所以,晨妈在此呼吁大家,孩子发生一些轻微意外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正确处理,切莫陷入误区,以免加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宝宝的鼻黏膜相对脆弱,血管位置也比较浅。在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
期刊
前不久,我婆婆因病去世。回老家奔丧之前,我不知道怎么跟4岁的女儿盼盼讲这件事。突然想起曾给她读过关于死亡的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于是我跟她說,奶奶也像书上的霍尔格爷爷一样变成了幽灵。她以为我在开玩笑,反过来也给我开玩笑:“妈妈,你也变成了幽灵。”接着又说她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奶奶打针。毕竟绘本故事是抽象而美好的,而死亡是真实、残酷的。我只好临时决定,见机行事。   回到老家,盼盼被那种静穆的气氛镇
期刊
本文以某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充分认可分享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健康个性养成的积极促进作用,基于当下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现状,从教师指导策略、游戏环境优化、口头语言正面强化等途径入手,意在初步探索游戏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实践中,教师运用何种策略,与幼儿游戏的类型和教师的经验均有相关性。  一、问题生成——年龄特点及分享行为独特价值  歌唱与体态律动方面,对于3到
期刊
【摘要】早期阅读是一项全面优质的智力活动,是一种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早期阅读,把握好幼儿3-6岁这个关键时期,专业地实施早期阅读教育,让孩子通过阅读达到语言、思维、想象和个性协同发展,帮助幼儿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早期阅读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期刊
都说怀孕是检验老公是否爱你的最好时机,这话说得没錯。不过我还想加一句:“也是让女人更切近地感知家的温度、懂得家的意义的最好时机。”  查出怀孕的第二天下午,千里之外的婆婆翩翩驾到。  从相恋到结婚共5年,我跟婆婆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够一个月。她突然驾到,说要照顾我到孩子3岁。我咋招架得了?  我妈妈走了3年了,彼时,我爸正和他新交的女友在外旅游。得知我怀孕的消息,老爸答应出钱请阿姨。“你那倔脾气,绝
期刊
【摘要】民间童谣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贴近生活,富有生机。童谣素材大多取自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经过艺术加工编撰而成,篇幅简短,朗朗上口。它的内容涉及广泛,包含儿歌,说唱,游戏,猜谜等,非常具有吸引力。下面我将从幼儿园童谣的发展与价值,幼儿园课程中融入童谣的价值,幼儿园游戏教育过程中融入童谣的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分析,说说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幼儿园 童谣
摘 要:本文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水质特征,结合科研项目成果及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重点探讨了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源头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城镇污水预处理技术措施、强化生物处理技术措施、深度处理技术措施、碳源利用原则最低温运行管理要求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用的城镇污水处理能力。    关键词:水质特征;稳定达标;除磷脱氮;升级改造;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1
期刊
越是对孩子充满否定和不满的家长,我们会发现,他的孩子通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不尽人意。心理学中有一个期待效应,指的是当我们对某种事物充满了欣赏和美好的期待时,对方就会感受到我们的鼓励、信任和支持,然后朝向我们所期待的美好方向发展。其实在教育中同样适用。   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充满否定、怀疑、不信任,这种感觉会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一言一行中流露出来,并被孩子感知到。接收到这些信息的孩子,会感到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