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哺乳期宫内节育器是否更易移位。方法:自愿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330例,其中哺乳期组150例,非哺乳期组(对照组)180例,两组进行观察两年移位情况。结果:哺乳期组宫内节育器移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带器妊娠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更易移位。结论:哺乳期避孕应选用其他方法,待断乳转经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宫内节育器是一种放置子宫内的避孕器具,它具有长效、安全、可靠、简便及经济等优点,并且取出后很快恢复生育能力,从而在众多避孕措施中,它为首选避孕方法,我国使用节育器的妇女占50%以上,尤以农村妇女为多。我镇已婚妇女宫内节育器放置率为61%,但在门诊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妇女放置节育器后引起移位且哺乳期者为多,影响节育器避孕效果,降低母乳喂养质量,为人工流产带来困难。随即选择自愿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330例,其中哺乳期组150例,对照组180例,两组进行观察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情况。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16-01
1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自愿要求在门诊放置宫内节育器患者330例,其中哺乳期组150例,对照组180例,均生活在本地区,从事农活和家务活动,无手术禁忌者。哺乳期组年龄21——40岁,哺乳时间4——15个月,停止哺乳时间<12个月125例,>12个月25例。对照组已婚未孕或产后未哺乳行经后且周期正常哺乳断乳转经1次以上且周期正常,年龄20——43岁。节育器种类为金属元宫形环。两组在年龄、生活环境、放置节育器种类、哺乳时间等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1.1 方法:①放置时间:常规为月经干净后3——7天放置,但术后宫腔深度应<10cm为宜,产后一般在满30——90天后,剖宫产后半年放置,子宫复旧良好,哺乳期放置先排除早孕的可能。②节育器大小选择 元形宫环:宫腔7——8cm者用中号,<7cm者用小号,>8cm者用大号。Tcu220宫腔深度>7cm用28号,≤7cm用26号,母体乐选中号。③放置方法:外阴部常规消毒铺巾,双合诊复查子宫大小,位置及附件情况。阴道窥阴器暴露宫颈后,再次消毒,以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用子宫探针顺子宫屈向探测宫腔深度。一般不需扩展宫颈管,宫颈管较紧者应以宫颈扩张器顺序扩张至5——6号,用放置器将节育器推送入宫底,然后再退出0.5cm。带尾丝在距宫口1——2cm处剪断。④术后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常規口服吲哚美辛25mg,3次/日,维生素B6 20mg ,3次/日,共2天,休息3天,2周内禁忌性交及盆浴,3个月内每次经期或大便时注意有无节育器脱落,定期随访,定期B超检查,带器人工流产,中期引产者进行统计。
1.2 诊断标准:宫内节育器移位:宫内节育器沿宫腔向下移位,常无临床症状与体征,少数妇女有阴道点滴出血及下腹痛。可分为下移、部分脱离、全部脱离。①有尾丝节育器在随访复诊时发现尾丝延长,可诊断为节育器移位。但应排除放置节育器时尾丝卷曲于宫腔,哺乳期妇女宫腔缩小致尾丝延长。尾丝消失,处节育器异位于子宫外,尾丝断裂,生理性或病理性子宫增大后尾丝进去宫腔,可诊断为节育器脱落。②B超检查节育器顶端距子宫浆膜层(S—S距离)>2.0cm可诊断节育器下移。③节育器下移:部分达宫颈外口,可诊断为部分脱离。④节育器全部位于阴道内或脱出阴道外,可诊断为全部脱离。
1.3 统计学处理:两组率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放置节育器330例,移位21例,移位率6.36%,其中哺乳期组14例,移位率9.34%,带器妊娠11例,带器妊娠率7.33%,对照组7例,移位率3.33%,无节育器异位,两组节育器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X2=4.07、P<0.05)。带器妊娠发生率无显著性意义(X2=2.67、P>0.05)。
3 讨论
放置宫内节育器有诸多的优点,是很适合农村妇女使用的避孕方法,尤以无尾丝节育器更适用,但具有移位的缺点,其原因有:①术者未能将节育器置于宫腔底部;②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③所放置的节育器与子宫腔大小不相适宫腔大而放置较小节育器可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④宫颈口深度陈旧性裂伤及宫颈口松弛,也易引起节育器移位;⑤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由于哺乳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下移;⑥圆形节育器易于移位,固定式节育器不易移位。哺乳期移位率升高可以排除①、④是由于哺乳可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再者由于哺乳期引起子宫缩小,停止哺乳后子宫又恢复正常大小,使原来放置的节育器相对较小,会造成移位。导致带器妊娠,哺乳期妊娠给人工流产术带来困难。有些妇女妊娠闭经以为哺乳期闭经,延误了早期人工流产最佳时间,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因此哺乳期避孕方法应选用其他节育方法,如男性避孕套等,待停止哺乳,行经后予放置宫内节育器,节育器选用固定式节育器。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16-01
1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自愿要求在门诊放置宫内节育器患者330例,其中哺乳期组150例,对照组180例,均生活在本地区,从事农活和家务活动,无手术禁忌者。哺乳期组年龄21——40岁,哺乳时间4——15个月,停止哺乳时间<12个月125例,>12个月25例。对照组已婚未孕或产后未哺乳行经后且周期正常哺乳断乳转经1次以上且周期正常,年龄20——43岁。节育器种类为金属元宫形环。两组在年龄、生活环境、放置节育器种类、哺乳时间等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1.1 方法:①放置时间:常规为月经干净后3——7天放置,但术后宫腔深度应<10cm为宜,产后一般在满30——90天后,剖宫产后半年放置,子宫复旧良好,哺乳期放置先排除早孕的可能。②节育器大小选择 元形宫环:宫腔7——8cm者用中号,<7cm者用小号,>8cm者用大号。Tcu220宫腔深度>7cm用28号,≤7cm用26号,母体乐选中号。③放置方法:外阴部常规消毒铺巾,双合诊复查子宫大小,位置及附件情况。阴道窥阴器暴露宫颈后,再次消毒,以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用子宫探针顺子宫屈向探测宫腔深度。一般不需扩展宫颈管,宫颈管较紧者应以宫颈扩张器顺序扩张至5——6号,用放置器将节育器推送入宫底,然后再退出0.5cm。带尾丝在距宫口1——2cm处剪断。④术后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常規口服吲哚美辛25mg,3次/日,维生素B6 20mg ,3次/日,共2天,休息3天,2周内禁忌性交及盆浴,3个月内每次经期或大便时注意有无节育器脱落,定期随访,定期B超检查,带器人工流产,中期引产者进行统计。
1.2 诊断标准:宫内节育器移位:宫内节育器沿宫腔向下移位,常无临床症状与体征,少数妇女有阴道点滴出血及下腹痛。可分为下移、部分脱离、全部脱离。①有尾丝节育器在随访复诊时发现尾丝延长,可诊断为节育器移位。但应排除放置节育器时尾丝卷曲于宫腔,哺乳期妇女宫腔缩小致尾丝延长。尾丝消失,处节育器异位于子宫外,尾丝断裂,生理性或病理性子宫增大后尾丝进去宫腔,可诊断为节育器脱落。②B超检查节育器顶端距子宫浆膜层(S—S距离)>2.0cm可诊断节育器下移。③节育器下移:部分达宫颈外口,可诊断为部分脱离。④节育器全部位于阴道内或脱出阴道外,可诊断为全部脱离。
1.3 统计学处理:两组率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放置节育器330例,移位21例,移位率6.36%,其中哺乳期组14例,移位率9.34%,带器妊娠11例,带器妊娠率7.33%,对照组7例,移位率3.33%,无节育器异位,两组节育器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X2=4.07、P<0.05)。带器妊娠发生率无显著性意义(X2=2.67、P>0.05)。
3 讨论
放置宫内节育器有诸多的优点,是很适合农村妇女使用的避孕方法,尤以无尾丝节育器更适用,但具有移位的缺点,其原因有:①术者未能将节育器置于宫腔底部;②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③所放置的节育器与子宫腔大小不相适宫腔大而放置较小节育器可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④宫颈口深度陈旧性裂伤及宫颈口松弛,也易引起节育器移位;⑤哺乳期放置宫内节育器由于哺乳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下移;⑥圆形节育器易于移位,固定式节育器不易移位。哺乳期移位率升高可以排除①、④是由于哺乳可引起子宫收缩,致节育器移位。再者由于哺乳期引起子宫缩小,停止哺乳后子宫又恢复正常大小,使原来放置的节育器相对较小,会造成移位。导致带器妊娠,哺乳期妊娠给人工流产术带来困难。有些妇女妊娠闭经以为哺乳期闭经,延误了早期人工流产最佳时间,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因此哺乳期避孕方法应选用其他节育方法,如男性避孕套等,待停止哺乳,行经后予放置宫内节育器,节育器选用固定式节育器。