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生命的释放方式(节选)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以“雪”为题材的美文比比皆是,而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堪称千古绝唱。对鲁迅先生的《雪》,目前国内有不可胜计的研究文章,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与“江南的雪”相比较,鲁迅先生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朔方雪,是雪的精魂,“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认为:“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炽热追求,这旋转升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认为:“作者的诸种描写,其意不在褒贬,而是借雪的各种景象,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怀而已。”
  自《雪》诞生以来,解读《雪》的文章难以计数,这里不一一列举。仅就以上三种而言,我更倾向于吴中杰先生的理解,但是我以为吴教授表达得还不够明确,失之笼统。
  鲁迅先生在《雪》中,写了两种自然景物:一个是“雪”,另一个是“雨”。“雨”——文章真正的“主角”,在开场之后不久就被掩藏于后台,紧接着,江南“滋润美艳”的雪,朔方“如粉,如沙”的雪,一一被作者推到前台,或赏心悦目,或惊心动魄。最后在朔方的雪“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时,作者却说那是“雨的精魂”。在谢幕之前,“雨”又一次登台亮相。不过这时“雨”是披着“雪”的外衣出场的,他好像被画外音点破了身份:“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雪》这篇散文诗,是写“雨”在同一时间——冬季,及不同空间——暖国、江南、朔方中的三种存在方式。在冬季,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雪,就是保持不变的本色:雨始终是雨,不管暑往寒来;暖国的雨,不断北移,行经江南,雨变成了“滋润美艳之至”的雪;到了朔方,雨成了“如粉,如沙”的雪。文章从一开始,作者就赋予“雨”“雪”人性化的特质。因此,文章可以说隐喻“人”在同一时间(冬季),在三种不同地域中的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这篇精美的散文诗,是作者为尚处于“青春”的青年们而写的,更是为自己而写的。
  作者有感于当时严酷、混乱、黑暗的现实,本应朝气蓬勃的“青年们很平安”,就如“江南的雪”一样:“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又如撒在屋上的“朔方的雪”一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创作《雪》时,作者已经虚岁45,青春早已“逝去”,人生“迟暮”。因此,作者创作《雪》这篇散文诗,一是以此来唤醒“很平安”的青年,激发“身外的”青年们飞扬的青春,致力于打破“空虚的黑暗”和“绝望”的现实;二是以此来勉励自己,虽然自己“青春”早已消逝,虽然“迟暮”,但是还要“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作者1925年1月1日创作了《希望》,过了17天,就创作了《雪》。创作《雪》时,他的思绪应该仍然在“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雪》正是作者“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而又在迟暮之年以青春激情“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的情绪下流露的千古杰作!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本刊有删改)
  [读有所思]
  文中画线的语句对你有什么启迪?
  _
其他文献
■  提纲挈领 精妙传神  ——《陈涉世家》的艺术特色  陈 静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它文笔优美、叙事曲折、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鲁迅赞之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了解其艺术特色,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文本。  一、 线索清晰,条理分明  《陈涉世家》记述的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
第四届冯牧文学奖揭晓  第四届冯牧文学奖日前在北京揭晓,作家魏微、徐则臣、批评家杨庆祥获奖。时隔14年,冯牧文学奖再度颁出,作为第一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的获得者,李敬泽表示,当年获得这个奖项对自己非常重要,自此开始才觉得还算是个批评家,批评写作似乎从业余进入专业,它确实对写作者的成长起过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三位获奖者的创作确实能代表过去十几年来小说创作、文学批评的较高水准,希望未来能发现更多新
格非日前谈到写作《望春风》的缘起时,说:这部作品我想了很多年。过去村子里有河流、有庄稼,每次回到村庄,感觉村子是永远不会变的,它的存在不断印证着家的感觉。村庄拆掉后变成荒原,和丘陵地带连在一起,没有任何标属。我决心要写一部小说,就从五六十年代写起。如果不写,用不了多少年,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的人也许不会知道,长江腹地曾经有过这些村子,有过这些人,这些人和这片土地曾有过这样一种关系。从那之后我每次回家
这一回,我被孔建华的语言吸引了,这引起我一个想法,想专门谈谈散文的语言问题。但我想先从整体上说说这篇作品的特点,这篇作品从题材上看并不新鲜,写的是已经被改革大潮改变了的故乡,也就是回不去了的故乡。具体说是写一座房子,以此为线索写母亲,写那一代的农民。它总的特点我以为是细腻、真切和朴实。我们看这段话就知道:稻子晒干装袋,交公粮的时候到了。一麻袋一麻袋的稻谷,往板车上垒,压力作用下,芒尖轻屑从麻袋里激
近几年,命题者常以四边形为背景,渗透点的运动,并对此点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等量、变量、图形间的关系进行考查。下面结合例题对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进行剖析,供同学们参考。  一、动点产生的分段函数  例1 如图1,E为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E-D运动到点D停止,点Q从点B出发沿BC运动到点C停止,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1cm/s。现P、Q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x(s),△
和风细动,清露微凝。  一声清脆的鸟鸣穿过清晨薄薄的雾霭,伴着略带凉意的微风,给大地带来一片清新。轻柔婉转的阳光从窗隙间漏出,暖气掀动窗帘,家里弥漫着暖意。  厨房传来外婆“嗒嗒嗒”的脚步声,她早已踏着晨露买好菜,在厨房里开始了辛勤的劳动。我连忙起床,开始洗漱。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打破了早晨的安宁,厨房传来外婆的话语声:“快开门看看是谁来了!”  我赶紧打开门。  “是王奶奶!”  王
虹影近日携一部奇幻作品《米米朵拉》重回大众视野。这部耗时5年反复打磨的小说,是虹影送给女儿的一份礼物。《米米朵拉》以想象力和爱搭建了一个有着宏大空间和时间的故事框架,用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讲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母女之爱。虹影介绍自己这本书最初的想法只是给女儿讲一个跟儿童被拐卖有关的故事,开始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儿童书,只是用了一个儿童小说的外壳。所以这本书里谈到的很多问题,可能要到孩子也为人母
我以为,教师的形象应端庄,讲风度,有气魄。  应端庄。这有何难,不就是要求教师举止、神情端正庄重么!我看未必易事。学生留长发,戴墨镜,叼着烟,敞开怀,一步三摇;或染黄发,涂红唇,超短裙,露胸脐,穿高跟,发出咯噔咯噔响,……见此,教师肯定会斥其曰:“简直不像话,有伤大雅,不合中学生守则要求,赶快回去,跟我改掉”;或以为他们不三不四,没人样,投去鄙夷的目光,甚而至于从心底里愤恨他们。然而一轮到教师这头
汉子 (向观众)诸位听见吗?我大姑娘说:(学腔)“提不起劲儿来呀!”哈哈哈哈,这算什么话?怕老爷先生们不赏钱吗?唉,姑娘,咱们要吃饭,老爷先生们要看戏,做得不好,挣不到钱,来,现在也别唱啦,来几个鸭子翻身的把戏,向老爷先生们讨一个情。(汉子在一边打锣,香姐勉强支起身体,一转身,倒在地上,汉子暴躁,持鞭子走向女,打一下)来呀!(女无声,汉子连续用鞭子抽打。观众愤愤不平)  甲  手段真辣。  青 工
主持人语  有人说,少年的成长只在一瞬间。那么,这一瞬间,一定会与某些特定的人物或标志性的事件有关。当我们睁大眼睛,世界尽收眼底。我们品尝着生活的甘美,也体验了生活的艰辛;我们享受着成长的欢乐,也经历了成长的忧伤。无论是作为旁观者,还是作为置身其中的参与者,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一定会有提升,内心会变得更加丰盈,自我意识也会迅速发展。  本单元的几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少年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